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乳从痰治疗100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7.83 KB
- 文档页数:1
产后缺乳一、概述(一)概念产后缺乳是以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亦称“缺乳”、“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
(二)讨论范围凡现代医学的产后缺乳、泌乳过少,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血虚弱和肝郁气滞。
(二)病机总结1.病位:脾、胃、肝,与任冲二脉有关。
2.基本病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脉不畅。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常见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之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乳汁甚少,或全无。
或原有乳汁,情志刺激后突然缺乳。
乳房柔软,无胀痛,乳汁清稀;或乳房胀硬疼痛,乳汁浓稠。
2.病史:产时、产后出血过多,或产后情志不畅,或乳腺发育不良,乳头内陷。
3.相关检查:检查乳房大小,有无红肿、结块、压痛,有无乳头凹陷。
(二)鉴别诊断产后缺乳与乳痈:乳痈即急性乳腺炎,以乳房红肿为主症。
产后缺乳之肝郁气滞证,与乳痈非常相似,二者均可发生于产后,出现乳汁排出不畅,乳房疼痛。
见下表。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辨虚实:主要根据乳汁、乳房、情绪、舌脉来辨其虚实。
(二)护治原则虚者补之,补气养血;实者疏之,疏肝解郁。
同时佐以通乳。
四、辨证施护(三)证治分类1.气血亏虚症状: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神倦食少,面色少华,或出现心悸、失眠,舌淡,少苔,脉细弱。
证候分析治法:补气养血,佐以增乳。
方药:通乳丹加减。
2.肝郁气滞症状:产后乳汁涩少,或全无,或产后乳汁正常或偏少,伤于情志后乳汁骤减或点滴全无,乳汁稠,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痛,食欲不振,或有微热,舌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证候分析治法: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加减。
(四)主要护理问题1.乳汁不足与气血不足或肝郁气滞有关。
2.乳房疼痛与肝郁气滞,乳络不通有关。
3.纳差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或肝气郁滞、肝郁乘脾有关。
(五)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分析产后缺乳原因。
剖宫产后缺乳的中医药治疗近况标签:产后缺乳;中医药治疗;剖宫产产后缺乳是指妇女产后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1]。
多发生在产后两三天至半个月内,也可能发生在整个哺乳期。
随着剖宫产的增加,本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对产后缺乳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尤其是促进产后最初日母乳分泌的增加,改善缺乳,满足婴儿哺育喂养的需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母乳可以提供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均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微生素和矿物质。
尤其是母乳中所含抗体,是其它代乳品无法替代的,有助于提高婴儿的抗病能力。
同时母乳喂养也有助于产妇自身体型的恢复,减少产后出血发生。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母乳喂养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提倡母乳喂养已成为世界潮流。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要求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达80%,但我国距此还有相当距离[3]。
据报道一些城市医院产科,产后缺乳无乳者占20%~30%,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更高[4]。
剖宫产后缺乳率更是达到了70%~80%。
研究发现,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频率明显高于全麻下剖宫产者。
原因是与全麻相比,硬膜外麻醉后母亲可以与婴儿更早接触。
剖宫产术后全身使用阿片类药可以安全进行母乳喂养。
但是,应对新生儿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存在药物转运和蓄积。
很多产妇因为乳汁缺乏而放弃了母乳喂养。
乳汁缺少不利于婴儿健康发育成长,也不利于产妇产褥期的恢复,甚至会增加乳腺病的机会,随之会用代乳品,不仅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而且现在代乳品不安全性日益影响其使用。
现代医学对于产后缺乳尚无明确有效的方法,一般仅指导产妇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而祖国医学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方法。
1产后缺乳病因1.1中医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乳汁为血所化生,而赖气以运行。
