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总结知识清单
- 格式:pdf
- 大小:473.39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km dm cm mm μm nm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疑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那么、度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防止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方法:〔1〕屡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良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方法〔1〕累积法:某些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假设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方法把他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1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测量的意义及其单位(1)测量的意义:如图甲所示,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那个较长?如图乙,中心的两个圆那个面积较大?先目测,在用刻度尺测量,通过测量我们会发现AB和CD一样长,中心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由此说明仅凭感觉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长短,有时并不准确,所以要对物体的某些外观特征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专门的仪器和工具来进行准确的测量。
(2)国际单位制:测量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过程,就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区选定的标准各不相同,交流就会很不方便。
鉴于这种认识,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知识点二、长度的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2)常用的长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物理量单位符号换算关系长度千米km1km=1000m=103m米m----分米dm1dm=0.1m=10-1m厘米cm1cm=0.01m=10-2m毫米mm1mm=0.001m=10-3m微米μm1μm=0.000001m=10-6m纳米nm1nm=0.000000001m=10-9注意: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单位之间的换算,不仅仅是数值参与运算,且单位也同时参与运算;(2)换算过程中,不要再写上原单位,只写目标单位;(3)明确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
可简记为:数不变,单位换,乘进率,进行算。
知识点3、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①刻度尺:指各种有刻度的尺子,如直尺、卷尺、三角尺、皮尺等,通常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测量长度时使用。
①精密测量工具:如需对物体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就要选用精确度比较高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常用于机械加工的精密测量,而激光测距仪通常用于远距离精确测量中。
(2)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如图所示,在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下表中的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知识点梳理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m,1m=dm=cm=mm=um=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多次测量取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一本书的厚度为10,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单位是。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cm,其中的估读值为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1h= min= s;1min= s;30min= h(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三恢复。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或秒)8、误差是与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不同,能消除,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机械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与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系:用于测量和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标准。
二、速度与加速度1.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3.秒速、米制国际单位制速度单位:m/s。
4.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5.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
6.瞬时速度:极短时间段内的速度。
7.加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
8.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9.秒速、米制国际单位制加速度单位:m/s²。
10.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三、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在同一方向上匀速运动。
2.特点:速度恒定,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3.速度-时间图:直线。
4.位移-时间图:直线。
四、匀加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均匀增加或减小的运动。
2.特点:加速度恒定,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3.位移-时间图:抛物线。
4.速度-时间图:直线。
五、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狭义上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而做竖直方向上自由下落的运动。
2.特点:加速度恒定,取向竖直向下,大小为9.8m/s²。
3.位移计算公式:位移=初速度×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六、简谐振动1.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振动的运动。
2.特点:周期恒定,振幅和频率可以改变。
3.周期的定义:一个完整的往复运动所需要的时间。
4.频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往复运动次数。
七、单摆运动1.定义:物体通过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与一个固定点连接,做往复运动的运动。
2.特点:周期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周期越长,频率越低。
综上所述,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与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和单摆运动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本文为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发生的位置变化。
位置的变化是由物体的运动引起的。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
1.1 平动平动是指物体的全身同时按着同一方向平移运动的现象。
在平动中,物体的各个部分移动的路程、速度和方向都是相等的。
例如,火车沿直线轨道匀速行驶、小车沿直线轨道滑行等都属于平动。
1.2 转动转动是指物体绕着某个轴线旋转运动的现象。
在转动中,轴线上的点由于与轴线的距离不同,所以它们移动的路程、速度和方向也不同。
例如,地球的自转、风车的转动等都属于转动。
2. 机械运动的描述为了准确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需要使用一些物理量来度量和表示。
2.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量,用Δx表示。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方向与直线的方向相同。
2.2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用v表示。
速度的大小等于位移的大小除以经过的时间,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2.3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用a表示。
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速度的改变量除以经过的时间,方向与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3. 机械运动的运动学公式机械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机械运动过程中的相关物理量。
3.1 平动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对于平动运动,我们可以使用以下运动学公式:•速度公式:v = Δx / Δt•位移公式:Δx = v * Δt•加速度公式:a = (v - u) / Δt其中,v表示终止速度,u表示起始速度,Δt表示经过的时间。
3.2 转动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对于转动运动,我们可以使用以下运动学公式:•角速度公式:ω = Δθ / Δt•弧长公式:Δs = r * Δθ•角加速度公式:α = (ω - ω₀) / Δt其中,ω表示终止角速度,ω₀表示起始角速度,Δθ表示绕轴旋转的角度,Δt 表示经过的时间,r表示轴线上的点到轴线的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运动。
1. 定义。
-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鸟儿在空中飞翔等都是机械运动。
2. 参照物。
- 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 特点。
-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
- 一旦选定参照物,就假定它是静止的。
-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若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若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所说的静止是相对于所选参照物而言的。
例如: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但它相对于太阳是运动的。
二、运动的快慢。
1. 速度。
-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它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 s^-1。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
1m/s = 3.6km/h。
- 物理意义:例如某物体的速度是5m/s,表示该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
2.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
- 速度大小不变。
- 运动路线是直线。
-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例如:自动扶梯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3. 变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改变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
- 定义: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v=(s)/(t)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 意义: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重点知识点大全单选题1、有关下列四幅图片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图中飞行员能够抓住子弹,因为子弹的速度很慢B.乙图是空中加油的情景,加油机和受油机要保持相对静止C.丙图描述接力赛传递接力棒的情景,前面那个同学相对于接力棒是运动的D.丁图中,司机相对于树木是运动的,相对于太阳是静止的答案:BA.甲图中飞行员能够抓住子弹,因为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是静止的,不是因为子弹的速度很慢,故A错误;B.空中加油时,加油机和受油机要保持相对静止,要保持速度一样。
故B正确;C.接力赛传递接力棒的时候,前面那个同学相对于接力棒是静止的,这样才能顺利接棒,故C错误;D.丁图中,司机相对于树木是运动的,相对于太阳,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也是运动的。
故D错误。
故选B。
2、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成功发射,采取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模式,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形成组合体,关于神舟十四号点火后升空和对接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神舟十四号”飞船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B.以“神舟十四号”飞船为参照物,地面是运动的C.以发射架为参照物,“神舟十四号”飞船是静止的D.对接后,飞船和空间站是相对运动的答案:BAB.神州十四号点火后升空和对接的过程,“神舟十四号”飞船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A错误,B正确;C.神州十四号点火后升空和对接的过程,以发射架为参照物,“神州十四号”飞船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D.对接后,飞船和空间站没有位置的变化,是相对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
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的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B.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C.以站台为参照物,小明感觉旁边的列车向相反方向开去了D.小明选择相同的参照物可以造成先后不同的感觉答案:CABC.开始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当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做的列车没动,故AB错误;故C正确;D.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