中式英语之洋泾浜英语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2021年33期总第577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不假。
纵观世界语言文化圈可清楚发现,英语全球化早已催生众多具浓厚地域特色的英语语言变体。
一般而言,英语区域性语言变体主要包含美加英语、澳新英语、日韩英语以及南非英语等。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黑人英语、白人英语等多种集团性语言变体,而不同地区的人类语言,也都会显现出各自独有的文化特色。
中式英语变体简洁明了、直观易学,故深受国人与海外侨胞青睐。
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奇而有趣之语言变体新梗层出不穷,惜以往鲜见对中式英语变体新梗作文体学层面之分析研究。
凭借应用语言学全新研究成果,通过详尽案例分析,解读中式英语变体文化负载成分内涵与外延,并梳理出中式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层面有别于标准英语之语言变异与发展现状,以达预期研究目标及获客观分析结论。
【关键词】中式英语;英语变体;文化负载成分;交流与融合【作者简介】李薇(1982-),女,汉族,广东中山人,广州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语言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孙爱娜(1980-),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广州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学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陈秋丽(1989-),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广州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中国特色英语的变体类型众所周知,每一位说英语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区域性”英语环境的影响,从而在英文表达上显示出个人语言的特点,而理论上所谓的标准英语,在实际语境中是不存在的。
中国人在海外旅行与外国友人用英语交谈时,因受汉文化思维的影响,往往会依照中文语法逻辑与语序来表达情感(to express the emotions),而这些奇特怪异的中式英语常让老外费劲挠头而不知所云,虽然交谈双方连猜带蒙也能勉强交流沟通,但由此而闹出的误会与笑话却是不少。
洋泾浜英语对当代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部分影响作者:周斌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3期【摘要】“洋泾浜英语”来自Pidgin English的翻译,它是国外语言学界根据清末中国商人发英语business (商务)的蹩脚发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名词,用来通指世界上所有不纯正的混合语。
由于历史的因素,从明末开始,洋泾浜英语在中国存在了三个世纪。
本文从洋泾浜的产生的历史原因,发音特点谈起,阐述了21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新洋泾浜英语”的特点,对当代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部分影响以及它的未来。
【关键词】洋泾浜中式英语影响一、洋泾浜英语的来历及形成“洋泾浜英语”的来自于Pidgin English的翻译。
而Pidgin一词是世界各地“混杂语”的代名词,它是国外语言学界根据清末中国商人发英语business (商务)的蹩脚发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名词,用来通指世界上所有不纯正的混合语。
从明末以来,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甚密,汉语的南方方言与东南亚各种语言有了密切的接触;到了清代,汉语与满语也有了互相影响;至海通以来,中国与西洋诸国语言也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先后与葡萄牙语,英语甚至与俄罗斯语都有相当多的接触,这些接触都表现在形形色色的pidgins里面,而与英语的接触便形成了语言学上有定称的Chinese Pidgin English,其地位在各种Pidgin Englishes 里面显得特别重要(吴义雄,2001)。
Pidgin一词开始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一语言最初起源于广州,因为第一批来华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这是当时的广东话和葡萄牙语的结合语,可以称为“广东葡语”。
根据何兆熊、梅德明教授的《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由于清朝闭关锁国,乾隆二十四年(1759)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规定外国人学习中文犯法,同时规定任何中国人向西人教授中文,一律以卖国罪论处;除此之外,很多西方人又畏于汉语的艰难晦涩,只得放弃学习中文的念头。
2262019年28期总第468期ENGLISH ON CAMPUS洋泾浜英语的特征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文/官 悦 陈 曦一、什么是洋泾浜洋泾浜英语可追溯到18世纪,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最终以上海的洋泾浜英语得名。
它的英文名称是Pidgin,是business这一词被读错而形成的。
词典释义中,它是不懂其他语言的人们为了交流而使用的混杂语言。
结合当时的背景,上海在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加上各个租界的影响,洋泾浜英语在上海的飞速发展也是必然的结果。
Pidgin是为了跨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在上海洋泾浜中,更具体点说,它是人们为了进行贸易活动而产生的语言,大多是“惯用语”或是“行话”,且说洋泾浜英语的人多是一些从事商业贸易的小商贩和市民这一类中下层人员。
