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2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教学进度安排 (6)第一单元声音 (7)第1课《听听声音》 (7)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9)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4)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7)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20)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23)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6)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28)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 (31)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31)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35)第3课测量肺活量 (40)第4课一天的食物 (44)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 (48)第6课营养要均衡 (53)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57)第8课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61)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66)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66)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70)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74)第4课《弹测力计》 (78)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2)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6)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 (90)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 (95)备课参考 (104)分课知识点整理 (130)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1.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 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 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力的概念XXX在XXX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与XXX一样,XXX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声音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对声音问题的思考包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声音的强与弱、高和低与什么有关。
3、各种声音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包括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泉水声、树叶声和动物的声音如青蛙、蜜蜂、小鸟和马蹄等。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也很多,包括说话的声音、敲打声、噪声、音乐声、歌声和读书声等。
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4、声音的产生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等皮筋不能发出声音,但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
我们的发声器管——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管——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抽出时,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消失,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将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可以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这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轻轻触碰水面后用击打后的音叉,可以使水面发生振动。
部编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知识
整理
1. 天空中的物体
- 月亮
- 形状:圆形
- 发光物体
- 属于地球的卫星
- 白天看不见,晚上可以看到
- 太阳
- 形状:圆形
- 发光物体
- 是地球的光源
- 白天可以看到,但不可以直接看太阳,会损伤眼睛
2. 物体的重量
- 描述物体的轻重
- 轻的物体举起来感觉不沉,容易移动
- 重的物体举起来感觉沉,难以移动
- 描述物体的质量
- 质量是物体内部的一种属性
- 以千克(kg)为单位表示,使用天平测量
3. 物体的浮力
- 描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 密度大的物体沉在水中
- 密度小的物体浮在水中
- 使用浮力制作一个小实验
- 取一个塑料玩具和一个金属钥匙放入水中
- 塑料玩具会浮在水上,而金属钥匙会沉入水中
- 因为塑料玩具比水的密度小,而金属钥匙比水的密度大
4. 物体的形状
- 形状对物体移动的影响
- 物体扁平的一面面对风,就容易飞起来
- 物体扁平的一面背对风,就不容易飞起来
- 物体的形状与物体的用途
-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用途和功能
- 例如,剪刀的形状使其能够剪纸、剪布等
以上是部编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知识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填空)归纳汇总(附答案)第一课《听听声音》L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L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L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L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L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一、天气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O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亳米)是小雨,10-25 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而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天气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一、物质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苏教版)】(一)空气的性质1.空气的性质:①有重量、②具有流动性、③能被压缩、④能够占据空间。
(结合课本2-3页实验插图,能说出一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例如:竖直倒扣在水里的玻璃杯底处的纸不湿,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 ;吊在小棍两端呈水平状态的两只气球,放掉一只气球里的气后,小棍翘起来了,这说明了空气有重量;放开气球的喷嘴,气球里的气吹到脸上,感觉有风,说明了空气会流动;用手把气球压扁,松手后,气球恢复原状,说明了空气容易被压缩;等等)2.压缩空气有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给自行车轮胎、篮球充气、玩空气枪等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3.空气和水的异同:相同: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
不同: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
(二)热空气和冷空气1.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2.孔明灯、热气球都是利用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也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孔明灯是中国人发明的,热气球是法国人发明的。
)3.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4.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1)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气温。
(2)取暖器应放置在下方,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三)空气中有什么1.空气中支持燃烧的的气体叫做氧气。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dàn)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21%氧气+78%氮气+1%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空气)。
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使澄(chéng)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小学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指南
一、复内容概述
本指南旨在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复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
科学上册的内容包括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等方面的知识。
二、复方法与技巧
- 熟悉教材:认真阅读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的课文,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和要点。
- 做难题:解决练册中的难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实践探究: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探究,加深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 合作研究:与同学一起进行小组研究,相互交流和讨论,提高研究效果。
三、复重点
1. 科学实验方法: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科学现象,如物体的浮沉、天气变化等。
3. 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简单的物理现象,如光、声等的传播特点。
4.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变化。
5. 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认识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如蛙的变态过程等。
四、复建议
1. 列出重点:将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类,列出重点和难点。
