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的_食色性也_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
- 格式:pdf
- 大小:200.88 KB
- 文档页数:5
汤一介丨“道始于情”的哲学诠释有一种看法认为儒家对“情”不重视,甚至对“情”采取否定的态度。
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特别是对先秦儒家的误解。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有一句“道始于情”,这一命题对我们了解先秦儒家对于“情”的看法很重要。
本文将着重讨论先秦儒家之“情论”,兼及道家之“情论”,并试图从哲学角度来解释“道始于情”,对其中某些概念做出哲学上的诠释,供读者讨论。
(一)论“道始于情”郭店竹简《性自命出》是战国中期的一篇儒家典籍,其中有这样几句话:“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秦儒家在“性情”问题上的一些见解。
这几句话可以这样解释:人道(社会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是由于人们相互之间存在着情感才开始有的;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是由人性中发生出来的;人性是由天所给予人的(人性得之于天之所命),天命是“天”所表现的必然性和目的性。
从这几句话看,“道始于情”是先秦儒家思想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显然,说“道始于情”而不说“道生于情”是有道理的,因“人道”是从人之“情”开始而有,但并非“人道”均由“情”生。
盖“人道”亦可生于理性,或由学习而生,故《性自命出》中说:“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入之。
”通达人情者能发挥人的感情,掌握礼义者能调节人的感情,因而礼义也和“情”息息相关,离不开人所具有的感情。
这里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我们先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道始于情”的“道”是指“人道”,因本篇中说:“惟人道为可道也”。
可见,这里的“道”不是指总括“天道”和“人道”的“道”,更不是指老子所说的“常道”:“可道”非“常道”,非不可道之“道”,故不是老子所说的“先天地生”的“道”。
篇中尝谓:“礼作于情”(注:郭店竹简《语丛一》有:“礼因人之情而为之”。
《语丛二》有:“情生于性,礼生于情。
”),“礼”自属于“人道”范围。
因此,“道始于情”不是道家的学说,而是儒家的思想。
这种系于“情”的“礼”正是维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礼仪的基础。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孔子的仁学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此后,对仁的理解和阐释就成为历代儒者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理论工作,并由此展开了儒家学说在不同时期的特色和内涵。
其中,孟子对孔子的仁学做了最重要的阐释和发挥,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孟子的“亚圣”地位,同他对仁学的推进,使之更加完整、系统和深化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拟对这一以往只是零散地被涉及到过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1],以求对展现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有所裨益。
一、以心性论仁仁无疑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孔子以仁为基石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然而孔子论仁,只是就事论事,随问而答,大多是根据弟子们的具体情况而简短地论及仁在不同方面的表现,缺乏集中而详尽的论述。
特别是由于思想理论发展阶段的原因,孔子尚没有将“仁”与“心”、“性”联系起来进行自觉的思考。
孟子则不同,以心性论仁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由于孟子注重从心性论的层次和高度来理解和阐发仁的思想,不仅使仁学获得了强有力的论证,而且也使得他的仁论新意迭出,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内容也更为丰富,对孔子的仁学作出了重要的推进。
在孔子对仁的界定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仁者“爱人”,一是“克己复礼为仁”。
这是学术界一般都认可的。
这两条实际上各有应用的范围,前者是以仁待人,后者是以仁律己,合起来则涵盖了人类道德生活的全部范围。
然而,孔子只是提出了人类的道德生活应当以仁为基本原则,而仁又是从何而来?将仁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的根据是什么?也就是说,人为什么必须以仁待人和律己?诸如此类的问题,孔子实际上并没有继续思考。
因而可以说,孔子的仁学还有待于从更深的层面加以论证。
这一重要的理论工作,主要就是由孟子所担当并完成的。
孟子论仁,多与“心”紧密相联。
孟子反复申明“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下引《孟子》只标出篇名),“恻隐之心,仁也”(〈告子上〉),在他看来,“恻隐之心”是仁的存在状态,仁就是通过“恻隐之心”表现出来的。
前言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
要解决目前困扰中国的一些难题,也许可以从人性论这个问题上着手。
人是社会之本。
因此,社会规范和法规法制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之上。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古今中外在人性论上的几种主要流派,以及它们在社会政策上的影响.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和正误,总结出比较客观而且符合中国现实的对人性的新认识,并指出如何通过这种新认识来指导中国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同时也对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也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一,性善论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这种理论是儒佛道三教中共有的特征。
在佛教中,强调佛在人心中,人人心中都有佛.尘世万物都是“业”障。
因此,要脱离尘世的烦扰,潜心向佛,发现自己心中的佛.佛家真正意义上的佛不是神仙,而是一种极度慈善,极度祥和,极度平静的境界。
在道教中,追求的是人的“真"。