虽然洋泾浜英语在那时极为流行,但毕竟不是主流语言,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洋泾浜英语也走向衰落。
二、洋泾浜的特点从发音方面来看,洋泾浜英语一般只以口头形式存在,缺少正规的书面形式。
而它的发音特点受到汉语发音的影响,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第一,在以辅音结尾的单词后面加上元音。
比如,make[meik]读成[meiki:],将much变为Muchee。
第二,用辅音[l]代替[r],比如,将room[ru:m]读成[lu:m]。
第三,直接由汉语发音创造出新的英语单词,比如chow-chow表示吃的动作或是吃的东西,而英语中则是eat。
从词汇方面来看,它的单词量在700个左右,而正因为有限的单词量,在洋泾浜英语中,一个单词会被重复使用,且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或形容词。
从语法方面来看,洋泾浜英语没有完整的语法体系,它的语序基本和汉语一致。
例如,My go topside. He go bottomside.(洋泾浜英语)I am going upstair. He has gone downstair.(标准英语)对比这两句话,不难看出,洋泾浜英语的句子中存在许多错误,一是代词的运用,主语“我”应该用“I”表示。
㊀㊀收稿日期:2020-10-13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南师范学院校级基金项目 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设计与实践 (编号:2019hsjy26)的阶段性成果;淮南师范学院 商务英语语料库与外宣翻译研究创新团队 (编号:XJTD202003)资金支持㊂第28卷㊀综合(下)Vol.28㊀synthesis(low)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2020年12月Dec.2020洋泾浜英语 非 中国商务英语 之辩葛瑞峰(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淮南232038)摘㊀要: 洋泾浜英语 是指英语与中国广州㊁宁波㊁上海等地的汉语方言相糅合形成的一种混杂语㊂部分学者将 洋泾浜英语 视为 中国商务英语 ㊂然而,从词源㊁词汇和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上述观点均有不妥㊂从定义上来说,洋泾浜英语与商务英语相距甚远,且洋泾浜英语出现的时间与商务英语被引入中国的时间相距一百多年㊂因此, 洋泾浜英语 并非 中国商务英语 ㊂关键词:洋泾浜英语;中国商务英语;异议中图分类号:H31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20)综合(下)-0091-03一㊁引言洋泾浜 本是清朝末年上海县境内的一条内河的名字,沿河顺流而下可进入黄浦江,而后进入东海,是当时上海的一条重要水上交通运输线㊂十九世纪晚期,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凸显深入中国内陆的门户地位和通达入海的地理优势,很快取代了位于珠江口的广州,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口岸城市,而洋泾浜沿岸也成为当时英美等国商人最为集中的地方㊂河道两岸的中国人在与外国商人水手们做生意和日常交流时,通常使用一种将本地方言与英语相互混合而成的混杂语,该混杂语被后人称作 洋泾浜英语 ㊂历史上广东方言㊁宁波方言等汉语方言也都曾经与英语相混合而形成带有方言特征的 洋泾浜英语 ㊂因此,后人将所有在中国境内出现的以汉语方言与英语相混合形成的混杂语统称为 洋泾浜英语 ㊂广州㊁上海等地均为中国最早向西方开放的口岸城市㊂据此,莫再树㊁顾卫星㊁杨秋等学者认为,这些城市与英美等国的商贸往来成为洋泾浜英语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从 pidgin 一词的词源㊁洋泾浜英语的词汇,以及洋泾浜英语的使用者等角度探寻证据,论证洋泾浜英语就是在中国境内产生的最早的商务英语,进而冠之以 中国商务英语 之名㊂笔者对上述证据尚存异议,并以商务英语的定义及其被引入中国的时间为证据,进一步论证将洋泾浜英语 视为 中国商务英语 实为不妥㊂二㊁ pidgin 并非 business 的误读英国传教士Downing 在其所著的‘番鬼在中国“一书中最早提出,中国广州地区的居民受粤语方言的影响而将英语 business 一词误读成了 pidgin ,由于 business 一词含有 商贸㊁业务 之意,故而中国人将由 pidgin 一词误读而生造出来的 pidgin English 一词译为 商务英语 ㊂Downing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Williams㊁David㊁Bolton 等人,他们在文章中都支持误读的观点㊂中国学者杨珣也赞同误读之说,认为 别琴 一词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是对 pidgin 一词的音译,用作 生意 的意思㊂然而,从事语言接触史研究的学者周振鹤指出,pidgin 一词的词源尚不明晰㊂因此,莫再树等学者以 pidgin 一词的词源为依据判定洋泾浜英语为中国商务英语的说法即为武断之辞㊂即使如Down-ing 等人所言, pidgin 一词是中国人对 business 一词的误读,但 business 一词在英语中除了有 商贸 业务 生意 的意思,还经常用作 事情 之意,相应地, pidgin 也应有上述多个意义㊂如英国学者Sebba 在其专著 Contact language:pidgins andCreoles 一书中论述了洋泾浜英语的特点,即将汉语词汇一一对译为 所谓的英文 ,且经常使用 pidg-in 一词㊂他在书中记录了一段发生在一位传教士与一位华人教民之间的对话:High ya,my see insigh wun piecee woman. Well,friend,how is that woman inside there?Your wifoo?Yes,Sir,quite true.Beefo time wun moon,countee alla popa st month,on the most auspicious day,my catch dat piece wifoo.I could select no too much pidgin,I married her.