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及其水土保持效应
- 格式:docx
- 大小:16.69 KB
- 文档页数:6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下面是给大家带来关于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式中:α——坡耕地坡度。
植物篱根系胁迫水平宽度为:式中:DR——根系幅度(m)。
林带遮荫范围计算公式为:式中:L——树木荫影长度(m);H——平均树高(m);D——林带荫影边缘距林带的距离(m);β——林带走向;A——太阳方位角;h——太阳高度角。
1水平沟可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坡耕地。
宜采用套二犁开沟起垄播种,开沟深度宜取17cm~30cm,垄高10cm,沟距宜取60cm,沟间距可根据坡度和降雨条件适当调整,坡度陡、雨量大,间距宜小;坡度缓、雨量小,区间距宜大。
2垄作区田可适用于东北黑土区坡度1°~15°的坡耕地,最适宜坡度小于6°的坡耕发。
区田土埂应从田块最高处开始修筑,土埂应低于垄台2cm~3cm,高度宜取14cm~16cm,土埂间距宜为60cm~70cm,底宽宜为30cm~45cm,顶宽宜为10cm~20cm。
3格网式垄作可适用于西南紫色土区坡耕地。
顺坡开厢,垂直起垄,形成封闭垄沟,厢宽1.8m~2m。
4畦状沟垄可适用于南方红壤区,坡地起垄沟,每隔5条~6条沟垄留一田间小路,兼作排水道,形成坡面长畦;沿排水道每20m~30m作一横向畦埂,将长畦隔成短畦。
5蓄水聚肥改土耕作。
表土集中于沟、生土起垄,沟内种植农作物,沟中表土和松土层厚宜为30cm~40cm,生土垄高宜为10cm~20cm。
1水平沟是播种时起垄应由牲畜或机械带犁完成,在地块下边空一犁宽地面不犁,从第二犁位置开始,顺等高线犁出第一条犁沟,向下翻土,形成第一道垄,畜力开沟深度小,机械开沟深度大,垄顶至沟底深约17cm~30cm,将种子、肥料撒在犁沟内;在此犁沟上部犁半犁深,虚土覆盖犁沟中的种子、肥料;再空一犁宽地面不犁,在其上部顺等高线犁出第二条犁沟,向下翻土,形成第二道垄沟相间,此后照此步骤依次进行。
2垄作区田是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适用于东北黑土区的耕作法,是在垄沟内间隔一定距离修建小土隔挡形成区田,分散径流,加强降水入渗。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刺槐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作者:汤铭阳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年第1期汤铭阳(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桓仁管理处)摘要:刺槐系蝶形花科刺槐属,别名洋槐,凭借自身生长迅速、木材坚韧、耐水湿、抗腐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以及绿化等方面。
本文通过阐述刺槐的应用价值,分析刺槐的栽培技术,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栽培、应用刺槐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刺槐应用价值栽培技术0 引言刺槐原产美国东部的阿柏拉契亚山脉和奥萨克山脉一带,欧洲、非洲、日本均有栽培。
1601 年由法国宫廷园艺师鲁宾引种到法国宫廷庭院种植。
中国驻日本副使张鲁生先生在1877~1878 年的时候将刺槐种子带回南京进行种植,同时将其取名为“明石屋树”。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刺槐只是作为庭院观赏性品种,知晓的人比较少。
1897年,德国入侵山东半岛以后,从德国引种刺槐,将其种植在胶济铁路的两侧。
由于刺槐来自国外,所以被人们称为“洋槐”或“德国槐”。
在民国时期,刺槐作为行道树在北京开始种植,到1949 年,刺槐得以迅速推广。
其栽培范围逐渐扩大到北纬23毅~46毅、东经86毅~124毅,其种植范围覆盖28个省市、自治区。
1 刺槐的应用价值1.1 生态景观。
凭借自身高大的树冠、鲜绿的叶色,以及开花季节绿白相映,素雅芳香的优势,刺槐作为绿化树种广泛用于工矿区、荒山荒地的绿化,同时可以作为行道树或庭荫树等。
在种植刺槐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与垂柳、国槐等树种进行混交栽植,在一定程度上对公路进行绿化。
1.2 改良土壤。
刺槐属于浅根性树种,该树种侧根发达,同时具有较强的萌芽、萌蘖性。
在距地表30~50cm 的地方,通常情况下,能够发出数根粗壮的侧根,其树根深度可达1~4m,甚至达6~8m。
对于刺槐的水平根系来说,通常分布比较浅,主要集中在表土层5~50cm 内,并且呈网状交织。
1.3 经济用途。
在木质方面,刺槐凭借自身坚硬的木材,以及耐水湿等优势,广泛用于矿柱、枕木、车辆等;另外,刺槐的树叶内含有粗蛋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家畜的饲料;刺槐的花作为优良的蜜源,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
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技术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损害,生态被破坏,全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同时由于我国的地势比较复杂,再加上气候的原因,每到夏季雨林气候来临时,我国就会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应当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营造水土保持林,广载水木。