所谓的“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的本来的真性,天性,本性,是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所以,道家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
也就是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当然,占中国古代主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
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
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
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
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
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强调的是“礼”制。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其为“亚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生平简介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孟子还效仿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与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宏图。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
孟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
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
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人性论众所周知,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相信人性本善,对人性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孟子把性善论当做他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四端的出发点,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如果看到别人有为难、有人受苦就会想要帮助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禽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自发形成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
比如,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不是因为他们是长辈,比自己的年纪大,而是自己心中对他们有崇敬之心,自然而然地就想去那么做。
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本能的。
第一章人性论本章主要阐述中国和西方人性论的历史演变。
主要教学要点:1、理解中国人性论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2、理解西方人性论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3、重点掌握马克思人性论的理论体系;4、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思想史上人性理论的脉络古今中外思想史上对这些问题的典型观点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人性在所有的人那里都一致,还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性;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还是永恒不变的;人性是“善”是“恶”,是“不善不恶”,是“有善有恶”,还是“超善恶”,等等。
一、中国思想史的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时就已经明确地开始探讨人性问题。
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界定并不一致,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1,最先提出“性”的定义的是告子。
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生而具有的东西就是性;告子进一步把性的内容规定为食、色两种:“食色性也。
”2,孔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只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没有进行专门系统的论述。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他对人性充满乐观自信,对人的期望和要求都是很高的,把人的私利与公利对立起来,对人追求私利物欲,持贬抑或轻视态度。
孔子认为人性并非纯善纯美,也并非生而圣人君子,他认为人须经过自觉学习礼,加强自我修养才能成就人性之善。
孔子还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君子,而是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成为圣人君子。
由此他把人分为两极:圣人——凡人、君子——小人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定下了一个基调。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认为告子的看法会混淆人、犬、牛等各种动物的区别,他从人与动物区别的角度来论述性。
孟子同样不同意告子把食色等感官满足作为性的内容,认为构成性的是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
4,荀子认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尺度在于是否有“礼”,“礼”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者。
”荀子认为人性是“所生而有”、“无待而然”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生存本能。
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一)“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
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端”说的形成的背景及时间这样重要的问题却较少涉及,这与孟子其他方面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现象形成强烈反差,不能不说是孟子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讨论,以求方家指正。
