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决策树自己制作
- 格式:pptx
- 大小:600.39 KB
- 文档页数:31
什么是决策树算法?作为数据挖掘领域中最重要的算法之一,决策树算法是一个用于分类和回归分析的非常有用的工具。
决策树算法采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决策过程,并通过构建具有最佳分类效果的决策树来实现。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决策树算法呢?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我们通常需要从众多的数据中挑选出最为关键的信息。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而决策树算法恰恰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一任务。
那么究竟什么是决策树算法,它又是如何运作的呢?让我们逐步探讨吧。
一、什么是决策树算法?决策树算法是一种树形结构的分类和回归分析方法。
它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可行的测试来解决问题。
决策树算法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包括医学、天气预测、金融等。
二、决策树算法的构建决策树算法的构建过程非常简单。
首先,将训练集数据拆分为子集并构建决策树。
然后,将训练集输入到决策树中,以确定输入数据的类别。
具体而言,决策树算法是通过一个包含一系列节点的层次结构来实现的。
每个节点都代表了一个问题或一个决策。
从根节点开始,每个节点包含一个或多个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一个可能的方式来回答节点所代表的问题。
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决策树。
三、决策树算法的优缺点决策树算法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们是一种易于理解和解释的算法,能够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快速的处理。
其次,通过决策树算法,我们能够轻松地检测出具有决策价值的特征。
最后,决策树算法的使用能够避免假定数据的线性关系。
然而,决策树算法也有其缺点。
首先,决策树算法容易出现过拟合的问题。
其次,当决策树的分支过于复杂时,我们很难解释树的结果。
最后,决策树算法的结果很容易被误解。
四、应用案例决策树算法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相对典型的应用案例。
1. 银行信贷风险评估银行需要通过信贷风险评估来决定是否给用户发放贷款。
采用决策树算法,我们可以根据贷款人的个人信息、信用记录等因素来判断其是否符合信贷标准。
2. 个性化推荐决策树算法同样可以应用在个性化推荐领域。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逐渐成为各个行业的重要工具。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某个具体领域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二、实验目标1. 熟悉数据挖掘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模型选择、模型训练和模型评估等步骤。
2. 掌握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聚类、关联规则等。
3.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4. 实验结束后,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及总结。
三、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 数据挖掘库:pandas、numpy、scikit-learn、matplotlib四、实验数据本实验选取了某电商平台用户购买行为数据作为实验数据。
数据包括用户ID、商品ID、购买时间、价格、商品类别、用户年龄、性别、职业等。
五、实验步骤1. 数据预处理(1)数据清洗:剔除缺失值、异常值等无效数据。
(2)数据转换:将分类变量转换为数值变量,如年龄、性别等。
(3)数据归一化:将不同特征的范围统一到相同的尺度,便于模型训练。
2. 特征选择(1)相关性分析:计算特征之间的相关系数,剔除冗余特征。
(2)信息增益:根据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特征。
3. 模型选择(1)决策树:采用CART决策树算法。
(2)支持向量机:采用线性核函数。
(3)聚类:采用K-Means算法。
(4)关联规则:采用Apriori算法。
4. 模型训练使用训练集对各个模型进行训练。
5. 模型评估使用测试集对各个模型进行评估,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预处理经过数据清洗,剔除缺失值和异常值后,剩余数据量为10000条。
2. 特征选择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信息增益,选取以下特征:用户ID、商品ID、购买时间、价格、商品类别、用户年龄、性别、职业。
决策树模型常用算法决策树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它能够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帮助人们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决策树模型有多种算法可供选择,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算法。
