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4.76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艺术之美

1. 简要阐述“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微笑的神秘性

自从《蒙娜丽莎》问世几百年来,人们在她面前品味着,揣测着,争辩着,她的微笑神秘莫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讨论蒙娜丽莎的笑容,关系创作者的艺术思想以及表现手法上。这个问题的探讨决不同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争论一枚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那样无聊。学者们是认真地探讨蒙娜丽莎微笑神秘莫测的原因的。

有的人从审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观赏,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从中不断发现作品的新含义。

有的学者如美术史家詹姆森,从美学角度指出,这种神秘微笑的造成是因为作者力图要在一个个形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图要是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的象征。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产生出了令人觉得出奇的客观效果。

有的则从历史学家的眼光做出分析,说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显示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勃勃生机,对资本主义的明天充满了希望,她正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真实写照。

有的画家则从绘画技巧上进行探讨,说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妇,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景,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反之,当人们集中到右边看时,感到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弋不

定之中。加上作者把体现人的笑容的嘴角岩脚部位,又画得若隐若现,界限不甚分明,这就使得画中主人公的微笑颇费猜疑。

有的研究者从医学角度,别出心裁地研究了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认定她患有内斜视。而现代派画家则坚持认为蒙娜丽莎应该是有胡须的,为此他大笔一挥,硬是给蒙娜丽莎嘴上添上了两撇八字胡须。令人观后啼笑皆非。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莫测的,而且有关画中主人公的身份、年龄以及该画真品究竟藏在何处,也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这就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了。根据意大利学者皮德里梯和前苏联教授盎司济研究的结果,认为《蒙娜丽莎》实际上是“一个妓女的肖像”!一反过去此乃贵妇人之说。而画中人的年龄,一些研究家也认为并非如过去“定论”说的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妙龄女郎,而应该在三十七八或者四十岁以上。

2. 简要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特点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坚定的反叛礼教和追求爱情,是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还是禁不住青春的觉醒,春心荡漾,游园回来后的惊梦,与书生的梦回缠绵,大胆的追求爱情。无奈现实寻求不得,叛逆的她不惜舍弃生命,在阴间仍勇敢执着地继续寻觅,曲折回环。回到现实,又不得不征求现实的许可,偏安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形象。

初出闺阁——寤寐思服, 求之不得

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笼罩着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方面,杜丽娘稳重、文静、温良、柔顺,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郁闷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

人世两谐——因情死, 为情生

寻梦不得,杜丽娘就因情而病,由病而死。但忠贞执着的杜丽娘,死对来她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杜丽娘历尽艰辛,终于在幽冥中找到了梦中的爱人。在这样一个阴阳合二为一、没有封建礼教压迫的境界中作为一个幽灵,此时杜丽娘所要追求的已不仅仅是情欲的满足了,而是要与柳梦梅生同室、死同穴地做对夫妻,可见杜丽娘对爱情的坚定和忠贞。

时代必然——封建意识的残留

虽然杜丽娘高举反抗封建礼教的大旗,可那些渗入骨髓的封建残余是不可能短时间消除的。总的来说,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从现实一一梦境一一幽冥——再到现实四个阶段,从生而死,由死而生。这个过程就是杜丽娘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作者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女性形象。极具强烈时代特色的杜丽娘的形象反映了反礼教的普遍情绪的强烈的要求,歌颂了为争取合理的生活愿望得到满足而奋不顾身的坚持精神,执着的态度。

二.美术之美

3. 简析中外画家的风格总的区别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西洋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解剖、色度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概括地讲,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中西作品在风格格调审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注重风格的审视及现代艺术对格调的疏离。西方古典作品追求和谐美,风格与格调基本是统一的。这是和中国古代相近的。其差别方面在西方进入现代后,看的明显些。关于真,从高层次面说,是指对终极真理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并因而激发出人类的崇高理想。关于善,在现代艺术向传统道德观念挑战中,不少作品对性的表现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艺术史看,这类作品有的是对崇高爱情的歌颂,有的是借题发挥另有寄寓,有的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揭示,有的是低俗的动物性本能的宣泄。由于西方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和理性分析思维的文化背景,对

性给予露骨的描绘或暗示,都与社会伦理道德发生了矛盾。关于美,现代艺术的重要成果是对形势的探索和拓展,这使西方传统艺术面目改观,至今仍进行着种种探索。古典和谐美的原则被不少艺术家反掉后,出现了非和谐、审丑的作品。人们感到困惑,并且因为美的复杂性而难下决定。总的来说,西方当代艺术随着人的发展中的异化而异化。而它的风格与格调疏离,便是异化的具体现象之一。而中国传统注重格调的审视。格调的本质是作者人格境界的显现,是对真善美的体味和态度的流露。中国绘画的高境界便是做到真、善、美的统一。反映在以格调的高低统摄风格的多样。

4. 简述赏析一件绘画作品将从几个角度出发

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分析他们是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怎围绕着主题的表现而进行组织的。从一百多年前西欧出现印象画派开始,美术作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着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某一个画派、某一运动出发,看它们的演变、兴衰。介绍美术作品时,着眼于某幅作品在画派或运动中的地位,在美术史上的贡献。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整个文艺复兴的产物,代表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那时候绘画就是科学。还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因印象画派得名,所以在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