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近日,光明食品集团与荷兰合作银行联合发布了《2016年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报告指出,经济“新常态”对食品行业带来一些结构性变化。比如,乳制品消费在总体放缓背景下,高端产品异军突起;消费者更关注生活品质,健康饮品将成为未来主旋律之一等。报告对未来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阐述。

趋势一:“新常态”下食品业、农业需求增长预期放缓,未来发展转向“价值驱动”。

随着中国经济由外需向内需驱动的转换,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也将得到提升。即由过去的“数量驱动”,逐渐转化为“价值驱动”,由“吃得多”向“吃得好”转换。

从整个行业来看,发展增速和盈利水平将出现回落。以中国A股市场食品饮料行业73家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三年多来食品企业经营数据的变化,发现食品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都呈现出回落态势。具体表现为:销售收入、净利润增速双双放缓;盈利能力持续下降,毛利率、净利润率和ROE指标下降,整体费用率上升;存货占收入比例上升,现金流质量下降。

受益于中国人口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食品和农业的下属子行业将出现结构的变化。

趋势二:食品消费不断升级并逐步走向成熟,食品消费呈现明显分化。

一是食品消费品类出现分化。随着食品消费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一般性、温饱性的支出比例在逐渐减少,与健康相关或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的高端产品,每年平均的价格增幅超过2.5%的通胀率。而大众消费产品,如碳酸饮料等,价格增幅明显低于通胀率,部分甚至出现负增长。从消费行为来看,在相同品类中,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选择购买高端单品,即售价高出同品类平均价格20%的单品。

二是食品消费渠道出现分化。近30年间,在食品零售环节,新型渠道的持续扩张,形成对传统渠道份额的不断蚕食。目前,传统杂货店和大卖场的销售增长普遍放缓;相比之下,超市、小型超市和便利店的情况较好,涨幅则高达9%。而电子商务的崛起,更是对商超构成巨大压力。

三是食品消费区域的分化。中国的一线城市依然是快速消费品的重要阵地,但已经不是增长最快的地方。比如食品饮料企业,正在重新布局市场营销和销售资源,向中小城市发展。另外,从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对比情况来看,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增长潜力巨大。

趋势三:人民币贬值会对食品企业产生影响。

人民币币值,使食品企业,尤其是那些主要原材料来自海外的生产商必须承受新一轮的成本波动。在谷物和油籽方面,由于我国的谷物自给率较高,进口量不大,人民币贬值对谷物的影响有限。而油籽对于进口依赖严重,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仅影响进口总量,可能还会改变进口来源地的组成。在动物蛋白方面,货币贬值对中国肉类进口量影响有限。尤其对于猪肉和禽肉,进口占肉类消费总量的份额很小,而且进口来源国较分散,有利于进口商及时调整进口来源从而规避汇率风险;在饮料方面,近年来,关税降低导致进口葡萄酒的竞争力加强,尤其是中低端葡萄酒。对于国内啤酒制造商来说,人民币贬值使进口大麦的价格上升。例如,制作青岛啤酒需要的原料进口大麦,价格占据成本约8%,而这一比重将持续增加。而白酒行业的高利润外加人民币贬值的大环境,使该行业备受外国投资者的青睐。

趋势四: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食品产业“走出去”进程加快。

鉴于资源的有限性,中国政府历来强调“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具体来说,对主要口粮,即小麦和水稻,将坚持并完善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以保护农户利益和其种粮积极性。对于其它农产品,政府将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干预,更加注重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确保国内生产的基础上,适度进口,从而有效保障国家食品粮食安全。中国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世界资源互补的,中国政府鼓励一批有实力有全球战略的企业“走出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部分企业已经通过直接投资和供应链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全球的供应链。

趋势五: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政府加快推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

研究表明,三聚氰胺事件使得消费者的偏好发生改变,迫使乳品企业在投资、生产和市场营销以及与消费者沟通时,更关注整个供应链。近年来,许多中国的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努力升级奶源质量,在营销产品时强调乳牛生长的自然环境以及在饲养和加工阶段严格遵守的标准。过去几年里,国产高端牛奶产品销量的增长显而易见。目前高端产品占了液态奶市场将近1/4的份额,而消费者基本上把高端乳制品看作是更安全更营养的代名词。

同时,为了保障上游原材料供应的安全,下游企业开始尝试掌控上游资源。

在政府监管层面,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力度,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对食品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预计2015——2020年左右,将是我国肉菜类食品溯源建设的加速推广期。

趋势六:中国食品产业的全球化程度已很高,国内外市场的相互影响在加强。

由于中国和全球的供应日趋紧密,国内外的供给、需求以及库存的波动性变化,相互影响在加强。一方面,中国从海外进口更多的农产品和食品,已经成为很多农业国家和企业的关键市场。

另一方面,国家也意识到大幅度增加国内供给的潜力有限,而消费需求却在城镇化、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下稳定增长。因此,面对预期扩大的供需缺口,更应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从而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这样一来,中国需求的变化、相关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全球市场造成显著影响。大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中国的进口大豆占全球大豆贸易量超过60%。正是受中国需求增长的驱动,近年来美国和南美的大豆种植面积保持增长。同时,主产国大豆的丰歉,也将以价格形式,迅速传导到国内市场。

趋势七:电子商务正在重构中国食品产业链。

相比传统零售渠道,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正逐年快速增长。而中国食品电子商务正逐渐发展成为整个电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Euromonitor

的数据分析,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由线下到线上的转移使得2014年线上食品与饮料的销售额增至667亿元,同比增长49%。

在中国,线上平台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分销渠道。

在电商平台销售的食品中,进口食品和生鲜食品,增长潜力尤其巨大。目前,生鲜食品只占线上平台总销售量约1%。但是在过去的三年,生鲜食品已成为很多线上零售商的主要业务,销售量也随之飞速增长。

此外,进口食品销量占据中国线上食品销售量的13%。而国外的高端进口食品企业,也对中国市场日益重视,纷纷通过第三方平台加大促销力度。

目前,“千禧一代”,即出生于1980年至2000年的年轻人群,占到中国总人口约30%。他们对食物品质和健康的要求更高,已经成为电商消费的主力群体。

趋势八:中国食品业、农业正面临转型的压力,需积极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升级。

由于产品同质化、企业竞争不断加剧以及经营成本的不断抬升,中国食品和农业产业正在遭受“成本地板上升”和“价格天花板下降”的双重挤压,行业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以食品加工的大宗原料为例,我国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甘蔗的国内价格已大大高于国际价格。

“中国制造”已经丧失低原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倒逼中国食品产业必须直面30年来最艰难的转型期。即摆脱以依靠“同质化、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需要积极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靠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重构企业商业模式,转向“整合优化产业链”的价值竞争。

趋势九:中国食品业、农业进入了加速整合的发展阶段,各个细分领域都将面临新变化,行业领先者将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