1. ID3算法ID3算法是决策树模型中最早被提出的一种算法,它基于信息增益原理来选择最优特征进行划分。
具体地说,ID3算法通过计算每个特征对应的信息熵来度量其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力,然后选择信息熵最小的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划分依据。
这样递归构建决策树直到所有数据都被正确分类。
2. C4.5算法C4.5算法是ID3算法的改进版本,在信息增益原理的基础上引入了信息增益比来解决ID3算法存在的缺陷。
具体地说,C4.5算法先计算每个特征对应的信息增益比,并选择信息增益比最大的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划分依据。
此外,C4.5还支持处理连续型属性和缺失值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灵活。
3. CART算法CART算法是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的缩写,它既可以处理分类问题,也可以处理回归问题。
与ID3和C4.5算法不同的是,CART算法采用基尼指数来度量特征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力,并选择基尼指数最小的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划分依据。
此外,CART算法还支持剪枝操作来避免过拟合问题。
4. CHAID算法CHAID算法是Chi-square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ion的缩写,它主要用于分类问题,并且能够处理离散型和连续型属性。
与前面介绍的三种算法不同的是,CHAID算法采用卡方检验来度量特征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力,并选择卡方值最大的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划分依据。
此外,CHAID还支持多路划分和交叉验证等功能。
5. MARS算法MARS算法是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的缩写,它主要用于回归问题。
与前面介绍的四种分类算法不同的是,MARS算法采用样条函数来拟合数据,并通过逐步添加和删除基函数来构建决策树模型。
基于决策树的分类算法1 分类的概念及分类器的评判分类是数据挖掘中的⼀个重要课题。
分类的⽬的是学会⼀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也常常称作分类器),该模型能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个。
分类可⽤于提取描述重要数据类的模型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
分类可描述如下:输⼊数据,或称训练集(training set)是⼀条条记录组成的。
每⼀条记录包含若⼲条属性(attribute),组成⼀个特征向量。
训练集的每条记录还有⼀个特定的类标签(类标签)与之对应。
该类标签是系统的输⼊,通常是以往的⼀些经验数据。
⼀个具体样本的形式可为样本向量:(v1,v2,…,…vn:c)。
在这⾥vi表⽰字段值,c表⽰类别。
分类的⽬的是:分析输⼊数据,通过在训练集中的数据表现出来的特性,为每⼀个类找到⼀种准确的描述或者模型。
这种描述常常⽤谓词表⽰。
由此⽣成的类描述⽤来对未来的测试数据进⾏分类。
尽管这些未来的测试数据的类标签是未知的,我们仍可以由此预测这些新数据所属的类。
注意是预测,⽽不能肯定。
我们也可以由此对数据中的每⼀个类有更好的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获得了对这个类的知识。
对分类器的好坏有三种评价或⽐较尺度:预测准确度:预测准确度是⽤得最多的⼀种⽐较尺度,特别是对于预测型分类任务,⽬前公认的⽅法是10番分层交叉验证法。
计算复杂度:计算复杂度依赖于具体的实现细节和硬件环境,在数据挖掘中,由于操作对象是巨量的数据库,因此空间和时间的复杂度问题将是⾮常重要的⼀个环节。
模型描述的简洁度:对于描述型的分类任务,模型描述越简洁越受欢迎;例如,采⽤规则表⽰的分类器构造法就更有⽤。
分类技术有很多,如决策树、贝叶斯⽹络、神经⽹络、遗传算法、关联规则等。
本⽂重点是详细讨论决策树中相关算法。
2 基于决策树的数据分类算法及其性能2.1 ID3和C4.5算法决策树技术是⽤于分类和预测的主要技术,决策树学习是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学习算法。
它着眼于从⼀组⽆次序、⽆规则的事例中推理除决策树表⽰形式的分类规则。
数据挖掘技术一.数据挖掘的含义和作用数据仓库的出现,带来了"数据丰富,但信息贫乏"的状况。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技术实现从企业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或知识,从而出现了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应用一系列技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提取的知识表示为概念(Concepts)、规则(Rules)、模式(Patterns)等形式。
这些数据可以是结构化的,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如文本,图形,图像数据,甚至是分布在网络上的异构型数据。
发现知识的方法可以是数学的,也可以是非数学的,可以是演绎的,也可以是归纳的。
发现了的知识可以被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还可以进行数据自身的维护。
