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历史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白族文学史白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节”等。
白族最早的文学作品叫《白古通记》,据说为元代大理地区一个叫段义宗的白族人所著。
《白古通记》的内容大体上是讲当时南诏王阁罗凤重视教育,提倡知识,使白族文化有很大发展的事。
现在还流传下来的有《杜文秀之乱》和《红白旗》等。
《杜文秀之乱》又名《蛮村长》,写的是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93年),以杜文秀为首的30万起义军攻占大理,杀死大理皇帝段兴智后又改元换国号为大中国,改文治为武功的故事。
12世纪初,南诏中兴,征服滇西各地,建立了“大中国”。
但到后来,统治阶级开始腐朽堕落,为了争夺权力而内讧,终于分裂为两派,一派拥护世袭大理国王段氏,另一派则拥护杜氏,双方互相攻伐。
于是,两支义军,就在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前后,相继出现在云南省东部和北部。
这两支起义军,都与白族有密切关系,因此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白蛮”。
他们为了争取民族平等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有过光辉的历史。
白族人民对这次起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歌颂,如张汝霖写的《白族舞曲》、杨维桢的《白史》、马晔的《红白旗》、杨慎的《宝井歌》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元代,大理地区的白族文人杨黼所编的《南诏野史》,是保存至今唯一的关于白族人民抗击蒙古贵族统治者的文字资料。
它叙述了蒙古贵族灭大理国时,在大理各地进行烧杀掳掠,激起各族人民奋起抵抗的事迹。
现在这本书已成为研究白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14世纪中叶,大理国衰亡,杜文秀领导的“白族起义”在大理地区和临近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斗争。
后来起义失败,大批人被杀,一些起义领袖也先后遇害。
此外,杨瑞和、李弥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
15世纪末,大理国再度兴起,白族文学开始复苏。
16世纪中叶,大理政权灭亡。
大理文学也随之逐渐衰亡。
大理国的文学,主要指当时的大理地区的汉族文学。
由于大理是白族聚居地区,白族作家在创作时注意吸收汉族文学中的营养,融会贯通,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族服饰文化总结导言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滇西傣族自治州等地。
白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白族的服饰文化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
一、白族服饰的历史白族的历史悠久,包括服饰文化的历史也极为丰富。
早在唐代,白族的服饰就已经开始形成。
在宋代,由于白族地区的繁荣和交流,白族服饰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白族的服饰文化达到了巅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白族服饰的特点1.色彩鲜艳:白族的服饰以色彩鲜明著称,常见的颜色有红色、蓝色、黄色等。
这些鲜艳的色彩代表了白族人民开朗、热情的性格特点。
2.刺绣工艺:白族的服饰以精湛的刺绣工艺著称。
白族妇女在平时就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刺绣,将各种花卉、鸟兽等图案刺绣在服饰上,使得服饰更加华丽、精美。
3.流苏和银饰:白族的服饰常常搭配流苏和银饰,使得服饰更加典雅华贵。
流苏的运用使得服饰在行走时具有优美的动感;银饰的使用则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4.民族特色: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往往可以从服饰上看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先的崇敬。
三、白族男女服饰的区别在白族的服饰文化中,男女的服饰有着明显的区别。
1.男性服饰:白族男性的服饰主要包括长袍、长裤等。
长袍的样式较为简单,常以黑色为主,腰部则采用大腰带束腰。
配饰方面,男性常戴帽子和挂饰,如红包、饰带等。
2.女性服饰:白族女性的服饰更加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上装、下装、围腰等。
上装常使用对襟、交领等设计,下装常为宽松的裙子。
女性还会佩戴发饰、项链、手镯等装饰品,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四、白族服饰的现代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白族的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进行现代传承。
如今,白族的服饰文化已经走出了大理,走向了全国乃至全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白族的服饰文化,使得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白族介绍有人口1594827 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
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
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
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宽筒裤、花头巾、白缨穗等件组成。
男女服都特别强调开朗、明快、跳跃、对比。
常以白色为基调,反衬以黑、蓝等深沉色块。
白族头饰男子头饰简单。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
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
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
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
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习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
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
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
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食俗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
白族介绍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和湖北五省是现代白族世居地。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白族人口1,861,89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77%,其中云南有1,505,644人,占白族人口的80.87%;贵州有187,362人,占10.06%;湖南有125,597人,占6.75%;湖北有7,173人,占0.39%。
除世居地外,因工作、婚姻迁徙,32个省市区及现役军人中均有白族人口分布。
