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旅游业的深度开发研究(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0
关于中国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班级:旅游管理113班姓名:李芮学号:11341004关于中国古镇旅游的保护与开发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业更成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
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古村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当地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古镇旅游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如何正确对待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重大课题。
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从古村古镇的定位,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古镇旅游资源保护和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与综述,为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镇旅游;保护;开发20世纪80年代,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镇旅游热的带动下,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纷纷效仿,竞相进行旅游开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古镇旅游实践的影响下,很多学者开始介入古镇旅游的研究领域,累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古镇旅游研究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我国古镇旅游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古镇旅游的兴起(一)古镇旅游的兴起古镇旅游的兴起是近20 年的事。
我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纳入了遗产保护范围。
1982 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6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
随后,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至此,古镇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
从率先打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到最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省西递- 宏村古村落,从江浙的同里、乌镇、西塘到山西平遥古城、西部云南丽江等古镇,无不成为游客追逐的对象。
(二)古镇旅游存在的问题古镇旅游开发中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也使许多古镇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容量饱和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
江南水乡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江南水乡,位于中国南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
旅游业是江南水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也是提高该地区经济活力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江南水乡地区受到环境污染、游客过多、文化消解等问题困扰,使得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证江南水乡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旅游业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旅游需求、资源开发、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江南水乡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需求:核心是满足游客需求旅游业是一种服务业,其核心是满足游客的需求。
江南水乡素来以水乡风光和文化底蕴吸引游客,而如今,江南水乡旅游业正面临着环境破坏、价格过高等问题。
因此,要想江南水乡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游客的需求。
一方面,江南水乡需要保护其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其独特的水乡风光,以吸引游客。
另一方面,江南水乡还需要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游客等待时间,降低门票价格,提供更具吸引力和高价值的旅游线路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只有迎合游客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江南水乡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资源开发:多元化和协调性发展江南水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古城镇、运河、江南园林等。
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开发旅游产品的基础。
但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江南水乡需要多元化和协调性发展资源。
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旅游资源外,还需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同时开发旅游资源时也要考虑协调性。
即尽可能地保留江南风光,尽量减少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这个方面,政府和旅游企业有着很大的责任。
产业结构:多元化和适应性发展旅游业是江南水乡重要的产业之一,但如果仅仅做这行业,对其可持续发展是有很大的限制的。
因此,对江南水乡旅游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周全规划,具有多元化和适应性发展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江南水乡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等支持旅游业的产业发展,来降低其旅游经济所承受的风险,形成更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浅析古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江南水乡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已经发展了十年之久,但依然存在着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相互矛盾。
本文通过对江南水乡遗产保护的历史问题与现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对遗留问题解决方法的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应该从深入、全面、实时这三个方面继续深化和发展保护策略,以求达到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1、背景分析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它们兼具独特的文化、科学、审美和经济价值,尤其以杭嘉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水乡为典型,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城镇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它们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开发旅游市场的地区。
这些古城镇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保护与开发、旧貌与新颜的矛盾,存在着保护名城古镇风貌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矛盾。