但是我国很多地区在营造水土保持林的时候,对树种的选择,树种的结构搭配,树种结构的调整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主要从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的问题以及树种结构调整技术等方面,来探讨树种结构调整技术,以其对该方面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字】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技术,存在的问题中图分类号:s7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1—()—2一.前言河北地区是我国北部某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年气温的差异十分明显,同时该地在夏季的时候雨水较多,由于缺少植被的保护,因此,当夏季的雨水来临时,就会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因此加强该地的水土保持林建设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
该地区在水土保持林的营造上,也是有很多经验,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这里的植被的年龄过于老化,导致植被的更新速度较低,同时植被的老化,还导致植被对雨水的防护作用降低,从而加剧了这里的水土流失。
对于该地区在水土保持林营造方面的问题,也是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是这里经济发展落后,资金的投入力度较小,同时该地位于我国北部地区,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无法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营造水土保持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该地区的投入开始加大,现在主要兴建了几个重要的水土保持林试验区,从而加强这里的水土保持林的建设。
二.河北地区的自然植被情况介绍河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的边缘地区。
该地主要是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该地的海拔通常在1 300 m~1 940 m,总体上来说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黄河三角洲长期人工刺槐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董海凤;杜振宇;刘春生;刘方春;马丙尧;马海林【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年(卷),期】2014(34)3【摘要】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严重,是中国生态系统退化地带之一。
为了探讨长期人工林对盐碱土壤改良效果,合理利用大面积滨海盐渍土,研究了刺槐纯林和刺槐混交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刺槐×臭椿)的林地土壤化学性质,以及不同化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不同造林模式林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滨海盐碱地营造刺槐林能有效抑制土壤返盐退化,降低碱度,改良土壤肥力。
混交林压碱排盐的效果要优于纯林。
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显著,各指标呈现不同的垂直变化趋势,土壤交换性钙、镁未表现出"表聚"现象,有效磷、有效硫规律性变化不明显;各化学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酸碱度与全氮、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土壤有效硫与有效磷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
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混交林改良土壤肥力的综合效应明显高于刺槐纯林,其中刺槐×白蜡混交林改良土壤肥力的综合效应最好,其次是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
【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土壤化学性质;人工刺槐林;黄河三角洲【作者】董海凤;杜振宇;刘春生;刘方春;马丙尧;马海林【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S158.3【相关文献】1.造纸废水灌溉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滨海盐碱湿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J], 马欣;夏孟婧;陆兆华;裴定宇;刘志梅;苗颖2.黄河三角洲不同退化程度人工刺槐林土壤酶活性、养分和微生物相关性研究 [J], 白世红;马风云;李树生;姚秀粉3.黄河三角洲退化人工刺槐林地土壤特征 [J], 马风云;白世红;侯本栋;刘艳;侯龙鱼4.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不同改造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J], 夏江宝;许景伟;李传荣;王月海;刘京涛5.黄河三角洲长期人工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杜振宇;董海凤;井大炜;马丙尧;刘方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章水土保持防护林林种区划与配置第一节防护林林种区划第二节防护林树种选择与林种配置第一节防护林林种区划一、水土保持林的区划水土保持林:在水土流失地区,为了调节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营造的防护林。