缺乳病名首见于《诸病源侯论》,当时认为缺乳皆因津液暴竭、经血不足而导致。
《三因极—病证方论》将缺乳分为虚证和实证,开始分虚实治疗缺乳,“产妇有两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
通乳颗粒治疗产后缺乳70例疗效观察殷黎忠,王文丽(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常州213003)摘要:目的:观察通乳颗粒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用药组7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用药前后产妇的乳房充盈、乳汁分泌情况。
结果:用药组产妇其乳房充盈、乳汁分泌量优于对照组。
结论:通乳颗粒治疗产后缺乳有很好的疗效,且安全。
关键词:产后缺乳;中医治疗;通乳颗粒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7-1404-02收稿日期:2010-11-10作者简介:殷黎忠(1984-),男,江苏常州人,住院医师,学士,研究方向:妇产科。
通讯作者:王文丽(1977-),女,山东人,主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产科。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产后2 10天内分泌乳量过少,或者在产褥期、哺乳期内乳汁正行之际,乳汁分泌减少,不够喂哺婴儿的,统称为缺乳,又称“乳汁不行”。
乳汁的分泌与乳母的精神、情绪、营养状况、休息和劳动都有关系。
任何精神上的刺激如忧虑、惊恐、烦恼、悲伤,都会减少乳汁分泌。
乳汁过少可能是由乳腺发育较差,产后出血过多或情绪欠佳等因素引起,感染、腹泻、便溏等也可使乳汁缺少,或因乳汁不能畅流所致。
乳汁来源于脏腑、血气、冲任,《胎产心法》云:“产妇冲任血旺、脾胃气旺则乳足”。
薛立斋云:“血者,水谷之清气也,和调五脏,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血海”,说明产妇的乳汁是否充足与脾胃血气强健有密切关系。
乳汁由气血化生,赖肝气疏泄与调节,故缺乳多因气血虚弱、肝郁气滞所致,也有因痰气壅滞导致乳汁不行者。
以下是本院自2010年3月以来用具有益气养血、通络下乳功效的通乳颗粒治疗产后缺乳7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临床资料100例均为本院住院分娩产妇,治疗组70例,平均年龄:(26.5ʃ2.3)岁,初产妇,孕周(38.6ʃ1.4)周。
其中顺产46例,剖宫产24例;空白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26.7ʃ1.9)岁,初产妇,孕周(38.4ʃ1.7)周。
2012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6卷第5期产后缺乳不仅给新生儿生长发育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妇的心理负担。
笔者2010年3月~2011年1月采用乳充汤治疗产后缺乳4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临床资料选择年龄21~38岁我院门诊产后乳汁不足患者40例。
其中剖宫产25例,经阴道产15例;平均27.8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22例;病程最短2d ,最长50d ;少乳35例,无乳5例。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产后缺乳》标准[1]: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足喂养婴儿;乳房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丰满,乳房胀而痛,挤压疼痛乳汁难出,质稠。
1.3排除标准不符合产后缺乳诊断标准者;肾上腺、甲状腺、垂体等内分泌腺功能异常者;患有乳房疾病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患者;血液病患者;新生儿患疾病者;在哺乳期再度妊娠而出现缺乳者;依从性较差者。
2治疗方法2.1健康宣教①尽早开始喂奶。
②倡导母婴同室,按需哺乳。
③合理休息。
和婴儿同步睡眠及保证周围环境安静。
④采用正确的喂奶姿势。
每次哺乳应让婴儿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另一侧。
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乳头清洁,防止乳头皲裂。
⑥适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⑦加强饮食调护,忌食辛辣刺激助阳化火之品,注意增加水分的摄取,忌食生冷及浓酒、酸酒。
2.2中药选用乳充汤。
药物组成:生黄芪30g ,党参15g ,通草6g ,桔梗9g ,王不留行9g ,路路通9g ,麦冬9g ,当归9g ,柴胡9g ,白芷9g ,升麻6g ,甘草6g 。
水煎200mL ,分早晚两次餐后0.5h 温服,日1剂,5d 为1疗程,连续3疗程。
2.3心理指导嘱患者用药期间:①加强精神护理,畅情志,避恼怒,忌忧郁。
②指导家人给予理解和支持,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
③耐心讲明中药辨证治疗的优势,不要拒绝服药。
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
产后缺乳验方一、气血虚弱型1.妇科特点:产后哺乳时,乳汁不充,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乳房无胀感而柔软,乳汁清稀。
产褥期可见恶露多或恶露不绝。
2.全身症状: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白或淡胖,苔白,脉细弱。
方药:可选用通乳丹或猪蹄汤。
二,肝部气滞型1。