白族自称“白和”,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史书上称为“僰人”、“白人”、“白蛮”,明代以后称为“民家”。
历史上白族曾经是云南最大的民族。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主张属彝语支)。
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白族在历史上曾经仿造汉字创制过方块白文,并用方块白文编撰过大量的书籍。
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史书《白古通记》原本即用白文写成,后经四川人杨慎翻译为汉文流传至今。
元末明初傅友德、蓝玉、沐英平云南后错误地对白族实行残酷的文化灭族政策,焚毁了所有官方和民间的藏书,以致于后世无法系统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字系统。
从此白文基本上灭绝。
流传于民间的白曲歌谱尚用汉字白读的方法来记录白语唱词,但是因为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而不能流传到其他领域。
中原汉文化早于唐朝传播到南中地区,白族人民积极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汉字很早就在白族上层社会中通行。
介绍一下白族民居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白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历史背景和影响深远。
白族民居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诏国时期,当时南诏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白族民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影响了周围的民族和地区。
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和风格深受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历史上,白族地区是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带,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域之一。
因此,白族民居在建筑布局、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原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白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在历史上也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在南诏国时期之后,大理国时期是白族民居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白族民居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丰富,同时也有更多的创新和变化。
现代的白族民居虽然仍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但在建筑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也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白族民居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白族地区,也影响了周边的民族和地区。
例如,在丽江、怒江、迪庆等地区的传统民居中,也可以看到与白族民居相似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此外,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也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白族民居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深远,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白族的民族风俗白族的民族风俗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
那么属于白族的传统民族风俗都有些呢?大家是否有了解过呢?白族有哪些民族风俗婚姻的习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
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
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
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
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
父母和谁一起,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
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
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
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风俗独特的白族婚礼白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和集会。
三月街、绕山林、鱼潭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本主会以及集体劳动等场合,只要是青年男女有意。
都可以通过唱调子彼此相识,谈情说。
在被誉为热水之源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西山地区,青年男女如果不会唱调子,找个对象都十分困难。
白族的婚礼常常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白族简介篇一:白族简介数学系民族大联欢系列活动之民族故事论目录数学系民族大联欢系列活动之民族故事论一、白族简介:白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和湖北五省是白族世世代代的居住地。
根据201X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白族人口1,861,895人,其中云南有1,505,644人,占白族人口的80.87%;贵州有187,362人,占10.06%;湖南有125,597人,占6.75%;湖北有7,173人,占0.39%。
除世居地外,因工作、婚姻迁徙,32个省市区及现役军人中均有白族人口分布。
另外还有少量白族侨民分布在亚太(缅甸、泰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澳洲)各国,数据尚待进一步统计。
白族自称“白和”(白语:Baipho/berpho,白族)、“白子”(剑川Baipzix,大理Berpzi,白族男人)、“白尼”(剑川Baipyvnx,大理Berpnvx,白族女人),或者说白语的人(剑川Baipngvpzix ho,大理Berpngvzzi ho)。
他称民家、那马、勒墨,在贵州威宁的白族,因有九姓又被称为九姓民。
白族先民,两汉史籍称为哀牢、昆(弥)明;三国两晋时称叟、爨;唐宋时称白蛮、河蛮、下方夷;元明时称为僰人、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历史上白族曾经是云南最大的民族。
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统称白族。
其民族来源在学术界说法不一:其中有土著说、哀牢九隆族说、西爨白蛮说、氐羌族源说、汉人迁来说、多种族融合说等。