数据挖掘借助了多年来数理统计技术和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可以集成数据数据库、人工智能、数理统计、可视化、并行计算等技术。
还有一个定义: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可能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技术。
这些信息是可能有潜在价值的,支持决策,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或者为科学研究寻找突破口。
二、数据挖掘的目的它的目标是将大容量数据转化为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数据挖掘并不专用于特定领域,它需要凝结各种技术和创造力去探索可能隐藏在数据中的知识。
在很多情况下,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是为了实现以下三种目的:。
发现知识:知识发现的目标是从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中发现隐藏的关系、模式和关联例如,在商业应用中数据挖掘可用于发现分割、分类、关联、喜好四种知识。
发现分割知识可以将客户记录分组,策划为客户度身定做的推销活动。
发现分类知识可以将输入的数据分配到预定义的类别中,发现和理解趋势以及对文本文档的进行分类等。
发现交叉销售的机会是一种关联知识,以及发现大部分客户的喜好的知识[4]。
决策树:使用SPSS分析银行拖欠货款用户的特征前两文章,已经从理论上解释了构造决策树进行分类的做法。
下面将利用工具SPSS来实现决策树分类。
案例:某银行收集了2064个银行货款客户的信息,并且标识出客户是否违约。
现在银行想了解一下那些拖欠货款者的客户具体有哪些特征,并且想构建一个模型,用于评估新的货款者的拖欠货款风险的评估。
数据如下所示。
IBM SPSS Statistics工具是IBM推出的专业的用于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工具,其中内置了大量的数据挖掘模型。
决策树模型就在其中,点击菜单:分析à分类à树打开决策配置界面。
第一步:指定因变量。
将目标变量“违约”选入因变量中,由于“违约”变量可以取两个值“是”或“否”,现在我们要分析“是”这一类客户的特征,所以“类别”中指定目标类,即勾选“是”,然后继续。
第二步:指定自变量。
将其余所有变量都选入自变量框中,表示要用这些自变量来描述违约客户的特征。
对于预测,一般正常的做法是,先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只有那些对目标变量有显著影响及相关程度高的自变量才会用来预测,需要筛选掉那些没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不过,SPSS在构造决策树时会自动对自变量(因素)进行检验,那些对预测没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不会出现在决策树中。
因此,你可以将所有自变量都选入自变量框中。
第三步:选择算法。
构造决策树的算法有多种,不同的算法其实现原理稍有区别,详细见上一篇文章。
不过SPSS工具中只包含了CHAID,ECHAID,CART和QUEST,并没有包含C5.0。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算法,比如选择默认的CHAID算法。
第四步:配置其余信息。
比如,在“条件”中指定树的最大深度,指定最小个案数。
如果想要评估每个客户违约的概率,可以在“保存”中勾选预测概率。
第五步:解读分析结果。
在输出结果中有三个主要内容值得重视:决策树、收益表、混淆矩阵。
首先是决策树,可以看出整个决策树的构成。
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算法总结-决策树⼀、机器学习基本概念总结分类(classification):⽬标标记为类别型的数据(离散型数据)回归(regression):⽬标标记为连续型数据有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训练集有类别标记⽆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训练集⽆类别标记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有类别标记的训练集+⽆类别标记的训练集机器学习步骤的框架:step1:把数据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step2:⽤训练集和特征集的特征向量来训练算法step3:⽤学习来的算法(进⾏训练的模型)运⽤在测试集上来评估算法机器学习中分类和预测算法的评估:准确率速度强壮性(当数据缺失情况下,算法的准确性)可规模性(当数据变⼤时,算法的准确性)可解释性(算法的结果是否可以解释该种现象)⼆、决策树1.决策树基本概念:是⼀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可以是⼆叉树或⾮⼆叉树)其每个⾮叶节点表⽰⼀个特征属性上的测试每个分⽀代表这个特征属性在某个值域上的输出⽽每个叶节点存放⼀个类别使⽤决策树进⾏决策的过程就是从根节点开始,测试待分类项中相应的特征属性,并按照其值选择输出分⽀,直到到达叶⼦节点,将叶⼦节点存放的类别作为决策结果的过程2.决策树构造的关键决策树最重要的是决策树的构造。
所谓决策树的构造就是进⾏属性选择度量确定各个特征属性之间的拓扑结构。
构造决策树的关键步骤是分裂属性。
所谓分裂属性就是在某个节点处按照某⼀特征属性的不同划分构造不同的分⽀,其⽬标是让各个分裂⼦集尽可能地“纯”。
尽可能“纯”就是尽量让⼀个分裂⼦集中待分类项属于同⼀类别。
分裂属性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属性是离散值且不要求⽣成⼆叉决策树。
此时⽤属性的每⼀个划分作为⼀个分⽀。
属性是离散值且要求⽣成⼆叉决策树。
此时使⽤属性划分的⼀个⼦集进⾏测试,按照“属于此⼦集”和“不属于此⼦集”分成两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