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脸谱艺术刍议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剧脸谱艺术刍议

摘要戏剧脸谱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写意和高度夸张的手法、鲜明富于个性的色彩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创造各式各样具有个性魅力的舞台艺术形象,使脸谱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本文从戏剧脸谱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装饰构图特色这几个方面对戏剧脸谱进行归纳阐述,使人们对这一古老而文明的脸谱艺术更加喜爱并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脸谱艺术特色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戏剧脸谱以其鲜明的色彩、独特的造型为特点,是中国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和不朽的文化瑰宝。戏剧脸谱发展至今,它已不仅仅是舞台化妆的一种特殊方式,而早已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审美形式——脸谱艺术,在国际剧坛上独树一帜。

一戏剧脸谱的界定

中国戏剧是一个复杂的大家庭,不同的剧种有各自不同的脸谱。据统计,目前中国戏曲剧种共317种。绝大部分剧种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脸谱艺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京剧脸谱、晋剧脸谱、川剧脸谱、豫剧脸谱、昆剧脸谱、河北梆子脸谱、秦腔脸谱、湘剧脸谱、祁剧脸谱、蒲剧脸谱、汉剧脸谱、白字戏脸谱等,这些脸谱具有脸

谱艺术的共性特征,同时不同地区和不同戏种的脸谱又有其自身别具匠心的特点。

戏剧人物角色按其年龄、身份、性格等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当然,不是戏剧舞台上所有人物的化妆都称为脸谱。如:生、旦行当化妆简洁,用色单纯,称作“素面”或“洁面”,这些角色除少数需用脸谱外,一般敷以不同程度的脂粉,然后描眉画眼,这部分是不划入脸谱之列的;而净、丑化妆构图繁复,称“花脸”“画面”,净、丑行当则需要形形色色固定的脸谱形式。所以,所谓脸谱,是净和丑两大行当和少数生、旦行当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其颜色和图案皆有各自定法,所以称之为“脸谱”。

二戏剧脸谱的起源与发展

戏剧脸谱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随着中国戏剧的发展和行当的衍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无序到有序,从萌芽到形成再到发展的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有关戏剧脸谱的起源众说纷纭,有披发文身说、代面说、面具说、塑像说、涂面说等说法。这些多元的说法,囊括了脸谱发展的起源。

最早在董每戡《说据》中提出披发文身的说法。他认为脸谱不是当代才有的,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有文身的习俗。而脸谱和文身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具有夸张装饰的特点,只是脸谱把装饰纹样涂在脸上,文身是在身上而已;也有人认为,脸谱起源于代面说,也叫面具说。最早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过,北齐兰陵王长

恭,武功高强,但面容秀美,为了增强攻敌的威慑力,他经常带着假面迎战敌人,以此来鼓舞军队的势气;还有人认为脸谱是从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在最早的《戏曲艺术论》中张庚著则提出,脸谱是从民间祭祀中遗留下来的,是从宗教仪式中得到的启发……脸谱艺术这一中国古老而文明的民间艺术,离我们太久远了,我们不能给它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中国戏剧的起源很早,但发展进程却是缓慢的。有文字记载和物证痕迹的表演雏形为“参军戏”。“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有一担任参军的官员贪污官绢,君主石勒便命宫中优伶(古代艺人)编排节目,用以讽刺这个参军。参军戏由此得名。”(“参军”是古代的一个官职。)当时的参军戏,由一人戏发展为两人戏,并在《资治通鉴》中有“弄参军……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的记载。由此可知,当时演戏时已经开始涂面化妆了。到了宋金两代发展为“杂剧”,角色由两人发展至五人,彩色涂面,揭开了丑角脸谱之先河。元代元曲艺术蓬勃发展,北方以杂剧为标志,南方以南戏为标志,净、副净已普遍使用粉墨两色涂脸,涂面化妆技术日渐发展,揭开了净角脸谱的序幕。到了明代,北杂剧日益衰落,南戏也发生变化。昆山腔、戈阳腔继承了南戏传统并吸收了北杂剧的成果,在戏曲舞台人物形象刻画上采用了夸张的面部化妆形式,净角脸谱应运而生。而到了清代,戏曲剧目空前丰富,题材的扩大,角色不断增多,

净行的分化等原因,脸谱就如雨后春笋,京剧、地方戏大量脸谱涌现,脸谱数量不计其数,脸谱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三戏剧脸谱的分类

戏剧脸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平面到立体,由无序到有序的漫长过程。戏剧脸谱种类繁多,样式复杂。在20世纪80年代翁偶虹老师编著的《脸谱艺术》一文中曾以京剧为例,从脸谱演变的角度,以图形和色彩为准则,把脸谱归纳为十六种谱式。

1 整脸:整个面部只有一种颜色为主色。在此基础之上再勾勒、表现人物神态。如曹操脸谱、关羽脸谱。

2 三块瓦脸:在脑门和左右两个脸蛋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平整地像砖瓦一样。在此基础上,突出五官及面部的骨骼,使其面部特征更立体化。例如,姜维脸谱、马谡脸谱。

3 花三块瓦脸:其基本形式仍是三块瓦脸,但是在各个部位上,用多种复杂颜色表现纹理效果,用以突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如窦尔墩脸谱。

4 六分脸:整个脸谱,其主色占十分之六,所以这样的脸谱叫“六分脸”。它也是由整脸形式变化发展来的,它分上下两色,所以又叫两膛脸、截纲脸,以主色命名。如黄盖的脸谱。

5 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的形式演变而成,减去两个脸蛋的主色,缩小脑门的主色,只由鼻端向上画出一条色条,用这个主色色条象征人物的性格,为的是匀出大量空间突出人物面部的骨骼,加

强人物的神态。如张飞脸谱。

6 花脸:由花三块瓦演变而成,但不同于三块瓦那样的简单,也不同于花三块瓦那样的整饬,其各个部位增加了副色和纹理,以显示出人物的巍峨面貌,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格。例如,李逵脸谱。

7 元宝脸:由三块瓦脸演变而成,脑门保留本来的肤色或揉红、勾红,两个脸蛋涂白,形成元宝形式,所以叫元宝脸。如《牧羊圈》中的李仁、《春秋配》中的侯上官。但近几年来这种脸谱已逐渐失传,舞台上所见的李仁、侯上官等角色已改画为“白三块瓦脸”了。

8 花元宝脸:是由元宝脸发展而成,基本上是元宝脸形式,只是肌肉纹理的表现比元宝脸复杂,所以又叫碎脸。这种脸谱,脑门或红或紫,或蓝或白,只起副色作用,主色则在两个脸蛋上,一般多用黑色。如《钟馗嫁妹》里的钟馗脸谱。

9 歪脸:整个谱式,是歪斜的形象,属于说明性脸谱。此类脸谱由“三块瓦”和“花脸”演变而成,把正脸变成歪脸。如《审七长亭》里的李七脸谱,《斩黄袍》里的郑子明脸谱。

10 象形脸:这种形式,非常灵活,借鉴整脸、花脸的基本格局,变化使用,组织成象形图案,用以表现鸟、兽、鳞、虫各种精灵的面部形象。如孙悟空、螃蟹精、金钱豹的脸谱。

11 神仙脸:是由三块瓦脸和花脸变化而来的,格局取法塑像,用色必有金银,主要是为了表现神仙的面貌,以金、银两色区别于一般常人。如《闹天宫》里李天王的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