白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在大理国时期。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主张属彝语支)。
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白族在历史上曾经仿造汉字创制过方块白文,并用方块白文编撰过大量的书籍。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简介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有少部分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和湖南桑植县。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主张属彝语支)。
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汉文一直是白族人民习惯用的文字,在历史上虽曾有过借用汉字标音的“白文”,但因缺乏统一规范而没有能够推广。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
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白族:历史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
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
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白族:礼仪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
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
The Yunnan Nationalities Village (Yunnan Minzucun)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astern shore of Dianchi Lake and is a good place to show visitors to Yunnan the cultural ways and traditions of the numer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province.In the Village compound, 25 different independent villages have been planned, but at present only about 20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addition to these "ethnic villages", there are activities that take place such as a welcoming ceremony with performing White Elephants, the Dinosaur Island theme park area, a concert area for ethnic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ances, as well asan Asian Elephant show in the Plaza of Ethnic Unity.The climax of a visit to the Nationalities Park is a film shown on a fountain of water. The "villagers" are all chosen from the youth of the relevant nationalities to act as guides and performers for tourists. The three major villages represent the Dai, the Bai and the Yi nationalities.The Bai Nationality VillageThe Bai Village is famous for its Butterfly Museum, which is the biggest of its kind in China. The museum is a typical Bai construction, which is comprised of rooms and residences on three sides and a wall on the southern side.The southern wall is typically decorated quite beautifully with an ornate flower bed. 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is architecture is that Dali (where a majority of Bais live) is a windy town, where the wind, while not very strong, blows all year round. Also in the Village, there is a replicated temple dedicated to the God of Erhai Lake (modeled after a temple in Dali). The young warrior, enshrined in the temple, was known as Duan Chicheng.He exterminated evil villains and spirits for the Bai people and has been worshipped as the safeguard of the Bai people around Dali ever since. If you burn several sticks of incense to him, you may also gain his protection, but we'd recommend trying it at the real temple in Dali.白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
白族茶文化知识一、白族简介1.1 概述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市等地。
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闻名,其中茶文化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白族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白族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白族祖先依靠采摘山间的野生茶叶为生。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白族茶文化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特色。
二、白族茶的特点2.1 白族茶的产地白族的主要产茶区是在云南大理地区。
这里气候条件独特,地势起伏,山高谷深,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2.2 白族喜爱的茶叶种类白族人民以普洱茶、黑茶和绿茶为主要的茶叶种类。
其中,普洱茶是最受欢迎的一种。
2.3 白族茶的制作工艺白族茶的制作工艺独特,包括采摘、烘焙、揉捻、杀青等多个环节。
其中,揉捻是关键步骤,通过揉捻茶叶能够释放出香气和味道。
三、白族茶文化的意义3.1 宗教意义白族茶文化与白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在白族传统宗教中,茶叶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植物,被用于祭祀和祈福仪式。
3.2 社交意义白族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交角色。
