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瑶岭钨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774.89 KB
- 文档页数:5
2017年第5期 西部探矿工程 181
广东韶关瑶岭钨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肖元贵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广东广州510080)
摘要:阐述了瑶岭钨矿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特征,在分析钨矿脉分布及变化规律的基础
上,参考南岭钨矿“五层楼”成矿模式,建立了瑶岭石英脉型黑钨矿的成矿模式。同时,认为现采区深 部存在巨大的石英脉型黑钨矿找矿空间。
关键词:成因;地质特征;钨矿床;成矿模式
中图分类号:P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4—5716(2017)05—018卜05
1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瑶岭钨矿位于北东走向的北江断裂带与东西走向
的大东山贵东岩浆岩构造带的交汇部位,瑶石梅断褶 带与曲仁盆地的汇合部位。区域内矿产资源主要是钨 矿,钨矿资源受近南北向或北东向加里东期褶皱鞍部、
倾伏端和北西向与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带等构造组
合以及侵位于此的花岗岩体复合控制,区域上呈多个 富集成矿中心,由西向东有瑶岭、石人嶂、梅子窝3个中
大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及多个小型钨矿床、钨矿点,属
南岭成矿带中部湘一粤一赣钨成矿区主要组成部分。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八村群变质石英砂岩、板 岩夹硅质岩,其厚度大于1000m;奥陶系浅变质石岩、
板岩、硅质岩,其厚度大于1200m;泥盆系中下桂头群 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其厚度为500 ̄1000m;泥盆
系上统天子岭组中厚层状结晶灰岩、泥质灰岩夹少量
生物碎屑灰岩,其厚度为330 ̄.-.650m;泥盆系上统帽子 峰组泥质粉砂岩,其厚度为155 ̄307m。石英脉型黑
钨矿脉赋存于寒武系八村群上亚群地层中,并向下延
伸。 2.2构造 矿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主要褶皱构造有瑶 石梅断褶带和枫湾向斜,主要断裂构造有北西西向和
北东向2组。矿床内节理、裂隙发育,按走向可分为北 西一北西西向、北东一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南北向、东
西向5组。其中以北西一北北西向组及北东一北北东 向组最为发育,为瑶岭钨矿的主要容矿构造。
2.3岩浆岩
矿区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旋回本区发生了强烈的 断裂活动,伴随着大片岩浆侵人。沿竹园大断裂早期
有石英斑岩侵入,晚期有花岗岩侵入,后期有中一细粒 白云母花岗岩侵入,随着岩浆期后热液分异作用含钨
热液上升沿围岩裂缝充填形成钨矿床。成矿后残余酸 性岩浆充填到已形成的围岩裂隙中,主要有细粒白云
母花岗岩、长英岩、长石斑岩等。
2.4围岩蚀变 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
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其中与钨矿化关系密切的
主要为电气石化、硅化、黄铁矿化、云英岩化。 电气石化:是本区最主要的围岩蚀变,在300m以
上和600m以下最强烈,形成电气石斑点板岩、电气石 石英岩。在石英脉旁侧常常大量出现柱状电气石晶
体。 硅化:矿区非常重要的围岩蚀变,主要是在石英脉 旁侧1~3m范围内可见较强硅化。硅化强烈处往往分
布于石英脉型矿体分岔膨胀变大处。 黄铁矿化:早期黄铁矿发育于寒武系板岩裂隙中,
呈浸染状及星点状均匀分布,该黄铁矿与钨矿化关系
不大;后期黄铁矿发育于石英脉旁侧附近,呈小团块状 分布,与钨矿化关系密切。后期黄铁矿化强烈区段往
