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适应性与可变性设计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6
建筑环境的适应性设计与改造建筑环境是指人类在建筑中所生活、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和条件。
而建筑环境的适应性设计与改造,是为了使建筑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适应不同的人群,在保持建筑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改造,提升建筑的适应性,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首先,在进行建筑环境的适应性设计和改造时,必须考虑人们在建筑中的需求和舒适度。
建筑设计师应该关注人们在建筑中的居住、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求,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核心。
比如,为了满足工作环境的需求,可以通过调整室内光照、空气流通和噪音控制等方面来改善办公室的环境。
又如,在建筑中设置隐私空间、共享空间等,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建筑环境的适应性设计与改造也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和节能环保。
在今天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建筑设计师应该积极考虑如何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
比如,可以在设计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设备,如太阳能发电、地热能利用等,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又如,在改造建筑时,可以采用节能材料、改善建筑外墙隔热性能等手段,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的节能性。
此外,建筑环境的适应性设计与改造也应该着重考虑建筑的文化和人文特色。
建筑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在进行适应性设计和改造时,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建筑的文化特色。
比如,在改造历史建筑时,应该尊重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意义,合理平衡建筑的现代化和文化传承。
又如,在进行建筑环境的设计时,可以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传统元素,增加建筑的人文气息。
另外,建筑环境的适应性设计和改造也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建筑的适应性。
如今,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建筑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比如,可以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和自动化设备来监测和调节建筑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从而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总之,建筑环境的适应性设计与改造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提升建筑的适应性。
在设计和改造中,要注重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文化特色和科技的应用等方面,以创造更加舒适、环保和符合人文特色的建筑环境。
建筑设计方案中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考量在建筑设计领域,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是两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建筑需求的不断变化,建筑设计方案需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和未来的发展。
一、灵活性的重要性灵活性是指建筑设计方案的适应性和可调整性。
一个具有良好灵活性的建筑设计方案能够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和使用方式,以适应不同的用户群体和变化的环境条件。
灵活性的考虑因素包括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内部结构等。
首先,灵活的空间布局是建筑设计中的关键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可变性。
例如,一个办公楼的设计方案应该能够满足不同企业的办公需求,包括开放式办公区、独立办公室和会议室等。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适合的工作环境。
其次,功能分区的灵活性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不同的功能区域需要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因此在设计方案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关系和可变性。
例如,在一个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中,应该合理划分不同的区域,包括商业区、休闲区和娱乐区等。
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使用场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最后,内部结构的灵活性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个具有良好内部结构灵活性的建筑设计方案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未来的扩展需求。
例如,在一个住宅楼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不同户型的需求和可变性。
通过合理的内部结构设计,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适合的居住环境。