在这段对话中,传教士看到教民家里一位女士,便询问教民那位女士是不是他的妻子㊂教民告诉传教士那位女士是他的妻子,接着讲述了自己结婚的时间,并用了 I could select no too much pidgin (我能自己做出选择的事情不多) 这样的表述,说明自己与妻子结婚并不是自己的选择,暗含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之意㊂这里, pidgin 一词与动词 select 搭配,显然应理解为 事情㊁事务 ,而不能解释为 商贸 或者 生意 ㊂三㊁词汇并非均属商务范畴顾卫星等人以20世纪初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洋泾浜英语自学读本‘红毛鬼话词汇集“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编录的词汇进行了研究㊂研究发现,该书中收录了大量的表示商品名称的词汇和商讨价格的用语,具有商贸英语的特点㊂专家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词汇的角度来说,洋泾浜英语是以商务交流为主要目的的中介语㊂这一结论显然有失偏颇,因为学者汪仲贤对该书的内容进行再次梳理,发现该书中商务类用词约占词汇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还有约三分之一的词汇为日常交际用语,这些日常用语折射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特征㊂因此,与其说它是一本商务英语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介绍中国物产与传播中国文化的 百科书 ㊂另外,在洋泾浜英语词汇中商务性词汇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相当数量的词汇涉及其他行业和领域㊂这一点从一首洋泾浜英文歌中可见一斑㊂该歌流行于十九世纪末的宁波上海等地,当时最常用的洋泾浜词汇几乎全部囊括在歌词中,然而,与商务有密切关系的词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㊂如歌词的第一段共计28个词汇,其中仅有表示 身份 的词 number one (工头)㊁ shroff (收账员)和 comprador (买办),以及表示 货币 的词 dollar (美元)与商务活动直接相关,占比不足15%㊂其余24个词分别为动词(短语)㊁形容词㊁感叹词㊁数词,和表示衣物㊁交通工具㊁食物㊁植物等名称的词,这些语词皆为日常交际用词,并非商务英语领域的专用词㊂此外,早期来华的外国人中有一个重要群体,即传教士㊂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先后到达中国传播西方宗教教义的传教士达六百多人㊂其中除了丁韪良等长期在华的传教士通过自身努力熟练掌握了汉语,大多数传教士或者由于在华时间较短,或者由于缺乏学习汉语的天赋,并没有掌握汉语的听说技能;而当时官办学校和民间私塾均不教授英语,因此,当时缺乏学习标准英语的专门机构㊂上述两个方面造成了传教士与华人之间的交流通常必须借助洋泾浜英语㊂对于这些传教士而言,他们使用洋泾浜英语,是以向当地华人传播教义或者与华人日常交流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由此而产生的词汇定然不属于商务的范畴㊂四㊁使用者并非都是商务从业者杨秋等人对洋泾浜英语的华人使用人群进行研究,发现使用洋泾浜英语的华人包括商行业主㊁帮助西方商人在华开展业务的通事买办㊁小商贩㊁码头搬运工㊁仆人等㊂这些人都需要与来自英美国家的商人进行直接的商贸往来或经济交往㊂由此,学者们认为洋泾浜英语使用者就是商务人士㊂但张振江对早期香港华人学习洋泾浜英语的主要场所 华人开办的各类 英语学校 进行研究后发现,当时学习洋泾浜英语的 学生 最主要的是准备到英美商行当买办或者到在华英美人士家中当仆人的那部分人㊂由此可知,当时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者中一部分是要达到商务交际的目的,还有一部分是出于从事涉外家政服务等非商务目的㊂熊月之等学者研究发现,在1865年约有三千多名外籍轮船职员㊁传教士等外籍人士长期居住在上海,此外,还有约两千名英法军人驻扎在上海;在宁波㊁广州等开埠城市也有数百名外籍人士长期居留㊂如此众多的船员㊁传教士㊁军人等非从事商务活动的外籍人士云集于上海等通商口岸,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必然与当地的管理者㊁商贩等各种职业的中国人有所交流,其间洋泾浜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中介语言㊂正如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给妻子的信中所说的那样,这种中介语是一种 不伦不类 的英语,但 生活在这么多中国人当中 ,像他那样的外籍人士不得不使用这种 滑稽 至极的语言㊂随着对外开埠城市的增加㊁开埠时间的延续,中西方的人员交流更加频繁,交流者的职业与身份29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年趋于多样化,交流的领域更加广阔,而不再局限于商务经贸行业,家政㊁餐饮,甚至传教士在华的传教布道等非商务活动,也需要懂得洋泾浜英语的中国人与同样懂得洋泾浜英语的英美人士的共同参与,所以洋泾浜英语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㊂五㊁商务英语的定义及其被引入中国的时间何为商务英语?目前较为权威的定义是,在商务活动中,参与人为达到自身的商业目的,以行业惯例和程序为准则,运用英语的词汇语法资源,采用适当的语用策略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系统㊂因此,商务英语是在商务情景中以英语为中介语言㊁以商务信息为沟通内容的语言㊂国际商务知识和跨文化沟通技巧是商务英语的主要内容,其语言表达严谨正式㊂反观洋泾浜英语,它的内容只涉及商品名称㊁价格商讨等国际商务的浅显知识,是一种以口语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口头语言,依托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表述,没有自成一体的语法体系,因此,该语言的表意形式呈现太大的随意性㊂使用洋泾浜英语的中国人除了极少数政府官员和商行业主,绝大多数为小商贩㊁码头搬运工㊁仆从等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没受过正式教育的社会中下层人,这些人将其母语中的日常用语带入洋泾浜英语这种中英混杂语中,使其部分用词略显粗俗,与商务英语正式严谨的语言风格相去甚远㊂尤为重要的是,只有口语而无书面语的语言存在形式让洋泾浜英语与兼备听说读写译功能的商务英语无法相比㊂另外,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分支,