往是石英脉膨大的地段,即后期黄铁矿化强烈,钨矿化 相对富集。 绢云母化:在石英脉往深部延伸至岩体外及岩体
¥收稿日期:2017—02—17 作者简介:肖元贵(1985一),男(汉族),湖南桂阳人,工程师,现从事南岭成矿带的找矿及研究工作。
182 两部探矿啊 2017年第5期
接触带附近,出现较多云英岩化,云英岩化强烈,白钨
矿化富集。 矿区同岩电气石化、硅化强烈的地段,石英脉型矿
体密集.且脉幅变大,钨矿化强度高;l叶J现黄铁矿化、绿
泥石化、绢云母化,矿化就变差。
3矿脉特征 瑶岭钨矿矿化 带长度1850m,宽度600m,总矿化 面积达3.08km 经多期勘探和矿山生产探矿,全矿
内查明并圈m钨矿化石英脉108条,具有一h 利Hj价值 的矿体为64条。
3.1钨矿脉群产状及规模 按产状乖l1产f 置,石英脉型钨矿体分成北两组
中组脉群、北西组北组脉群、北东组脉群干¨南北组脉群
4个脉群,其 {l北西组巾组脉群为矿区最匝 的钨矿脉
图1瑶岭钨矿脉群分布简图 1圈定矿8永组;2.实测及推测断裂构造;3.勘探线及编号;4堋0量控制点及其高程
表1钨矿脉群产状规模一览表 2017年第5期 西部探矿工程 183
群,为矿山开采的主要对象(图1、表1)。 北西组中组矿脉群:北西组中组钨矿体群分布于
鸡公山、松山一带,工业钨矿体位于125~122线之间。 脉群走向NW40。~60。,倾向SW,倾角65。~85。,延长
1500m,宽300m,延深500 ̄650m。该脉群是由北北
西、北西、北西西3组走向不平行的矿体交叉组成的巨
大含钨石英脉群体。查明有工业利用价值钨矿体有36 条。矿脉群沿走向往中部集中收束(脉带宽约100m)
且脉幅宽大;向两端散开(脉带宽200 ̄250m)且脉幅逐
渐变小、尖灭。矿体沿倾斜方向往中部集中且脉幅宽 大,向下发散且脉幅变小。
北西组北组钨矿脉群:分布于北峰山北麓一鸡公
山东北麓一带,矿化范围位于117 ̄112线之间,矿脉群 走向NW35。~60。,倾向SW,倾角55。-85。,沿走向长
1500m,宽度50~70m,矿体分布稀散。
北东组钨矿脉群:分布在松山区,其矿化范围钨带 位于226 ̄205线之问,矿体群走向NE20。~25。,倾向
Nw及SE,倾角65。-85。,沿走向长约300--350m,宽 150 ̄200m,延深400 ̄500m。 南北组钨矿脉群:分布于泥茅山、松山、北峰山一
带,矿体群走向近南北,倾向W,倾角55。~85。,沿走向 长约1500m,宽70--250m,延深400 ̄500m。
3.2矿体形态及变化规律
北西组中组钨矿体的基本形态复杂,在鸡山区段,
具有菱形格子状的结构形式,交叉分支多。在矿体交
叉处脉幅增大,矿体由雁形侧幕状变成折线状连接,矿 化连续性好。松山区段矿体多呈尖灭再现及旁侧再现
现象,基本情况是北西西走向的矿体以左尖右现为主, 北北西走向的矿体为右尖左现居多。矿体就空间分布
而言沿走向往深部向北西方向侧伏,同时受一系列北
东组断层的错动干扰而呈阶梯状升降。在矿体延深方 面,据松山区532、497、450中段反映鸡山区段与松山区
段相比,深度相差不大。
北西组北组及南北组矿体,在地表呈现细脉带或 薄脉带形态,往深部合并成大脉。从近年来施工的
532、497中段中,可以知道北西组北组在矿区深部钨矿
化逐渐加强,矿化富集程度增高。 北东组钨矿体沿走向及倾向,皆由一系列雁形侧
幕状排列的透镜体所组成,并往深部沿走向向北东侧 伏。在深部450、532中段矿体变厚,矿化富集程度增
高。 北西组中组钨矿体含矿连续性较好,单体长度大 多在300 ̄900m之间,最长达1200m;北西组北组钨矿 体在深部含矿连续性变好,单体长度多在150 ̄300m
之间,个别达400m。北东组、南北组钨矿体含矿连续
性在深部较好,单体长度多数在200 ̄700m之间,最长
855m。 3.3裂隙性质及围岩性质对矿体形态的控制
矿体形态受裂隙性质的控制,狭长的剪切破碎带
的形态特征是规模大,长而深,变化稳定,从而控制着 北西组矿体群矿化的连续性和自然形态的稳定性。
北东组矿脉群,形态变化较北西组矿脉群更为复
杂,上部矿体细小,交替发育、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等细 部变化显著,延长较短。随着深部中段开拓,矿体规模
有变大趋势,反映在脉幅变大、长度延长、矿化变得连 续且富集。
围岩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对矿体的形态起着辅助因
素,常见矿体在变质砂岩、砂质板岩中形态较稳定,而 在泥质板岩及石英斑岩中,即急剧变小,形态较复杂,