二、可扩展性的重要性可扩展性是指建筑设计方案的可持续性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一个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建筑设计方案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和变化的环境条件。
可扩展性的考虑因素包括建筑结构、技术设备和材料选择等。
首先,建筑结构的可扩展性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个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建筑结构能够适应未来的扩建和改造需求。
在设计方案中,应该考虑到建筑结构的可变性和可调整性。
例如,在一个办公楼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未来可能的扩建需求,包括增加楼层和改变空间布局等。
住宅可变户型亮点解说住宅可变户型是指在建筑中设置了可灵活调整和改变的空间,可以根据居住者的需求和生活习惯自由组合和转变的户型。
以下是关于住宅可变户型的亮点解说及相关参考内容。
1. 空间灵活性:住宅可变户型的最大亮点在于其空间灵活性。
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调整和改变房间的布局和功能,满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需要。
这种灵活性使得住宅空间能够随着居住者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应对不同阶段的家庭和生活需求。
2. 设计创新性:住宅可变户型的设计创新性也是其亮点之一。
通过科技手段和设计理念的创新,可以实现空间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
例如,采用可折叠、可旋转、可展开的墙壁,可以将一个房间转变为两个房间或将多个房间合并为一个大空间,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还可以利用嵌入式家具和嵌入式设备,使得空间更为精简且功能齐全。
3. 可持续发展:住宅可变户型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合理利用和配置室内空间,可以减少建筑物的占地面积,降低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同时,可变户型也能使得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减少能源的浪费和碳排放。
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地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 个性化定制:住宅可变户型也可以满足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和追求。
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来定制和改造空间。
例如,可以将一个房间改造为书房、办公室、健身房或影音室等,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来定制居住环境。
这种个性化定制也能增加居住者的舒适感和生活质量。
5. 增加居住空间:住宅可变户型还可以增加居住空间。
通过合理利用和调整空间,可以实现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增加居住空间和活动空间。
例如,可以将客厅与餐厅合并为一个大空间,增加家庭活动的场所;或将卧室与书房隔断为两个独立的房间,增加隐私和个人空间。
综上所述,住宅可变户型的亮点主要包括空间灵活性、设计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定制和增加居住空间等。
通过合理利用和调整空间,满足居住者的不同需求和生活方式,住宅可变户型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灵活、舒适和个性化的居住环境。
可适应性定律:建筑应当具备适应不同需求与用途的能力适应性定律:建筑应当具备适应不同需求与用途的能力建筑是人类生活的空间载体,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不同用途的功能,建筑应当具备适应性。
适应性定律指的是建筑应当能够适应不同的需求和用途,为居住者和使用者提供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环境。
首先,适应性定律要求建筑应当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
人的需求因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而有所不同。
建筑应当遵循无障碍设计原则,为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无障碍的生活环境。
例如,在建筑中设置无障碍通道、扶手、斜坡等设施,方便行动不便的人士出入。
此外,建筑物内的设施和服务也应当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提供护理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适应性定律要求建筑应当适应不同的用途。
同一建筑可能会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如住宅楼既可以用于居住,也可以用于商业办公。
因此,建筑应当具备灵活性和可变性,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改造和适应不同的用途。
比如,在建筑结构和布局方面,可以采用活动隔断、可升降的墙壁等设计手段,使空间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分割或合并。
在建筑设备和设施方面,可以采用智能化系统,使其能够自动适应不同的用途和需求。
适应性定律还要求建筑应当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建筑所处的环境往往会发生变化。
建筑应当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例如,在建筑能源方面,应当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应当采用可回收利用和可再利用的材料,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建筑应当注重革新与创新,通过技术和设计手段,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适应性定律是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
