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气测量用于银川地堑隐伏断裂活动性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99.46 KB
- 文档页数:7
第57卷 第1期2011年1月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 REVIEWV ol.57 N o.1Jan. 2011注:本文为国家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大型气田形成条件、富集规律及目标评价0项目(编号2008ZX05007)下属大型气田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课题(编号2008ZX05007-03)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0-01-06;改回日期:2010-12-14;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孙永河,男,1979年生。
副教授,主要从事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研究。
Email:s yh79218@ 。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孙永河1),韩钰萍1),冯志鹏2),付晓飞1),刘哲1)1)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第四大队,黑龙江大庆,163511内容提要:在系统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断裂系统及其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断裂演化对油气运聚条件的控制作用。
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发育的断裂主要有4种类型: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长期活动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长期活动断裂。
可划分出3套断裂系统:早期伸展断裂系统、中期张扭断裂系统和晚期反转断裂系统。
断裂的活动主要有3期:铜钵庙组)南屯组末期在NW )SE 向引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伸展变形形成早期伸展断裂系统;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在近EW 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纯剪切变形形成中期张扭断裂系统;伊敏组末期)青元岗组沉积在近EW 向弱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发生收缩变形形成晚期反转断裂系统。
断裂的形成演化控制圈闭的形成时期、发育类型及展布方位。
长期活动的断裂是贝尔凹陷主要的油源断层类型,围绕富烃洼陷发育受油源断层控制的基底断块圈闭和断陷构造层的掀斜断块圈闭及正牵引断块圈闭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目标区。
关键词:断裂系统;演化;运聚;圈闭;油源断层;贝尔凹陷;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属于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内的二级构造单元,面积3010km 2,是盆地内最大的一个凹陷(图1)。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3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第25卷第2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11)02-0005-04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断裂特征研究龙小军1,胡望水1,2,李涛1,2,何瑶瑶1(1.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2.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摘要:通过对文安斜坡分析发现,研究区断裂发育主要为同生正断裂、后生正断裂以及走滑断裂,其中以同生正断裂为主。
根据断裂的组合特征将研究区分为五个断裂带:长丰镇-文安垒堑式断裂带、赵各庄-左各庄垒堑式断裂带、史各庄-苏桥垒堑式断裂带、台山走滑断裂带、信安镇垒堑式断裂带。
从晚中生代至今,断裂发育呈弱-强-弱的变化规律,孔店组-沙二段沉积期,断裂发育最为强烈,其次为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新近纪、中生代晚期和第四纪断裂活动最弱;晚中生代至古近纪发育的断裂为斜坡带主干断裂,对文安斜坡古近系构造发育起到了控制作用,新近纪至今发育的后生断裂对前期构造起到了复杂化的作用。
研究区平面上沿构造走向从南西至北东断裂发育呈较强-强-弱-强-较强的变化规律,垒堑式断裂带中地垒与地堑的交汇处和台山走滑断裂带的断裂活动最强。
关键词:文安斜坡;断裂特征;断裂带;断裂发育演化中图分类号:TE112.2文献标识码:A文安斜坡位于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东部,东临大城凸起,西与霸县洼槽及马西-鄚州洼槽相邻,向南延伸到饶阳凹陷的南马庄构造带,向北以里澜断裂与武清凹陷相隔(图1)。
文安斜坡是一个油气资源富集、由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组成的复合型油气聚集区,文安斜坡位于箕状断陷的缓坡,形成于基底断块的继承性翘起作用。
文安斜坡基底古生界和中生界呈明显的楔状,逐渐向西尖灭,古近系则变为北北东向延伸、东抬西倾的缓坡,古近系由下至上逐渐由西北向东南超覆。
渐新世中后期,研究区受区域性拉张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垒堑式断裂组合,构成了研究区的垒堑式断裂构造带;及台山局部张扭应力下,形成的台山走滑断裂构造带。
第二篇与区域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地壳岩体具有复杂的“块断结构”,这些断块结构及其最新活动性就是控制区域稳定性的最基本因素,而深入研究其边界构造深大活动性断裂的活动特征,则是区域地壳构造稳定性评价的基础。