从古镇的旅游发展历史来看,曾经存在着以下几点明显的问题:一、“空心化”导致古镇韵味的缺失:这些古镇尽管保留并修缮了其绝大部分古建筑,然而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大多数居民都已迁出,导致了古镇的“空心化”,丧失了原住民能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其文化景观的价值也大打折扣,成为空城的古镇也失去了特有的风俗民情,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二、社区参与度不高,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有些江南水乡城镇民居的设施落后,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
有些古镇人因为对老房不够重视,任意拆建翻新,在老房上加入新的建筑材料和内容,而无视它的传统价值与意义;三、忽视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污染严重:垃圾污染、水污染和文化污染,以及旅游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如建筑物乱搭乱建,旅游者乱刻乱划,都会破坏古镇原有景观特色,对素以“小桥、流水、人家”闻名的水乡古镇不但是一种侵蚀,更是一种破坏。
2、方法对策如何将古镇保护深入、全面、实时地落实到位,这里简单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性的思考:2.1深入地将保护落实到文化遗产的根源古镇遗产的保护易在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包括古镇的街坊、古建筑、古院落、古桥梁等;难在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更重要的是其一旦流失,则很难恢复到历史的原样。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2014 届)设计(论文)题目浅谈浙江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作者、学号徐加英 2012214008作者所在班级旅管123学院、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指导教师及职称沈美华副教授论文完成时间 2014年3月25日答辩日期2014年5月7日设计(论文)成绩杭州师范大学浅谈浙江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An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 of Development on Ancient Town Touring in Zhejiang论文作者:徐加英专业:旅游管理指导老师:沈美华完成时间:2014年3月20日江南古镇旅游是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国内外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对江南古镇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江南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过十余年发展,江南古镇游现已成为华东地区旅游的特色品牌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商业化氛围过浓、旅游产品单一雷同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浙江古镇旅游试图为在商业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仍能较好保留历史文化遗存,探索一条全新的旅游发展道路.关键词:浙江;古镇旅游业;发展现状;对策AbstractThe ancient town in southern Yangtze River is see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orld heritage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tourism and the survey conducted at Wuzhen.Xitang.Nanxun。
Explore the ancient town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development, ancient town tra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ast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ea。
“多感”视角下江南古镇旅游和景观体验研究以乌镇为例一、本文概述江南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景观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乌镇作为江南古镇的代表之一,其旅游和景观体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从“多感”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乌镇旅游和景观体验的多元感知机制,以期为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与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多感”视角进行界定和阐述,明确其在旅游和景观体验研究中的应用意义。
通过对乌镇旅游资源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景观特色的形成机制和游客感知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乌镇旅游和景观体验的多元感知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结合乌镇的实际案例,提出针对性的旅游开发与景观设计策略,以期提升游客的整体感知体验,促进江南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江南古镇旅游和景观体验的认识,也有助于为旅游开发与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对于推动旅游学科和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江南古镇的景观特色与旅游现状分析江南古镇以其独特的景观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古镇大多位于水系丰富的地区,水网交织,小桥流水,构成了江南特色的水乡景观。
其中,乌镇便是江南古镇的佼佼者,其古色古香的建筑、独特的运河系统和宁静的水乡氛围,成为了其独特的景观特色。
乌镇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这些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给人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同时,乌镇的运河系统也是其一大特色,镇内运河纵横交错,水网密布,古老的运河桥梁连接着两岸,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种独特的水乡景观,使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流动的古画之中,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然而,尽管江南古镇的景观特色独具魅力,但在旅游现状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古镇的商业氛围过于浓厚,失去了原有的宁静和历史感。
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一、论题的研究背景1、国内外古镇研究现状从国内方面来看,对江南水乡古镇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是阮仪三教授带领下的同济大学,对许多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同济师生都作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做出了详细的保护性再开发规划,从理论到实践客观地看待了江南水乡的过去、现在并规划了将来。
尤其是以周庄、同里、甪直、南得、乌镇、西塘为主的江南六镇,明确提出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为能完好地保留古镇风貌创造了条件。
从国外方面来看,较有影响的包括美国60年代的“新城市开发法”以及80年代的“都市化”村庄思想;法国的“革新农村”政策;前联邦德国的“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等。
2、论题研究所针对的主要问题(1)、水乡古镇的空间系统也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