建筑应当具备适应不同需求与用途的能力,为人们提供舒适和便利的环境。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并采用灵活和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使建筑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关于住宅建筑设计的探讨作者:汪建利高顺喜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2期摘要:住宅建筑在一个项目开始设计前, 根据该项目制定一个主题, 根据不同的品质定位、居住人群, 地理位置、环境因素, 首先考虑住宅建筑应该有一个设计方向, 以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 凸现自身的设计理念和特点, 做到在众多的设计中, 有自己鲜明的设计个性。
因此,作为设计人员,应提高对设计问题的防治能力,使住宅建筑的设计工作做得更安全、更合理。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探讨中图分类号:TU2 文章编码:住宅建筑的最终服务目标是人, 所以, 设计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该方便人群的使用。
因此,建筑设计应当贯彻“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建设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适度,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一、当代住宅建筑设计分析1.1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1.1.1充分理解所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1.1.2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1.1.3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1.1.4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适宜的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1.1.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1.1.6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资源的浪费;1.2重要结构体系以框架结构为主住宅采用框架结构,有利于新型墙材的推广,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基本持平。
1.3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
1.4建筑时空的延续性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取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
住宅设计调研报告(共5篇)第1篇:小住宅设计调研报告独立式小住宅设计调研报告独立式小住宅也称作别墅,它是集居住与休闲于一体的建筑,功能分区比较明确,既有相对开敞的会客区域,又要有私密性强的生活空间。
我通过对武汉周边的别墅的实地调研,并结合网络上的资源,总结出独立式小住宅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周围环境的影响武汉积玉桥金都汉宫住宅区内有三栋独立的住宅,但由于处在多栋高层住宅楼的包围之中,会产生在别人的视线之中的感觉(见图一),因此这要求我们在设计中要多加考虑周围环境因素,处理好周围行人视线对建筑的影响。
1二、建筑外形与内部功能的相互协调在建筑外形的设计上有许多成功的典范,如赖特的流水别墅中悬挑结构的应用以及横竖向的穿插,又如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简洁的平立面的设计,并结合长窗的应用,产生一种理性的美。
尽管如此,这两栋别墅并不完美,流水别墅的悬挑结构,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维修,并且山间的流水声音会扰乱了人的休息;萨伏伊别墅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由于架空的原因,住在其中有种摇摇欲坠的感觉,没有安全感,这给居住也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
鉴于此,我们不只要做好外观的设计,而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则更加重要。
(见图2、3)23三、建筑细部及景观的设计建筑细部的创意往往会给人带来诸多的惊喜,也使设计更丰富多彩;周围景观的设计不止创造了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也能起到阻隔视线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住宅的私密性。
第2篇:住宅调研报告多层住宅建筑设计调研报告专业:城乡规划一、对住宅的认识住宅应按套型设计,每套住宅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功能空间。
住宅按层数分分为单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按产品性质分: 普通住宅,别墅,公寓,花园洋房。
层高:采用分体空调的普通楼盘层高宜为2.8m,档次较高的可为3.0m;若采用中央空调不宜小于3.3m。
厨房、卫生间室内净高不小于2.2m;排水横管下皮距楼地面的净高不小于1.9m且不应影响门窗的开启。
住宅的功能空间设计一、引言在住宅的设计中,功能空间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合理的功能空间设计可以提高住宅的居住舒适度和便利性,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
本文将探讨住宅的功能空间设计,包括主要的功能区域划分、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功能区域划分住宅的功能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生活区、睡眠区、工作区、储物区和服务区等几个主要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和需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划分和布局。
1. 生活区生活区是住宅中最主要的功能区域之一,通常包括客厅、餐厅和厨房等空间。
