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服饰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服饰的特点

6明朝开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开始恢复汉人衣冠。官吏戴乌纱帽,穿盘补服,穿圆领

袍,宽大长衣,(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变成圆领)。普通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襕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泰州博物馆徐蕃身穿的补服

1淡雅清秀

“含蓄”素雅,除了贵妇以外,平民女子都身着素色,衣饰初尚浅淡,有时甚至就只是素白,即使有纹饰,也只是隐隐可见,然而素却并不显单调,乏味。

2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水田衣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褙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褙子。

3

泰州博物馆女子所穿的褶裙,还可见到带有地方特色、样式十分别致的一件棉背心其后背为整片,前身分上下左右四片,用布带联系,穿着非常方便。又别出心裁缝缀五个有铭文的铜钱,每个铜钱的铭文都为吉祥语,祈祷平安,并寓意“后辈有钱”

3皇后衣上加霞帔服制为常服(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戴凤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后,。

4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明万历缂丝衮服明代洒线绣龙袍明代定陵丝织文物十二章衮服

5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明代服饰戴网巾的男子

7 (1)丝,麻,毛,棉织工艺纹样取材广泛,配色丰富明快,组织紧凑活泼明代定陵丝织文物红四合云纹缎绣十二章衮服上的团龙刺绣明代的染织工艺,除了传统的丝,麻,毛等染原料仍被广泛应用外,棉花的生产和织造,在这时期已经取得了代替丝,麻的地位,成为人们服饰的主要染织品。

2)到了明代,纺织染手工业作坊增多,。纺织品的产量与日俱增,需要大量的印染深底白花的纺织品,蜡缬,绞缬等防染技术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于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又创造了“拔”染技术。“拔”染技术。而生产效率却成倍的提高,便被动为主动,这又是一次新的转化。直到现在,印染行业中仍在广泛的采用拔染技术

3)据《天工开物》和《本草纲目》的记载,明代可用於染色的植物以扩大到几

十种, 其染色远比矿物颜好.因而在纺织品染色印花加工工艺中.逐渐取代古

的矿物颜如槐米(未开的花蕾)可以染黄色.,

泰州明代服饰中,。论其质地,有织锦缎、妆花缎、暗花缎、素缎,有暗花绫、暗花绸、暗花纱、素绸,还有蓝布、白布等,样样具备。

05年在孔子故里的祭祀乐舞表演中,参演人员的服饰一改往年的清代服饰,采取了原滋原味的明代祭孔服饰。无可非议的,又一次引起了世人对于明代服饰的关注。

明代女装平民的服饰任然延续了唐宋以来的上褥下裙的服装样式。但相对于唐代的华美艳丽,明代服装更显典雅质朴,体现出中国人最为高贵的含蓄之美。

在此,我打算把明代服饰中的“含蓄”作为最突出的特点来论述。

唐朝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大胆而奔放的胡服样式,色彩明艳,绸飞缎舞,一显唐代女子的丰腴妖娆之美。而明代却更加素雅,除了贵妇以外,平民女子都身着素色,衣饰初尚浅淡,有时甚至就只是素白,即使有纹饰,也只是隐隐可见,而然素却并不显单调,乏味。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渴望一缕含蓄一点隐晦,切莫把自己完完全全的暴露给世人,没有了遐想,何再谈美?

明代服饰好像已离我们远去,仅是一种装饰,在历史的上空舞蹈。作为一名当代的设计师,我们需要把这种文化激活,让她回归生活。邓丽君可以身着唐朝的胡服在日本演绎,当今的艺人们也可以试试穿的明代的衣裳走上星光大道,那应该又是另一番风景了。广东浙江一代茶文化盛行的都市流行着一种叫茶道馆或是茶艺馆的休憩场所,服务员一般都身着唐装,认为唐装是中国服饰文化的典范,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用明代服装取代唐装,明代服饰的素雅应该更适合品茗的意境

室内色调、家具、园林小花

明代服饰的兴盛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巨礼,我们应在当代的设计中,让它再放光彩。服饰纹样本身的内涵意义、构成特性及基本功能展示出,传统服饰纹样不仅造型上的完美精致,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具备了深厚的内在精神;现代服饰纹样的发展需要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做到兼容并收,使现代设计在融合了传统精髓下又具有时代的精神。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最终提高人们的服装文化品位。平面设计、标志、包装

现代服饰文化和着装理念融合了明代服饰元素,造就了现代服饰的缤纷多彩。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