(一)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其文云: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从这次谈话看,孟子提出四端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尤其是同告子的辩论密切相关。
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端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告子等人的观点进行批驳。
那么,孟子与告子辩论是在什么时间呢?这无疑是我们讨论“四端”说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有学者多认为这次辩论是在孟子首次到齐国时,时间大概是在齐威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30年)左右,如张秉楠说:“这场人性问题的争论当发生在齐国。
孟荀新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姑且将”自我”动物性的一面名为”欲我”而将其规定人之为”人”的一面名为”仁我”,则孟子显然以为二者皆是作为宇宙本体的”天”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赋予人类的某种本能――在”天”无非必然性的安排而在”人”则为选择的自由;自觉的人只将动物本能所规定的”自由”看作必然性的限定而将”仁我”相对于”欲我”的自由视为真正属于人类的自由。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仁义乃人之安宅和正路,当”君子”依天道所趋努力实现”仁我”所规定的自由之时也正是自觉地履行某种冥冥之中的”绝对命令”。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欲我”所摄之”耳目之官”以闻见为自我,生命进化之流至此开启森然万象的”现象界”;与之相连的”欲我”在高等动物乃是正位而对于已达”本体界”的”人心”而言则为自我之沦落。
唯有在”思”的过程中当”仁我”以高度的主宰心与”欲我”形成相互制约的共轭关系之时,自我方可体验后者所隐涵的”异化”的压力以及前者以其君位所确立的”我在――两种趋势相反相成,构成内在于自我的矛盾。
获得”我在”的人正是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的”大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心”无非”仁我”受制于”欲我”之时的异化形态,当其随”欲我”之寂灭而恢复本真之时即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此乃人类之性天。
作为自然演化之势能的”天”如同一条纽带将无机物、有机物、微生物、植物、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以及人类连为一体,物类各安于高低不同的势位。
唯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既可栖居自然演化的最高势位――”本体界”,亦可随”仁我”之障蔽而沦落高等动物所栖之”现象界”。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预测1、名词解释绝圣弃知正确答案:指弃绝圣贤与智慧。
《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否定人为的仁义智慧等,顺从自然,使民无知无欲,从而达到(江南博哥)大治。
庄子认为:“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庄子•胠箧》)韩非从法治角度认为“圣智成群,造言作辞”是国家乱亡的原因。
2、名词解释袭明正确答案:老子用语,袭:藏。
袭明就是内藏的聪明睿智。
《老子•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一说袭为因循义,明,常道,袭明就是因循常道。
3、名词解释性善论正确答案: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4、问答题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正确答案:1、“克己复礼为仁”2、“仁者爱人”孔子讲仁者“爱人”,不仅是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和“理”的统一。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们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之本,它具有广泛的内涵:其一,它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其二,“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
其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
3、现实意义:①孔子主张的“利民”、“裕民”、“富民”。
与当今现代生活中富民之策,对现代政治和以德治国及现代管理思想都具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②孔子“仁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协和关系的确立,对现代环境论所强调可持续发展相呼应。
③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忠”现实生活中较体现出双赢的现象,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才是仁学思想忠恕之爱的体现。
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5、名词解释三宝正确答案:1.《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性善论性善论孟子开始谈论人性问题,是由与合子的驳难引发的。
告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给人性概念下了定义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人性论思想引起了孟子的深刻思考。
告子人性思想的内容,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第一,告子给人性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
第二、他又进一步阐明了人性的涵义:“食、色,性也。
”(同上)由此,他又得出第三点认识:“性无善不善。
”(同上)为了证成这一观点,他借助比喻,进行了一系列论证: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无分子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性犹杞柳也,义犹囗囗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囗囗。
(同上)什么叫做人性?“性”概念指的是什么?孟子与告子有一致的认识,更有不同的认识。