但是到当代,为什么水乡古镇普遍面临衰败的危机,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水乡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和人文底蕴都相当的地方,哪些因素是制约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2)、在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古镇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其现代与历史的空间关系。
如何更好的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能够在城市进步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脉”,使城镇化不再破坏到古镇,以什么方式去保护古镇,如何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城市发展与延续历史文脉的矛盾,今后又以什么方式发展等等,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江南古镇保护实践的发展历程1986—1995年,自发保护阶段:以《周庄总体规划(1986)》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保护规划的完成;周庄提出“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全新发展思路。
1996—2003年,古镇保护与观光旅游互动阶段:以第一届周庄国际旅游节(1986)、江南六镇正式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0)、江南六镇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奖”(2003)等为主要标志。
在周庄旅游经济强大的示范效应下,更多江南(乃至全国)古镇加入保护行列(乌镇、西塘、同里、用直、南浔)。
开题报告旅游管理论江南古镇旅游的发展与保护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选题背景:古镇是江南的一大特色,就好似刘若英为乌镇所做的广告一样,小桥流水人家,来过,便不曾离开,可以说,江南的古镇给现代人带来的是一种有别于都市高节奏的生活状态,小镇的生活更加趋于安逸,宁静,纯朴。
但是,由于而今古镇发展的迅速,由此而来的问题很明显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通过乌镇东栅为例,纵观所有江南古镇的发展现状,过度商业化,社区居民抵触情绪过大,发展雷同等等问题是而今我们能够发现的古镇发展中想当普遍的问题。
绵阳师范学院的鲍蕊在《关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中说道:“随着我国古镇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古镇的元真性受到破坏。
一是古镇内的民居建筑老化,年久失修。
二是催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是古镇的商业气息浓重。
另外还有古镇旅游内容单一,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以及古镇旅游想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选题意义:通过乌镇东西栅的对比,分析现代古镇产生如此多问题的原因,再着眼于乌镇西栅,通过西栅的发展模式来提出现代古镇所应该发展与保护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提出古镇未来发展模式。
古镇是我们江南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而如何更好的保持它的原真性,在发展的基础上同时突出它应该反映出来的生活状态是所有古镇开发者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就旅游而言,古镇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就久居都市的人们来说,古镇游是一种放松身心的过程,就经营者而言,古镇游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对社区居民来说,古镇游是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一种保障。
而如何把这所有的焦点都平衡在一起,让古镇发展更加正确地发展,是我们要讨论的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研究目标:通过以乌镇东栅反映出来的情况,得出而今江南古镇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乌镇东西栅的对比,得出现代古镇所应该发展与保护的方向,从而进一步引发对未来古镇发展的设想。
提纲:一、引言二、古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古镇商业化过浓(二)古镇居民抵触情绪过大(三)古镇发展过于雷同三、古镇旅游方式的转变趋势(一)游客的需求转变(二)旅游发展趋势(三)旅游方式转变四、乌镇东西栅发展对比与古镇旅游发展对策(一)西栅旅游开发分析(二)乌镇东西栅旅游发展对比(三)古镇旅游的发展与保护对策五、对未来古镇发展的构想(一)打造古镇品牌(二)提高民宿质量(三)降低门票概念六、总结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一、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查勘、收集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提取,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现今古镇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通过从现代旅游方式的转变中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探讨乌镇东西栅的不同发展模式,得出古镇发展与保护的方向,达到可行性分析和报告。
《明代中后期(1506-1644)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篇一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一、引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明代中后期(1506-1644)的江南地区可谓是一段极为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交通的便捷,旅游活动也呈现出空前的活跃状态。
江南地区的山水、古镇、文化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将围绕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旅游活动进行详细研究。
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社会背景在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辈出。
此外,交通的便利也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江南地区的旅游景点与特色1. 自然景观:江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水秀美,湖泊众多。
如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
2. 古镇古村:江南地区的古镇古村保存完好,如乌镇、周庄等。
这些地方以古色古香的建筑、淳朴的民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游客。
3. 文化遗迹: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苏州的拙政园、杭州的岳王庙等。
这些景点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魅力。
四、旅游活动的形式与特点1. 文人墨客的游历:在明代中后期,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游历江南地区,欣赏自然风光,品味当地文化。
他们的游记和诗文记录了旅游的过程和感受,成为研究当时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料。
2. 官方组织的游览:当时的官府为了展示地方的风貌和文化,也会组织一些大型的游览活动。
这些活动往往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
3. 商业性旅游活动:随着商业的繁荣,一些商家也开始涉足旅游业务,如提供食宿、导游等服务的旅店和旅行社。
这些商业性旅游活动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五、旅游活动的影响1. 促进文化交流:旅游活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各地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江南水乡古镇逐渐成为游客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
