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贵州苗族调研报告引言:贵州苗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一些地区。
经过对贵州苗族的调研,我们对其文化、传统习俗、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贵州苗族的概况、苗族文化、苗族经济等内容。
一、贵州苗族的概况贵州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
他们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地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等。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二、苗族的文化与传统习俗苗族文化独特丰富,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苗族人民使用苗族语言交流,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
他们喜欢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女性常常戴着精美的银饰,男性则穿着有着苗族特色的服饰。
苗族人民也擅长制作艺术品,如织锦绣品和制作银饰等。
苗族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
例如,苗族人民尊重先祖,常常举行祭祀活动来纪念祖先。
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中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表达他们的欢乐和祝福。
让我们深入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增进文化交流和促进社会和谐。
三、苗族的经济状况与发展贵州苗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主要种植稻谷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苗族人民也发展了特色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水田综合农业系统和苗族传统农业技术。
此外,苗族人民还发展了手工业和旅游业。
苗族的手工业产业发达,他们擅长制作种类繁多的艺术品,如苗绣、银饰等。
这些手工艺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深受市场青睐。
同时,苗族也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苗族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名胜。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贵州苗族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其次,苗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一定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
苗族的传统文化作文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呢?那么,苗族的传统文化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苗族的传统文化作文,欢迎大家阅读!苗族的传统文化作文1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奇特的民族,但很多人对它都不太了解,现在就让我带你们走进这个民族吧!苗族大约有90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河南、广西等地。
他们大都生活在大山里,生活并不富裕,但在几千年的演绎中,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所以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的宗教信仰。
苗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苗语。
它又分三大方言,分别是湘西、黔东、川黔滇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最为复杂,可以分成19种不同的方言。
苗族人不仅有着聪明才智,而且能歌善舞。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
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其中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喜庆的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个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度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的饭食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非常鲜美。
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我们典型的食物有血灌肠、辣椒骨、苗乡龟凤汤、棉菜粑、虫茶、捣鱼、酸汤鱼等。
这就是苗族,听了我的介绍以后,你熟悉它了吧!苗族的传统文化作文2苗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
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有大的聚居区,也有小的聚居区,还有与其他民族杂居区。
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的民风民俗简短1.苗族民风民俗简短的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2.苗族的习俗,要简短的苗族婚俗正大光明去"游方"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
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黔东南称为“游方”。
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
游方的地点各地除每个村寨设有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
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榘,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
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婚当夜不同房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
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
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
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
苗族问候方式以苗族问候方式为题,就是要介绍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问候方式和礼仪。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热情好客,重视人际关系,问候礼仪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苗族问候的基本礼仪苗族人民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友好,他们常常会用手握手或者抱拳相迎,表示欢迎和尊敬。
在问候的过程中,苗族人民会说一些热情的话语,例如:“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您是哪里人?”等等。
二、苗族特有的问候方式1. 歌舞问候:苗族人民喜欢通过歌舞表演来问候客人。
在特定的场合,他们会跳起苗族舞蹈,唱起苗族歌曲,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和祝福。
2. 茶水问候:苗族人民喜欢用茶水来问候客人。
他们会亲手沏好一壶香茗,端到客人面前,表示尊敬和好意。