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㊂20世纪中叶,随着二战的结束,人类社会步入和平稳定的新时期,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核心目标,国与国之间的经贸交流逐渐增强㊂英语是全世界使用地域最广的语言,因此成为世界商贸往来的中介语;各国经贸联系逐步多元化㊁复杂化,也对跨境商务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兼备熟练的英语技能与国际贸易知识㊂因此,商务英语在西方欧美国家应运而生㊂当然,作为舶来品,商务英语直到改革开放十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才被引入我国㊂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激增,催生了相关行业和从业者对商务英语的迫切需求㊂而洋泾浜英语萌发于十八世纪中期的珠江口地区,形成于十九世纪中期上海等城市开埠以后,与商务英语被引入中国的时间相距一百多年㊂因此,将洋泾浜英语称作 中国商务英语 不合史实㊂六㊁结语由于贸易是国与国之间,或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动因,所以洋泾浜语可以是一种以贸易为主要内容和目标指向的语言㊂然而,不是所有洋泾浜语仅限于用作贸易语言,也并非所有贸易语言都是洋泾浜语㊂中国的洋泾浜英语是洋泾浜语语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贸易用语的部分特征,而贸易用语只是洋泾浜英语语言体系中的一部分,并非其全部内容㊂洋泾浜英语是在中西双方都无法及时快速掌握对方的语言,而双方又急需相互交流的情境下产生的 应急性 中介语㊂它的出现,是适应中国与英美等国商贸往来之需,更是适应中外日常交际之急㊂随着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深入,以洋泾浜英语为中介语的行业和领域也予以扩展,因此,若将洋泾浜英语视作 中国商务英语 ,则压缩了它的多元使用人群㊂此外,与真正意义上的商务英语相比,洋泾浜英语所包含的内容过于庞杂,语言表达形式也不符合规范;就出现的时间而言,洋泾浜英语比商务英语传入我国的时间早了一百多年㊂因此,若将洋泾浜英语视作 中国商务英语 ,较不符合历史事实㊂参考文献:[1]㊀莫再树,肖云南.我国早期商务英语的产生及语言属性兼论洋泾浜英语与商务英语的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86-89.[2]㊀顾卫星,朱全明. 别琴英语 剖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3(3):100-104.[3]㊀周玉蓉,杨秋.十八十九世纪 广州英语 的使用者[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4-27. [4]㊀Downing,T.The Fan-Qui in China in1836-7[M].Shannon Ire-land:Irish University press,1838:43.[5]㊀周振鹤.中国洋泾浜英语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5):1-18,153.[6]㊀Sebba,M.Contact language:Pidgins and Creoles[M].Lon-don:macmillan,1997:135-136.[7]㊀汪仲贤.上海俗语图说[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71.[8]㊀张振江.早期香港的中国洋泾浜英语学习[J].语言研究,2009(2):114-121.[9]㊀熊月之,马学强.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7,205.[10]张佐成,王彦.商务英语的界定[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6):51-56.(责任编辑:谢蓓)39综合(下)葛瑞峰: 洋泾浜英语 非 中国商务英语 之辩。
time加see高级句式
Long time no see 原本是一句中式英语(洋泾浜英语),用以直译汉语的“好久不见”,所以它确实不符合英语语法。
但它现在已被作为习语被英语所接受了(尤其见于美国英语中)。
比如《韦氏高级英语词典》就收录了该习语:
Long time no see! —used as a greeting for someone you have not seen for a long time(用作问候语,问候长期未见的朋友)好久不见:
Well hello there! Long time no see! 嗨,你好!好久不见了!
另据牛津英语字典所记载,long time no see 这一短句最早收录在美国陆军上尉卓尔能(W. F. Drannan)所著的《平原上的三十一年》(31 Years on Plain)一书中,根据书中的描述,一名男性印第安人用不太纯熟的英语向旁白员打招呼:Good mornin. Long time no see you.(早上好,很久没有见到你了),其中Good mornin 为Good Morning 漏掉尾音g的误读。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畸形英语。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由于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思维干扰引起的错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中常常会出现。
这些中式英语表现形式各异,大大削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有些甚至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许多错误。
1.历史原因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商人首次来华,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
那个时候,中国人讲的英语就是现在人们知道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蹩脚英语源于当地居民与英国商人们的交流。
它的形成具有历史意义。
洋泾浜英语交流起来十分吃力。
很容易产生误解。
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比今天的中式英语(Chinglish)还要可怕的多。