在生活区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和社交需求,保证空间的通透性和舒适度,同时还要考虑人流线和家具摆放等因素。
2. 睡眠区睡眠区是保证住户身心健康的重要区域,通常包括卧室和卫生间。
在设计睡眠区时,要考虑到光线、通风和隐私等因素,营造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有利于居民的休息和睡眠。
3. 工作区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办公或学习,因此工作区也成为住宅设计中重要的功能空间之一。
设计工作区时要考虑到工作台的高度、足够的储物空间和良好的光照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4. 储物区储物区是住宅中常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功能空间,可以有效整理收纳家居物品,减少空间的混乱和杂乱。
在设计储物区时要充分考虑利用墙面和角落空间,设计合理的储物柜和抽屉等,提高空间利用率。
5. 服务区服务区包括洗衣间、储藏室和杂物间等功能空间,通常位于住宅的次要区域。
设计服务区时要注意到通风、排水和安全等问题,确保家庭日常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三、设计原则在住宅的功能空间设计中,有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帮助设计师和业主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1.功能性:功能性是住宅设计的核心,设计出符合居民实际需求的功能空间,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和便利性。
2.实用性:设计要符合实际生活需求,避免过度设计和炫耀,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的结合。
3.舒适性:在设计中注重舒适度和人性化,考虑到光线、通风、隐私和安全等因素,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灵活性与适应性定律:建筑应当具备灵活性与适应性灵活性与适应性定律:建筑应当具备灵活性与适应性建筑作为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需考虑其灵活性与适应性。
建筑的灵活性意味着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变化的环境条件,而建筑的适应性则体现在其能够适应不同居住或工作方式的改变。
灵活性和适应性是建筑的基本特征,其遵循一定的定律,这里我们将探讨这一定律。
首先,灵活性与适应性定律要求建筑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必须考虑不同的使用需求。
这包括建筑兼容多功能的设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例如,办公楼除了提供工作空间,还应提供会议室、休息区、娱乐设施等,以适应员工的不同需求。
此外,建筑还应具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适应变化的能力。
例如,商业中心可以通过改变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划分,以适应不同商户的变化需求。
其次,灵活性与适应性定律要求建筑具备可拆卸和可重构的特性。
这意味着建筑的结构和部件应能够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组装和拆解。
通过模块化设计,建筑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扩展或缩小,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可重构性,使得建筑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方式进行改造。
例如,一幢住宅楼可以通过改变房间的布局和功能,适应不同居住方式的变化。
灵活性与适应性定律还要求建筑具备可调节和可适应的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应具备可调节的能力,使得建筑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例如,建筑应具备智能化的温控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室内温度,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此外,技术系统也应具备可适应的能力,使得建筑可以适应未来科技的发展。
例如,建筑应具备充电设施以适应电动汽车的普及,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最后,灵活性与适应性定律要求建筑的管理和运营应具备相应的策略和机制。
建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仅需要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考虑,更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持续的维护。
例如,建筑管理者应具备灵活的使用策略,以满足不同时段和需要的变化,例如调整空调的供暖和制冷时间。
第11卷第7期中国水运V ol .11N o.72011年7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J ul y 2011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邢璐,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浅谈厨卫的位置对“适应性住宅”灵活性使用的影响邢璐(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摘要:文中通过总结适应性住宅中厨卫位置的几种不同类型,旨在对设计实践人员提供一些理论帮助。
关键词:适应性住宅国内研究厨卫位置中图分类号:TU 24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7-0256-03无论是在东方是西方,大家都在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人们不同的居住需求,并使住宅在满足当下人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后代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所谓住宅的适应性,就是要满足人们多样变化的需求而产生的空间特性,而这种住宅被称为“适应性住宅”,在住宅设计中创造这种适应性的过程便是适应性设计。
