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地震概论——第3章 地震仪及基本参数的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7.04 MB
  • 文档页数:5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直接 的三角测量发现震中的位置。 根据从其他地区地震或者爆 破研究收集的时间资料,可 以画出曲线来显示P波或S波 从震源传播不同距离所需的 平均时间。这些地震传播时 间曲线(时-距曲线)是确定 地震仪到震源距离的最基本 工具。
• 设想3座地震观测台,每一座观测台记录到的是 同一个地震,而且各台位于震源的不同方向上。 这3座台站的观测人员能够读到P波抵达时间,有 时也读到S波的抵达时间。因为P波传播速度比S 波传播速度大约快2倍,所以这两种波传播得越 远,它们的波前分离间隔就越宽。如果有了P波 和S波抵达的时间,从这两种波型的抵达某台时 S 间间隔将可以直接求得震源到该记录台的距离。 然后,画3个圆,每个圆以一座地震台为圆心, 半径是计算得到的距离(震中距)。这3个圆将 相交于,至少是近似的相交于所要求的震中。
级 以 上 地 震 数 目 生 发 球 全 纪 世

的 8 级 变 和 化 8
现 象 震 释 放 放 能 能 量 的 与 对 比 他 其 量 释

3.6强震加速度及加速度计
• 近震、强震记录的需要 • 工程地震的需要 • 地震信息的完整
现代地震仪
现代化的野外地震仪
地震图(Seismograms) 地震图(Seismograms)
*地震图 地震图也被称为地震记录 地震图 地震记录
第一个远震 记录: 记录: 在德国Potsdam 在德国 记录到的日本发 生的地震
1906年旧金山地震记录 年旧金山地震记录
1906年旧金山地震时,加利福尼亚大学里 克观测台尤因地震仪 在旋转圆盘上记录了地 面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的地震波动
因为地震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所以用 对数来压缩测量到的地震波振幅是很方 便的。精确的定义是:里氏震级ML是最 大地震波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一种被 称之为伍德-安德森(Wood-Anderson) 的特殊地震仪记录到的振幅测量精度达 到1‰毫米。里克特没有指定特殊的波型, 因此最大振幅可以从有最高振幅的任何 波形上取得。由于一般振幅随着距离增 大而减少,里克特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 距离为标准。
3.4地震的全球分布
1977年1月至1986年12月记录到的全球地震震中分布 ,圆圈、 方框、三角分别表示震源深度为0~70千米,70~200千米 及200千米以下
3.5地震定位以及地震大小的确定
3.5.1地震定位 地震波最初从地球内的一点发出, 这点就是震源,位于地球表面的恰又位 于震源之上那点称为震中。地震学家们 在建立观测台站之后的第一件任务就是 找一种方法精确地确定震中。如果可能 的话,也确定每次记录到的地震的震源。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简称北京台)的前身是鹫峰 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是我国自己创建的最早的地震 台,1930年开始记录,1937年因日军大举 侵略中国而被迫停止运行.1955年,地震台改 建在北京西郊白家疃,1957年恢复地震观测, 同时增加地磁观测项目.1982年年底在台站南 侧约2千米处修建了长202米的大型山洞,为开 展高灵敏度地球物理观测和仪器研制、运行试验提 供了良好的环境.1983年5月北京台被国家地 震局(现中国地震局)确定为中美合作中国数字地 震台网(CDSN)的示范性数字地震观站
P波、S波到达台站时间 波 波到达台站时间
P 波 台 站 BKS JAS MIN 时 15 15 15 分 46 46 45 秒 04.5 07.6 54.2 时 15 15 15 S 波 分 46 46 46 秒 25.5 28.0 07.1
根据上面S波与P波的时间差值估算出下列震中距离。
据P波与S波的时间差值 估算震中距离
1983-4-3哥斯达黎加地震在德 国贝尔恩台记录的运动垂直分量 P波在地表反射一次或两次后分别 为PP和PPP波,如在最后一次反 射后 转换为S波,则得到PS和PPS 波,S波在地表反射可产生SS和 SSS波。 记录中最明显的是通过 大洋路径传播过来的瑞利波
3.3地震台与全球地震观测台网
3.3.1地震台
S-P/秒 台 站 BKS JAS MIN 21.0 20.4 12.9 190 188 105 震中距离/千米
3.5.2 地震大小的确定
地震学家们发明了许多简单的方法从地震记录上 确定地震的大小。观测台站所用衡量地震大小 的最普通单位是地震震级。在1935年查尔斯·里 克特(Charles Richter)(下图)在加州理工学 院发明了相对的方法测量地震,和达也曾经用 类似的方法确定日本地震的大小。里克特提出 按照地震仪器探测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将地震分 级。这种分级系统最初只用于衡量南加州当地 的地震,现在全世界地震的研究都使用这种分 级系统。
全球地震台网GSN 3.3.2 全球地震台网GSN (Global Seismic Network)
• 由128个超 128个超 宽频带数字 式观测台组 成 • 为研究地球 构造与地震 而设立的极 高质量的标 准地震台
计算机模拟1977年3月9日日本海5.9级深 源地震的震动 .在德国埃连根可能记录到 的垂直分量地震图
按着这个定义,对一 个100千米外的地震, 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 仪记录到1厘米的峰值 波振幅(即1‰毫米的 10000倍),则震级4。
Biblioteka Baidu
震级本身没有任何上下限(虽然地震大 小有上限)。自本世纪有了地震仪以后 所记录到的地震仅有几次震级达到8.5级 以上(下页图)。例如,1964年3月27日 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的大地震的里 氏震级约为8.6。另一方面,小断层的滑 动可能产生小于零震级的地震(即负 值)。在局部地区记录的非常灵敏的地 震仪可探测到小于-2.0级的地震。这种地 震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一块砖头从桌 子上掉到地面的能量。
地震概论
第3章 地震仪 及 基本参数的测定
第3章 地震仪及基本参数的测定
3.1张衡的候风地动仪(Seismoscope) 3.1张衡的候风地动仪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Seismoscope)
3.2现代地震仪(Seismometer) 3.2现代地震仪 现代地震仪(Seismometer)
意大利地质学家帕尔米里于1856年制造 的电磁地震记录仪 它已能记录地震到达当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