妇科特点;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或平日乳汁正常或偏少.突然七情所伤后,乳汁骤减或点滴皆无,乳汁稠,乳房胀硬而痛,或有微热。
2。
全身症状。
精神抑郁,胸胁胀痛,食欲减退,舌暗红或尖边红,苔微黄,脉弦数。
方药,可用下乳涌泉汤等。
三、痰气壅阻型1.妇科证侯特点:乳汁稀少,或点滴皆无.乳房丰满、柔软无胀感。
2.全身症状:形体肥胖,胸闷泛恶,或食多乳少或大便溏泄.舌质胖苔白腻,脉沉细。
方药:漏芦散等。
四、血瘀证,恶露不尽而缺乳很常见:临床见证: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时多时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或胸腹胀痛,舌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脉弦涩或沉而有力。
方药:加味生化汤等。
人参5克黄芪30克当归6克麦冬10克木通10克通草10克漏芦10克王不留行20克穿山甲10克青皮10克桔梗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大枣10克瓜蒌15克水煎服。
初胎产妇要用新鲜橘叶与葱叶煎汤外洗乳头。
除药物治疗外,对的治疗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
营养和休息。
可按各地的生活习惯加强饮食疗法.增加营养,但不能过于滋腻碍胃,并要注意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合理的哺乳方法。
此外.还要注意情志的调畅。
2。
早期哺乳、早期治疗。
按产后的泌乳生理,一般在产后第二天即可以开始哺乳。
一周内可知乳汁是否充足。
但有些产妇因为早期乳不胀,而自行中断或减少哺乳次数,更造成缺乳。
也有难产的产妇亦往往过迟哺乳而影响乳汁的生成。
如在早期哺乳发现缺乳,应及早治疗。
一般来说在产后半个月内疗效较好。
如若在产后1,2个月才来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实用产科学》指出;“哺乳开始后复盖腺泡的上皮细胞即含许多空泡。
如不哺乳.立即出现复旧现象,腺体塌陷、消失,结缔组织重新占优势。
增乳汤加减治疗产后缺乳120例临床观察【关键词】产后缺乳;增乳汤【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42-01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分娩后,乳汁分泌甚少或全无。
是产科常见病,多发生在产后3天或半个月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提出了津液暴竭,经血不足可导致无乳。
产后缺乳影响到母体的身心健康及婴儿的生长发育,故笔者在从事产后随访工作的过程中,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拟增乳汤加减治疗产后缺乳1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20例产后妇女,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年龄在23岁至40岁之间,其中23至30岁55例占45.8%,31至35岁50例占41.7%,36岁以上的15例占12.5%。
病程:10天以内者56例占46.7%,11天至20天者48例占40%,21天以上者16例占13.3%。
缺乳情况:全无16例占13.3%,乳汁稀少83例占69.2%,乳汁骤停21例占17.5%。
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以益气养血,通络下乳为治则,并与食疗及精神调护相结合,方取增乳汤加减。
组方: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当归15 g、漏芦12 g、路路通15 g、通草12 g、穿山甲6 g、王不留行15 g。
根据患者症状随症加味,阴虚者加生地12 g、麦冬12g;肝郁者加柴胡12 g、白芍12 g、青皮12 g;痰气壅阻者加姜半夏10 g、茯苓12 g、陈皮12 g、炙甘草6 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剂量3至14剂。
3.疗效标准治愈:乳汁量显著增加,能够完全满足婴儿的需要;有效:乳汁量较前增加,但不能满足婴儿需要;无效:治疗后乳汁量无明显改善,依然不能满足婴儿需要。
4.治疗结果120例哺乳期妇女,经过治疗,其中痊愈63例,占总数52.5%;有效48例,占总数40%;无效9例,占总数7.5%;总有效率占总数92.5%。
缺乳从痰治疗
100例分析
发表时间:
2013-06-04T17:04:37.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0期供稿 作者: 李若晖
[导读] 可见,以中医从痰湿论证的方法治疗产后缺乳其临床效果显著,是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李若晖
(湖北天门市皂市镇中心卫生院 431700)
【摘要】
目的:探究缺乳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在本院分娩、出现产后泌乳不足问题的产妇20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
100例。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常规的宫素滴鼻+黄
芪口服液;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在对照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中医的从痰湿论证治疗;用药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
察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100%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
