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辛亥革命之“排满”民族主义杂谈【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其中“排满”民族主义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分析“排满”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对国家统一的影响、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以及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等方面,探讨了这一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排满思想的起源和传播途径表明了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结论部分则总结了“排满”主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贡献,对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强调了“排满”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对辛亥革命中“排满”民族主义的综合分析,加深了对这一历史事件和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辛亥革命、排满、民族主义、起源、作用、国家统一、影响、民族复兴、近代史、贡献、现代化进程。
1. 引言1.1 辛亥革命背景辛亥革命,又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事件。
它发生在1911年,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侵略、内部分裂和政治腐败等诸多问题。
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国家的日益衰落,外国列强则趁机侵略中国领土,使得中国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探讨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各种革命思想。
“排满”民族主义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潮。
排满主义强调要排除满清政权的统治,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发展。
排满主义者认为,清朝政府已经无法挽救国家危机,必须通过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在辛亥革命爆发前,排满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2 “排满”民族主义概念“排满”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种思想倾向,主要是指排除外来民族(满族)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同时强调本土民族的地位和利益。
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排满”民族主义的概念,实际上来源于中国历史上对满族的排斥和反对情绪。
五四运动:中国民族主义崛起的起点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在中国民族主义崛起的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运动从1919年5月4日开始,是以反对对于中国在凡尔赛和约中违约割让山东为背景的一次群众运动。
而这一事件的意义不仅是它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还是它启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思想和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起点。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形象早已成为了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史上的一种象征。
在那个时期,中国封建文化的腐朽状况已经到达了一个不可忍受的地步,而五四运动正是中国文化的大流变。
它以“唤醒民族精神”为主题,前赴后继的运动让更多的民众加入到了这个大潮中。
那个时期,在国内外的环境中,中国面临一系列的危机和困境。
在国内,帝国主义掌握的十分之八的领土,让中国人民在家园疆土上的生存受到了挑战。
外国资本和帝国主义殖民化的进程,让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走向了激烈的竞争。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信念和志向才能实现,而具体的方案,需要研究和探索。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群体在这个时期成为了中国的新生力量。
他们反对黄埔军校领导中国军队的行为,在思想上成为国家独立和解放的主张者。
经过长期的思辩和实践,他们最终提出了“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奠基之石。
五四运动还推动了文化的大流变。
学生们受到了外国思想的启发,开始反思旧文化和旧传统,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如「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觉」等,引领着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个性崛起。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是中国革命文化运动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在五四运动中,开始探索一条独立、强大的发展之路。
在这条发展之路上,除了思想和文化的变革,这个发展必须要有实际的实践,需要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奋勇前进。
正因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启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思想和文化运动的重要起点,所以这一事件没有成为历史的终结,它一直在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前奏。
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和和战问题中国最早开始的文字历史记忆来自黄帝时代,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无论是大陆人还是港澳台同胞亦或是海外华人华侨,都自称是炎黄子孙,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这就是一种民族认同,一种民族的历史与自豪。
自黄帝始,我们始称华夏族,章服之美曰华,礼仪之大曰夏,所以有华夏之称。
之后,有夏商周三代,我国的领土也经历了历代的拓殖,由原先的中原一带为中心,向四周拓展,有所谓“九州”。
在这期间,华夏族在扩张的同时又不断地融合其他民族,发展壮大。
春秋战国五百年,动乱纷争,终有一代帝王挥剑决浮云,一统天下。
那就是始皇帝,虽然秦朝残暴的统治没有维持多久,旋即而倾覆。
但始皇帝功不可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中华帝国。
其中车同轨,书同文,意义尤其巨大,使得统一意识深入人心,民族认同感增强,这无疑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为后来的中华帝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两汉共历经四百余年,对我们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现代国家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就与汉朝有关。
汉武帝时代,是我们汉民族真正开始觉醒的时代,这一时代涌现了很多民族英雄。
例如卫青,霍去病,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最强音,更有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意气风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烈情怀。
终汉一代,大汉民族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民族主义思想激进,对少数民族的入侵不仅积极抵抗,更是主动发起进攻,终于使得“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廷”。
另外,统一了西域,版图较之前代扩张了一倍多,南征安南,使其处于大汉王朝的控制,另外东征高丽,日本则对大汉称臣纳贡。
所以汉代,实乃我民族荣光时代,可与当时西方的罗马帝国时代相提并论。
汉之后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分裂,终于隋朝统一了天下,新的时代重新开始,虽然隋朝最终败亡于隋炀帝之手,但隋炀帝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沟通发展之功,不可抹杀。
在对待高句丽上,虽然显得操之过急,但百万大军东征朝鲜的态度,反映了我汉民族在东亚的政治体系中一直致力于保持中心地位,虽然以失败终结,但为大唐一代后来的东征提供了很多经验。
近代民族主义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评述-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社会之一。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始终呈乱象,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观念可以一以贯之。
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可谓名副其实的: 潮过即落。
但若仔细剖析各类,仍能看出背后有一条线,虽不十分明显,却不绝如缕贯穿其间。
这条线正是民族主义。