在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根据川江流域的调查,将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划分为八个三级林种组,它们各具特有的防护功能和可能发挥的经济功能。
即:江岸防护林组库塘防护林组岭谷防护林组侵蚀沟、坡防护林组二、水源涵养林的区划1. 水源涵养林的定义:河流两岸和上游水源区以及水库、湖泊周围以涵养水源,改善河流水文状况、滞洪补枯、保护水资源为主要目的森林。
水源涵养林的贮水能力一般森林:500-3000m3/hm2川西冷杉林:2660-3608 m3/hm2补给时限:2个月至1年。
“大肚能容,容雨季难容之水”,如北碚三圣海底沟地下水库。
3. 我国水源涵养林的现状(1)面积不足,体系不完整水源林只占防护林面积的20%,只占造林面积的8%。
长江上游需要水源林1000万hm2,目前只有100-150万hm2。
(2)位置不当,作用不明显疏残灌木林留做水源林,如川西此类达35%。
(3)水源林被采伐,功能中断长江上游采伐林分50-60%是水源林,伐后40%没有及时更新。
(4)水源林没有进行经营,功能只能自行调节多数交通不便,“山高、路远、人稀,鸟多、兽多、林密”,典型如云南滇西三江并流区。
4. 水源涵养林的区划(1)区划类型按范围及重要性分:国家级水源林、省级水源林、县级水源林按可否采伐分:Ⅰ类水源林、Ⅱ类水源林(2)区划重点①重要河流中上游地区;②重要湖泊及大、中型水库汇水区;③雪线附近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森林;④工业、农业灌溉及城镇居民用水的水源地区;⑤其他需要重点建设水源林的地区。
(3)区划标准国家级标准国家一级河流上游重要汇水区;以我国境内发源地的主要国际河流(包括界河、界湖)上游地区;跨省(市、自治区)湖泊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湖泊周围地区;其他需要列为国家级的水源林区。
2020年第4期现代园艺后,即可起苗造林。
起苗必须坚持锄挖或机械起苗,严禁手拔,以防扯断大量的须根、菌根。
用机械起苗时,应高苗木10cm远,逐行倒退着深挖、轻抖,避免伤害苗木侧须根和菌根。
马尾松苗在运输途中,为防风吹日晒而失水干枯,一定要搭盖苫布。
运到造林地后,要及时造林栽植,当天栽不完的松苗,应就近栽植。
10结语马尾松的经济价值非常高且在木材树种里也十分重要,在当前的市场潜力排名非常高,马尾松不仅可以涵养水源,其保护环境的作用也不可以被忽视,马尾松是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树种,只有提高重视马尾松栽培技术,才可以充分发挥马尾松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1]蒙杨扬.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有效防治研究[J].农家参谋,2018(21).[2]王洪军.马尾松综合管理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8(3).[3]李明泽.浅析马尾松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18(12).[4]杨琼.分析山区马尾松的培育及病虫害防治[J].花卉,2018(22).[5]马克群.马尾松的种植技术和经济效益分析[J].农家参谋,2018(18).[6]宋殿平.马尾松造林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8(9).(责任编辑张芝)刺槐原产于美国,是美国东部地区奥萨克山脉和阿柏拉契亚山脉一种重要的树种,同时在非洲、欧洲、日本等地都有种植。
法国宫廷园艺师鲁宾,在1601年时在法国宫廷庭院引种栽培刺槐获得成功。
1877~1878年我国驻日副使张鲁生先生,首次将刺槐种子引入我国,在南京地区进行栽培,并为刺槐取名为“明石屋树”。
1897年时,我国山东半岛被德国入侵,后德国人在山东半岛引种刺槐,同时在胶济铁路两侧区域种植大量的刺槐树。
由于刺槐不是我国原产树种,是从国外引进,因此,人们将刺槐称作“洋槐”或“德国槐”。
民国时期,在我国北京地区刺槐被作为行道树进行种植,1949年后,刺槐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其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刺槐栽植范围遍布北纬23°~46°、东经86°~124°,在我国28个省市及自治区均有种植。
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林生理生态特点分析与研究
曹奇光;张学培;牛丽丽;杨文文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2007(14)3
【摘要】采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试验区内刺槐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并辅以不同水分梯度下的林木生理指标观测与比较,研究了生理指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刺槐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充足水分供应时,光合速率会出现负值;蒸腾日变化曲线单峰或双峰取决于土壤水分条件;各环境因子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综合作用于蒸腾速率,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是蒸腾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气孔导度与相对湿度的变化一致,它们之间显著相关,呈二次项曲线关系。
【总页数】4页(P330-332)
【关键词】环境因子;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
【作者】曹奇光;张学培;牛丽丽;杨文文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43
【相关文献】
1.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林植被结构分析 [J], 姚爱静