人们常常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茶,以增进友谊和加强社会交往。
3.3 健康意义白族茶文化强调茶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白族人民认为,茶叶具有清热解毒、降压抗氧化等功效,对身体有益无害。
四、白族传统茶道表演4.1 茶道表演的起源白族茶道表演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
4.2 茶道表演的形式白族茶道表演通常由几位表演者在特定场地展开,茶艺师傅以精湛的技艺煮茶、品茶,并与观众分享茶文化的内涵。
4.3 茶道表演的意义白族茶道表演不仅展示了茶文化的魅力,还传承了白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白族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1 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白族茶文化作为白族的独特文化遗产,需要被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以保持其独特性和传统价值。
5.2 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白族茶文化,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设立茶文化研究中心、举办茶文化节等活动。
布依族民俗【布依族简介】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先民属古代“百越”系统,公元10世纪后,史称“仲家”。
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布依族以从事农业为主,手工艺发达。
布依族共有254.5万多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自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
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历史上由贵州迁徙去的。
布依族居住的山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很多。
贵阳市南郊17公里的“花溪”,是贵州高原的一颗明珠。
那里环境清新,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区。
【服饰】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布依人以穿自织的土布而著称。
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
他们的衣服一般是以简单的蓝色或黑色为底色,上面印有各种精致的图案,显得素朴而干净。
大多数布依族女孩从10多岁时就开始学纺织和染布。
擅长织染的她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名为蜡染的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使用这种工艺,她们能在一块白布上印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星星、月亮、河流等图案,不仅花纹精细明晰,而且染制精良,色泽经久不变。
白族文学概述
摘要: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悠久的文化。
白族文学渊源悠久,分为南诏以前白族文学、南诏大理国时代的白族文学、元明清时代的白族文学、国民党统治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族文学以及解放后的白族文学。
其在形式上,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其中靠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具有很高的造诣。
白族文学顺历史潮流,受到了汉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不过仍然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
关键词:白族文学;白族文学的分期;白族文学的特点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使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绝大部分使用汉语。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其在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名扬中外。
白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白族文学的社会背景及发展状况
距今三千多年前,洱海地区的古老民族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时代。
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剑川海门口的铜石并用文化是洱海地区石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这些历史遗迹足以表明白族人民历史的悠久长远。
秦汉时期已经产生了不同的部落和公社。
正是在形成这些部落或氏族公社形成之时,出现了白族的打歌①《创世纪》等传说。
汉、晋王朝在大理设置郡县,汉王朝的统治及汉民、士兵的驻居不仅促进了白
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次本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
当时便出现了反映社会变迁的传说,如“白子国”、“六诏”等。
及至蒙社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起了南诏政权。
在南诏奴隶政权的统治下,云南各族人民曾被迫来往迁徙,这段时期不仅带来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白族与中原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
同时洱海地区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洱海地区的人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共合体。
南诏文化相当繁荣,就文人文学,出现了杨奇鲲、段义宗等有名诗人,也出现了大量民间口头创作,如《望夫云》、《辘角庄》等。
两百多年后,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
这时白族的族体已经有了统一的称谓,白族共同体已经最后形成了。
洱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发展——兴修水利,发展矿业等,大量汉族人民由四川等地移居大理,大理经济文化欣欣向荣。
元明清时期,是解放前白族文学发展的顶峰。
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文人文学,都十分发达,众多文人涌现,尽争芬芳。
如李元阳、高桂枝、杨南金、杨黻、杨士云等。
如李元阳,其诗多为山水诗,但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
还有擅长用白文写作白族民歌体的诗的杨黻等。
这段时期白族地区已经是成熟的封建社会了,封建地主制居于统治地位,农业、手工业、矿业和商业都有了较大发展,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复杂。
人民生活的痛苦和愿望、社会的黑暗便必然反映到文人的作品中来,如高桂枝的《卫军行》、《挑河吟》等,杨南金的《裨乡集》、《守土训》、《三教论》等诗文集。
从文学形式上,元明清时期诗歌、戏曲、童话、寓言、民谚等样样俱全。