过去,世界各地的住宅演变是和当地特殊的地域条件和文化需要一致的,中国许多传统民居可以证实这一点。
不同的住宅传统都有两个共同的基本特征:一是自发的生态循环体系,二是适应居住者需求变化的包容力。
这个经世代相传,以地方条件和居住者需要为基础的住宅的适应性,为世界居住建筑带来了丰富的结构和建造方式,亲切宜人的尺度和材料的运用以及精致的功能布局。
适应性是传统住宅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它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延续了几千年。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其各个主要空间大小基本相同,这样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适应后代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需求。
建筑在结构上以“标准化”的木构件装配为基本逻辑,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围护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所以带来内部空间自由划分的可能性。
由于其装配性,可以基本不动其他的构件既可以对现有的构件进行更替(因构件腐坏等)。
从单元的复制——群体布局来看,一个院落成为一个基本单元,可以向外进行院落的复制,也可以内部划分成为几个小院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推动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长效建筑 作者: 来源:《建筑技艺》2013年第01期
今天我要讲的是建造过程或者生产流程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了能够推动可持续性和可适应性的长效建筑,
我们就需要找到一种办法,不用设计师去工地就能够把这些可持续性和可适应性的长效建筑建造起来,同时避免产生
污染。 工业化不仅是指技术,最重要的还是策略,并且考虑如何才可以把这些工业化的策略运用到建筑上面。除此以
外在工业化的建筑体系当中,需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是精确,二是质量。再次,可持续性和可适应性的长效建筑要
把其组成建造的各部分区分和分解开来,这样将来可以对某一个空间做出改变而并不需要将整个建筑拆毁,只需要
把共同的要素和它们的组件分解出来进行再次建设,这样就可以得到持续利用的长效建筑。工业化最重要的一点就
是组织大量生产的一般性的过程,同时它把目标设定在一个很大的市场,而并不只是关注于某一个客户。因为只有
把全部投入分摊在整个市场当中,才可以一方面简化生产过程,另一方面给用户提供相对廉价且多样性的产品。
流程 首先做一个材料来源分析,然后进行设计、建造和营销,从材料的分销商开始,逐步做集成,总体来说就是
把整个生产过程摊销到整个大的市场,所以并不需要创造出新的技术,你所要做的就只是把各个不同的系统和设
施综合起来,形成更好的、整体的系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步是研发。一些公司会愿意做研发来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比方说不再做预制,用另外的技术来取代(图
1,2),简化加工过程。拿椅子举例(图3,4),传统的椅子一开始是由工艺师自己制造的,通过一些工艺流程
或者说流水线生产。而另外一种我们称之为侏儒型的椅子,它只需要一分钟就能够进行铸建、成形。图3 的椅子
是100美元,图4 的只需要15美元,这是两种不同流程带来的不同产品,但最终效能是一样的,我们认为工业化
设计与人文 论适应性设计在合租互助养老住宅中的运用 贺丹 徐雷 (1.2.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摘要:本文将介绍合租互助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模式,提出合租 互助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的观念。而通过把适应性设计理 念运用到这类合租互助养老住宅的室内改造中,能提高住宅的可变 性,从而满足不同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因此,文中将结合住宅适应 性研究来更新改造旧有住宅试图创造出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形态,使 其完善养老设施与服务。 关键词:老龄化;合租互助养老模式;适应性设计 近年来,我国总和生育率持续走低,显示出中国人口老年 化趋势加剧,以超越发达国家老龄化速度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面前,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也 越来越凸显。近日中央二套节目报道,部分沪籍老人开始了一种 “合租互助”的新型养老模式,即一些志趣相同的老人,一起居 住,相互帮助共度美好和谐的晚年生活,而租赁房屋,聘用护理 人员的费用则通过出租自己现有房屋获得。据资料显示,此模式 在德国已有一定市场,德国老人在私人会所中发展互助性质的协 作服务,以避免进入养老机构。这种新型养老方式,是介于私人 住宅及养老院养老的第三种模式,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人的居住特 征及模式,探讨“合租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并结合 适应性设计的理念,以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为基础, 在“合租互助”养老适应性住宅的设计方面做些探索。 一.“合租互助”型养老住宅模式的问题及对策 据资料显示,德国已拥有数百套新型养老住房,这个市场发 展迅速且潜力无穷。这种别出心裁的养老模式更符合我国大多数 老年人不愿进养老机构养老的心理,不仅解决了空巢老人孤独寂 寞的心理问题,还解决了老年人因衰老导致自理能力下降的生理 问题,较之养老院而言,老年人不必遵循规定的作息时间,具有 较大的自由度,在养老费用的支出上也更低廉。这种新型养老模 式的提出及推广,也将给我国众多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新选择。 仓租互助养老住宅是建立在私人住宅中,因此也具备在宅养 老的一些新特征。一,老年住宅的多项需求趋势,对现代老年人 而言住宅应满足不同的层次需求。而合租养老住宅还需满足各类 老人的更替要求,持续得为合租老人服务;二,由于家庭趋于小 型化,家庭住宅也呈小型化趋势。在选择合租住宅时,应尽量租 用面积大的住宅,以满足3—4户老人为宜:三,养老住宅外延性 趋势,在设计室内空间的同时,也应考虑室外楼道,电梯等公共 空间的设计。 