其中,位于浙江的乌镇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的战略,并以乌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一、乌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中国最具有水乡特色的古镇之一。
乌镇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南方水乡文化的象征。
在乌镇,古老的建筑、石板街道和青砖瓦砾构成了它独特的风貌。
此外,乌镇还是中国传统织造业重镇,曾是“丝绸之府”,这为其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乌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乌镇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迹、水乡风光和传统工艺。
在历史文化遗迹方面,乌镇拥有众多古建筑、庭院和寺庙,如西栅、东栅、百间楼等,这些古迹见证了乌镇悠久的历史。
而水乡风光则源自其三面环水的独特地理环境,乌镇的运河、桥梁和江南六根秧所营造的水乡景致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乌镇的传统工艺也是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如织造、雕刻和纸张制作等,这些工艺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卓越技艺。
三、乌镇的旅游发展现状乌镇的旅游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规模小到大的过程。
早期,乌镇是一个农村小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逐渐吸引了一些文化爱好者和摄影师的关注。
然而,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乌镇的旅游业开始迅速兴起。
大量的投资进入,旅游设施得到了改善,如酒店、餐厅和博物馆等。
同时,乌镇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吸引了更多游客,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四、乌镇的旅游开发战略乌镇的成功开发离不开正确的旅游开发战略。
首先,保护和恢复乌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核心任务。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对古建筑、传统工艺和风景资源的保护和修复。
其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导游和员工的专业素质。
同时,投资建设更多的酒店和旅游设施,提高游客的住宿和用餐体验。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近年来,受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热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重视和发展自身的旅游业。
作为中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之一,浙江乌镇以其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水乡风情和繁荣的商贸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
本文通过对乌镇旅游发展战略的初步探讨,并通过实证分析来揭示其成功之处。
乌镇作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古老的建筑和独特的水乡风情成为乌镇的独特之处。
乌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乌镇拥有悠久的历史,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如百年水四方和百草园等。
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使乌镇成为一座享有盛誉的古镇。
除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乌镇的水乡风情也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是乌镇的命脉,河上的小桥、溪流和古老的船只构成了乌镇独特的景观。
游客可以乘船游览河道,欣赏古镇的美景和人文氛围,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这种水乡风情以及人文景观使得乌镇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及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此外,乌镇还依托其繁荣的商贸文化,开展特色的旅游项目,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乌镇作为传统的商业重镇,拥有众多的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和文化展览馆等,使游客可以在游览古镇的同时领略到浓郁的文化和商业氛围。
乌镇所提供的丰富的旅游项目不仅满足游客的需求,还为乌镇的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乌镇的旅游开发战略不仅仅局限于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优势,还注重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市场营销手段。
乌镇将传统的旅游业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通过手机应用和网络平台,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导览服务和旅游信息,提高游客体验。
此外,乌镇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旅游会展活动,扩大宣传,并与周边城市合作开展联合营销,提高乌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通过对乌镇旅游发展战略的初步探讨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乌镇的成功得益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水乡风情,这为乌镇的旅游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乌镇积极创新和市场营销手段,与时俱进地发展旅游产品,提高了游客的体验;最后,乌镇注重合作与共赢,通过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开展联合营销,提高了乌镇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
2012年12月刊改革与开放浅析江南古镇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何萍(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摘要:目前,江南古镇旅游产品开发主要是以观光游为主,少量休闲游为辅。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江南古镇观光游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已显得捉襟见肘。
因此,要保持江南古镇旅游的旺盛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江南古镇旅游产品有必要实现质的提升,即江南古镇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关键词:江南古镇旅游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深度发展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根据旅游地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一个旅游产品都会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要避免目的地旅游产业的衰退,就要求目的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即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目前,江南古镇旅游产品开发主要是以观光游为主,少量休闲游为辅。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江南古镇观光游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已显得捉襟见肘。