客人可以品尝茶水,这是苗族人民的一种问候方式。
3. 饮食问候:苗族人民非常重视饮食文化,他们会用美食来问候客人。
比如,用苗族传统的酒杯敬客,用美味的苗族菜肴招待客人,这都是苗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的表达。
4. 对联问候:苗族人民也喜欢用对联来问候客人。
他们会在门口或者客厅悬挂上对联,对联上的文字通常是寓意吉祥和祝福的话语,以表达对客人的美好祝愿。
三、苗族问候的习俗和注意事项1. 尊重长辈:苗族人民非常注重尊重长辈,他们会先向长辈问好,表达敬意和关心。
2. 眼神交流:苗族人民在问候过程中,会通过眼神交流来表达情感。
他们会用温和的目光注视对方,表示友好和尊重。
3. 礼仪规范:苗族人民非常重视礼仪规范,他们会在问候时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于亲密或者冷漠的表现。
4. 注意言辞:苗族人民在问候时会用客气的语气和礼貌的措辞,以示尊重和友好。
苗族问候方式体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友善待人的特点。
他们通过握手、抱拳、歌舞、茶水、饮食、对联等方式,向客人传递欢迎和尊敬的情感。
在与苗族人民交往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问候礼仪,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苗族简介50字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有苗文和汉字两种书写方式。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同时也有佛教、道教等信仰。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船节、芦笙节等,其中苗年是苗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苗族人民欢度新年的日子。
在苗年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跳起踩竹马、打芦笙等传统舞蹈,品尝美食,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平安。
苗族的传统手工艺也非常丰富,如苗绣、苗银、苗鼓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苗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民族,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艺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和欣赏。
同时,苗族人民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少数民族资料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7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全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
下面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在饮食、服饰、民居、信仰、禁忌等方面做一大概介绍:1.苗族分布: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贵州苗族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
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服饰: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饮食: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
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居: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
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
歌舞: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西⼤苗⼭、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那么,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下⾯就让店铺为⼤家介绍苗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家有帮助。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西⼤苗⼭、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族和部落。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湘(湖南)、⾄黔(贵州)、⾄滇(云南)。
苗族有⾃⼰的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
原先⽆民族⽂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字。
现今⼤部分⼈通⽤汉⽂。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然,祀奉祖先。
“祭⿎节”是苗族民间最⼤的祭祀活动。
⼀般是七年⼀⼩祭,⼗三年⼀⼤祭。
于农历⼗⽉⾄⼗⼀⽉的⼄亥⽇进⾏,届时要杀⼀头牯⼦⽜,跳芦笙舞,祭视先⼈。
⾷时邀亲朋共聚⼀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饰制作等⼯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较多,较隆重的节⽇有过“苗年”、“四⽉⼋”、“龙船”节等。
⼤部分地区的苗族⼀⽇三餐,均以⼤⽶为主⾷。
油炸⾷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些鲜⾁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多来⾃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分注重礼仪。
客⼈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习惯先请客⼈饮⽜⾓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的客⼈。
有的地⽅还有分鸡⼼的习俗,即由家⾥年纪最⼤的主⼈⽤筷⼦把鸡⼼或鸭⼼拈给客⼈,但客⼈不能⾃⼰吃掉,必须把鸡⼼平分给在座的⽼⼈。
如客⼈酒量⼩,不喜欢吃肥⾁,可以说明情况,主⼈不勉强,但不吃饱喝⾜,则被视为看不起主⼈。
古代苗族文化苗族文化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自古以来就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
苗族文化深厚而独特,它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还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信仰。
本篇文章将从苗族民族的历史、文化、舞蹈和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带您了解古代苗族文化的魅力。
一、苗族民族的历史苗族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苗族曾经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经历了多次迁徙和战争。
在唐朝时期,苗族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下,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接触和融合。
在宋朝时期,苗族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唐宋时期,苗族渐渐脱离了部落社会的体系,并开始接纳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明清时期,苗族又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分裂,但苗族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仍然得以传承下来,并影响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