在承认“性”是指人的生性这一点上,孟子同于告子。
但是如何评价这种生性,孟子却和告子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的人性概念实际含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尽心下》)庞朴通过对长沙马王堆出上的帛书《五行篇》的研究,提出“圣人之于天道也”应为“圣之于天道也”。
[注]其说既有内证,又有外证,朱熹《四书集注》早已疑之,其说可从。
孟子肯定“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是性,这种性是什么呢?就是告子所谓“食、色”之性、“生之谓性”之性。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告子的“食色性也”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王福湘[摘要]多年来坊间流行把告子的名言“食色性也”说成孟子的话,这一张冠李戴的错误必须认真纠正。与孟子
的性善论对立,告子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论,其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就人性论而言,告子的“性本无善恶”比较接近孔子的原意,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均于孔子无征。应该恢复中国第一位真正人性论者告子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关键词]食色性也;孔子;孟子;告子;荀子;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2)01—0050—05
作者简介:王福湘(1946-),男,湖南长沙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广东广州510545
上世纪末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其中《性自命出》一篇与告子言说多有相符,对告子的研究已经引起学界注意。而随着告子的哲理名言“食色性也”日益普及和深入人心,多年来把这句话张冠李戴归属孟子的错误也越来越流行,甚至写进了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任编审委员会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1](P.29)我觉得这种知识性的错误不应该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必须下大力澄清以肃清影响。特别是在人们侈谈中国传统文化,却少读古代文化典籍的虚浮风气之下,认真纠正这一错误就更有必要。否则误导读者,更误人子弟,传到国外也误导外国人。在纠错之后,我们再讨论和比较先秦儒家各派对人性问题的几种说法,从而认识提出“食色性也”的告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应有地位。一告子与孟子是同时代的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应该也算一家,可惜告子思想早已失传,只在《孟子》书里(《告子上》、《公孙丑上》)记录了他的片言只语,而且都是作为被反驳的对象得以保存下来的。连告子是何许人也不得而知,只是汉代赵岐在给《孟子·告子上》作的注中说:“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论语曰:‘子罕言命,’谓性命之难言也。以告子能执弟子之问,故以题篇。”[2](P.430-431)清代经学家毛奇龄和焦循以为赵注人名有误。近人杨伯峻根据《墨子·公孟篇》曾议论到告子,认为告子“似曾受教于墨子”①。他引梁启超《墨子年代考》云:“案《孟
子》本文,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恐是孟子前辈耳。墨子卒下距孟子生不过十余年,告子弱冠
得见墨子晚年,告子老宿得见孟子中年。”[3](P.85)
清人所言只是推测,并无史实根据,梁启超和杨伯峻的考证有理。从《墨子》和《孟子》书中有关告子的记载看,告子确实是先秦“兼治儒墨之道”的
一位学者,不过并非同时兼治两家,而是师从墨子在前,逃墨归儒在后。告子在先秦诸子中可谓自成一派,其寥寥数语亦不失为中国乃至人类思想史的珍贵遗产,也显示了春秋战国时代诸子思想
的独立自由与博大精深。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告子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论,其基本观点是(括号内采用杨伯峻的译文):第一,“生之谓性”、“食、色,性也”[4](P.434)。
(天生的资质叫做性。饮食男女,这是人的本
性。[4](P.243))第二,“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4](P.434)(人性好比急流水,从东方开个缺口便向东流,从西方开个缺口便向西流。人之所以没有善与不善的定性,正同水之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一样。[4](P.242))第三,“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4](P.434)“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4](P.433)(仁是发自内心的东西,不是从外面来的;义是外来的东西,不是发自内心的。[4](P.243)人的本性好比杞柳树,义理好比杯盘,以人的本性去行仁义,正好比用杞柳树来制成杯盘一样。[4](P.242))第四,“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4](P.387)(假若不能在言语上得到胜利,便不必求助于思想;假若不能在思想上得到胜利,便不必求助于意气。[4](P.163))这些记录是否真实准确,固然有可疑之处(如对“仁”的言说就不够严密),但后人已无法考证,只能以此为据来看告孟之争了。赵岐所谓告子“不能纯彻性命之理”,指不能精纯透彻地接受并践行孟子的“性命之理”。“性”是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命”是天命,即人从非自身的不可知的伟大神秘的自然力所禀受的生死祸福、吉凶穷达、贫富贵贱、成败得失等运数。二者都是人类自古迄今亟想知道而仍未解决的哲学根本问题。然而孟子所述告子的话并没有谈命的成分,只有那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与“命”勉强可以扯上一点关系,其他都是谈性的。其实,孟子在书中大谈其性,创建了一个相对完整且影响深远的性善论体系,却很少谈命。他强调自我道德修养,劝国君行仁政,并引诗书为证:“永言配命,自求多福”[4](P.41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4](P.411)。自身的追求与努力比天命更重要。可见孟子的“性命之理”与儒家老祖宗孔子是有所不同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4](P.329)仁是孔子的核心论题之一,《论语》中直接言仁的就有三十余处,有的观点还反复申说。孟子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这成为《孟子》中最精华最有光彩的部分。