因此,要保持江南古镇旅游的旺盛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江南古镇旅游产品有必要实现质的提升,即江南古镇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江南古镇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并以苏州吴江的几个江南古镇为例。
一、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及深度开发的必要性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江南古镇、古村落。
其中既有温文尔雅的江南水乡江南古镇,也有雄阔敦厚的晋商大院;既有富贵大气的北方建筑,也有清新灵逸的湘黔建筑。
这些江南古镇寓意深刻,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他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尤其以江南古镇为美,小桥流水人家承载多少人儿时的记忆。
我国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起步也较晚,其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江南古镇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滞后,从开发之初到现在还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即以观光游为主,少量休闲游为辅。
这个阶段的旅游产品存在的明显弊端就是不能充分展现江南古镇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大部分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法切身体验到江南古镇闲适恬淡的生活方式,不能充分了解江南古镇的民风习俗。
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作者:刘懿莹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3期本文首先介绍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继而分析梳理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中的特点和所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促进我国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创新对策。
以此文为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江南水乡保护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一、导论我国曾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奇迹,这些大都凝聚在灿烂的文明古迹上,小至陶瓷玉件儿,大至古老的村镇。
古老的村镇散落在全国的各个角落,近年来,江南古镇由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奇特景观而受到游客的青睐,成为了旅游热点。
而其中江南的六大古镇代表——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
江南六大水乡古镇作为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驰名中外。
二、古镇旅游的涵义。
(一)古镇的界定所谓古镇,一般是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镇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
古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的人类大型聚居地,其处于古代交通要道要冲之处,或藏匿于区域环境相对偏僻的地区,或处于我国古代乡村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或处于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势险要之处,其具有各地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古民居、古街区、古建筑等历史古迹,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人文旅游资源的荟萃之地,是在商贸、政治、军事等因素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在一定的地域形成由民居、街道、统治机构、军事建筑等组成的空间形态,逐渐形成并维持独立的文化特征。
(二)古镇旅游开发的优势1.古镇旅游开发的经济优势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辐射、关联和带动功能。
而古镇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每年由旅游业创造的经济数值是相当可观的。
根据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最新年度报告,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部门,共产生1.27亿个工作岗位,约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6.7%。
江南古镇发开发模式比较研究——西塘案例分析一、西塘简介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已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
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
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
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
地理位置:浙江嘉兴,嘉善县西塘镇;面积:1.56平方公里;人口:8.6万;着名景点:醉园,烟雨长廊,来凤桥,明清木雕馆,倪宅,中国酒文化博物馆等。
廊棚:西塘的廊棚以其独有的卓越风姿吸引中外游客。
西塘街道大多有廊棚覆盖,使商贾贸易、行人过往无雨淋日晒之忧。
廊棚沿河一侧有的还设置靠背长椅,供人休息。
廊棚多为木架瓦顶,一般宽2-2.5米,集中在北栅街、南栅街、朝南埭等商业区,总长达1000多米,既可遮阳又可避雨。
其中有一段最为雅致出色,有翻轩两层雕刻花纹,令游人叹为观止古桥:水乡西塘在全国同列的古镇中颇具特色,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
镇区河港纵横,河桥密布。
至1998年,全镇共建桥104座。
自宋以来,西塘已建有安仁桥、安境桥、安善桥、仁桥、五福桥、永宁桥、清宁桥等13座。
清代又建有卧龙桥、渡禅桥、来凤桥等。
这些古桥大都为单孔或三孔石柱木梁桥。
桥梁工艺精湛,至今保护完整,即具有观赏价值,自古誉为"卧龙凌波,彩虹飞架"。
宅弄:宅弄为古镇西塘的又一特色景观,西塘宅弄极能反映出西塘人的性格。
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
镇上原有古老旧居,宅深弄长,有的三、五进、七进,住着二三十户人家,都在宅弄里进出。
明清建筑:西塘民风醇厚,市场繁华,清逸秀丽,移步换景。
古宅如种福堂、薛宅,古庙如七老爷庙、圣堂及名园西园、陆坟银杏,都是玩赏游览之处,都会引出一段历史与交融的西塘佳话。
中国江南古镇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本文根据近几年我国江南地区古镇发展的基本状况做一个基本的介绍,了解我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基本现状,同时分析我国古镇旅游研究中的不足和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古镇旅游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更好地把握古镇旅游今后的研究走向,在实践中推动我国古镇旅游研究的前进,让古镇旅游真正“健康”的发展。 关于古镇的定义,以阮仪三(2003)为代表的学者,从旅游地理学角度出发,认为谷村镇是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和同一文化背景下,通过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的一种在城市和村落之间的人类居住地和经济网络空间;而田喜洲强调了古镇的文化内涵,认为古镇是古代依山或者依水而建的,在当时成为物质集散地和军事要塞,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后留存下来的独特淳朴的古建筑他更加注重古镇是一种旅游资源,并具备独特的文化底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江南地区的古镇旅游就进入了发展的起步阶段,而近年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以来,江南地区的乡镇旅游的发展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而却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游客的认可和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江苏昆山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古镇旅游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我国现阶段具有游览观光价值的主要古镇有100多个,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四川等14个省域内。