二、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苗族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了许多方面,例如语言、服装、食品、建筑等。
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它是苗族文化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苗族语言的发音上自由而优美,符号和句法都很精确,表达能力也非常强大。
苗族的服装也非常独特,他们的传统服装通常呈现出棕黄或暗红色调。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短衫和紧身裤,而女性则是穿着色彩绚丽的长袍,配上精美的银饰品,并在头顶上围一块绸缎头巾。
除此之外,苗族的糍粑、花饭、麻辣鱼等食品也备受人们喜爱。
苗族的建筑、音乐、舞蹈等都是非常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苗族舞蹈的魅力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苗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
苗族舞蹈通常是由一群人合作完成的,舞者身穿传统服装,手持花球或手巾,在音乐的伴奏下跳动身体。
苗族舞蹈通常以欢乐、热情为主题,它既是一种表演,也是一种传统娱乐活动。
苗族舞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通常通过跳舞的方式表达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舞蹈者通过舞蹈的方式告诉观众们他们的信仰、文化等,同时也传递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苗族基本介绍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贵州六盘水的大花苗族节日有过“召龙节”、“苗年节”、“牯藏节”等。
苗族人民善于歌舞,歌舞形式丰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芦笙舞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苗族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苗族人也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一、族称起源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
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
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
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
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
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
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
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二、宗教习俗宗教信仰苗族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贵州威宁方言文化研究作者:吕宝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5期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
正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使得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
因为特殊的地域特点,贵州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化。
本文就对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威宁的方言文化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词:贵州方言;威宁方言;方言与文化作者简介:吕宝凡,男,贵州威宁人,出生于1992年1月,研究方向区域方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威宁作为贵州最大的民族自治省,位于贵州省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土地面积约为6900平方公里。
威宁平均海拔2000多米。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口约为140.2万,其中18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3.1%,这18个少数民族具体有彝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等。
我们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彩的民族风情,造就了威宁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言的现状。
威宁方言可爱又有趣,不过,提到威宁方言,就不得不涉及到贵州方言。
一、贵州方言的生成贵州作为我国34个省市之一,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之上,东接湖南、南邻广西、西界云南、北连四川。
贵州总面积17.61万平方千米,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508.04万人,全省人口总数中,汉族占65.3%,各少数民族占剩下的34.7%。
贵州省内,不仅汉族人使用汉语方言,很多少数民族的同胞也会使用汉语方言。
一些少数民族的居民在本民族之间进行交流时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一些公众场合使用的都是汉语方言。
甚至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没有了本民族的语言,直接用汉语方言来进行交流对话。
贵州省各个地方使用的语言基本都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因为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又可以把贵州省内的西南官话分为三个次方言,即黔南方言、黔东南方言和贵州川黔方言。
苗族的文字记忆——以贵州省台江县为例作者:熊兵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2期【摘要】明代以降,三大方言区的苗族社会均出现了各类文字,但是并无统一的、引起苗族民间极大关注和普遍应用的文字,因此,苗族依然是一个无文字社会。
但是,从苗语词汇、神话故事和传说中,可以了解到苗族的文字记忆。
【关键词】苗族;文字记忆;无文字社会;书写苗族村落无疑是一个依靠口头语言来进行交流和传承文化的无文字社会。
本文试图对贵州省台江县苗族记忆中的书写系统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苗族社会的无文字特性通常来讲,“文字”指的是具有一整套完整的语音、语法和形态的书写符号。
虽然苗族“刻道”、刺绣和蜡染或其他工艺纹样图案等符号具有一定的文字特征,却不可能被定义为“文字”,因为它们并未形成系统的文法供人们日常使用。
无论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篆体、方块、音素等不同形态的苗文,或20世纪中叶的拉丁字母文字,都是知识分子、西方传教士或政府部门参照其他既有文字而创制的,这些苗族文字的创制是外部行为,而非苗族社会自发的内部行为。
二、苗族的文字记忆1.纸、字、书、写(画)。
在台江县,关于“纸”、“字”、“书”、“写”的苗语名称,分别是“xit”、“leix”、“dud”和“hxad”。
这几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都非常高:苗族人常在仪式上用纸,包括冥纸、剪纸和招贴纸。
另外,一些人们人用汉字在各类纸张记事,这些纸张被称为“xit”,而笔记本、教科书等装订的册子称为“leix”或者“dud”。
苗语“hxad”一词的含义,暗含着人类文字的图像观念。
在苗语里面,“hxad”既是书写的“写”,同时也指画图的“画”,苗族人在绘制刺绣样本时常常用表示“写字”的“hxad”来表示“画绘”。
2.造纸术。
那么,书写系统是怎么来的呢?台江苗族人在古歌“造纸之歌”和“纸上书写”中对造纸技术和文字问题有所描述和解释。