2. 制定计划:根据复时间和个人情况,合理制定复计划,保证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复时间。
3. 多练:多做题和练册中的题目,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积极参与: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希望本指南可以对小学四年级的科学上册复习有所帮助,祝学习顺利!。
第一单元〔天气〕1、什么是天气?天气指的是我们居住的地域,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请你画出几种天气符号 .3、一天中最高气温是下午两点左右,一天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4、科学家把风速分为几个等级,我们把风简化为几个等级?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作13个等级,我们把风速简化为三个等级:无风、细风、狂风。
5、什么是风向?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6、丈量风速的仪器是风速仪。
7、雨量筒是丈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8、云能够分为几种,云是什么?气象学家把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种,云能够看作天上的雾。
9、凑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同样的云叫做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第二单元〔溶解〕1、如何判断物质能否在水中溶解了?①察看能否有积淀,有就没溶解②能否能过滤出来,假如能,就是没有溶解。
2、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中,只有食盐和高锰酸钾能够溶解于水。
3、洗发液是能够溶解于水的。
4、醋和酒精能够溶解于水,食用油不可以溶解于水。
5、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水中还可以溶解少许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6、如何加快溶解?①把要溶解的物质压碎变小②能够加热或许用热水③用搅拌的方法。
7、一杯水不可以无穷的溶解食盐。
8、食盐不可以跟着盐水的蒸发,而蒸发掉。
9、我们能够用蒸发方法,把食盐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分离出食盐.海盐是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局部11、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胶水、方糖、洗发水、醋、酒精、油.能溶解的有:食盐、高锰酸钾、方糖、洗发水、醋、酒精第三单元〔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振动次数。
2、什么是振动物体?一个物体〔比方音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的重复地做来回运动,这个物体就是振动物体。
3、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如何描绘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能够用音量来描绘,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一、知识点归纳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眼睛去看,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光可以穿过透明的物体,可以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无法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6、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斜射进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7、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8、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9、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镜子里的自己是由光反射形成的。
10、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1、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是自然光源,荧光灯是人造光源。
12、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强光。
13、“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而光不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
14、整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看到前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的人,就表示队伍整齐了,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15、在“探究光的传播规律”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器材是四张矩形卡纸、四个能直立的夹子和一个手电筒。
16、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会把光挡住,光不能继续传播。
17、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会部分或全部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
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
18、小金早上醒来,发现屋子里很暗。
当他拉开窗帘时,太阳光从玻璃窗射了进来,这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1
第一单元 天 气
班级 姓名 号次
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有(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雷雨、雾、冰雹、小雪)等。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
(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
5、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
征来描述天气。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9、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 )的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10、我们可以利用(温度折线图)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11、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液柱(顶端)齐平。
1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
13、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
就是(西北)风。用红领巾来判断风向,红领巾向西北方向飘,那么风向是(东南)风。
14、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5、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我们在天气日历中可以把风速划分为(无风、微风、大风)。
16、(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7、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8、(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用(直筒透明)的杯子。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
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19、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20、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21、气象学家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卷云)。
22、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
大雨或雪)。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当积云越
积越大变成像城堡的积雨云时,将出现(雷雨)天气。高空中(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23、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
一些(规律)。
24、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
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低飞要下雨。(3)蚂蚁搬家要下雨。(4)燕子低飞雨天到,燕子高飞天放
晴。
25、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26、人们永远无法改变天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对。因为①干旱时可以人工降雨。②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使天气变暖。
27、有人说“天气就是气候”,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天气是经常变化的,持续的时间短;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具有一定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8、一个月的天气变化能不能代表这个季节的气候呢?
答: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个季节的气候,因为气温的高低每天都几乎不一样,这个季节
有3个月,所以不能用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代表季节的气候。
29、我们了解天气的方法有: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打电话查询、上网查询、观察动植物的行为
变化等。
30、用什么办法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天气状况?
答: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如果云量不超过圆的四分之
一,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
就是(阴天)。
31、红旗飘动的方向为什么和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相反呢?
答:因为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是风吹来的方向,红旗飘动的方向是风吹去的方向,所以红旗飘动
的方向和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正好相反。
32、气象学家把降水量分为六个等级:
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
暴雨
24小时的降水量 0.1~9.9毫米 10~24.9 毫米 25~49.9 毫米 50~99.9毫米 100~249.9毫米 ≥250
毫米
33、实验题:
实验要求:
• 正确使用温度计。
• 选择合适的地点测量气温。
• 知道一天中气温的大致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