如果将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的条分缕析,都可发现其所包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①因而对民族主义的研究,也是90 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民族主义的界定、内涵及思想来源海不同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观察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的定义,认为它与我国的历史实际不相符合,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当资产阶级尚未产生以前,民族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就已经存在,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从理论上看也有不少难以说通的地方,民族主义虽然同爱国主义以及民族精神不能划等号,但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则是事实,我们对历史上和现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
所以,他主张把民族主义定义为: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观念、目标和追求。
②耿云志认为,近代民族必须具有以下几个因素,即:(1)长期共同活动的地域;(2)历史上形成的共同文化;(3)长期紧密联系的经济生活、生活和文化生活所造成的国家认同。
据此,则凡是维护这些东西,使之不受其他民族之侵害;同时,也不去侵害其他民族这些东西的思想原则,就是近代的民族主义。
③ 宋志明主张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民族主义一词,而在负面的意义上使用狭隘民族主义一词。
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他认为是一个正面的语汇,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形成全民族共识的发展历程,是指促使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社会。
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中西比较【摘要】近代民族主义在中西方均有形成与发展,西方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欧洲国家,强调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而中国民族主义则受到近代国际格局和列强侵略的影响。
中西方民族主义在理念和实践上存在差异,例如西方民族主义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而中国民族主义则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稳定。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孙中山领导下得以崛起,影响深远。
中西方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自的发展特点,并为未来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启示。
中西方民族主义虽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未来民族主义的走向仍有待观察,希望能够实现国际和平与共同发展。
【关键词】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中西比较、西方民族主义、中国民族主义、起源、发展、区别、相似、影响、传播、比较研究、异同、启示、未来、走向。
1. 引言1.1 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中西比较在西方,民族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随着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的觉醒,西方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并在19世纪迅速发展。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西方民族主义达到了巅峰,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主题。
与此中国的民族主义也在近代逐步形成。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列强侵略和国家分裂的历史,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兴起。
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迅速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的核心。
中西方民族主义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例如对于民族国家的追求和对于外来侵略的抵抗。
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如西方民族主义更强调个人权利和国家主权,而中国民族主义更注重集体利益和国家统一。
这种区别源自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经验的差异。
中西方民族主义虽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异同,但都反映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自豪感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主义思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未来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主义道路的主要运动有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①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②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⑤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军覆没。
⑥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⑦评价: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②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
③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④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⑤意义与启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②主张:民族、民权、民生,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
②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意义启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4、新文化运动(进步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运动)①代表人物:陈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②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③开始标志:1915年,陈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④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⑤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之“排满”民族主义杂谈【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其中排满民族主义扮演了重要角色。
排满民族主义是一种反对外来侵略,强调汉人优越性的民族主义思想。
它的兴起源于对满清政权的不满和对外国侵略者的抵抗。
排满主义的特点包括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立性和强大,以及对外来势力的排斥。
在辛亥革命中,排满主义对推翻清朝政权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局限性,如排斥其他民族和文化。
排满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的影响仍然深远,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辛亥革命中排满民族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性需要充分认识与评价,同时要思考排满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排满主义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辛亥革命、排满民族主义、排满思想、特点、影响、局限性、近现代中国、历史重要性、发展影响、认识评价1. 引言1.1 辛亥革命背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
发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瓦解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民众的不满情绪也逐渐升级。
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包括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国列强的侵略压力以及民众的愈发觉醒等因素。
清朝政府长期专制统治、贪污腐败,无法有效治理国家,使得社会不稳定。
外国列强的侵略压力也日益加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和危机。
民众觉醒的民族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加强,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团结起来,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1.2 排满民族主义概念排满民族主义是指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兴起的一种观念和思潮。
它主张以汉族为主体,排斥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和统治,强调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独立。
排满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排满民族主义概念中融合了民族意识、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倡导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独立的实现。
