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
- 格式:pdf
- 大小:115.09 KB
- 文档页数:1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一下知青上山下乡这段难忘的经历。
回首过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在此,我衷心感谢组织给予我们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能够重温那段历史,共同回顾这段辉煌的历程。
一、知青上山下乡的背景与意义20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现代化,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上山下乡运动。
广大知青响应号召,告别城市,投身农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缓解了城市人口压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大量知青的到来,为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培养了知青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艰苦的环境中,知青们锻炼了意志,磨砺了品格,培养了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3. 增进了城乡交流,推动了社会进步。
知青们在农村生活,亲身体验了农民的艰辛,了解了农村的社会状况,为我国城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知青上山下乡的历程与感悟1. 知青上山下乡的历程1968年,我国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
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知青告别了城市,投身农村,开始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生活,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始终坚定信念,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 知青上山下乡的感悟(1)坚定的信念。
在知青上山下乡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改变农村的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无私的奉献。
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们毫无怨言,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农村的土地上,为农村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3)深厚的友谊。
在知青上山下乡的过程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友谊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4)丰富的阅历。
在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与展望回顾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我们深感自豪。
知青上山下乡纪念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师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庄严而温暖的场合里,我有幸与各位共聚一堂,共同怀念我们走过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共同纪念那段属于知青的上山下乡历程。
回首过去,我想起了那个年代的我们,热血沸腾,洪荒之力。
当年我们怀揣着理想,走出山村,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为了建设我们的家园,我们奋不顾身,义无反顾。
那时的我们年轻而朝气蓬勃,虽然遭遇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毫不气馁,毫不退缩。
那时的我,觉得自己是一块黏土,可以被塑造成任何我们想要的模样。
我们倾尽全力修建了道路,打通了前进的通道;我们克服了自然灾害,创造了美丽和宜居的环境;我们努力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开创了自己的未来。
我们矢志不渝地信仰自己的梦想,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我们用民,用情,用汗水书写了属于知青的辉煌篇章。
尽管我们已经离开了山村,离开了那片曾经奉献过青春的土地,但是我们心中的信仰和初心从未改变。
上山下乡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懂得了勤劳、坚韧、朴实和奉献。
这些人生的宝贵财富,将伴随我们走过一生的旅程。
时光荏苒,而我们的岁月在上山下乡的路途上浸润得更加丰富。
今天,我们在这里聚首,为了追忆过去,为了回忆当年的无私奉献,为了传承知青的精神。
我们之间可能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生活轨迹,有了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但我们心中的情感却始终牢牢相连。
让我们时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怀念那段年少的时光,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支持过我们的亲友和老师们。
让我们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把他们的爱收藏在心底,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最后,我想以诗词来表达我们共同的情感:“知青之路崎岖坎坷,知青之路多辛酸。
但是我们始终认为,这是人生最宝贵的年华。
上山下乡的岁月里,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痕迹,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美好。
我们是知青,我们是自豪的知青!”谢谢大家!。
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章知青下乡时一个中国的一个年代的产物,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多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章1:上山捡柴作者:石建华下放到生产队的几天以后,我站在我的小木屋前,无意识的四下里张望,突然发现小木屋前的柴草快用完了,心里不禁感到有些发毛,赶紧围着小木屋转了一圈,发现房前屋后这周围的柴草基本上所剩无几。
面对此时此景,心里更加紧张了。
我赶紧走进我的小木屋,检阅了厨房所有的角落,结果发现:柴就要烧完了,要做饭,箱子里的米也见底了,菜是在两天以前就没有了。
怎么办?柴米油盐酱醋这些东西都该到哪儿去买,上哪儿去弄嘛,现在锅儿就要吊起来当锣打,眼看着伙食要断顿了,咋个办?我一点儿都不知道。
