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3.64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摘要:2020年,全球遭遇了重大的疫情挑战,疫情给各国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就我国而言,2020年第一季度GDP下降6.8%,第二季度GDP 增长3.2%,上半年GDP下降1.6%,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未见的。2020年上半年,消费下拉经济2.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上拉1.5个百分点,净出口下拉0.2个百分点。疫情既冲击供给又冲击需求,且对需求的冲击大于对供给的冲击。这一现象非常罕见。在后疫情时代,未来五年,我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目前发展还处在战略机遇期

关于“十四五”规划,有几个问题需先略做探讨。

第一,如何分析“十四五”期间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四五”规划与以往存在很大不同,因为中国在国际经济当中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过去,我们把国际环境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根据这个变量适时调整、相机而动。而从“十四五”开始,由于我国经济规模大,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尽管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但不可否认,我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中国做的事情能够影响世界经济的时候,便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所以,必须深刻地思考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企业应怎样做,才能使中国经济平稳发展。

第二,要深入思考若干重要问题。例如,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我国要采取什么样的宏观政策?这是两个宏观视角。还有一些中观的问题,包括未

来的产业怎样发展?产业的形态应该怎样?未来的区域形态又会怎样?从大的社会发展层面看,中国的人口政策该怎么调整?结合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综合考虑,可以大概地分析一下“十四五”期间我国的政策框架,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的发展还处在战略机遇期。当然也要看到,在这个战略机遇期,我国面对的矛盾和问题相比过去都发生了变化,而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化危为机。“十四五”期间,国内经济要形成“双循环”,即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共同发展或者共同促进的格局。

从战略角度来看,要达成这样的“双循环”,针对刚才所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重要问题:第一,扩大内需。当外需萎缩时,内需仍有扩大的空间。第二,科技创新。短期之内,我国企业可能会遭遇到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和零部件断供的风险。从长期看,中国的科技创新问题亟待解决。第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塑造了自己,也就塑造了世界,要继续保持开放的战略。以上是“十四五”期间要解决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本文阐述以下观点。

二、未来我国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40多年。其中,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是10%,创造了经济奇迹。那么,这个成绩是怎么取得的?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回顾

第一,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怎么做的?邓小平同志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双轨制改革”或者“渐进式改革”的概念,即中国的改革和苏联不一样,不会在一夜之间全部私有化,而是采取一种“双轨制”的改革方法,既留下国有经济,也促进民营经济、个体工商经济的发展。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体来看,1993年我国商品市场与服务的价格全部放开。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发展国有经济,我国对要素市场进行了必要管制。什么是“要素”?即资本、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技术。我国把商品的价格放开了,从而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要素管制则可能会压低经营价格。同时,我国实行了土地的管制。例如,土地按用途划分,工业用地便宜一点,城市用地贵一点。把要素价格拉低以后,劳动力又很便宜,那么企业的利润就增长得很快。企业利润增长快,就可以进行大规模投资,中国的经济就发展起来了。

第二,出口导向战略。上述模式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当企业大规模投资以后,生产能力形成,产品就过多了。而一旦产品卖不出去,产能过剩,企业就要面临产品滞销的问题。为了解决产能过剩,我国又推出了又一大措施——出口导向战略,最早叫“大进大出,两头在外”。

第三,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这是继出口导向战略之后,又一个重要概念,即开放形成四大沿海城市特区,然后不断把开放政策拓展到全国各地。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抓住了几次很重要的国际机遇。一是自改革开放伊始至2012年左右,全球经济处于“大缓和”时期,我国经济增速非常快。二是全球化大发展。这两个机遇都被中国抓住了。但是,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波折,例如,2001年,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2008年,美国又发生了次贷危机,世

界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大量进口自然资源产品,石油从出口变成了进口。因此,从1993年起,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循环,从一些资源出口国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进行加工,之后再把工业制成品卖到发达国家。这一循环使得我国过剩的产能有了巨大需求。但是,一旦世界经济出现问题,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出口短期内就会受阻,对此,我国还可实行凯恩斯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宏观经济可通过大规模基建、大规模拉动房地产加以刺激。1998年,我国进行了房地产制度改革;2008年,我国拉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这两个渠道,保持了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相当成功,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

(二)原有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但是,这些战略有没有后遗症?问题出在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10年,欧洲又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爆发,再然后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连续十二年,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在这样一种趋势之下,中国原有的发展模式还能否持续?如今,中国的出口量在全球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4%。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出口量达到这么高程度的情况下,还能继续顺利保持原有各项发展战略。未来该怎么办?此时,尤其要关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后遗症。第一,收入差距加大。因为我国一直是投资导向和出口导向,生产要素价格始终扭曲。它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收入比重占GDP的比重不高,包括城乡、区域之间,也包括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在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了消费增长的不足。如何扩大内需?中国拥有14亿人口,而真正的中产阶级,即人均收入在10万~5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只有4亿人。我国人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币的人口数量高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