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影像基本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33.80 MB
- 文档页数:248
医学影像报告解读指南一、引言医学影像报告是医学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进行各种影像检查并解读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得出疾病的诊断、评估疾病的程度以及指导治疗方案。
然而,对于一般患者来说,医学影像报告中的术语和表述常常让人不易理解。
本指南将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医学影像报告,并提供一些解读的方法。
二、常用医学影像术语解读1. 体位与位置:医学影像报告中常使用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和位置(如上腹部、胸部)来描述患者的姿势和检查部位,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
2. 强化剂:某些影像检查需要使用强化剂(如造影剂)来突显器官结构或病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影像表现:医学影像报告中常用的词语包括肿块、结节、囊肿、溶解、增强等,用于描述影像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或疾病征象。
4. 结构或器官:医学影像报告中涉及到各种器官或结构的名称,如肺部、肝脏、心脏等。
患者可以通过了解这些结构的基本解剖和功能,更好地理解报告中的描述。
5. 异常结果与临床意义:医学影像报告中所描述的异常结果往往需要与患者的临床情况相结合来进行解读。
患者应了解不同异常结果可能对健康产生的影响,并与医生进一步讨论治疗方案。
三、解读医学影像报告的方法1. 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医学影像报告的解读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因此,患者在阅读报告后可以咨询医生,解答疑问并获得更准确的解读结果。
2. 结合临床病史:患者在阅读报告时要将自身的临床病史与影像结果相结合,理解报告中的评估与诊断。
3. 注意关键信息:患者在阅读报告时要注意关键信息,如报告中强调的重要病变、建议的后续检查或治疗等。
这些信息对于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4. 多学习医学知识:患者可以通过学习医学知识,了解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和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医学影像报告。
四、结论医学影像报告对于患者的健康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指南的介绍,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学影像报告中的术语和表述,进一步提高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和理解,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并与医生保持有效的沟通与协作。
红外热像技术(简称TTM)在身体健康检查中的临床意义红外热像技术(简称TTM)在身体健康检查中临床意义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治未病科成永明红外热像技术简称TTM,即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技术。
这个技术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影像技术。
它与以往的组织形态学影像如X光、CT、核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完全不同,开辟了以功能学为主的全新医学影像技术领域。
目前的临床许多检查,不是抽血,就是拍放射片,甚或插管。
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甚或伤害。
然而医用TTM红外热扫描成像技术对人体完全无伤害,也不会对环境带来辐射等不良影像。
同时TTM又可用来对人体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和预测。
并对人类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患者使用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如蜂疗、膏方、灸疗的疗效进行动态观测,判断分析临床干预治疗是否有效以及疗效有多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对中医学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科著名的TTM临床专家成永明教授使用TTM指导临床辨证以及判断疾病预后、分析中医干预疗法如蜂疗膏方灸疗针灸等方法是否有效等方面,已经有近十余年的历史了。
成永明教授认为红外热像技术(TTM)对传统中医理论的验证及发展、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TTM是继超声、X光、CT、核磁之后的第五大医学影像技术发明,是以中美医学科学家,历经20年苦心研发的合作结晶, 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并于2000年在美国获得发明专利。
TTM成像原理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热辐射信号,通过热断层计算出热源的深度、强度和形状,经计算机处理,形成对应人体各部位的细胞新陈代谢相对强度的分布图,根据它与健康状况的对应规律,对人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健康态、亚健康态、疾病态的定性定量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最佳的干预建议。
TTM热断层原理人体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代谢热可经过人体组织传递到体表,在热量从体内传递到体表的过程中,热量逐渐降低,并在体表形成热分布,体表的热辐射信息可被热接收器所接收。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的认识和了解,以便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项目,笔者分别对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成像的基本原理、成像的特点、临床应用特点等进行分析探讨。由于上述各种影像设备在不同的临床应用中都有一定的优势或局限性,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使其在不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标签: 医学影像学;临床检查;应用 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成像至2010年的时间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并且从事研究医学影像学的人员分别于1910、1952、1979和2003年四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或诺贝尔医学生物奖,由此可见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比拟和不能替代的。