以发音为例: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十九世纪后期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教授标准英语。
洋泾浜英语的使用者大大减少,即便如此并不代表使用者的英语都是标准的。
由于对母语为英语的西方国家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不了解。
学习方法的不正确使得中式英语(Chinglish)的问题显得犹为突出。
2.文化差异语言深植于文化,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为什么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气吉祥,而西方人则视其为血腥暴力?这就是双方文化差异所至。
同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明白英语语法,表达也符合规范,但就是不够地道?有的句子理解起来甚至还很困难?也是由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
比如朋友带着礼物来家做客,中国人会礼貌性地说“你真是太客气了”但是表达出来却是“you are so polite”,变成了“你真是太有礼貌了”(回答的人会说“哪里哪里”即大家熟知的“where,where”但是现在人们注意到这个表达的不准确性,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洋泾浜英文歌谣The Ballad of Yangtze RiverThe Yangtze River, also known as the Chang Jiang,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Asia and the third-longest in the world, flowing for over 6,300 kilometers (3,900 miles) across China. This mighty river, which originat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mpties into the East China Sea, has long been a vital artery for the Chinese people, providing transportation, irrigation, and sustenance for countless generations.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the Yangtze has inspired countless folk songs and ballads, each one reflecting the unique character and culture of the diverse communities that have lived along its banks. These songs, passed down orall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capture the rhythm and cadence of the river's eternal flow, weaving together the stories of the people who have tamed its waters and drawn sustenance from its bounty.One such ballad, the "Ballad of Yangtze River," has become a beloved classic, celebrated for its poetic imagery and its ability to evoke the timeless spirit of the great river. The song's origin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ang Dynasty, when the Yangtze was a bustlinghub of commerce and culture, and the riverboats that plied its waters were the lifeblood of the empire.The ballad begins with a gentle lament, as the singer reflects on the passing of time and the ever-changing nature of the river and its people. "The Yangtze flows on, forever changing, yet forever the same," the lyrics lament, "Its waters carrying the stories of generations long gone."As the song progresses, the melody takes on a more upbeat and vibrant tone, celebrating the resilience and ingenuity of the Yangtze's inhabitants. The lyrics paint vivid scenes of life along the riverbanks, from the bustling markets of Chongqing to the serene fishing villages of the Hubei province. The singer sings of the hard-working boatmen who navigate the treacherous rapids, the farmers who cultivate the rich alluvial soils, and the artisans who craft the intricate porcelain and silk that have made the Yangtze region famous the world over.But the "Ballad of Yangtze River" is not simply a nostalgic ode to the past. It also looks to the future, acknowledging the challenges and changes that the river and its people have