目前现有的住宅空间设计与老年居住模式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住宅的开发与建设中,为老年人考虑较少,室内结构可变性 差,空间尺度更改有局限,老年设施配备不足,且自行安装具有 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合租互助住宅模式在我国刚起步,与此对应 的服务网络还不健全。 在设计合租型老年住宅时,应注意创造灵活多变的室内空 间形态,使可根据合租者的构成情况和居住意愿较快调整室内空 间形态;在旧有住宅的更新改造上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特 点,把握好合租空间中公共交往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合理比例;在 室内环境的布置上,应符合老年人的审美情趣;在养老设施的配 置上要尽量完善。 二.合租互助养老住宅适应性设计体系 建立互助养老住宅适应性设计体系,是以合租老人的需求为 核心,此类住宅要适应老人们的不同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满 足合租人员更替流动需要:其次要遵循安全舒适性原则,设施应 操作简单方便,由于合租住宅的特殊性,公共空间设计应易于交 流;再次要遵循适应性原则,在住宅的设计时兼顾合租老人们的 需求。 老人的构成分自理型,介助型和介护型三大类,自理型身 体健康,生活起居可自理;介助型行动不便,借助工具后具一定 活动能力,如借助拐杖,轮椅等;介护型则需长期卧床,专人照 顾。合租老人以自理型和介助型为主,因此,在住宅套内组合上 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由于合租人员的更替流动,个人审美情趣及喜好风格不同。 合租住宅平面适应性研究要重视“以人为本”,从研究人的需求 出发,力求在限定的空间内满足所有使用者的要求。住宅具有的 可改造性及平面的应变能力,这属于适应性的动态要求,通过提 高住宅平面的可变性,使之能根据住户的组合结构及其生活模式 改变引起的需求变化而产生应变,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是适应 性的外延与发展。 根据老年人存室内的行为活动,大致可将室内空间划分为几 大区域:私密性较高的睡眠休息区,易于沟通交流的公共区域, 使用方便的厨卫空间等。 出入口走道与室内地面应力求平坦,不宜有高差。门宽度应 增宽至轮椅可通行,且门内外留有不小于1.50m×1.50m的轮椅回 转面积。室内外若有高差应设缓坡台阶或坡道。台阶踏步高度为 100t120mm,踏步宽度宜为380 ̄400mm,供坐轮椅者使用的坡道 的坡度不应大于l/l2,台阶或坡道两侧设扶手,设两层扶手时, 上层高度为0.90m,一F层高度为0.65m。 卧室内要能满足轮椅回转空间(半径1.50m)。卧室要注意采 光通风和视野,室内地面应采用防滑和暖性材料,一般以木质地 板为宜,可以局部放置地毯。老年人不喜欢强视觉刺激,房间的 配色应以柔和淡雅的同色过渡配置为主。 起居厅最好能和餐厅南北连通,使室内空气流通。从老人 喜光,趋暖的心理出发,光照(窗地比)的要求要高于普通住房的 起居厅。室内地面应采用防滑材料,其他空间流线连贯,墙角处 理、阳台与室内高差过渡等处理均应按规范执行。起居室内应设 阅读,棋牌台,兵乓球台等娱乐设施,以促进老人问的交流。 厨房短边净宽不宜小于2.10m,以方便坐轮椅者使用。洗涤 台、灶台下面应留有坐下放腿的空间。操作台面高宣为0.75~ 0.80m,台下净空高不应小于0.60m,净空进深不小于0.25m,台 面宽度不应小于0.50m。吊柜底面距地面高宜为l_40~l_50m,吊 柜退进台面0.25m。 卫生问坐便器高宜为0.40m,浴盆及淋浴器坐椅高不大于 0.45m,浴盆边应设坐台,坐便器和浴盆处设安全扶手,地面和 浴池底部应防滑处理。宜用推拉门,浴室配置紧急呼叫按钮,安 装双向开启的插销。 老年人体力,视力,听力,甚至智力,都会有所衰退,这就 要求室内设计为他们考虑更多。老人身高萎缩甚至达6—7cm,因 此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等设施的位置应比正常高度适当降低。 照明尽可能地多使用自然光。人工光环境的设置则应按基础照明 与装饰照明相结合的方案来进行。其中,基础照明必须选用显色 性好的优良光源,房间照度需提高2倍以上,不宜使用眩光。有 条件的合租住宅内可设置一问供家政人员休息的房间,此房间应 以舒适简洁为主。 结语 老龄化的加剧,空巢家庭的增多,使得寻求老年问题得以更 好解决之道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一种新的和谐自由的养老模式 的推广,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仅仪是一个新的选择,而且能更好的 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使老人体会到老有所乐的情趣,这也是创 造和谐社会的所需要的一个重要环节。
浅淡当代户型设计理念作者:陈伟创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6期[摘要]在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中,住宅的小区规划与户型设计成为地产商所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老百姓选购商品住宅的重要依据之一。
文章对单元式住宅户型在当代的变化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初步的探讨与研究,提出新的设计理念,不仅指导设计方法,同时也对单元式住宅小区规划布置和户型设计的发展进行引导。
[关键词]单元式住宅;小区规划;优户型设计;新理念[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8)06-0041-0003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加之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所实行的住房体制改革,大大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小区的规划布置和户型设计是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总体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住宅建筑布置及户型设计是否得当,对居住小区的居住环境和空间形态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了当代单元式住宅小区户型设计的新理念,包括:适应性与可变性理念,个性化创新理念,商住型住宅——SOHO理念以及健康生态理念,为单元式住宅小区的规划布置与户型设计发展作一引导。
一、适应性与可变性理念一般的住宅,在目前生产体系运作下,其空间布局、设备系统、服务空间乃至室内装修等都是统一建造的成品,称之为“一次完成式”住宅。
住宅内部空间格局、设备系统,都是僵硬的不可变动的空间实体,僵化而无应变能力,住户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很难按自己的需求及爱好调整出理想的住所。