可是,对孔子的“性命之理”,孟子却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了改造。对于“命”,孔子素怀敬畏之心,说君子要知天命、“畏天命”[4](P.360)———“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4](P.372)、“获罪于天,无所祷也”[4](P.310)。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4](P.306)他的弟子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4](P.341),很可能就闻之于孔子。孟子则似乎少有敬畏天命之心,更多的是主张志在人为,虽然他并不否认天命。对于“性”,孔子谈得更少,简直是避而不谈,以致他的学生子贡感到遗憾:“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4](P.316)但不言并非不思,孔子对人性是作了仔细观察、深入思考,获得了客观认识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而且没有轻易作出人性善恶的道德判断。《论语》中就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4](P.362)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认识到善恶并非人天生的本性,人性的差异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环境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西汉人所编的《礼记·礼运篇》载有一段意思比较完整的论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5](P.371)
虽因先秦典籍被秦火焚毁而无法完全确证,但《礼记》早已列入“五经”,两千年来经学家大都相信此话出自孔子答学生问,是通过弟子或再传、三传弟子回忆记录,西汉戴氏整理编辑流传下来的。《论语》里有与此相类的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P.312)可以与上引《礼记》互证。孔子对世风颓丧反复发出的感慨:“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4](P.331,356),也证明好色之心是普遍存在的、人人相近的性,而好德则不然。把孔孟的言说进行比较,显而易见,告子的“食色性也”和孔子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思想认识和话语方式上都很相似,告子的性无善恶论颇为接近孔子的人性观。告子虽曾“兼治儒墨之道”,但基本上是一位儒者,他的思想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正因为孔子对人性问题语焉不详,尤其对人本性的善恶似乎没有明确态度,就为后世儒家留下了充分的发挥、发展空间,以致形成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这样对立的两派。从总的思想体系来说,孟子是儒家的正统传人,不愧“亚圣”的称号;荀子则集儒法于一身,从儒入法,且教育出法家的实行家李斯和理论家韩非;惜告子无著作传世,仅从《墨子》、《孟子》中议论告子的话,可知告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和实行“仁义”,虽与孟子有异议,仍可大体划归孔孟一系。但就人性论而言,“性本无善恶”才符合孔子的原意,性善与性恶均于孔子无征。早在上世纪40年代,傅斯年就提出:“告子之说,与孔子‘性相近
15哲学研究也,习相远也’之说合,孟子则离孔子说远矣。”[6](P.35)此言极是。二告子虽应不曾当过孟子的弟子,但孟子对告子确是比较重视的。当公孙丑问他:“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接着又说“是不难”,并坦率地说:“告子先我不动心。”[4](P.386)然而,孟子像孔子“四十而不惑”一样,到四十岁才具备敢于面对一切的坚定意志和巨大勇气,告子则先已达到这种境界,又岂能说“不难”?对告子的有些观点,似乎孟子也是认可的,如“仁,内也,非外也”,“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但两人对“性”、“仁”、“心”、“气”这些概念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我这里不作概念的辨析,只想指出他们两种“人性论”的根本区别,即:告子所持的是以感性欲求为基础的生命本体论,孟子所持的则是以内圣外王为目的的道德本体论。孟子虽然承认“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4](P.437)承认“人悦之,好色,富,贵”都是“人之所欲”,[4](P.422)承认“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4](P.436)。但他强调这些基于感性的东西都属于“小体”,惟能“思”的“心之官”才是“大体”,同样是人,“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4](P.438)。他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4](P.449)。“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4](P.436)。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端“人皆有之”,是人所固有的善的本性,然而这四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4](P.435)贤者“知皆扩而充之”,[4](P.390)小人则“失其本心”,[4](P.437)所以要专心致志地学习修养,而“养心莫善于寡欲”,[4](P.460)生命与理义不可得兼,乃“舍生而取义”。[4](P.437)于是,一方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P.40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P.447)等等。孟子所宣传的这些尽心知性修身立命的原则和理想,两千多年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道德格言,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知识分子的良好人格起着有益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先验的伦理主义的人性哲学,被宋代的道学家发展演化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又极大地束缚着中国人的身心解放,阻碍着人性的健康发展和整个民族的进步,其利弊至今都仍不可低估。而在学理层面上,孟子的性善论在逻辑上显然不能成立。他的立论起点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唯一证据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4](P.389)说“人皆有”,乃是以己度人,偏于主观武断,即使“人皆有之”,而孟子“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