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经典作品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别林(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

卓别林,英国电影喜剧演员,导演,制片人,反战人士。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一度被誉为“喜剧之王”,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作为一个从无声片时代成功过渡到有声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难以估量。

《淘金记》赏析

《淘金记》改编自唐纳·派莫的短篇小说,是卓别林电影风格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也是卓别林最钟爱的作品。

《淘金记》讲述了一批贫困人士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前往环境恶劣的美国西部去淘金。许多人失败了,不是被狂烈的暴风雪天气吓到,就是缺乏坚定的意志让自己留在这片土地上。而卓别林扮演的小个子流浪汉不畏艰险,留在了阿拉斯加,并且遇上了一系列有趣又惊险的事。《淘金记》分三个段落。第一部分,是小不点和两位难友在小木屋中发生的故事,第二部分,小不点遇见舞女乔治亚的故事,第三部分,小不点与吉姆重新联手,找到金矿的故事。

和其他多部作品一样,《淘金记》也是一部关于流浪汉与舞女的故事。在喜剧的表象下面,埋藏着深层的辛酸。结局颇具讽刺,小不点穿上华贵的衣服,仍会蹲下身去捡别人丢弃的雪茄头,表现了金钱可以改变个人的物质生活,但却改不了人们的本质特性。

在这部作品里,卓别林加入了很多想象力丰富而且喜剧效果出色的素材,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包面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查理变公鸡”等等,都成为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在影片的风格上,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的平衡结合,使它成为别林作品中成熟期代表作。往后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社会批判色彩,反不如本片直接关注十九世纪末阿拉斯加淘金潮中的小人物来得那么单纯和乐观。而本片的圆满结局也是他以后的作品没有的。

在默片时代,电影演员靠个人肢体动作来完成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到了卓别林的电影里,全景镜头,让卓别林的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女人四十》与伦理片

伦理电影是指以伦理为主题的电影,它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探讨。与其他片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伦理的精神几乎体现在每一部影片之中:爱情、婚姻、家庭、宗教、代沟、社会问题等等都可以在伦理的范围之内,因此伦理片有着比其他片种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更模糊的边界。

《女人四十》回归五十年代家庭伦理片的传统,描述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在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公公的过程中,儿媳一家领悟到人生真谛,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同时也点出了当今社会中年女性所面对的种种问题。

1995年《女人四十》轰动华人影坛,年底,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把数项大奖都颁给了该片。片中,许鞍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的语调娓娓道来一个寻常家庭的寻常故事,细腻而富有亲和力。全片以生动活泼的手法来处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题材,因此能引人共呜。影片展现了香港市井小民的生存现状以及种种无奈与悲欢;格调极其柔和平稳,人情味十足,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安谧,而影片所表现的一位中年女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乐观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所有观众。

主演萧芳芳不着痕迹地完美演出,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的四十岁女性的悲喜与甘苦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对情绪控制之游刃有余,让人叹为观止。

阿娥是香港千万职业女性的缩影,精明强干、照顾老小,有时虽因不堪长期超负荷运转也发发牢骚,甚或独自痛哭,但仍然费尽心机维持家庭和睦。

除了真实表现中年女性面对生活的压力外,《女人,四十》的主题升华之处在于通过阿娥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公公感悟到亲情伟大、生命可贵的人生真谛。公公对待儿媳的态度不乏中国大男人的传统心理,儿媳与痴呆公公的相处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有朴实亲情的传达,令观众融入其中,暗生共鸣。

侯孝贤与《悲情城市》

侯孝贤拍摄的《悲情城市》以台湾二·二八事件历史背景,讲述一家兄弟四人的遭遇和生活,其悲怆的情感流露于一些家庭生活琐事之中,其历史责任感充斥于暗昧含混的历史事件里。台湾本土人和外来人之间的矛盾、本家人和国民党之间冲突,在微微叙述而又暗藏杀机的故事里讲述的动人而平缓。人物之间的伤痛和豪情,于不经意间在时光流转中,无声地凋零成历史的隐痛。侯孝贤电影独立自觉的台湾意识,正是在对大陆纽带的艰苦追寻与对台湾历史的悲情陈述中次第展开,至《悲情城市》达到震撼人心的深度和广度。一个家庭的衰亡征象,与一段历史的惨痛记忆交织在一起。在强烈的政治批判中,寄寓着真切的人性关注与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悲情城市》呈现出一种立足台湾乡土、面向中国文化的史诗气质。

《悲情城市》的复杂性是多面的,事实上,《悲情城市》的复杂性与其说展现在其史诗素材上,更不如说是全片在场面度、多线叙事方式、众多人物关系的网络之中寻求到一种形式的配合。以往侯孝贤电影中重视空间的整体感在这部作品里,竟演变得相当复杂,门廊、窗棂仿佛是历史的框子,不断框限分划着剧中的每一段人性悲剧,而多场室内戏的前、中、后景,经常出现了侯氏过往作品中少见的昨杂变化。一个地方大家族的衰徽事迹,当豪情壮志的歌声仍在空中飘荡,却不经意在流光转换间,无声地凋零成历史的隐痛。知识分子也好,帮派老大也好,在片中都各自闪露着尊严与生命力,这是侯孝贤影片一贯的人性化的体现,只不过在《悲情城市》里,却流露喜新厌旧更为强大的动力和戏剧性。在侯孝贤作品系列中那种谈化低压的处理,似乎已抑压不住那时代的悲情,有着更多人性化的表现时刻此起彼落地,烙印于那位无法言语的叙事者的历史见证里。

《可可西里》的赏析

《可可西里》是内地年轻导演陆川继《寻枪》大获好评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讲述的是神秘恐怖的可可西里高原地区反盗猎小队对抗疯狂猎杀藏羚羊的盗猎者和恶劣至极的自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