如果在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这些事从来用不着我操心,每当家里快没有米的时候,爸爸就会拿出粮本,粮票和钱来对我说:“拿着米袋子去粮店买点米去吧。
”那时候只要拿着粮本,粮票和钱,就可以在粮店买到米,背回来就可以下锅。
粮本和粮票,由政府定时按月发放,至于买米用的钱,都来自爸爸妈妈单位按月发的工资,根本用不着我去想。
从城里到罗坝的光荣一队。
从出发到现在,这才几天的功夫,就要断炊了,以后该怎么办?正当我抠破脑袋也想不出啥好办法,要怎么样解决好这些矛盾的时候,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公社杨社长和武装部的周部长,在公社欢迎知情的大会上讲到过的一句话:“今后公社就是你们的家,你们这些知识青年同志们到了生产队以后,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到公社来找我们,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协助你们解决的……”我们都是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来罗坝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而今现在眼目下,眼看就要把锅儿吊起当锣打了,柴米油盐酱醋的难题自己不能解决。
既然我自己解决不到,不找你公社又该去找哪个?既然你公社已经接纳了我们,知青们柴米油盐酱醋的啰嗦事,你公社肯定会有个管法,反正必须得管。
聊城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概述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阴元昆执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期称下乡上山),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演变成一场群众性政治运动。
聊城地区(初期称聊城专区)为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一、聊城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很快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这个阶段,一方面,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中小学入学率明显增加,但由于中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招生规模小,不能满足大量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要求。
同时,城镇经济基础比较差,吸纳社会就业能力不足,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弱小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更不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农业战线亟需大批知识青年。
针对这一情况,党中央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把扩大农业投资比例和耕地面积,加强农业劳动力配备,增加农业生产放到重要位置。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各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探索起步,聊城地区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山区的开发建设,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占较大比重,直接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人数并不多。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并进行大调整,党中央号召压缩精简城镇人口,支援农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2年,聊城地区成立相应机构,做出精简人员的规划。
不少城镇不能升学的青年学生陆续下乡、回乡支援农业第一线。
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6月2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委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和其他闲散劳动力下乡、回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
知青上山下乡纪念会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知青们:大家好!今天,在这个隆重的场合,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参加知青上山下乡纪念会。
这是一个承载了曾经青春岁月的重要场合,也是我们共同追忆和缅怀的时刻。
在这里,我不仅要代表自己,也代表所有知青们,向那段充满艰辛和奋斗的岁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
回顾当年,我们知青们从城市来到农村,披星戴月,艰苦奋斗,挥洒青春,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上山下乡的岁月,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却顽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贫瘠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40年过去了,那段岁月已经成为了我们回忆的宝贵财富,它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们知青们的青春岁月,是一部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和情感交融,它承载了我们在上山下乡的艰难岁月中所经历的一切。
知青上山下乡,是一次人生的历练,是一段岁月的传奇。
我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一部农村建设的壮丽史诗,我们用辛勤和奉献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赞歌。
我们的奋斗,成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的付出,也让今天的乡村更加繁荣。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段独特的岁月,更是为了铭记那段岁月所带给我们的一切。
知青上山下乡,不仅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农村生活中学会了坚韧和坚持,学会了拼搏和奋斗,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这些年轻时的经历与历练,让我们走出了一条真实而坚定的人生道路。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
