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小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上犹二中阳仁

【内容提要】互联网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具有隐蔽性、瞬时性、高职能、高技术、跨地域等特点,它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甚至负面的影响。本文从网络环境给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特点,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入手,对网络环境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要发挥学校教育优秀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关键词】中小学;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

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网民人数呈现出加速度上升的势头。互联网也因其自身特点的优势构筑了新世纪的一道亮丽的科技、文化、教育景观,融入人们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活。互联网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它有广泛的积极作用的背后,也有使人精神堕落的陷井,这些网络陷井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诸如计算机犯罪、危害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网络迷信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网络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导致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冲突并且失衡,它直接危害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危害着广大的中小学生。

一、中小学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首先是网络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工具,新手段,网络的各种新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了许多方式和途径;同时网络也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这为虚拟社会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和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对传统制度化教育的各个要素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教育权威由单级化向多级化发展,学生的个体中心地位彰日显,其主体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等;最后,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如通过宣泄、发挥个人创造性等),但他也会直接导致和诱发许多心理问题。所以,网络本身也应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总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应该把握网络发展的这一系列新的特点,力求做到深刻、全面。

二、网络环境给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特点

尽管网络依赖者觉得网络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学校学习、和父母的关系都受到了不良影响,但是互联网的使用加深了他们的同伴关系。在中小学生中,网络交友十分时髦和普遍,这也加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上网依赖和非依赖人群的上网内容有很大不同。上瘾的人往往在网上参加社会交际活动,如新闻组、聊天室、MUDS.bbs.非依赖人群则大部分时间用于浏览网页,以及通过emai交流。网络依赖和非依赖人群之间一个显蓍的区别是:依赖人群通过网络进行新的社会交往,非依赖人群则是通过网络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环境中,有些人重在获得满意感和快乐感、吸引其注意的事物;有些人则寻求刺激性活动和事物。概括起来,网络关系成瘾(此类成瘾者将全部精力投注于在线关系之中。在线朋友变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更为重要):网络游戏成瘾(此类成瘾者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之中);信息收集成瘾(此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计算机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电脑程序性游戏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应该指出的是,不同的网络活动对于中小学生心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规律上。如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网络成瘾学生报告所受到的消极影响远大于非成瘾学生。另一方面,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学生都认为网络在改善他们和同学、朋友的关系上有积极作用。学生们认为网络给了他们方便的机会结识新人,更便捷地与老友联系,给了他们许多共同的话题。互动性的网络代替此前学生们相当一部分花在电视和收音机上的时间。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工具意识和技术意识的提高,容易让人只重视技术层面的问题,只看到电脑及其网络的亮点和优势,没有重视对中小学进行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的健康教育,加之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网络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和负面作用日渐凸显。导致中小学生为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地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人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行为、意识的淡薄,就很容易导致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失去积极的参与意识,

从而形成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暴力、谎言、缺乏责任感和欺诈,产生网络特别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不可能去做的不道德的事情。

中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的弱化,道德行为自律意识的淡薄,使学生由“上网”变成“落网。”一些学生不能抗拒诱惑,对网络产生了心理依赖,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忠实“吸食者”,患上了“网络迷恋症”。沉迷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网下”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纯、学业荒废,而“网上”精神奋、恶意攻南击,甚至一些中小学生无法摆脱网络的纠缠。产生自残和自杀行为的念头,这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网络环境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互联网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令人著迷的世界,当你轻点鼠标进入网站时,根本想象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电子邮件、WWW、异地同步论坛、聊天、游戏、电子商务等,五花八门、色彩斑澜,瞬息万变,吸引著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说明互联网文化与技术满足了发展中的中小学生多中心理需求。

交往是个体会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交往的需要受到许多挫折,比如因身材容貌不佳而得不到关注,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歧视,因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而被忽视或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他人袒露等。而网络的易进入、易交互、匿名性为人们构架人际交往的台,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令甚至性别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现实中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脑”的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友的心理需要,但这种人机交流无法实现人类情感的升华。

中小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他们往往将情绪体验表现得更为深沉而将更多的兴奋和愤怒隐藏于内心深处。网络的虚拟性、隐藏性和较小的社会压力,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实践多种角色行为方式的空间。因此中小学生的网上通过改变性格、性别、年龄、种族来体验不同的角色给人带来的全新感受,可以最大限度暴露出人性本能特征,可以在网上开成布公地表白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被人揭之穿,自己的丑闻被人耻笑,可以促使人们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外界和自己,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助于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