中医从痰湿论证的方法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缺乳 从痰治疗 临床效果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139-01
产后缺乳属于一种在妇产科领域中常见的疾病,其一般多发于产妇产后第2 d-第14 d内。产后缺乳不但会对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发育
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妇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1]。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在
本院分娩并且确诊出现产后泌乳不足问题的
200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现将其具体情况报道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在本院分娩住院、出现产后缺乳问题的200例患者,根据《中
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有关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中产后缺乳进行了进一步的确诊,在这些患者中排除了有关产科并发症、心脑血管以及肝
肾疾病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将这
200例产后缺乳的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的患者年龄分布在23-
35
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5.5±1.2)岁,产次在1—3次之间,平均为(1.05±0.15)次,阴道分娩者72例,剖宫产者有28例。在对照组中,
患者的年龄分布在
22—36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6.5±1.5)岁,产次也在1—3次之间,平均为(1.08±0.12)次,阴道分娩者有81例,剖宫
产的有
19例。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年龄、产次以及分娩方式方面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的是常规治疗:采用的是缩宫素滴鼻+黄芪口服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了中医从痰治疗即
以健脾化痰,通络下乳的药方加以治疗:半夏
6g,香附、陈皮各自l0g,苍术12g,丝瓜络、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5g以及无花果30g。再以
苍术、半夏、香附、陈皮等药物健脾燥湿和解郁消痞的药方加以治疗。注意的是阴道分娩者在产后
1d后开始服用,对于剖宫产者于在产后
第
2 d服用,坚持服用7 d后对两组治疗的效果进行评定[2]。
1.3
疗效的评定 根据患者乳汁的分泌情况将疗效定为,治愈、显著、一般和无效四个等级。治愈:产妇的乳汁分泌情况为正常,可以
满足正常的哺乳需求;显著:产妇的乳汁分泌情况为正常,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哺乳需求,需要少量的奶粉喂养;有效:产妇的乳汁分泌情
况好转,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用代乳品。无效:产妇奶量没有增加,完全不够喂养婴儿,仍需大量使用代乳品(奶粉)。在本次研
究中,总有效率
=治愈率+显著率。
1.4
统计学分析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 11.0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
经过为期1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治愈以及显著的患者有98例,临床总的有效率达到了98.00%;而在对照组中,治愈以及显著的患者有
84
例,临床的总有效率为84.00%。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的对比中,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 1。
3
讨论
产后缺乳是一种产妇产后乳汁分泌过少甚至完全缺乏,无法满足婴儿正常的喂养需要,也有将该病称之为产后缺乳症的[3]。本病的主
要致病原因是因为产妇哺乳期过食肥甘份或者是伤及脾胃的食物导致痰湿内生阻,阻滞了乳络,使得分泌乳汁不畅。我们在临床中从痰湿
论治的方法对此病加以治疗,在治疗中,以全方健脾燥湿和行气化痰的方式来通络下乳,而在脾健痰消的同时实现了湿清络通,在这样的
作用下促进了乳汁的分泌
[4、5]。在本次研究中,经过为期1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治愈以及显著的患者有98例,临床总总有效率98。00%;
在对照组中,治愈以及显著的患者有
84例,总有效率为84.00%。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的
优于对照的治疗效果
(P<0.05)。可见,以中医从痰湿论证的方法治疗产后缺乳其临床效果显著,是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的一种治疗方
法。
参考文献
[1]
陈卉华.中西医综合干预产后缺乳理论与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2]
罗元绮.产后缺乳的发病机理与证治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3]
曲淑艳.从痰论产后缺乳[J].天津中医药,2010,27(5):397-398.
[4]
吴红斌.产后缺乳辨治五法[J].河南中医,2011,31(2):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