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作者:邓静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6期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摘要】本文对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后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做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外部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用人单位用人观念问题等。内部问题包括大学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和情绪管理处理不尽如人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等。因此应有针对性的解决。

【关键词】当前大学生就业;外部问题;内部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比较难。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教育部副部长曾经指出“就业压力大不是人数规模问题,而是人才市场问题、学生观念问题、教育结构问题”,它提出了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并全力解决的问题。那么八十年代后期和“90后”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一、八十年代后期和“90后”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外部问题

1、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1)学科专业失衡问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差别较大,像机械、计算机、测控等专业依然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比较旺盛;而师范、金融、管理、财经等专业供大于求态势比较明显。

(2)学历失衡问题。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需求与学校培养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单位在招聘时,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而动辄就是本科以上学历,人为的造成研究生大材小用、本专科生无用武之地,导致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3)地域失衡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和产业规模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毕业生仍以流向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为主,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广大农村依然急缺人才。虽然国家为此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力度不够并缺乏配套措施,大多数毕业生仍不愿意到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就业。

所以,我们说目前部分地区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结构性的、区域性、选择性、竞争性的就业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的正常现象,是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2、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其速度仍远远滞后于市场推进的整体步伐。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人才培养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与社会需求失衡,产销不对路,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1)教育与市场脱节。长期以来,高校因师资开设课程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是有什么条件就开设什么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由于缺乏市场导向,不能顺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所以不能培养出与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造成专业、层次、知识、能力等结构性矛盾,加之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导致大学生就业艰难。

(2)高校缺乏产品市场化意识。高校往往只重视招生,只管生产,忽视产品的市场占有。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包分配,学校是支配方,基本上“产”决定“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是“需求决定供给”。学校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就很难占领市场,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就显现出来。

(3)高等教育忽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笔者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的一线教师,见过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也见过很多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却在职场上做得有声有色的学生。不能否认,大学教育首先是专业教育,但在专业教育之外,让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学会生存能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掌握适应社会的技能、具备职业发展的潜力,同样非常重要,这是高等教育必须要承担起的另一项教育责任。

3、用人单位用人观念问题

目前,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有了自主权,条件要求也越加苛刻,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复合型人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多数毕业生往往不能够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许多用人单位所嫌弃。

(1)用人单位追求“名牌”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知名的重点大学毕业生。

(2)用人单位为了节约用人成本,缺乏人才储备意识,对于刚刚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缺乏实践经验毕业生来说,他们大都不考虑,只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这也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

(3)与用人单位相比较,作为应届毕业生仍为弱势群体,在某些时候,大学毕业生的权利不能完全得到保障,用人单位在某种情况下,会牺牲大学生的某些利益,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影响。

“90后”就业面临的外部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部于2009年11月20日召开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用人单位用人观念存在的问题则需多管齐下,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尚需一个过程。

二、八十年代后期和“90后”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的内部问题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就业问题。

1、大学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

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知识量储备不足,知识面狭窄,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适应能力较差等。虽然目前多数高校已经重视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教导学生不管在大学期间还是毕业后工作中都应该对自身有个合理的定位,但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真实能力,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有部分大学生太高的评价自己,觉得自己拥有本科甚至更高的学历,手里的证书够多,学习成绩够好,就以为可以找到薪水高待遇好的单位。却不知用人单位现在更看重的是能力、综合素质,学历、证书以及在校期间的成绩只是用来参考和评价大学生的第一前提。所以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或者吃苦的工作根本得不到青睐。如何寻求适合的职业,关键还在于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正确利用自己的优势,了解社会需求,在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中找到一个衔接点。

2、大学生时间管理不尽如人意

有部分大学生以为考上大学就是一种解脱,可以彻底地放松和玩乐了;也有一部分觉得经过高考的辛苦,也应该休息一下了,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学习时间用于玩游戏、泡网吧,因网游而荒废学业的事件时有发生。“平时玩游戏,考前抱佛脚”的学习态度又怎能学好专业知识?当一个人只为应付考试而学的知识又怎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笔者曾经给所在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上课,大一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学生的精神面貌反差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