faced in recent times. The song speak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the largest hydroelectric project in the world, and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the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Yet, even in the face of these monumental transformations, the ballad remains steadfast in its celebration of the Yangtze's enduring spirit. The lyrics express a deep reverence for the river's power and resilience, and a belief that, no matter what the future may hold, the Yangtze will continue to flow, nourishing the land and the people who depend upon it.The "Ballad of Yangtze River" has become a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al pride and identity, a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is a song that transcends the boundaries of time and space, reaching across generations and cultures to touch the hearts of all who hear it.In the end, the ballad's true power lies in its ability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 Yangtze River itself – its timeless beauty, its unstoppable force, and its unbreakable spirit. As the singer's voice fades into the distance, the listener is left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connection to the eternal flow of the river, and a deep appreciation for the rich tapestr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at it has woven throughout the ages.。
中国式英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利与弊在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这样的表达法:1.Open the door see mountain.(开门见山)2.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Give you a little color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
)经过调查研究,这种所谓“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orChinese English)的产生决不是一时的失误,而是具有深厚的社会语言学根源。
一、中国式英语的概念及其成因中国式英语最初指的是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是19 世纪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做生意时所使用的一种贸易语言。
当时,因为国人对于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所包含的英语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使用一些不规范的翻译方式,具有很大局限性。
李文中1993 年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中指出:“所谓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从二语习得的理论来看,中国式英语是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或过渡语[2]。
它是二语习得者按自己发展的规则创造出来的含有母语特征又具有目的语特征的语言系统,是属于掌握目的语之前的过渡性阶段———这是二语习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中介语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所产生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引起的,即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语言结构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那么第一语言对二语学习就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3]。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在语言形式与结构、使用者思维特征、负载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非常明显和典型。
中介语是某一个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现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个语言体系会不断地向目的语靠近,因此具有个体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暴笑中国式英语(附翻译)0中国式英语是一种尴尬还是一种娱乐?中文:景区花木期盼您的呵护英文:Trees and flowers await your love翻译:树和花等待着你的爱中文:近期发现有以各种借口电话邀约打牌、诈骗住店宾客钱财,望宾客提高警惕。