1 X线成像 1.1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是基于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性和感光性,再加之人体组织之间的密度或厚度差异,即人体对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这样穿过人体并携带人体信息的X线即在荧光屏或X线照片上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这种影像是以密度来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
1.2 X线图像的特点 显示的结构层次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上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其缺点是密度分辨率低,无法区别组织密度差别小的结构,在密度分辨率方面无法与CT、MRI相比。
1.3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X线诊断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是影像学的基础,已经积累了非常成熟的经验,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骨骼、胸部及胃肠道应首先选用X线检查。
2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2.1 CT成像的基本原理 CT成像的基本原理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之后,由光电转换器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为体素。扫描所得的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储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换为黑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故CT图像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的断层图像。
小时升高,48小时大部分患者恢复正常。
各指标阳性率见表1。
表1286例患者血清Mb、CTnT和CK-MB阳性率比较指标1-3h阳性数阳性率5h阳性数阳性率24h阳性数阳性率48h阳性数阳性率好转阳性数阳性率Mb192P67.1%*△28298.6%△12343.0%*△60.02%*△00 CTnT30.01%20170.3%△24585.7%25789.9%20.01% CK-MB0016357.0%19267.1%28399.0%00注与CTnT比较,*P<0.01;与CK-MB比较,△P<0.01。
3讨论Mb是一种氧结合血红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现已将Mb作为常规检测早期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但是Mb并非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最主要的假阳性来源于肾衰竭和骨骼肌的疾病。
Mb的t1/2短,高峰时间在AMI后4 5h,AMI发作后1 3h血清中测出Mb的阳性率达62% 100%[1]。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发病1-3h时Mb明显增高,而此时CTnT和CK -MB还没有明显增高,但由于Mb的特异性比较差,因此在诊断时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它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以明确患者Mb的升高是否与心肌损伤有关。
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s,cTn)是横纹肌收缩的主要蛋白,有三个亚单位:Tnc、TnI和TnT。
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的状态下,cTn不能透过细胞膜进入血循环,故健康人血内不含或含极低量的cTnT和cTnI。
当心肌缺血或缺氧发生变性坏死,细胞膜破损,cTnI和cTnT进入细胞间质,在2 4h内出现于外周血中,同时伴随蛋白酶活性的升高,短时间内又开始降解[2]。
峰值浓度和心肌梗塞面积密切相关。
本实验结果显示,肌钙蛋白在发病早期并没有明显升高,因此对于心肌损伤早期的判断作用不明显,伴随疾病的发展,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持续2天以上,因其特异性较强,又与心肌损伤面积相关,因此用于临床上确诊心肌损伤及判断预后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1本章内容1.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2. 影像征象的定义3. 影像征象的特点4. 影像征象的分类5. 影像征象的发现、命名和翻译6. 影像诊断的思维规律7. 影像诊断漏诊和误诊的原因及对策第1章关于影像征象的阐释与影像思维的探讨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WilhelmConradRontgen)偶然发现了X线。
此后不久,X线就被用于人体检查和疾病辅助诊断,由此形成了传统的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奠定了现代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的基础。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相继产生了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 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等新的成像技术。
现在数字成像已由CT与MRI等扩展到X线成像,使传统的模拟X线成像也成为数字成像。
数字成像改变了图像的显示方式,图像解读也由只用照片观察过渡到兼用屏幕观察,影像诊断也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近几年也逐渐尝试人工智能(AI)诊断。
由于有了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图像的保存、传输与利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使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成为现实。
近30年来,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及影像诊断设备的不断改进,影像诊断已从单一的形态成像发展为形态成像、功能成像和代谢成像的综合并用。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MI)成了未来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
浅谈医院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线片等检查临床意义金磊张琪(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培训基地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人体各个系统密切配合、协调活动,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的。
这种人体结构的特殊复杂性,决定了患病的多样性,任何一个部位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出现相应症状,在临床上表现出不适症状出现疾病。