2.晋西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土壤干燥化效应 [J], 于博威; 刘高焕; 崔保山
3.晋西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土壤干燥化效应 [J], 于博威;刘高焕;崔保山
4.晋西黄土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下植被及土壤水分特征 [J], 王舒;马岚;张栋;梅雪梅;李倩;潘成忠
5.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J], 周巧稚;毕华兴;孔凌霄;侯贵荣;魏曦;魏小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过0.5亩,住进公寓后户均占地不足0.15亩。
4.首钢矿业公司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大石河铁矿尾矿库,新水选矿厂尾矿库,裴庄土场,羊崖山土场等一大批复垦项目,使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经多年覆土植被,大石河铁矿尾矿库,如今处处郁郁葱葱,长满了紫穗槐,三四年前还是一座沙山的新水尾矿库,如今1200余亩沙棘长势旺盛,已结出沙棘果;裴庄土场覆土种植的刺槐已经成长为一片参天大树,好像一座森林公园。
首钢矿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破坏土地,主要是采矿中形成排土场和在选矿中形成尾矿库,针对不同的条件,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攻关,采取不同方式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排土场是采矿过程中排出的岩石堆存场所,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废石山,岩石裸露,坡度较陡。
公司对排土场采取了平整、覆土、绿化的办法。
一是在采矿过程中,将采矿剥离后表土单独存放,以备复垦利用。
二是待排土场停用后,用推土机平整,为减少工作量,做到小平大不平,平台四周做出0.5米的土挡,防止水土流失。
三是将存放的表土覆在上部,厚度0.5米,栽种以刺槐,紫穗槐为主的水土保持林。
首钢采用此方法先后使2950亩排土场披上了绿装。
首钢公司目前有尾矿库3座,尹庄尾矿库是1996年投入使用的新库,不具备复垦条件,另外2座尾矿均已进行了复垦。
为防止水土流失,首钢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沿坝面堆成10~15米平台,砌有排水沟,保证了汛期雨水沿排水沟排走,从而防止了水土流失。
在平台和平台后斜坡上覆盖20厘米厚的土,种植以紫穗槐为主的坝面水土保持林。
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完成尾矿坝绿化600余亩,给库区周围的群众建起一条绿色防护带,有效地控制了二次扬尘污染,也为我国固体废物治理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5.从2004年起,河南省开展了整治了“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工作,计划用5年整治出土地150万亩,用于县城经济发展用地或重新恢复为耕地。
截至目前,整治出土地46万亩,净增耕地总量26万亩。
刺槐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及其水土保持效应摘要: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L. ) 是蝶形花科刺槐属的乔木,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是我国主要的水土保持造林树种,更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速生树种的典型代表。
本文从刺槐水土保持林营造方法及其水土保持效应等研究予以综述。
关键词:刺槐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造林方法改良土壤小气候森林以其吸收调节地表径流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变害水为利水,缓和了急风骤雨形成了强大径流和山洪的可能。
而且森林的涵养水源的作用是从径流的形成起点控制径流,消灭了水土流失的危害。
因此,森林的这种作用对防止土壤的侵蚀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木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为活动的频繁,致使大面积的森林被破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的结果导致地力耗竭,耕地面积缩小,产量低微,水旱灾害不断发生,造成了山区荒凉景象。
为了改变山区这种荒凉的面貌,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需要治山、治水、保土、保肥,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开展造林种草绿化荒山秃岭的工作。
在山区营造水土保持林时对于树种的选择应本着耐干旱、耐瘠薄、速生、萌芽能力强的原则。
而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L. ) 是蝶形花科刺槐属的乔木,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是我国主要的水土保持造林树种,更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速生树种的典型代表。
是一个生长迅速的用材树种。
其木材坚韧, 纹理细致, 有弹性, 耐水湿, 抗腐朽, 经济价值高, 很受群众欢迎。
第一部分刺槐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刺槐荫庇性强, 根系发达, 具根瘤, 有一定的抗旱、抗烟、耐盐碱能力, 是华北、西北等地优良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四旁绿化树种。