英文:Please don't accept strangler's invitation, so as not to be cheated. 翻译:请不要接受扼杀者的邀请,以防被骗。
中文:残疾人专用英文:Special for deformed翻译:特殊为了畸形人中文:女界英文:Women Kingdom翻译:女人王国中文:试戴请让营业员协助英文:Please don't touch yourself. Let us help you to try out. Thanks!翻译:请别抚摸自己(自慰)。
让我们来帮你。
谢谢!中文:男性英文:Male Man翻译:男性男人中文:狮子王英文:Loin King翻译:腰部王(或作:生殖器王)中文:钢琴教师联络本英文:Piano Teachers' Intercourse Book翻译:钢琴教师违规内容本日文:この洗面台では、髪を洗ったり、洗濯等をしないで下さい。
中文:在此盥洗台,请勿洗发或洗衣服等。
英文:No washing hair or clothes in the toilet please.翻译:请勿在马桶里洗发或洗衣服。
中文:?英文:testes to make your heart tinkle翻译:让你的心发出清脆响声的睾丸或作:让你的心尿尿的睾丸中文:请乘此梯英文:Gods Lift翻译:上帝的电梯中文:?英文:Cooking My Dog翻译:烹饪我的狗中文:当心落水英文:Take care to fall into water翻译:请小心地落水中文:请勿交谈,以防飞沫英文:Please No Conversation, No Saliva翻译:禁止交谈,禁止唾液中文:留住花的美,体现您的美英文:For the sake of everyone's enjoyment, please do pick the flowers翻译:为了娱乐别人,请务必摘花中文:滥用胶袋,需缴费每个2元。
常用的中式英语【短语系列】1. Long time no see英文释义:Used as a greeting for someone one has not seen for a long time. [informal]用来问候很久没见的人(非正式表达)来源:流传最多的说法是,“long time no see”发源于20世纪初期,由我国沿海地区专门负责为国外商人采购,进行货物买卖等事宜的“买办”创造出来的。
买办们为了与洋人更好地交流,自己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洋径浜”英语(Pidgin English)的“变格英语”(英语与其他语言混杂形成的语言)。
由于他们的英语水平有限,“好久不见”直接翻译成“Long time no see”。
例句:—Hello, Ting. Long time no see. How are things going?—你好,婷。
好久不见,一切都好吗?—Long time no see. I’m good.—好久不见呀!我还可以。
2. Add oil英文释义:Express encouragement, incitement, or support: go on! go for it!用以表达鼓励、激励或支持,相当于英文的“go on!”或“go for it!”来源:源自香港英文,主要也是香港英文的说法,中式英文add oil(加油)一词已经编入了《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例句:If we really are serious about being Asia’s World City, we still have a lot of work to do. So add oil, everyone!要想成为亚洲的世界级城市,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所以大家加油吧!3. Lose face英文释义:Suffer a loss of respect; be humiliated.失去尊重;被羞辱用法:sb. lose face,不是lose one’s face,也不是lose the face。
洋泾浜英语
略知近代上海历史之人,大多都知道什么叫洋泾浜英文,按《上海闲话》的作者姚公鹤的说法,这是一种“以中国文法英国字音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
洋泾浜本是原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后被填没筑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
由于洋商华贾经常在附近做生意,来往周旋免不了要进行哪怕是最简单的交谈,加上洋行上班的中外职员和买办间也有必不可少的语言交流,一来二去,这种奇形怪状的中英混合语也就应运而生。
“洋泾浜”三字集中地反映了租界华洋杂处的社会文化特征,在上海地区英文专修学校和更高级的大学尚未成立时,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和本地居民普遍都使用这种语言。
在英文中,所谓的洋泾浜语被称为Pigeon English,即”鸽子英文”,也叫Pidgin,即皮钦语,转指不同语种的人们在商业交往中发展而成的混杂语言。
这种沪版皮钦语一度广泛使用于沪上,连正宗的英国佬到上海码头落脚,也得先从师学习几个月“洋泾浜话”,这样才算通过初步的语言关。
对普通的上海市民而言,掌握洋泾浜英文的难度似乎并不太大。
由民国时人
汪仲贤撰文的《上海俗语图说》中曾记载了洋泾浜歌诀:
来是“康姆”去是“谷”,廿四铜钿“吞的福”;
是叫“也司”勿叫“拿”,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靴叫“蒲脱”鞋叫“靴”;
洋行买办“江摆渡”,小火轮叫“司汀巴”;
“翘梯翘梯”请吃茶,“雪堂雪堂”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东洋车子“力克靴”;
打屁股叫“班蒲曲”,混帐王八“蛋风炉”;
“那摩温”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
“麦克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
爷要“发茶”娘“卖茶”,丈人阿伯“发音落”……
也有的类似歌诀中加上“一元洋钿…温得拉‟((one dollar)”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有一点得清楚,就是该歌诀须用宁波人的甬音念来,更属原汁原味。
这也间接反映了宁波生意人在上海滩的地位。
一般在上海市民观念中地位较低的“江北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