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是近代西方的主要国家形式,其形成和发展是近代历史中的重要内容。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民族国家的演变有直接的关系。
民族主义既是社会政治思潮,又标志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
1.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关于民族国家的讨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渐兴盛,宁骚于1991年发表的《论民族国家》中认为,民族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在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后的最初几十年里,由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斗争成为政治生活的主题,国家的阶级实质问题受到了学术界与理论界的极大重视,而国家的现代形式即民族国家问题,则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
作者探讨了民族国家的现实性与普遍性、民族国家的历时类型与共时类型等基本问题。
还有学者提出,民族国家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有特定历史含义的范畴,它本质上意味着国内所有族体在国家范围内的统一(形成国族)和对国家的一致认同;民族国家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主权独立、中央集权制、民主化和统一的国内市场;构建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政治努力的重大目标;在现实中,“民族国家”又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其中还包含了相当的政治情结。
学者们认为,民族国家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从宏观角度来看,城市文明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兴起有着密切的历史关联。
建立在农业经济恢复、商业贸易复兴基础上的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其社会结构与角色功能已经大体成型,对立面则是尚未形成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国家。
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同封建政治国家的分立,从社会结构与力量的意义上为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组织基础。
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在从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主义的王朝国家转变;第二个阶段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为欧洲民族国家的扩张阶段,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民族主义的浪潮由法国大革命起始传播到了整个欧洲,激发了其他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浪潮,并由此导致了欧洲剧烈的动荡与冲突;第三个阶段是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显示出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共同发展中开始了某种新的融合。
2009年08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NO.08,2009近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口杨晓丹(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本文从区分民族、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概念入手,指出在中国面对民族危难时刻,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情境中相互融合的情形.近代中国的最高追求目标是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既是自由主义者,又是民族主义者的粱启超,作为近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的代表之一,所追求的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具有民主政治内容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在中国民族面临危机与困难的时刻,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的出现,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欲救国图存的一种选择.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梁启超从全球角度看,20世纪民族主义出现三次浪潮。
”简单来说,第一次浪潮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浪潮表现为出现中期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第置次浪潮在世纪之末与苏东剧变同时出现,造成国际格局的又一次巨大变化。
”[1】中国也被卷入到20世纪民族丰义的浪潮中,尤以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为大的背景,中国的知识分子”拿来”西方的理论结合中国面临的问题,提出各种理论,其中就包括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自由民族主义。
近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是”温和的民族主义”、”理性的民族主义”,其直接的最高目标,是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基石是以自由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法治和宪政体制。
”【2】一、概念区分“民族”的定义概来是复杂难以捉摸的。
安德鲁·海伍德认为,”民族是结合文化和政治凶素来界定的。
在文化上,民族是由共同语言、宗教、历史和传统联结起来的人群。
但最终而言,民族是以共同公民意识的存在来自我界定的,传统上表现为要求获得或维系国家地位。
”【3】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则认为,⋯民族‟乃是通过民族主义想象得来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接着民族主义来预想‟民族‟存在的各种情况:但是,真实的…民族‟却只能视为既定的后设产物,难以讨论。
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与爱国主义运动近代中国,受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压迫,中国人民渐渐觉醒并开始开展爱国主义运动。
这是一段既痛苦又充满希望的历史,为了阐述这段历史,我们从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等事件谈起。
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国家危机的关键时期,封建统治的僵化致使国家衰落,列强侵略使得中国民众遭受着巨大的伤害。
在这个时候,一股民族意识觉醒的力量悄然兴起。
义和团运动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爱国运动之一。
义和团运动,起初是一个反对基督教和列强侵略的秘密团体,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挑战满清王朝和列强统治的运动组织。
这一运动凝聚了广大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力量,他们以“扶清灭洋”为目标,以恢复中国的独立和尊严。
然而,义和团运动最终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却给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打下了基础。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武装起义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在义和团运动的余波中,中国开始探索新的道路,民族意识觉醒逐渐转化为知识分子的觉醒。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规模政治运动,这一运动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延伸,倡导着以科学、民主和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首次自觉地将爱国主义与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契机。
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新文化,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意识和民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中国的爱国主义运动开始走向广大民众,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也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国家情势的变化,中国的爱国主义运动也在不断演进,从对内的改革运动转向对外的抗侵略运动。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合作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不可忽视。
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抗战斗争,为保卫国家独立和人民生存权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解放区的建设也为同盟国在中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近代史四条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与波折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轨迹可以被概括为四条基本线索。