且变化也大,这种现象说明了裂隙在可塑性围岩中,易
于压缩变形,同时由于岩石的不透水性对矿液的阻挡, 而促使黑钨矿的局部富集,围岩则受强烈的蚀变,且变
质砂岩中富含铁、锰质成份,能不断补给矿液,增加其 浓度,促使黑钨矿富集。
4矿石特征
4.1矿石矿物组成 石英脉型钨矿石中主要有用金属矿物有黑钨矿、
白钨矿,次要金属矿物为锡石、辉铋铅矿,少量钨钼钙 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
等,次生金属矿物为铜蓝、钨华、褐铁矿、孔雀石等;主 要脉石矿物有石英(约占90% ̄95%),少量长石、电气
石、白云母、方解石、绢云母、萤石、石膏、绿泥石、磷灰 石等。
4.2矿石结构构造
石英脉型钨矿石主要构造类型为块状构造、角砾 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放射状构造等。主
要结构为自形晶结构、半自形晶结构、他形晶结构、乳 浊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脉状交代结构、网络状结构、
压碎结构和揉皱结构等。
4.3金属矿物在石英脉中的分布规律 金属矿物在水平和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常与矿
体脉幅大小有关。脉幅较大的矿体通常钨矿化强度
高,其它金属矿物也多;脉幅较小的矿体则金属矿物少
而且电气石含量变高,当矿体沿走向变小尖灭时,
细脉 184 西部探矿工程 2017年第5期
逐渐被黄铁矿和绿泥石代替。 石英脉型钨矿体上部多电气石、绿柱石、白钨矿、
毒砂,往深部硫化矿物增多,黑钨矿的含量也逐渐增
加。在600m上下,鸡公山区段的北西组中组矿体中的 黑钨矿趋于富集,辉铋矿、锡石分布也均匀,它们的含
量一般与黑钨矿的含量成正比,脉幅宽而且稳定;再往 深部565中段附近如萤石等气化矿物有增多的迹象。 在565中段上下,松山区的北西组中组矿体已接近矿体
下部,矿化强度减弱,石英呈晶体柱状,出现残留晶洞 和溶解晶洞,说明石英在中低温矿液的环境中结晶,由
于矿液多次上升,金属矿物的垂直分带就不明显。
5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矿床成因 瑶岭钨矿矿脉主要受主要受北西组、北北东组裂 隙控制,成矿作用与矿区深部隐伏的燕山期细一中粒 岩岩浆侵入期后热液汽化阶段,盛于高、中温热液期,
结束于中、低温热液期。中、高温成矿热液沿在围岩中
形成的张扭性裂隙间歇上升,成矿物质充填于成矿期
前裂隙中成矿。成矿晚期中低温成矿热液硫化物增 高,黄铁矿、绿泥石结晶、交代作用出现,成矿作用开始
减弱。因此,瑶岭钨矿石英脉型钨矿属于岩浆侵入期
后高中温热液裂隙充填石英脉型黑钨矿床。 5.2成矿模式 从瑶岭钨矿石英脉型黑钨矿脉形态和变化规律来
看,具有典型垂直分带现象,参考南岭钨矿“五层楼”模
式,结合瑶岭钨矿区的矿化特征,将石英脉型钨矿脉由
上部至下部,划分为3个带,分别是微细脉带、菱形格子 状细脉带和菱形格子状薄脉带,石英脉向下延伸进入
花岗岩体中。由此总结了瑶岭石英脉型黑钨矿钨矿成
矿模式,成矿模式示意图见图2。
白云母花岗岩有着密切的关系。矿床的形成始于花岗 (1)微细脉带:位于花岗岩体顶面上方600m以上,
相 主 含 脉 钨 矿物组合 名 对 脉 脉 品 白 石 电 黑 白 锯 毒 糖 辉 脉带彤态特征 深 数 矗 宽 位 云 气 鹄 鹄 铋 钼 称 度 目 母 英 石 矿 矿 石 砂 矿 矿 (m) (%) fm1 (%
微 细 脉 带
1% 0.O1 徽 菱 形 格 子 状 细 脉 带 4% O 1O 1.OO
菱 形 格 子 状 薄 脉 带 0 离 + + + 十 4- 一 + + _. 花砖'岩
图2瑶岭石英脉型黑钨矿成矿模式示意图
可细分为不规则网状微脉带、微脉带和稀疏细脉带3种 形态。脉宽l ̄30mm,中间值为lOmm,含脉率较低约
1%,不具工业价值,但它们是隐伏脉型矿床(体)的良
好找矿指示标志。不规则网状微细脉或仅为裂隙(未
充填石英脉),脉壁平直;其二为走向北西向缓倾斜微
细脉,脉壁呈不规则折线状,为充填石英微细脉的张裂 隙,可能是陡倾斜微细脉的次级构造;微脉带:脉宽一 般小于5mm,主要矿物为石英和白云母,白云母对称
现于两侧脉壁处,或者为云母脉,脉体形态规则,脉壁
平直。稀疏细脉带:脉宽5 ̄30mm,主要矿物为石英,
白云母含量减少,开始出现少量毒砂,脉体形态规则, 脉壁平直。 (下转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