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近几年来古镇旅游发展文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从古镇旅游资源的文化研究、古镇建筑风格、古镇环境研究以及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对策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江南古镇旅游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分析,并就文献所提出古镇开发与保护研究的方向,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中国江南地区的古镇旅游的发展。
二、古镇文化研究 文化是古镇内在的神,是古镇发展旅游的基础,也是古镇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古镇的物质文化(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论述了江南传统村镇的文化特征,认为造就江南文化传统村镇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深厚的文化积淀、温润的气候、内水空间和发达的商业经济[1]。陆建伟(2003)则进一步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了江南六大古镇的文化成因,认为江南典型的水乡地理环境为传统古镇提供了必须的生态背景,明清以来水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传统古镇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文人雅士的流寓、本土人士的崛起丰富了传统村镇文化内涵 [2]。Laurie Kroshus Medina(2003)研究了位于玛雅遗址附近的玛雅古村,因旅游而产生的商业化现象对玛雅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3]。严国泰(2005)认为江南古镇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遗产开发旅游产业,要认真研究该遗产的文化内涵及其品味,整理出历史遗产的文化脉络,才能给游客提供有别干其他地方的旅游目的地,这样的旅游
江南古镇旅游业深度开发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旅游11B 110530023丁宁)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旅游11A 1105300133张潇予)
摘要: 江南古镇是我国古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古镇旅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江南古镇的发展处于瓶颈,无法继续提高其综合效益。要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要使古镇旅游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实现古镇旅游的深度发展。本文从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出发, 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一体,分析了江南古镇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深度发展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了江南古镇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江南古镇 ;深度开发;综合效益
一、引言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注重整个家族居住地的选择和修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现逐步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建筑群。而江南古镇就是在相同的自然文化背景下, 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城乡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其“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其中, 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南浔及西塘这六大古镇格局独特、风貌完好, 是江南古镇的典范和代表。 上世纪末,江南古镇作为一类旅游区一经推出,立刻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古镇周庄在旅游黄金周日游客量曾经达到过3 万多人次,年旅游收入则曾达到4. 2 亿元人民币上,带动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热潮。几十年来, 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思路指导下, 江南古镇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旅游产品单一, 发展模式单一, 竞争无序等,导致古镇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高。所以要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要使古镇旅游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也即要实现古镇旅游的深度发展。 二、深度开发的涵义 旅游的深度发展,是指追求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在目前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应规模的情况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如何追求向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这就是向深度进军的总体概念。如果展开一点至少涉及到四个方面的转向,这样四个转向,最终是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发展。这就是对旅游深度发展这个概念的总体涵义。 这四个转向是: 1.旅游者的体验从表面向深入转向,旅游者从表面性的体验转向深入性的体验,这是旅游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市场的态势。 2. 旅游消费要平面向立体转向,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深入展开,消费机会自然就增加了,消费时间也就延长了。 3. 旅游经营从单一向综合转向,综合性作用要想发挥,就必须得是一个综合性的经营模式。 4. 旅游运作要从本位向合作转向,尤其是要突破行政区划本身的限制,要按照旅游自身的发展模式,按照旅游者的需求从市场方向出发来研究区域合作和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 旅游业的深度发展是必然且必要的,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需要旅游业的深度发展,旅游向深度发展,是旅游业现实发展越来越迫切的要求。深度开发,能够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从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出发,要想强就必须做深,就必须从根本上培育核心竞争力。向深度发展的旅游业, 有利于深度开发旅游资源, 也有利于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深度营销和深度经营, 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深度消费, 使综合效益实现最大化。
