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一)地理位置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平原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18′—34°12′,东经117°17′—117°44′。县境东临宿州市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五河两县,北与江苏省铜山、睢宁两县接壤。

(二)历史沿革

建县之前,灵璧区属多有变化,秦属泗水郡、汉分属虹、谷阳、符离、夏丘、下祁诸县;三国时期属魏之下祁、西晋属沛国、东晋属阳平郡、南北朝时改阳平郡为谷阳郡,又置连城、高昌二县,灵璧县南郊属连城县;梁置临潼郡,北齐废为县,后又置潼郡辖今县境北部。隋初属鼓城郡,后改属下祁郡,唐初属谷阳县,隶徐州;唐显庆(656)夏丘更为虹,废谷阳为蕲县。本县分属虹、蕲两县,元和四年1809年虹县,部分属宿州,录河南道,五代十国本县分属宿州、泗州、北宋佑元年(1086)建县,析虹县之“零璧镇”置灵璧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同年7月复为镇;七年(1092)三月复为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宋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为“灵璧”;南宋建炎后没于金,元初复为县,属宿州,隶属河南归德府;明洪武四年(1371)改属临濠府,六年属中立府,后属凤阳府,直隶南京;清初沿明制属凤阳府;顺治二年(1645)改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颖六泗道管辖;民国元年(1912)4月废府州设县,本县属安徽省;民国37年(1948)11月25日全境解放,属江淮解放区第三行署;1952年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复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专区更名为地区属宿县地区;1999年5月宿县地区行署改为省辖宿州市,属宿州市至今。

二、人口与行政区划

2009年,灵璧县域总人口119.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9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003年15.7%发展到2009年的26.6%,年均增长1.82%。

灵璧县国土总面积205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7%。现辖19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3个,乡6个;

县城所在地灵城镇辖8个居委会,16个行政村,人口12.0万人。

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地势

灵璧县地势低平,地形北高南低,呈西北东西倾斜。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黄冲积上层较厚、土壤肥沃,适宜于机械化生产。境内主要山丘属低山丘陵和剥蚀残山,属淮阳山系,徐淮山脉余脉。主要山峰有54座,海拔超过100米的有24座,最高峰为下楼镇西许的堂山,海拔189.7米。境内有新汴河、新濉河等河流干支流15条,总长388.9公里。

2、气象气候

灵璧县上空大气环流具有明显的季风性质,属北温带与亚热带过渡的半湿润气候区。县境冬寒干燥,夏热多雨,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季风特点。年日照平均值为2072.6小时,年平均气温约14.95℃,最冷为1月,累计平均气温为0℃,极端最低气温为-23.9℃,出现在1969年2月6日,最热为7月,累计平均气温27.5℃,极端最高气温为41℃,出现在1994年7月3日,无霜期209.2天,年平均降水量855.7毫米,年极端最多降水量为1209.5毫米,出现在1998年,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611.2毫米,出现在1978年、1999年、2000年,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最为严重的灾害是大风冰雹,持续干旱和持续阴雨。

3、水文地质

县内第四系(0-30米)含水层,为冲击粉细砂承压孔隙潜水层(组)型,其层数

1-4层,地下水温年均为15℃,除少数地区矿化度较高外,其余地区水质良好,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为0.7-1.6克/升,多数小于10毫克/升,盐度小于10毫克当量/升,碱度大部分小于4毫克当量/升,适宜于灌溉。

境内地下水按其分布情况分为富水、中等富水和贫水三个区,古河床发育富水区分布在新汴河以南,沱河以北广大地区和东北部的高楼——冯庙,大路集南蒋圩子——朱连家一线的狭长地区中,此区地下水适于灌溉。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分布范围较大,北起尤集以北,南抵新汴河北岸,以及韦集区龙岗、王集等地,山麓斜坡古河床不发育的贫水区,分布在境内西北部,凤山东麓及东南麓地区。

全县地下水净储量约14.6亿吨,境内地下水补给量(不含渠道、河道补给量)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境内地下水蒸发量,一年度为0.8亿吨,旱年0.5亿吨。

4、地质

县境内有郯庐、宿北两条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中段偏西约四十公里,呈北北东向或北东向分布,具体位于泗县——明光——庐江一线,郯庐断裂带中北部地震活跃,引发地震数次;县城北部是宿北断裂带,走向东西,西起亳州、涡阳、濉溪、宿州、灵璧一带,长约195km,小震活动频繁。这两条断裂带交汇于泗县境内北部,是孕育大小地震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危险。

灵璧县是安徽省皖东北部重点地震监理防御区,设防标准仍按地震烈度七度区,局部八度区,进行设防抗震。

(二)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2005年,全县土地总面积212513.25公顷,其中农用地为170233.39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80.11%;建设用地为31609.09公顷,占总面积的14.87%;未利用的土地10670.77公顷,占总面积的5.02%。

2005年灵璧土地利用现状构成表

单位:公顷

资料来源于《灵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水资源

县域内水资源较丰富,境内地下水按其分布情况可分为富水、中等富水和贫水三个区,正常的年份能够满足全县生产和生活用水。历年平均降水量854.7毫米,年际变化很大,分布不均,易旱易涝,地下水主要来源为降水。

全县地表水流量4.8亿立方米,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1.33亿立方米。县境内平均降水量17.74亿立方米,可利用水总量4500万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如合理利用,正常年份能满足需要。

县域河流概况一览表

(3)生物资源

县境内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油菜、红麻等。

200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已发展到4105.67万亩,林木覆盖率17.5%,活立木总蓄积量127.1万立方米。全县植物群落品种繁多,林木种类较丰富,现有树种类近150种,主要是人工栽植的落叶阔叶林和经济林树木,山丘分布少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