今天,我们身处在一个幸福和美好的时代,也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追逐梦想。
而那段上山下乡的岁月,无疑会成为我们历史上的一大亮点,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40年前,我们青年知青从城市来到农村,扎根农村,播下希望。
40年后,我们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倡导者,我们用自己的经历,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一份艰辛和奋斗的丰硕果实。
我们不仅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了丰富的人生资本。
福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认定办法
认定上山下乡知青身份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19xx年以来,城镇青年由县级及县级以上知青安置办、四个面向办、知青办组织动员上山下乡的;
(2)19xx年以来,动员城镇居民下乡随同下乡的子女,当时年龄在16至25周岁的,以及城镇居民“收回”时,留在农村的子女满17周岁的;
(3)落实政策“收回”的干部、职工留在农村的子女,原属城
镇户口,“收回”时年龄满17周岁的。
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因结婚原因离开下乡插队地点,如有到当地知青办办理转点手续,且迁入地也办理了知青转点落户手续,并纳入当地知青统计的,其转点至正式招工期间的工龄,可以计算工龄;否则不能计算工龄。
二、知识青年没有由国家统一组织从城镇下乡插队,而是自行回到父母亲属所在地的农村插队,如果在插队地点有办理知青确认手续,纳入当地知青统计且有档案记载的,其下乡插队至正式招工期间的工龄,可以计算工龄;否则不能计算工龄。
三、随父母下放或整户下放的青年,在达到知青上山下乡年龄后,有在当地办理上山下乡知青手续,纳入当地知青统计,以后父母落实政策回城的,子女从办理知青手续起在农村的时间可以计算工龄;否则亦不能计算工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情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长达25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1955年,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活动,北京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组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在荒无人烟的北大荒艰苦创业。
这是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
随后,天津、上海等地的青年志愿垦荒队也相继奔赴北大荒,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锋队。
1956年后,每年都有高、初中毕业生及高小毕业生自愿组织起来j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奔赴农村和边疆,成为我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196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全国各地青年积极响应,陆续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
而真正有组织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却是在“”期间。
1968年12月22日,发表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数十万名的“老三届”学生(1966年、1967年、1968年初、高中生)热血沸腾,高呼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将之前的上山下乡星星之火,点燃成燎原之势,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广大知识青年共同的梦想与追求。
在大中城市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他们告别父母亲人,告别自幼生活的地方,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在长江两岸和珠江之畔,在八百里秦川和华北平原,在井冈山和太行山,在内蒙古草原和新疆戈壁滩,在严寒的北大荒和炎热的海南岛,到处遍及知识青年的足迹,他们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火热的激情和汗水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贡献力量,谱写着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春之歌。
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劳动能手,有的成为科学实验的标兵,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青团,有的被选入了各级领导班子,还有的当上人大代表。
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聚会词
亲爱的同学们:
五十年前,我们把知识带到山里,把文明带到乡村,把理想带到群众心中,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见证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的辉煌历程!
五十年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以其艰苦卓绝的奉献精神,把知识带到山里,把文明带到乡村,把理想带到群众心中,把希望带到贫困家庭,把改革带到偏远地区,把发展带到落后地区,把幸福带到贫困家庭,把梦想带到农村,把爱心带到贫困孩子,把希望带到每一个角落!
五十年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以其伟大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共同的未来!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缅怀五十年前的知青们,他们以自己的奉献精神,把知识带到山里,把文明带到乡村,把理想带到群众心中,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祝福未来的知青们,愿他们继续以自己的奉献精神,把知识带到山里,把文明带到乡村,把理想带到群众心中,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继续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再次祝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谱写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浅析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青婚姻问题1. 引言1.1 引言介绍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运动,而知青婚姻问题作为这一时期的热点话题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
