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的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字词的把握、课文的理解学要读,对整体的感知、语感的培养也需要读。近几年的阅读教学改革,也充分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呢?我在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关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的论文

一、“剪枝去叶”激兴趣

大发明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靠近朗读,喜欢朗读,爱上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而生活化的对话式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在《云雀的心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小云雀埋怨地说。

“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妈妈心疼地说。

这是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看到沙漠里漫天飞舞的黄沙时的一段对话。在朗读这段对话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小云雀的埋怨、不满以及云雀妈妈的心疼、难过。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拉近学生和小云雀、云雀妈妈的距离,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问学生:“平时你和别人对话有旁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也不应该有。于是我鼓励学生去掉旁白再对话,体会一下两种朗读的不同感受。

在对话朗读过程中,学生们都很投入,有的甚至还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学生们纷纷说这样的朗读,就是平时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对话中的人物——小云雀和云雀妈妈,更贴近人物的心,更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他们喜欢这种朗读。由此可见,把阅读的内容稍微变个样,“剪枝去叶”,省掉了旁白,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物的动神态、心理,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添油加醋”创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进行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带着自己的切身体验直抵人物心灵,去感悟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朗读才能表情达意,真实自然。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幕独幕剧,方括号主要交代舞台背景和人物活动等,圆括号主要交代说话时间的表情、动作等。尽管课文已经提示学生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公仪休的清正廉明,我准备引导学生将公仪休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化,“添油加醋”加点料。原文如下:

公仪休:恩,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公仪休: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经过商量讨论,课文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原文的基础上更加丰厚了——学生把自己对人物的

理解通过具体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表现出来:

公仪休:恩,刚吃过。(抹了抹胡子,咽了一口口水)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公仪休:(踱到茶几旁,端起茶杯,品了一口,笑容满面)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公仪休:(这不是明摆着来“贿赂”我嘛!我可得“坚守阵地”啊!)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连忙摆手拒绝)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手捂着鼻子,退到茶几旁,躲开鱼)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作揖,作抱歉状)

有了这些富有情趣的旁白和表演不断地推波助澜,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演得兴致盎然,评得句句在理,课堂氛围达到高潮。至此,课堂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们形象逼真的神态、具体到位的动作、合理丰富的心理活动马上让公仪休清正廉明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不仅深深印在学生的心里,相信也会感染他们,使他们学到公仪休的廉洁。引导学生“添油加醋”朗读课文,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有了进一步地理解,更能体会到人物的高尚品格。这个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由文化诗”有节奏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是的,诗歌饱含感情,语言凝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相对于白话文,更易于让人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小试牛刀,重组文本,变换朗读方式,当一回诗人。

《姥姥的剪纸》里有一段描写姥姥勤于练习剪纸的文字: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一般老师在执教时都会让学生想象着姥姥练习时的情景,自由朗读体会姥姥的勤劳认真。但季瑾老师在执教这一段时,突破了这个常规教法,她把个人朗读转变成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由白话文变成了诗歌:

(师)数九隆冬——(生)剪!

(师)三伏盛夏——(生)剪!

(师)日光下——(生)剪!

(师)月光下——(生)剪!

(师)灯光下——(生)剪!

(师)摸黑——(生)剪!

学生口中迸出一个个简洁利索的“剪”,正如声声清脆悦耳的剪刀声,清晰地落在学生的心上——学生把握住了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自然有力,恰到好处,不拖腔拉调,矫揉造作,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节奏感。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此,言简意赅,却又字字敲打着读者的心,让他们受到心灵的震撼,撞击出语感的火花。至此,姥姥那勤劳认真的形象,对剪纸艺术的炽热追求不言而喻。

四、“从诗到文”意境浓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诗中有画,画中融情。如何让学生感悟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汲取古诗词的精粹,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如果按照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释题意、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情”来组织教学,那学生苦苦背诵,而缺乏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也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方法,从图从景从情从文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诗意、悟诗情,演绎不一样的古诗词课堂。以《如梦令》为例:

首先,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去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而是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说说上面有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囊括了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