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重点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214.04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工程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基础工程:基础工程就是研究下部结构物与岩土相互作用共同承担上部结构物所产生各种变形与稳定问题。

2、基础:通常把埋置深度不大(小于或相当于基础底面宽度,一般认为小于5m)的基础称为浅基础。对于浅层土质不良,需要利用深处良好地层,采用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机具建造的基础称为深基础。

3、地基:开挖基坑后可以直接修筑基础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那些不能满足要求而需要事先进行人工处理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4、基础工程设计包括基础设计和地基设计两大部分。

5、基础的功能决定了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一下三个基本要求:⑴强度要求⑵变形要求⑶上部结构对基础结构的强度、刚度、耐久性要求。

第二章浅基础

6、浅基础的设计步骤:

⑴确定基础的材料、类型,进行基础平面布置;⑵确定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⑶确定地基承载力;⑷确定基础的底面尺寸,必要时进行地基变形与稳定性验算;⑸进行基础结构设计(对基础进行内力分析、截面计算并满足构造要求);⑹绘制基础施工图,提出施工说明

7、考虑共同作用的设计方法: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之间同时满足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两个条件的设计方法叫做考虑共同作用的设计方法。而常规方法只考虑了静力平衡,没有考虑变形协调。

8、基础埋置深度:是指基础底面至天然地面的距离。

9、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主要有四类:①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以理论公式计算k p f u a /=;②由现场载荷试验的s p -曲线确定;③按规范提供的承载力表确定;④在土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参照邻近建筑物的工程经验确定。

规范推荐理论公式:k c m d b a c M d M b M f ++=γγ。

当基础宽度大于3m 或埋置深度大于0.5m 时,进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修正:公式:)5.0()3(-+-+=d b f f m d b ak a ληγη.

10、地基变形按其特征分为四种:

沉降量—独立基础中心点的沉降值或整幢建筑物基础的平均沉降值

沉降差—相邻两个柱基的沉降量之差

倾斜—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 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11、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

①柱下方形独立基础,其边长:w

w G a k h d f F b γγ+-≥;②条形基础宽度:

)

(w w G a k h d f F b γγ+-≥(只考轴心,不考偏心)(第28页)12、地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作用在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和不超过它的承载力特征值,即az cz z f p p ≤+,附加应力z p 计算条形基础θtan 2)(z b p p b p c k z +-=;矩形基础)

tan 2)(tan 2()(θθz b z l p p lb p c k z ++-=.13、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1)建筑措施:①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②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及合理布置墙体;③设置沉降缝;④相邻建筑物基础间应有一定的净距;⑤调整某些设计标高

(2)结构措施:①减轻建筑物的自重;②设置圈梁;③设置基础梁;④减小或调整基底附加压力;⑤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欠敏感的结构形式

(3)施工措施:①遵照先重后轻的施工程序;②注意堆载、沉桩和降水等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③注意保护坑底土体

第三章连续基础

14、文克勒地基模型:地基上任一点所受的压力强度P 与该点的地基沉降量s 成正比,即ks p =,式中比例系数k 为基床反力系数(或基层系数),单位3/m KN .

文克勒地基模型的特点:把地基土体划分成许多竖直的土柱,每条土柱可用一根独立的弹簧来代替,每根弹簧与相邻弹簧的压力和变形毫无关系。这样,由弹簧所代表的土柱,在产生竖向变形的时候,与相邻土柱之间没有摩阻力,也即地基中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剪应力。因此,地基变形只限于基础底面范围内。

15、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将地基视为匀质的线性变形半空间,并用弹性力学求解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或位移。此时,地基上任意点的沉降与整个基底反力以及邻近荷载的分布有关。

16、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把计算沉降的分层总和法应用于地基上梁和板的分析,地基沉降等于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各计算分层在侧限条件下的压缩量之和。

第四章桩基础

17、桩基设计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①桩的类型和几何尺寸选择;②单桩竖向(和水平向)承载力的确定;③确定桩的数量、间距和平面布置;④桩基础承载力和沉降验算;⑤桩身结构设计

⑥承台设计;⑦绘制桩基础施工图

18、桩的分类:①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可分为端承型桩和摩擦型桩;②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

端承型桩: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其桩端一般进入中密以上的砂类、碎石类土层,或位于中等风化、微风化及新鲜基岩顶面。

摩擦型桩: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侧阻力分担荷载较

多的桩。

19、根据成桩方法对桩周土层的影响,桩可分为挤土桩、部分挤土桩和非挤土桩

⑴实心预制桩、下端封闭管桩、沉管灌注桩等打入桩,在打入过程中,将桩位处的土大量排挤开,使桩周土层受到扰动。黏性土由于重塑作用而降低了抗剪强度。而非密实的无粘性土则由于振动挤密而使抗剪强度提高

⑵开口的钢管桩、H 型钢桩和开口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成桩过程中,都对桩周土体稍有挤土作用,但土的原状结构和工程性质变化不大

⑶先钻孔后打入的预制桩和钻孔桩,可能因桩周土向桩孔内移动而产生应力松弛现象。因此,非挤土桩的桩侧摩阻力常有所减小

20、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i sia p pa a l q u A q R ∑+=.

21、群桩效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群桩基础中的一根桩单独受荷时的承载力和沉降性状,往往与相同地质条件和设置方法的同样独立单桩有显著差别的现象。

22、群桩基础的承载力与其中各单根桩的承载力之和的比值,称为群桩效应系数,端承型群桩基础承载力等于各根单桩承载力之和,群桩效应系数是1;

摩擦型群桩基础⑴承台底面脱地的情况(非复合桩基)群桩效应系数可能小于1,也可能大于1⑵承台底面贴地的情况(复合桩基:承台底面贴地的桩基,除了也呈现承台脱地情况下的各种群桩效应外,还通过承台底面土分担桩基荷载,使承台浅基础的作用)群桩效应系数一般小于1

23、负摩擦阻力:当桩侧土体因某种原因而下沉,且其下沉量大于桩的沉降,即桩侧土体相对于桩向下位移时,土对桩产生的向下作用的摩阻力。

24、产生负摩阻力的例子:①位于桩周欠固结的软黏土或新填土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固结;②大面积堆载使桩周土层压密;③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后产生湿陷;④地面因打桩时孔隙水压力剧增而隆起,其后孔压消散而固结下沉等

25、减小负摩阻力的工程措施:(1)对于预制混凝土桩和钢桩,一般采用涂以软沥青涂层的办法来减小负摩阻力,涂层施工时应注意不要将涂层扩展到需利用桩侧正摩阻力的桩身部分;(2)对于灌注桩①在沉降土层范围内插入比钻孔直径小50~100mm 的预制混凝土桩段,然后用高稠度膨润土泥浆填充预制桩段外围形成隔离层;对泥浆护壁成孔的灌注桩,可在浇筑完下段混凝土后,填入高稠度膨润土泥浆,然后再插入预制混凝土桩段;②对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可在沉降土层范围内的孔壁先铺设双层筒形塑料薄膜,然后再浇筑混凝土,从而在桩身与孔壁之间形成可自由滑动的塑料薄膜隔离层。

26、中性点:土层不同深度处的位移和桩的截面位移相等时,即桩土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的截面位置。

27、桩的平面布置及承载力验算,桩数n 应满足下式的要求:a k k R G F n +≥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荷载效应:n

G F Q k k k +=.(第172页)第五章地基处理

28、复合地基: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桩体或带形体)两部分组成,共同承受上部机构荷载并协调变形的人工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