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显示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表达了最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3)洪水神话:鲧(gǔn)禹治水——集中体现了先民与自然作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来的智慧。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表现了反抗精神。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

(6)英雄神话:夸父逐日——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总结: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

先民们对自然灾害、人为恶事的反抗精神。

4.中国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删削、改造、解说;道家改造;神话的仙化。

神话散失的原因: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神话转化为仙化。

5.神话的历史化:

(1)中国的历史意识发展很早,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往往都被当作历史事实而被载录下来,神灵被理解为人类祖先编入历史谱系中,从而丧失了神话的本来面目。

(2)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站在理性的立场而否定神话的价值,这对后世神话的载灵和流传有着重大的影响。

(3)仙化: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引导,使人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诗经》的内容:祭祀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

2.《诗经》成书过程:

《诗经》编订于春秋时期,《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为商末或周初(学术界争议),下限为春秋中叶,最晚的作品是。

3.三家诗(今文经和古文经说诗):

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今文经学)和“毛体”(古文经学)。

“三家诗”:汉代出现了齐、鲁、韩三家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嬰,所传诗先后亡失。

“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cháng)。今本《诗经》为“毛诗”。

4.《诗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5.《诗经》三体:风(国风,各地的乐调)、雅(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

6.《诗经》三用:赋(平铺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7.《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以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3)诗经的抒情艺术:《诗经》中大部分是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言情。

8.《诗经》的语言艺术:

《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诗经》词汇丰富,大量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

《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是: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运用。

9.《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2)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3)《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4)《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5)“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6)“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