造纸术的发明与造纸材料的应用息息相关,施洞的《造纸歌》(Daod Dud Dlangs Xit)对造纸材料进行了记录,通过古今对比,指出“过去”的造纸材料与“现时”的不同:“现时”是用竹叶和笋壳叶做原料,而“过去”是用青苔。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
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
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
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
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
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
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苗族的民俗风情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
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一.苗族的待客习俗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像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具有民族特色和别样的待客礼仪和风俗。
1. 包拉总“拉总”,苗语谓“地搂”,又称“总站”。
“包拉总”,苗语谓睡觉。
苗家通常在火炕边用硬木板铺成地楼,离地高尺许,此处不准生人随便上去。
到苗家做客,若主人没有招呼坐下,万不可再火炕旁凳上就座,因火炕旁是苗家安灵设位祭祖之地。
主人请坐之后,须擦掉鞋底上的泥土。
晚上就寝时,若主人请“包拉总”,客人不能上床,必须规规矩矩地躺在火炕旁的地毯上。
此时,不能说这是“睡地铺”。
“睡地铺”苗家叫“包大斗”,专指睡在地上的牲畜。
安排客人睡地搂,是让客人同主人的祖先英灵睡在一起,是表示对客人的敬重2.敬牛角酒中国苗族待客迎送礼.凡有宾客.主人即以自酿米酒斟满牛角,双手捧着相敬.如果来者是贵客,必须持酒捧案于路口迎候,主人双手将中角敬奉贵宾唇边,客人若不善饮酒,须双手相接,将酒饮尽.敬酒后主人将几根筷子捆成一束,蘸上朱红,在客人额上点一个红印,表示为客人祝福之意.送客之礼与此同.3.奉鸡心苗族待客礼仪。
苗族人民款待最信任的人,便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人,将鸡心或鸭心奉给客人吃;以此相送,即喻以心相托。
贵州黄平苗语地名译释王仁芝【摘要】苗语地名是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地理位置标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黄平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北面的苗族聚居县,黄平苗语地名的来源及苗语称谓的形成,从地名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反映.此外,从苗语地名的语言学与历史学特征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论证分析,这对我们探讨苗族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形成规律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6)002【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黄平;苗语地名;支系;文化内涵【作者】王仁芝【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湖北宜昌 443002【正文语种】中文黄平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
据 1964年统计,该县苗族人口共83 625人;1982年,苗族人口有144 557人;1987年,苗族人口有155 536人,苗族人口占全县的52.8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共有26.31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多达1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8%,超过一半人口使用苗语。
[1]同时苗语也成为黄平苗族的主要交流工具。
黄平苗族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今天光辉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影响,黄平苗族在语言、服饰、婚姻、节日、习俗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其中,黄平苗语地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
苗族是一个方言次方言和土语比较复杂,服饰类型多样,支系众多的民族。
黄平苗族主要使用的是苗语黔东方言北部土语和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的苗语,在苗语地名上地域文化色彩浓厚,民族特色突出。
一、黄平苗语地名的分类黄平苗语地名也反映着不同的支系、迁徙、生存环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耕作制度以及经济生活、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平苗语地名的译写有音译、音意和意译读音三种。
贵州苗族语言
苗语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也有学者对苗瑶语的语系归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苗语分三大方言:东部(湘西)、中部(黔东)、西部(川黔滇),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或土语,其中川黔滇方言分为7个次方言,各个方言及次方言内部还有土语之分。
各方言及次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基本上不能用各自的苗语通话。
据专家考证,苗语各方言的共源词达60%以上。
东部方言在湘西自治州、川东南、鄂西南、黔东北等地区大约有110万苗族人使用。
中部方言使用人数大约为210万人,黔东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东部、湖南西南部、广西融水和三江等县的苗族使用这个方言。
西部方言是苗语三个方言中内部差别最为复杂、分布地域最为宽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
该方言7个次方言分别是川黔滇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罗泊河次方言、重安江次方言,使用人数总共250万人以上,分布在贵州省除了黔东以外的所有地区、川南、桂西北及云南各地。
苗族大部分兼通汉语,有些地区的苗族还兼通布依语或彝语等。
此外,大约有160万苗族人以汉语或侗语或瑶族勉语等为母语。
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
一些地方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
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区没有仍在使用的传统文字。
近代以来,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了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湘西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
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区传教的外籍外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理苗文(滇东北老苗文)、胡托苗文等。
但是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之外,推行面十分狭窄。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苗族三大方言各创制了一套苗文,还把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改进为拉丁这字母形式。
然后在一些地方开展新文字试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