移民政策的实行使得白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得到了空前频繁的交流,使得白族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在近现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期间,白族地区出现了一些中小型资本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白族文学发展史上也涌现出了许多关于红军长征的传说和歌颂共产党的诗篇。
2,白族文学的分期
根据社会性质,同时也是根据白族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实际发展状况,将白族文学分为五个主要时期。
2,1南诏以前的白族文学(公元前748年以前)
这段时期社会性质是原始社会,由游牧民族发展为部落联盟,开始向阶级社会发展。
2,2南诏大理国时代的白族文学文学(公元748至1253年)
这段时期属于奴隶制社会,已有封建因素,存在地方性的小王朝,直到大理国时,确立了封建社会。
2,3元明清时期的白族文学(公元1254至1911年)
元明清时期小王朝不复存在,中原王朝直接统治白族地区,封建制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2,4国民党统治及抗日战争时期(公元1911至1949年)
鸦片战争过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白族地区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尚未成熟。
这是一个社会新旧交替的复杂时期。
充斥着各种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2,5解放后的白族文学(1949年后)
解放后,社会性质完全发生了改变,社会矛盾改变,白族文学内容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出现了歌颂长征,歌颂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文学作品。
3,白族文学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白族文学的形式,白族文学分为两大类,即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
文人文学主要是在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研究白族文学,主要以白族的民间文学为主。
而白族的民间文学,又可分为神话、传说及故事、民歌、叙事诗以及民间曲艺大本曲和吹吹腔等各类体裁的作品。
它们构成白族文学的主体。
3,1白族神话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以及对大自然的无知,与其它民族一样,白族也有许多用于解释自然现象的神话。
白族古老的神话有开辟神话、图腾神话、龙神话、本主神话和密教神话五类。
代表作品有《开天辟地的传说》、《氏族的来源》、《九隆神话》、《大黑天神》等。
这些神话是白族先民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氏族来源和各种事物的天真的解释。
其中很多神话在口耳相传中受到后人的改编,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比如《开天辟地的传说》和古老的《盘古》十分相似,与其他有关民族起源的传说一样,都与西南民族所流传的兄妹配偶型洪水移民再造人类故事属于同一类型。
不过,另一方面,白族神话也未失去其极强的民族特点。
如在《氏族的来源》中,各个民族的氏族的祖先都是女的,分别与动物熊、蛇、虎、鼠结婚,这是白族母系氏族阶段图腾崇拜的遗迹的反映。
“本主”②崇拜,是白族人民一种普遍的原始宗教信仰。
白族村寨,几乎都有本主。
因此白族地区流传有大量的本主神话。
本主神话所歌颂的有自然之神,也有被尊为本主的猎人、牧民、渔民、农民、长工、地方官吏、菩萨、僧人等。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综合影响,是白族本主神话的显著特征。
此外,龙的传说,在各民族中都有,但是在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区,却显得尤其的多。
这与古代白族人民在与水灾、旱灾作斗争中不能科学解释自然现象有关。
3,2民间传说故事
在白族民间,但只要一说起艾玉,大家立刻便会联想到许多滑稽搞笑的故事段子。
在三个秀才与艾玉斗文采的传说故事中有提到一个字谜:“虫入凤窝飞去鸟,七
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朋友一月不见了。
”艾玉即刻答道:“那不正是大理的景致,风、花、雪、月四个字嘛!”
在白族文学中,机智的艾玉以及有关风、花、雪、月四景的传说,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然而白族人民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创造了更多的地方风物传说和故事,描写大理的自然风光、地方名胜、历史人物,反映了白族人民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代表作品有《望夫云》、《美人石》、《蝴蝶泉》、《神奇的鸟会》、《鸡足山》、《绕山林》、《玉白菜》和《火烧松明楼》等。
3,3白族民间诗歌
白族文学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上。
如白族民间诗歌,就可分为打歌、歌谣、长诗和对口山歌。
近代和现代的民歌,多为“白族调”。
其内容,有反映白族人民身受剥削压迫痛苦的,有歌唱劳动生产的,有倾吐爱情和反映社会风俗的。
歌谣中,最古老的作品有《我们用岩羊犁地》和《行人歌》两首。
前者反映人们开始驯野羊耕地的情景。
《行人歌》描写的是汉武帝开凿□道时民工们的艰辛和发自内心的不平。
白族民间文学中,有一种区别于白族调的长篇诗歌体──本子曲。
这种本子曲,有故事,有人物,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山花体”,四句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
主要流传于剑川、洱源一带,著名作品有《鸿雁带书》、《鸿雁回书》、《李四维告御状》、《青姑娘》、《放鹞曲》、《黄氏女对经刚》等。
剑川县还流行一种长诗体──串枝连或串珠连。
3,4大本曲
大本曲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它由唱词和说白构成,以唱词为主,说白为辅。
大本曲的唱本,有些是根据汉族的古典小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改编的,有些是根据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的。
3,5吹吹腔
白族地区的民间戏剧──吹吹腔,剧目有200多种,多数是根据汉族古典小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的。
此外,白族的民间故事和民歌、长诗、大本曲中,表现婚姻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作品特别多,如《望夫云》《美人石》等。
勤劳智慧的白族人民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白族文学,特别是其独有的大本曲、吹吹腔,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的奇葩,对祖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对它及其它白族文化研究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它们的保护,使它们一代代传承延续下去。
备注:
①“打歌”,白语音译,本义为游戏、玩耍。
②“本主”是"本境土主"、"本境福主"的简称。
在白语中,“本主”有很多称谓,为"武增"、"倒博"等,大意是"本地域里最尊贵(高)的人(神)"。
参考文献:
①张文勋《白族文学史》修订版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