知青婚姻问题涉及到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中所面临的婚姻困境和挑战,对于当时的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知青们被派遣到农村生活和劳动,与农民结合生活和工作,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使得知青们在婚姻问题上面临诸多挑战。
他们与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了知青婚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知青婚姻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知识青年与农民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所导致的,还受到当时政策法规的限制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知青们在农村的生活中,面临诸多婚姻问题,如婚恋自由受到限制、家庭矛盾频发、婚姻转变困难等,这些问题给知青们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挑战。
2. 正文2.1 知青婚姻问题的背景知青婚姻问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山下乡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实施的一场集体化运动,旨在将城市青年知识青年派遣到农村生产劳动,支援农业生产。
由于当时中国的农村条件艰苦,因此知青们在农村生活中结识了伴侣,产生了知青婚姻。
知青婚姻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青们在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差异。
农村生活的艰苦和单调使得知青们更加渴望亲情和爱情的滋润,因此在农村结识伴侣成为了一种寻找情感寄托的途径。
知青们在农村生活中受到集体生活的影响,社会关系更加密切。
知青们在集体劳动中结识了伴侣,一起经历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促使他们之间形成了特殊的情感纽带。
知青婚姻背景中还存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
在那个时代,结婚是一种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知青们在农村结婚也是出于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知青婚姻背景中所包含的社会、经济、情感等多重因素,使得知青婚姻问题得以形成并持续发展。
2.2 知青婚姻的特点知青婚姻是指上山下乡运动中参加农村劳动的知识青年之间的婚姻关系。
上山下乡知青的感悟简短
我曾是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多感悟。
首先,我明白了劳动的重要性。
在农村生活中,每天都要进行各种农活,如耕田、插秧、收割等。
通过这些劳动,我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辛苦和重要性。
同时,我也学到了许多农村知识和技能,如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这些都是在城市里无法学到的。
其次,我认识到生活中的真谛。
在农村生活中,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简单。
在这里,我可以享受到天然的美食、清新的空气和广阔的天空。
与此同时,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我认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
在农村生活中,我与其他知青一起生活和工作,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
在团队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了许多任务。
这种团队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非常重要,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
综上所述,上山下乡知青的生活经历给我带来很多收获和感悟,这些经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聚会发言示例文章篇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聚会发言》亲爱的叔叔阿姨们:哇,今天站在这儿,我可太激动啦!我知道,五十年前,你们像勇敢的小飞鸟离开温暖的小窝一样,踏上了上山下乡的路。
那时候的你们,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心里怀着大大的梦想呢!我听爷爷讲过你们的故事。
爷爷说,你们就像一群小种子,被撒到了广阔的农村大地上。
你们当中有的人啊,一开始可能心里有点害怕,毕竟离开了熟悉的城市,离开了爸爸妈妈。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就像小树苗要移栽一样,虽然一开始有点不适应,但是后来却在新的土地里茁壮成长啦。
我有个邻居张叔叔,他就是当年的知识青年。
他给我讲过好多在乡下的事儿呢。
他刚到农村的时候,连锄头都不会拿,那姿势笨笨的,就像小企鹅在陆地上走路一样滑稽。
可是农村的大爷大妈可好了,他们就像耐心的老园丁,手把手地教张叔叔干活。
张叔叔说,他跟着村里的老伯伯去放牛,那牛啊,又大又壮,就像一座会移动的小山。
张叔叔一开始还不敢靠近呢,老伯伯就笑着说:“娃呀,这牛就像个大老憨,看着吓人,其实可温顺了。
”慢慢地,张叔叔就和牛成了朋友。
还有李阿姨,她也是知青呢。
李阿姨说,在乡下的晚上,没有城市里的电灯那么亮堂堂的,但是星星特别多,特别亮,就像无数颗小宝石撒在黑色的天幕上。
他们一群知青小伙伴,围坐在一起,讲着城里的故事,也讲着在农村的新发现。
那时候的友情啊,纯净得就像山里的清泉一样。
你们在农村,学会了种地,学会了养猪,还学会了自己盖房子。
这哪是简单的事儿呀?这就好比让我们现在这些小学生一下子去管理一个大超市,难着呢!可是你们做到了。
你们把知识带到了农村,教村里的小孩子们读书写字。
你们就像小太阳,把知识的光洒在了农村的角角落落。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那个时候,我能像你们这么勇敢吗?我可能会哭鼻子吧。
你们却不一样,你们迎着困难就上,没有一点退缩的意思。
在乡下的日子里,一定有很多好玩的事儿吧。
我听说有个叔叔去抓鱼,结果自己掉进了小池塘,变成了一只落汤鸡,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浅析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青婚姻问题上山下乡运动是指中国大陆在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中期之间,为了加速农业社区化和工业化,将青年知识分子和城市居民调往农村和边远地区锻炼的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