3~5年生的刺槐即开始开花结实, 10~15年生以上大树大量结实。
采种母树要选择生长迅速、健壮, 树干通直、圆满, 无严重病虫害的10~20年生的壮龄树木。
刺槐的果实为荚果, 约在8~9月成熟, 颜色由绿变赤褐色, 荚皮变硬, 呈干枯状即为成熟状。
采种时间要严格掌握, 不可过晚,否则易被害虫蛀食。
危害刺槐英果的有刺槐英螟、种子小蜂、种子麦蛾等。
采种时要注意保护母树,不要折断大枝和主梢, 以免影响母树生长和结实。
荚果采集后, 要摊在地上晾晒, 自然干燥后碾压脱粒或用脱粒机脱粒, 用风车扬去果皮和夹杂物, 取得纯净种子。
刺槐荚果的出种率一般为10~20%。
贮藏刺槐种子用干藏法即可 。
如果贮藏得当, 2~3年内仍可保有较高的发芽率。
刺槐种子的千粒重为21.8克,每公斤种子约有4.6万粒, 发芽率可达89%(7 天), 发芽势为43%(2天)。
营造刺槐林要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培育目的选择造林地。
营造用材林时, 多选择土层中厚的山地、平原细沙地、黄土高原的梁如坡地和沟谷坡地, 营林期限一般需15~30年, 如果营造速生用材林, 要选择坡度在15度以下、土层较厚的山坡中下部, 如山沟两侧、有壤质间层的河漫滩地、地表50~80厘米以下有壤土的地段及含盐量不超过0.2%、地下水位1米以上的轻度盐碱地, 营林期可缩短至10~15年。
含盐量超过0.3%的盐碱地、犯风地、过于干旱的租沙地、地下水位不足0.5米的低佳积水地和贫瘠、粘重的土地都不适宜用来营造刺槐林。
造林前要根据地形确定整地方式。
平原地区可全面整地、带状整地或穴状整地。
山地可修窄幅条田, 或进行水平阶、水平沟及鱼鳞坑整地。
轻盐碱地最好修筑台田、条田或开沟筑垅。
造林时间视苗木种类而定。
带苗树要在春季芽苞刚开始活动时造林, 一般在清明前后即可。
此时栽植带干苗的成活率较高, 枯梢率低。
如果用截干苗造林, 宜采用秋季造林。
用截干苗造林的优点是成活率高, 树木生长快, 干形好, 便于培育通直良材。
截干高度以根桩不超过3厘米为宜。
刺槐造林不宜过稀, 密度应比一般阔叶树种稍大些。
这样可以抑制其过多的萌蔽, 促进主干的高生长和粗生长, 防止干形弯曲。
此外, 造林密度的确定还要根据栽培目的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以及营林精细程度灵活掌握。
刺槐宜营造混交林, 生长量大, 病虫害少。
土层深厚的平原、低山区, 可与杨树、柳树、榆树、紫穗槐等混交, 在土石山区可与油松、侧柏等针叶树混交。
混交方式以带状为好, 刺槐2~6行, 其他树种4~6行。
山地营造刺槐混交林还适宜用块状(小片)混交。
造林立地条件以侵蚀部位来划分, 主要有分水岭防护林带, 借以保护下方农田、果园或牧场在坡面的宜林地上呈带状、块状或全面营造刺槐水源涵养林;在沟头、沟岸、沟坡和沟底则营造刺槐固沟林。
整地方法有:水平沟(沟面宽0.5—1.0米, 沟底宽0.3—0.5米, 沟长1.0—3.0米,沟深0.3—0.4米, 与相邻的水平沟沟边距0.5—1.0米, 上下中心距1.5—2.0米) 、鱼鳞坑(坑面半径0.4—0.6米, 坑底半径0.4—0.5米, 坑深0.3—0.5 米, 中心距2.0—2.5米, 月牙形埂高0.2—0.3米)、穴状(穴径0.3—0.5米, 穴深0.3—0.4米)和综合整地四种。
造林方法多采用多年生截干苗造。
造林时普遍采用熟土填底, 生土盖顶或培埂, 做到了深埋 (过根际土印3—5 厘米)、踩实和少露(露1— 2 厘米)或全埋,一般造林成活率都在90%以上。
从刺槐林生长状况来看, 无论分布在分水岭、坡面或沟谷, 都表现了成活率高, 耐干旱薄, 生长迅速的特性。
其中以向阳土层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上为最好。
在风口、梁顶或坡面的个别地块上, 由于低温冻害、高温旱害和过苛的土壤条件, 致使刺槐有干梢现象。
第二部分、刺槐水土保持林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作用刺槐生长迅速, 而且林下植物生长繁茂。
一般植被的株高30—60厘米, 覆盖度达35%—75%。
枯枝落叶层2—3厘米, 最厚达6厘米。
土层内根系密集交织成网, 其水土保持作用极为显著。
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造林地, 刺槐营造3—4年后, 对减轻地表径流流和改良土壤就有一定的作用, 随着林龄的增长, 这种作用就愈明显。
刺槐的根系发达, 主根集中分布在10—60厘米的土层内, 侧根长达4—5米,萌芽力强, 固土范围2—3立方米, 同时刺槐根系上的大量根瘤菌, 具有固氮肥土作用。
刺槐的林冠能截留降水, 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地面, 破坏土壤结构。
据观测, 14年生的刺槐林可截留降水量28—37%。
雨、雪停后, 又逐渐蒸发回到空中, 增加林地这部分降水在上空及林地附近的空气湿度, 并调节气温;其余的降水大部分渗入土壤中和被林地里的植物及枯枝落叶层吸收, 少部分蒸发回到大气中。
据测定, 每亩枯枝落叶物可达560—750斤, 每斤按最低吸水量0.8斤计算, 即可吸收488—600斤水。
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也能得到很大改善, 结构变好, 腐殖质、团粒增多, 蓄水保墒作用增强。
14年生刺槐林地土壤比荒地土壤每亩增加团粒结构34.5~44.7%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变好, 其吸水保水作用逐渐增大。
由于刺槐水土保持林吸收调节地表通流和涵养水源的作用, 是从径流形成的起点分水岭上控制通流的, 这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
第三部分、刺槐水土保持林对小气候的影响刺槐林的蒸腾量很大, 林木吸收的水分99%通过枝叶上的气孔向空中蒸腾。
据测定,一般刺槐林地和林地附近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16% 左右。
由于空气湿度大, 易于形成雨、雾、露。
如朝阳地区大黑山和阜新大青山林区的降水量比无林地区大约多10~15%左右。
而且由于森林的蒸腾作用是缓慢进行的, 故在一般情况下, 不易形成大雨、暴雨, 从而可以减免水旱灾害。