这四条基本线索是:中国与世界的接触、民族主义的兴起、现代化的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
本文将对这四条基本线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与西方列强接触。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很多不同的侵略和欺凌,包括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并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方法和技术。
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一场现代化的探索,但这个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民族主义的兴起在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过程中,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受到了侵犯,开始有了一些反对西方列强的声音。
同时,中国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的价值,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一场民族主义的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是要振兴中国,让中国重新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三、现代化的探索在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民族主义的兴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了一场现代化的探索。
这个探索的目的是要让中国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富强、更加强大。
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开始建设铁路、电力、通讯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开始推行西方的教育和法律制度。
这个时期的中国也开始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让中国人民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和文化。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1921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力量,它的目的是要推翻腐败的国民政府,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长达20年的革命,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如何对待民族主义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中国近代面临外敌入侵和族群分裂的危机,这需要建立一个独立、团结、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来挽救危局。
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并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风起云涌,成为近现代中国政治上的一面旗帜。
但是有人却认为今天世界的发展已经越过了族群独立自决的阶段,人类有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办法来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片面的突出或鼓吹族群主义,只能给社会带来撕裂的痛苦和动荡。
我认为不是这样,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蹂躏,使得中国几乎已经没有独立的领土主权可言。
“四万万人齐泪下,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当时爱国志士发出的悲愤呐喊。
在面对外国者时,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前期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期也先后抗击英、法侵略军。
在后期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也与之展开殊死战斗。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
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希望朝廷自身通过和平的改良手段走向富国强兵。
人民曾寄希望于有光绪皇帝支持的戊戌变法能够改变封建专制体制,实现君主立宪。
但由于变法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利益,1898年的百日维新换来的只是戊戌六君子的六颗血淋淋的头颅。
有识之士对朝廷抱有的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于是通过暴力推翻清廷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当时的革命力量还非常薄弱,所以暗杀变成为了辅助的暴力手段。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刺客。
蔡元培研究了多种暗杀方法来暗杀清政府的高官,如最开始的液体毒药,培养女刺客,最后采用了炸弹。
还有一大群知识分子诸如孙中山、黄兴、章太炎、汪精卫、徐锡鳞等人也都曾参加过暗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
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周边领国均为蛮夷之地。
自中国大门被打开,随之而来的民族危机,使妄自尊大的思想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国人的民族意识被激起。
在传统民族主义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迈进的时候,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在近代中国掀起一轮巨浪,特别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化论的思想促进了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的转变,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进化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士大夫阶层开始探索中国的出路。
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先进的思想。
这为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龚自珍借“三公羊世说”提出“事物的发展都是经过初、中、终三个发展阶段。
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
[1](p16)龚自珍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当中,“自古及今,发无不改,势无不积,实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1](p25)他的历史进步论包含着进化的思想。
而魏源在龚自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更进一步的观点,他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
”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革故鼎新,螺旋上升。
虽然他们都没有明确指出进化论,但是从他们的思想中可以看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子。
因此,他们掀开了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外国的侵略也在进一步加深。
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不断瓦解着中国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
在政治上,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等纷纷站出来,宣传进化论思想。
自考复习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辛亥革命论述题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即以革命手段****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
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
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辛亥革命只****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近代思想史上的一种重要思潮,其在19世纪初期开始兴起,并迅速扩散到了整个欧洲以及许多其他地区。
这一思潮的核心是对本土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的崇尚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特殊背景和历史条件。
下面将从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国际政治角度出发,对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进行探讨。
一、文化方面19世纪初期,欧洲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热议,即何为一种民族的基础和核心。
一些人觉得,一种文化和语言可能是一个民族的关键标志。
故而这些人推崇本土文化,主张打通国民的传统和先例。
例如,在德国,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德国文化应该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德意志民族。