该运动不仅对于中国经济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涌向农村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中许多人在此期间结婚生子。
这些婚姻带来了许多的影响和问题。
一方面,知青婚姻是极具当时时代特征的婚姻形态。
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发展阶段,但同时经济落后和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因此,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背景往往被普遍看为是安排好婚姻的重要条件。
在上山下乡初期,一些知识青年被认为有较高的婚姻价值,并往往能较容易地找到配偶。
而对于那些没有适婚对象的知青来说,结婚往往成为弥补她们在知青生活中孤独感和生活不稳定的一种方法。
因为在当时许多地方的农村,很少有同样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而携带大量物质财富的城市居民又往往因不信任和生活方式差异将其排斥在外。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知青因为对农村生活、农村人民和革命理想的追求,而到偏远山区和边疆定居,并在这里寻找到了另一半。
然而,知青婚姻在带来相应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在婚姻选择上,许多知识分子并没有依据自身的真实需求选择配偶,而是根据意识形态和规划要求、自身出身家庭等因素来选择对象。
这部分人并不是因为真正喜欢,而是英雄主义、责任心和社会形象等因素驱动下的婚姻。
其次,由于上山下乡运动的特殊历史环境和前途不明晰的问题,许多因婚姻而新成家的知青不仅在感情上受到极大考验,而且在生活上的经济承担也比城市中的普通家庭担负更加沉重。
尤其是发生在深度穷困地区的婚姻,很容易失去生活保障造成家庭破裂,给后代留下生活和情感遗憾。
综上所述,知青婚姻问题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人口积
压,单一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
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1950年代
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
和边疆建设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此后,
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成为调节城乡劳动力
的重要一环。同时
,
许多城市有志青年也渴
望到农村去,希望有一番作为
。
1968年12
月,毛泽东发出指示:“知
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被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所代替。如果说“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劳动就业的措施之一,那么这种措施在“文革”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演变成了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当时上山下乡逐渐演变成衡量一个青年“革命不革命”的标准
和对毛主席革命路线“忠不忠”的政治态度问题,这给青年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偏离了方向。知青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在各自立足的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的足迹。正是千千万万知青的无私奉献,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并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1978年,邓小平指出: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要研究
如何使城镇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
,
要开
辟新的经济领域,做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
,
其它领域也要这样做
。
1979
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陆陆续续
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
步结束
,一代人的大迁徙成为了历史。
站着的是我姐姐———我家第一个知青;坐在桥栏上的是我———我家第二个知青。准确地说,照片上的我只是个准知青,而姐姐已经是个老知青了。姐姐16岁离家的时候,妈妈远在北安的五七干校,爸爸特意从呼兰军管会学习班赶回哈尔滨。姐姐他们的队伍从九中步行去火车站,我们都涌到路边送行。只见这些刚摘下红卫兵袖章的兵团战士一身草绿棉军装,有几分臃肿,扎着皮带,戴着军帽,又有几分精神。我羡慕极了,可我一转脸,看见姥姥撩起衣襟在擦眼泪,小弟弟不知愁地骑着一棵向日葵杆跟着队伍跑。家属不允许去火车站,当过老公安的爸爸不知从哪“混”进了月台,把一支英雄100号金笔塞给他的长女。过了不久,我们就收到了姐姐用这支笔写的信。信封的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第四十一团二营十四连。以后地址又改为:黑龙江铁字409信箱二一四分队。于是我开始向往信封上那个地方。终于中学放寒假了,我独自去了密山。姐姐的战友把我带到水库工地,远远地我看到姐姐满脸通红正在搬冻土块。我用双手蒙住自己的
脸,一步步走近姐姐,知青们大呼小叫:“敬
海燕
,你猜这是谁?”
我从指缝里看到姐姐
一脸迷惑,她作梦也没想到我会从天而降
。
我走近了,一下子拿开双手,露出脸来,姐姐
大喊
:“啊,小死一丹!”
在十四连,我以一个中学生的眼光看到
了那充满激情,崇尚英雄的生活,第一次接
触了北京知青、上海知青
,
第一次感受到集
体生活的青春气息,到开学时,我都舍不得
离开了
。
又放暑假了,我又一次来到十四连,姐
姐带我去看她们冬天里修的水库。那些冻土块已变成坝,坝里蓄满了水,桥栏上有四个大字:屯垦戍边。我们就在“垦”字边拍了这张照片,这时,我已经十分向往知青生活了。1972年夏天,我也成了知青。在小兴安岭修路、砍伐、栽树、种菜。可惜干这些活儿时,都没能留下照片,那时,照像机、胶卷,是多奢侈的东西啊!后来我当上了清河林业局广播站的广播员。广播站另一个播音员是王照云,我俩摆弄的是那时很珍贵的601录音机。墙上月份牌上是当时挺有名的那幅画,叫《申请入党》,画的是一个女知青在灯下
写申请书的情景。不知有多少知青会在这画
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
“
清河林业局广播站
,
现在开始广播!革
命同志们……”我和照云的声音通过大喇
叭响彻林海雪原。有人对我说
:“
我在山上
听广播,都听不出来是你,还以为是省电台
的。”我很得意,因为她听到的其实是我
。
后来,我真的去了省电台
。
再后来
,我到了中央电视台。
(摘自《敬一丹自述》)
敬一丹:知青两姐妹
广西南宁上山下乡动员大会
敬一丹(左)两姐妹
63
知青上山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