1.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1) 新断裂及新断裂网络:所谓新断裂,是指在最新构造应力场下形成与发展的断裂。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不同性质的新断裂往往构成一定的网络,并能客观地反映出最新构造应力场的特点。
(2) 活断层:活断层是新断裂网络中目前正在活动或有可能活动的特定成分。
活断层一般理解为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在近期地质时期曾经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后一种情况称为“潜在活断层”。
①近期地质历史时期?②不远的将来?--一般理解为重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约100~200a。
(3)研究意义①地面错动、地形变形;②地震—较大范围内的建筑物受损;2.活断层的基本类型及特征(1)按活动形式及力学性质分类①逆断层:活动性逆断层上升盘地表变形特征由于位移是水平挤压形成的:a.断层带较宽,波状延伸;b.断层面两侧间的距离总是因位移而缩短;c.断层上盘产生上升隆起变形,常发育多条分支或次级断层错动(逆断);d.上盘抬升岩体易产生滑坡;地球上多数山系以逆断层为其边界,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等。
世界上许多强震都是伴随板块俯冲带或大陆碰撞带的逆断层活动而发生的。
②正断层:活动性正断层下降盘地表变形特征地壳岩体承受水平张应力,或σ1垂直作用(图示):a.断面倾角较陡,一般为60º~80º(图示);b.垂直断层面走向的水平距离随断层错动而增大。
c.伴随这类断层活动的地形变(下沉)和分支断层错动(正断),主要集中在下降盘(上盘)。
地壳承受水平拉张作用—洋中脊;大陆上以活动性正断层为主的著名地区有东非裂谷、欧洲莱因地堑、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堑等。
③走向滑动或平移断层:a.断层面两侧相对剪切水平运动,相对垂直运动很小。
177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走滑断层研究进展—以阿尔金断裂为例范勃然(河北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10077)摘 要:根据前人对走滑断层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本文通过一些分析方法对走滑断层现状进行整理。
走滑构造影响着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走滑扭曲也与盆地构造体系的形成有关。
因而,在地质研究中走滑断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从走滑断裂的断层效应、识别方法、派生伴生构造和分类方案进行阐述,但其分类方案还不太成熟,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此基础上,以阿尔金断裂为例,详细描述阿尔金断裂的发生时间和新生代活动模式。
关键词:走滑断层;分类;阿尔金断裂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22-0177-2收稿日期:2021-11作者简介:范勃然,女,生于1997年,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石油。
1 走滑断层研究历程1.1 最早研究成果 17世纪末期的旧金山地震致使断层发生大规模滑动,地质学家因圣安德烈斯断层突然滑落至400多米这一地质现象开始研究,在20世纪的30~4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走滑断层的一些基础概念。
例如Sonder 在1946年提出的全球剪切断层格架,Kennedy 开始提出平移断层及其基本定义,国外学者认为区域走滑断层是地壳主要运动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也开始被地质学家们所认知,Moody 和Hill 在中亚、北美、阿富汗和西太平洋地区发现并对许多大型平移断层进行了研究[1-3]。
地质学家们一开始并没有涉及大区域内甚至达到全球范围内关于走滑断裂的研究,小范围的偏多。
由于无法解释旧金山地震导致的断层大规模滑动,国外一些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大区域范围内的走滑构造及其发生机制,并发表了举世闻名的文章《Wrench fault tectonics》,在该篇文章中还讨论了走滑断层的遗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移断层结构的基本原理,这是研究走滑断层的一个进步点。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东地堑边界断层第四纪活动性曹筠;冉勇康;许汉刚;李彦宝;马兴全;张鹏;李丽梅【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8(034)003【摘要】郯庐断裂带东地堑边界断层在断裂带演化过程和现今构造格局中都是重要断层,对该边界断层的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有助于了解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历史和地震活动性,而有关该边界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较少且至今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郯庐断裂带江苏段东地堑两边界断层开展系统的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结果显示,昌邑-大店断裂(F1)第四纪以来未见构造运动证据,白芬子-浮来山断裂(F2)在第四纪早期曾发生有关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迹象.【总页数】13页(P387-399)【作者】曹筠;冉勇康;许汉刚;李彦宝;马兴全;张鹏;李丽梅【作者单位】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市槐中路262号 05002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甲1号 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甲1号 100029;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甲1号 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甲1号 100029;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J], 张鹏;李丽梅;冉勇康;曹筠;许汉刚;蒋新2.