三、江南古镇的概况 江南古镇泛指长江以南古镇,尤其以江南水乡古镇为典型。江南古镇,一般与水相关,“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是典型画卷。江南古镇,是文化遗产群,主要包括古镇古建筑群、古镇老街区、古镇民俗等。江南六大古镇是:江苏的周庄、甪直、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六大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周庄开发得最早,知名度也最高;南浔文化底蕴最深,单个景点很有味道;乌镇旅游做得很成功,是博物馆式的古镇,几乎没有原居民;西塘面积最大,保护了1.05平方公里和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廊棚、古弄很有特色。 (一)、周庄·明清细节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是个具有九百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被澄湖、淀山湖和南湖所环抱。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镇建筑物及其独特的格局,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为明清建筑;如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后裔所建的沈厅、明初中山王徐达后裔所建的张厅,都是明清住宅的典范。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流呈井字形从镇中穿过。整个小镇有着它独特的生活形态和风味。
(二)、乌镇·文化情致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是江南著名古镇之一,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茅盾、沈泽民、严独鹤等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显赫。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河埠廊坊,过街骑楼,临河水阁,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三)、同里·江南古桥 同里镇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被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区的街道均沿河而筑,小镇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致和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遍地的特色而闻名于海内外。现在全镇仍保存有三谢堂、承恩堂、侍御第、五鹤门楼、仁济道院等十余处明代建筑和退思园等清代建筑。在同里,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40多座,正是游客的把玩细节。
(四) 南浔·诗画富镇 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市,北面是太湖,东与江苏省交界,距苏州市仅51公里,途中还要经过著名水镇同里。南浔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风光和谐融化,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南浔建镇已有745年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
(五)甪直·玲珑水韵 甪直位于江苏昆山市,苏州城东南25公里,因唐代诗人陆龟蒙号甫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角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角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角直,可见这里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
(六)西塘·廊棚光影 古镇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 1998年,在联合国遗产中心亚太区主任明嘉扬女士的建议下,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和浙江的乌镇、南浔、西塘,经过酝酿最终以江南水乡古镇的名义联合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四、江南古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江南古镇旅游的开发促进了古镇的保护和发展, 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产品单一 一个表面的观光性的体验过程在消费方面必然是一个平面性的消费,消费途径比较单一,消费总额人均花费并不高,这是中国旅游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 江南古镇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 且以半日游或一日游居多, 游客停留的时间短, 人均消费自然不高。而且江南古镇大多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 一条主河道, 两边是店铺和住宅, 还有几座古桥和几个陈列馆, 对普通旅游者来说, 各古镇大同小异, 几乎没有区别, 旅游者去了一个古镇就不想再去其它古镇了, 重游率也非常低。 每年来古镇的旅游者达几百万, 人们在游览之余也会带些旅游纪念品回家。虽然古镇店铺林立, 但旅游者可买的无非是包装简陋的小吃如糕点、饼干之类, 或是一些作装饰用的小商品等, 数量很多, 花费却并不多,而且相似度很高,缺少特色。初次来古镇的旅游者对这些商品还觉得挺新鲜, 但当旅游者第二次来或者去其它古镇旅游的时候, 这些商品就无吸引力可言了。 (二)、发展模式单一 目前江南古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很单一, 主要是直接为观光旅游者服务的。古镇收入也以门票收入为主。江南古镇都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 对普通旅游者来说, 古镇旅游共性较多,没有什么明显的特色和亮点。 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古镇特色发展模式, 但在景观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 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 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泛舟水上的江南小船, 普通游客是不会从深层次上细究各镇的差别的, 如果缺乏具有特色的吸引物, 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竞争无序,缺乏共同发展观念 江南六镇同处苏南浙北, 且各镇的旅游产品非常相似, 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 相互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古镇内部的旅游经营者也缺乏规模大、势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 他们不顾及古镇的长远发展, 无序竞争、相互压价。 尽管六镇曾共同申请世界遗产, 但因种种原因, 六镇目前处在“分家”状态, 联合“申遗”也被搁浅。在开拓旅游市场上仍然各自为战, 缺乏共同发展的观念。各古镇还片面追求某方面的“第一”, 如中华第一、神州第一、江南第一等, 不仅不利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结构优化, 而且容易在旅游者心中产生错觉和困惑。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 使得尽管古镇的旅游者很多, 但古镇旅游的综合效益并不高, 相反还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不利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古镇旅游必须要从一味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 即旅游业要向深度发展。
(四)、过度商业化 随着双休日和“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热,不少地方把开发旅游资源作为经济的增长点。在现今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需要一些适于其环境和文化要求的社会、经济活动,无疑旅游和商业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如果一味地以经济效益第一,把开发地视为“摇钱树”,那么本来有益于古镇保护和发展的旅游和商业等活动就会变利为弊。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商业网点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主要游线上各类商店的开设及现代装修材料的采用,导致了建筑用途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同时,近年来不断膨胀的旅游业正在排挤着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护街区的风貌日趋千篇一律,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