患者到医院就诊,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心电图,胸片,血生化等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各医院临床接诊医生给出的建议有一定差别,其目的是为了解患者身体健康情况及排除其他疾病的循证学依据。
通过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目前机体存在的常见健康问题,为下一步的检查提供线索,对疾病用药、注意事项、健康宣教等都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浅谈医院检查临床意义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是细胞和细胞间质。
功能和结构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各组织又结合有一定形态特点和生理功能的器官,器官组织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的系统,由许多器官和系统共同组成完整的统一体,任何一个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而生存。
正所谓人生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亦不短,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看似固定的岁月,可做的事情多了许多,人不可能顺顺利利,总会出现身体异常不适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到医院就诊完善一些检查,评估患病情况。
通过本文的交流探讨医院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线片等检查等6项常规检查临床意义,提高非义务人员对医院常规检查的认识。
医院就诊检查诊治流程,办理挂号手续后到医生诊室就诊,接诊医生首先要采集此次就诊主观资料,包括就诊的原因、出现的症状、持续的时间、伴随的不适感,就诊过程、既往疾病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
根据病史主观资料,需要测量患者血压、心率,测脉搏、体温,针对患者不适重点查体。
医技基本知识点总结一、医技基本知识概述医技是医学工作中的技术部分,是医生医疗行为的助手和支持者,其工作内容是利用各种医学技术手段,对病人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
医技人员是医疗机构医生的得力助手。
“医技”包括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工程、康复治疗、医学物理、麻醉科、卫生检验、临床药学、辅助医学、预防医学等各方面的技术。
医技工作是医院重要的部门之一,对医院的临床诊疗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医技基本知识点1. 医学检验(1)基本概念医学检验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人体各种生理、生化、免疫学等方面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技术手段,以提供临床医师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2)常见检验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
(3)临床意义通过各种检验手段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2. 医学影像(1)基本概念医学影像是指通过不同的物理、生物物理和计算机技术手段对人体内脏器官、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成像、显示和诊断,以帮助临床医师进行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一种技术。
(2)常见影像项目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超声检查、核医学检查等。
(3)临床意义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医生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对疾病的确诊和分期有重要意义。
3. 医学工程(1)基本概念医学工程是指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医学领域中的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2)常见项目医用设备的研发、生产、维修、管理、临床应用,包括医用电子设备、医用机械设备、医用光学设备、医用生物材料、医用信息处理系统等。
(3)临床意义医学工程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医生提供了各种高科技的医疗设备,还为医院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 康复治疗(1)基本概念康复治疗是指对疾病、伤害或残疾的患者通过多种物理、生理和心理手段进行的综合性治疗。
(2)常见项目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CT检查阳性率检查结果及分析报告引言概述: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匡助医生诊断疾病并制定治疗方案。
阳性率是指在进行CT检查时,检测到异常结果的比例。
本文将介绍CT 检查阳性率的检查结果及分析报告。
一、检查结果:1.1 CT检查阳性率高:在某些病例中,CT检查阳性率可能较高,表明患者存在明显异常情况。
1.2 CT检查阳性率低:在一些病例中,CT检查阳性率较低,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患者病情。
1.3 CT检查阳性率不确定:有时候CT检查结果可能并不明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分析报告:2.1 异常结节:CT检查中发现异常结节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评估结节的性质,是否为恶性肿瘤。
2.2 脏器功能异常:CT检查还可以发现脏器功能异常,如肝脏、肾脏等器官的病变情况。
2.3 血管病变:通过CT检查,可以评估血管的通畅情况,发现动脉瘤、血栓等血管病变。
三、影响因素:3.1 年龄: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CT检查阳性率可能较高。
3.2 病史:患有慢性疾病或者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CT检查阳性率可能增加。
3.3 检查技术:不同的CT设备和技术水平,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也不同。
四、临床意义:4.1 诊断疾病:CT检查阳性率可以匡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4.2 预防策略:通过CT检查阳性率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4.3 预后评估:CT检查阳性率还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五、结论:CT检查阳性率的检查结果及分析报告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匡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重视阳性率的分析和报告,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