他们将汉堡、普鲁士、萨克森以及巴伐利亚等地区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以打造一个新的、更具创造力的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主张利用德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语言、美术和音乐,来塑造一个纯正的德国文化,以此寻求德国民族的统一。
二、政治方面在许多地方,民族主义得到了广泛支持,并成为当地的主流思想。
例如,在意大利,有穆尼斯特罗马纳以及其支持者,他们积极倡导意大利统一战争,以消灭外来侵略,实现意大利民族的统一。
乌戈·格罗齐用不少文字呼吁意大利人加强力量提升意大利中心地位,并在1859年意大利独立战争前夕对精神力量进行调动。
法国革命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让国内很多民主派改变了对传统价值的看法,从而敦促各地民族对国家建设负起责任,保护地方利益。
三、经济方面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展被证明是一个经济上的失败,与此同时,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也早已成为了一个主要趋势。
在这个新的环境下,民族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冲击而加剧了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一些农村民族的根据地被摧毁,这些人随后逐渐接受了新文化并在工厂中参与生产,过去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也消失了。
因此,有些人认为民族主义能够恢复过往的经济联系,同时维护人民的利益。
近代世界的时代特征——论近代民族主义郭杰英摘要:民族主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是近代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是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它對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以人们又习惯把民族主义划分为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
在近现代社会中,民族主义在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革命、民族国家的构建与管理和全球化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主义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民族主义是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又“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促进。
因而,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又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近代民族主义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人们的思考回归到了自身,认识到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更使他们对神圣天国的忠诚转移到了世俗的人间,然后发现他们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这样,就拉开了近代民族主义诞生的序幕。
到了君主专制时期,许多以王权为中心和封建专制的“王朝国家”形成了,臣民相信国王和王权就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这种信仰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和民族主义的发展,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现实的利益所得已满足不了他们日益上升的利益需求,于是他们打着“全民族”的旗号,与王权展开激烈的斗争,掀起了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民族主义正式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开始兴起,封建王朝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欧美列强殖民扩张、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也是民族主义影响的结果。
一、民族与民族主义要想了解民族主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种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浅谈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中国自古有之,我们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在世界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民族,也就是所谓的“夷”,也只能对我们马首是瞻。
然而,我们真的是世界的中心吗?我们的天朝真的能让其他国家俯首称臣吗?
鸦片战争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也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更给国人的“华夏中心”观当头棒喝。
固执的中国人总要在眼睁睁的看着那些被称作“夷”的西方人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远远超出了我们,才不得不服气原来蛮夷之人已经远远超出了自以为是的我们,不得承认中国不是大哥大的角色,只不过是列强刀下任人宰割的鱼肉。
正是因为这样的民族认同、民族平等和民族忧患意识才促使了近代民族主义的萌芽。
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向西方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帝国主义并将反帝与反封建运动相结合,赋予民族主义新的内涵。
“九一八事变”后,国人深刻意识到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民族主义空前高涨。
面对“蕞尔小国”日本的侵略,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中国人不再是一味地批判传统文化,而是转向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因为在这样生死与共的情况下,积淀了数千年、早已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更能激起人们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这对中华民族成功击退外来侵略者,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代民族主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首先,它包含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随着腐败的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激起人们自尊自强的爱国呼声。
其二,它包含了全面赶超西方的内容,原本被自己所瞧不起的外族竟然在各个方面都优于自己,国人怎能服气,“师夷长技以制夷”反应了国人的内心想赶超西方的强烈欲望。
其三,它包含了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的内容,中国的积贫积弱,屡受欺侮让近代民族主义者们认识到近代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世界上武力的重要性。
有人曾经说过“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动力,殆非民族主义莫属”,可见,民族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尽管有些狭隘的民族主义
显示了民族主义中冲动、狭隘的一面,但这毕竟只是民族主义的一个之流,在民族主义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国人也在以理性的精神不断反省,不断克服消极因素,发扬积极因素,保证理性因素在近代民族主义的主导地位。
如在反清统治中流露出的大汉族主义的狭隘民族情绪,在义和团运动中流露出的“笼统排外”思想,这些思想虽是盛极一时,但终究也被理性与实践给打败了。
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萌芽,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面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动地打开,中国人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散漫的个体,而是连接成一体的中华民族,终于能够团结一致抵御外敌。
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促成了中国人民的国民意识。
在封建社会,人们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之下,人们甚至习惯于被通知,被剥削,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国家大事自然与自己无关。
民族主义兴起之后,中国人渐渐接触民主、了解民主,并且让民主深入人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了一个如原先的“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基本的道理。
“五四运动”便是最好的证明。
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了中外关系由传统东方向西方近代型转变。
近代以前,中国与周边民族形成的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以朝贡为特征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
这样的关系让中国一直有一种自豪和优越感,也让中国人盲目自大,甚至闭关锁国。
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让国人认识到民族的平等,中国也并不是想象中那样至高无上。
正是因为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弱小于列强的强大,国人才谋求以西方近代国际关系准则为基础来重新构建中外关系。
尽管存在着缺陷,但无可否认,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从思想上领导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