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J], 龚伟;曾佐勋;王杰;徐大良;胡烨;李细光3.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断层气氡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张扬;戴波;单菡;郑江蓉;周晓成4.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地应力测量及断层稳定性分析 [J], 张士安;杜建军;刘卫东;秦向辉;吴满路;宗开红5.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 [J], 张鹏;李丽梅;张景发;姜文亮;陈丁;李金良;谭慧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倒楔运动与海原特大地震的关联性研究白思胜【摘要】海原特大地震的震中位于"两堑夹一垒"楔块系统中.由于在海原-同心地下20km深部发生v=6.1km/s的低速层,且莫霍面有上拱现象;西华山-六盘山倒楔强烈上升,已由地垒演变成横弯背斜,形成了包括西华山、南华山在内的若干穹隆构造.低速层就是富含挥发组分的熔融岩浆层,穹隆就是优良的"串珠状"圈闭构造.岩浆底辟是导致倒楔上升的主要动力,圈闭隐爆是形成海原特大地震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6页(P57-62)【关键词】地堑;地垒;正楔;倒楔;底辟;隐爆【作者】白思胜【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宁夏,固原,7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3位于六盘山地震区海原地震活动小区的东北部,于 1920年 12月 16日发生 8.5级特大地震,震中位置经 1978年实地考察,应在西华山北麓大沟门与捎马饮之间 ,即北纬36°37′2″,东经105°24′。
地震波及到了成都、上海等地,有感半径为16000km。
极震区东南端宽,西北端窄,烈度达Ⅺ-Ⅻ度,长轴方向为北60°西,延长 80多 km。
1958年,郭建增等 6位专家,在干盐池以东发现了 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东段;60年代初期,阚荣举等专家在甘肃景泰地区发现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段;1970年,李玉龙等专家首次考察出海原活动断裂带具有左旋走滑特征。
关于海原地震的孕震构造背景或者说海原地震产生的原因,形成了以下看法:(1)海原地震是构造地震;(2)南北向的贺兰山—六盘山构造带与北西向祁连山构造褶皱带相交,并伴有一些差异性垂直运动;(3)与巨型陇西系乌鞘岭—六盘山主旋带构造活动强烈有关;(4)由古浪—海原大断裂 (指南、西华山北麓断裂)活动引起的,并参与较大的差异性垂直运动;(5)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强烈碰撞,形成很多弧形构造,产生一些薄弱地段,应力易于集中而发生地震,海原正处在青藏块体的东北部边缘地带;(6)目前对海原大断裂活动引起特大地震的认识存在争议。
工程地质作业1一、选择题(30分)1。
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条件的是(C )C.基础形式2.概括的讲,工程地质所研究的两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A )A。
区域稳定和地基稳定3。
相比较来讲,下列各学科与工程地质学联系不大的是(D )D。
材料力学4。
下列关于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C.工程地质就是专门研究岩石工程性质的学科5。
陆地的总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A )A。
29.2%6. 地球的内圈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是(A )A。
地壳7。
下列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B )A.风华作用B。
变质作用C。
成岩作用D。
沉积作用8。
岩石按生成原因可以分为(B )B。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9.矿物质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A )A.硬度10。
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是(D)D。
岩浆岩11。
碎屑物质被凝胶结物胶接以后形成的结构称为(A )A。
碎屑结构12。
压应力等于零时,岩石的抗剪断强度称为岩石的(C )C。
抗切强度13.岩石在常压下吸入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之比,称为岩石的(A )A。
吸水率14。
岩石在轴向压力作用下,除产生纵向压缩外,还会产生横向膨胀,这种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称为(A )A. 泊松比15。
岩石的力学性质指岩石在各种静力、动力作用下所呈现的性质,主要包括(A) A。
变形和强度1.下列不属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是(B )A。
宙B。
统C。
纪D.代2。
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主要有(D )D。
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3.下列有关岩层倾向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D。
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数值4。
水平岩层的岩层分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是(A)A。
平行或重合5.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其原始产状应当是(A )A.倾斜的B.垂直的C。
水平的D。
无法确定6。
可以确定岩层在空间位置的因素是(D )A。
地壳运动B。
地形地貌C.走向和倾斜D。
走向、倾向和倾角7。
背斜表现为(B)B。
核部为老地层,两翼对称出现新地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