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 格式:txt
  • 大小:4.93 KB
  • 文档页数:3

三大文教政策:这是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和采纳,被确定为封建国家的文教政策。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是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学士守则等。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苏湖教法:胡瑗是北宋著名教育家,早年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20多年,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主要培养各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宋代繁荣兴旺。(1)宋初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2)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3)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4)佛教禅林的影响;(5)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及应用。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三个方面。在这一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掌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独占,使得西周的教育具有极强的阶级性。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不分地域、不分贵贱、贫富。孔子认为,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

社学-----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有官立、私立等多种形式,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为内容。明承元制,于洪武八年(1375年)下令广为设置,以十五岁以下儿童为对象,内容增《御制大诰》、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亦令各直省府州县广设,每乡一所,以“文义通晓,行宜

谨厚”者充社师。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溯五年开创太学,它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的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

鸿都门学-----东汉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因校址设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建于灵帝光和元年(178)。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达千人。专攻辞赋、小说、尺牍、字画。学成后多授予刺史、太守、尚书、侍中等高级官职。为中国专科学校之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让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劳动起源论: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其要点为:①人类在创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中,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年长一代所掌握的技能、技巧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此种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活动即为教育产生的基础。②人类的劳动是社会的共同劳动。社会成员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如服从纪律、尊敬长者。这些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以至宗教禁忌等方面的经验也需要传递给下一代。此种传递活动也促进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劳动起源论曾长期在中国和其它一些国家流行。

2、生活需要起源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教育界在讨论教育本质的过程中,针对劳动起源论的不足,提出了教育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观点。主要理由是:①教育与劳动同属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实践活动。二者不是主从关系。原始的劳动解决的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教育解决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劳动生产物,教育生产人(社会化的人),不能把生产人的教育看作起源于生产物的劳动。②教育不仅传递劳动经验,还传递人类生活所需的其它经验。如人类集体活动的规范、风俗习惯、避灾御害的知识等。③人类个体和社会需要可以分为三类:人类生存、安全、种的繁衍等方面的需要;劳动交往、社会活动的需要;认识、美的享受和自我实现等精神生活需要,正是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的整体需要过程中才产生了教育活动。

3、生物起源论。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首倡。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早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

教师和学生。生存竞争的存在是产生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的动物。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在不列颠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报告中曾提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4、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首倡。又称“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他从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生物起源论者忽视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在他所著的《教育史》(1925年)写道,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中的所有基本特点。即承认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苏联米登斯基著《世界教育史》把上述观点概括为“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简称“心理起源论”。

士阶层的形成
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艺”,是文武全才。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是由庶民组成。士是以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
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养而备用。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