另外, 刺槐林本身的防护作用能降低风速, 在寒潮来时可避免气温、地温大幅度下降, 减轻霜冻危害。
夏季, 由于刺槐林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热能, 林冠又阻截阳光直射, 林内温度比无林地低, 温度变化日振幅小 冬季林地散热慢, 林内温度高于无林地。
这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综上所述, 在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瘠薄的西部地区, 刺槐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树种,它不但表现了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和受益快,而且水土保持效应也很显著。
在山水田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上, 合理配置和营造水土保持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危害, 改善小气候状况, 提高土壤肥力, 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1] 周平,李吉跃,招礼军. 北方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蒸腾耗水特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 24(5/6):50-55.[2] 周金池,马履一,王学勇等.河北省平山县刺槐造林保水剂施用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 (4): 70-75.[3] 明阿妮. 提高刺槐人工造林成活率的技术要点[J]. 吉林农业,2011,(11)[4] 王迪海,赵忠,张彦. 黄土高原刺槐细根与土壤水分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 ,27(1):1~5.[5] 韩国利,刘彦金,朱文宝等.干旱阳坡刺槐造林技术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6,(6):19~21.[6] 立木.刺槐造林技术[J]科技长廊1986:10.[7] 杨新民,杨文治. 灌木林地的水分平衡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1998 ,5 (1) 109~118.[8] 高路博,毕华兴,云雷等.黄土半干旱区林草复合优化配置与结构调控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1 ,18(3):260~266.[9] 孙鹏森, 马李一, 马履一. 油松、刺槐林潜在耗水量的预测及其与造林密度的关系[J]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 23(2) : 1~6.[10] 郭建斌, 赵陟峰, 骆汉.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种植密度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J] .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1) :80~84.[11] 张建军, 贺维, 纳磊. 黄土区刺槐和油松水土保持林合理密度的研究[J]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5(2) : 55~59.[12] 王力, 邵明安, 李裕元. 陕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长与土壤干化的关系研究[J] . 林业科学, 2004, 40(1) : 84~91[13] 曹全意. 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 .干旱区研究, 1998, 15(1): 87~89.[14] 孙中锋, 周玉喜, 朱金兆, 等. 晋西黄土丘陵区坡面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研究[J]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5(5) : 43~49.[15] 魏天兴, 余新晓, 朱金兆, 等. 黄土区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水分供需关系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4) :185~189.[16] 余新晓, 毕华兴, 朱金兆, 等. 黄土地区森林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研究[J] .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5) : 433~440.[17] 姜艳, 徐丽萍, 杨改河,等. 不同退耕模式林草初夏小气候效应[J]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2) : 162~166.[18] 高峻, 张劲松, 孟平,等. 中阳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复合模式的气候生态效应[J] .中国农业气象, 2006, 27(3) :167~170.[19] 余新晓, 张晓明, 武思宏,等. 黄土区林草植被与降水对坡面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J] . 山地学报, 2006, 24 (1) : 19~26.[20] 刘斌, 罗全华, 常文哲,等. 不同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水土保持效益及适宜植被覆盖度[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 6(6) : 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