“户型设计的适应性与可变性观念是住宅适应居住者的需求,住宅设计给予住宅适应性、可变性,给予住宅生命,随居住者生命成长而成长,随居住者发展、变化而变化,使住宅成为成长型的住宅。
”(一)适应性与可变性理念产生的必然性“建筑的永久性是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住宅的普遍特征,住宅的坚固性因此比过去以砖木、土木为材料的时代提高了许多倍,对住宅空间本身来说,似乎不会有什么变化,然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变化却加快了,而且日趋多样化,于是人和住宅在时间的关系上矛盾就更加突出了。
住宅适应性与可变性设计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且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住宅 “量的要求”和“质的要求”同步增长。文章主要研究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两方面的优点,并研究论述了适应性和可变性是住宅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且有益于我国住宅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 住宅建筑 功能空间 空房率 适应性 可变性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国,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农村城市化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城市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城市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人口职业的改变和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随着人口、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其次随着居住水平和住宅品质的不断提高,改善居住质量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而对于目前的住宅建设,大面积大空间仍然是作为开发的重要方面,这些大面积套型住宅以及高昂的价格使得许多中少收入家庭望楼兴叹。相反,各空间利用率高且功能完善的套型却能有效减少成本而是适应广大中低收入家庭,有效解决目前我国住房紧张状态,同时这样的套型住宅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中国房产相关资料: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发表文章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实有住房建筑面积总量为124亿平方米左右,当年城镇常住人口6.07亿人(户籍人口加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2008年我国真实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20.5平方米;户均约60平方米。 另外,目前全国部分城市的空房率已经高达40%。
住宅适应性、可变性的必要性: 以家庭为细胞单元的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家庭对居住空间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住宅作为物质实体,其结构物质老化期可达100年,房产证产权所有是70年,而住宅使用功能空间老化期一般为20~25周年(以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时间为基础计算而得)。 其次我们这个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易变性也日趋增强,同时代沟的产生也日益明显;同一时期,不同居住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不同时期,家庭生命周期的演变,这都使得住宅需要具良好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以适应不同住户对套型布局的不同需求,并长期满足需求。 另外为充分利用居住建筑这一物质基础,即尽可能有效利用各居住功能空间,降低空房率,并使其适应家庭生活的变化且不影响家庭居住的舒适性,住宅建筑设计的适用性和可变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住宅的适用性(使用功能的变化潜力): 居住套型可以满足不同社会地位的、经济收入、生活模式和不同购房目的的居民需求。因此就需要住宅楼栋内套型大小、种类和各种套型分配比例,可以根据住户的需求,运用简单的技术加以调整和改变,能够满足多样和变化的居住空间以及结构性能。
住宅的可变性: 住宅结构和空间的上的形态变化,这其中也包括跃层的变化。
以住宅的不变来适应住户的万变,就要求住宅的一些功能空间保持中立或者说是功能模糊。当一个空间不是固化于某一个限定的使用要求,而符合几个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时,就产生了功能中立。各个房间可以采用相对均质的设计手法,使得每个房间都不局限在原有名称的功能中,可以按家庭的不同需要来安排房间。且这类住宅具有多项联系,住宅空间的变化丰富了空间的视觉,多变的设计也改变室内公式化的功能布局,从视觉、空间等方面将住宅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使得住宅功能布局更为灵活。这也是“适应、经济、美观的”重要体现。 有较强适应性与可变性的住宅可以满足不同阶段(设计阶段、建造阶段、居住使用阶段、改造维护阶段,在这些阶段买主可以亲自参与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在符合条件下更改设计)住户的需求,尤其是在居住阶段。在此阶段有许多空间和功能的需求变化,如家庭人口结构变化而分室,季节性房间调整,工作需求房间调整„„在这一阶段,住宅建筑的适应性和可变性可以满足住户不断变化的需要。
案例分析: 案例1(住宅建筑设计作业)分析: 正如以下图所阐释一样,一套户型在不同的变化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功能空间组成。 该设计方案是属于“可变—弹性—跃层住宅”。套型空间变化主要通过预留门洞,借助简单的改建措施,打开或者封闭门洞,从而实现各类套型之间的相互变化。可变是指该户型能够在结构、功能和空间上根据不同需要而变化;弹性是指大的户型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而变成两个小的户型(上排平面以不同颜色表示出来);跃层是指该户型可以占一层、部分两层或者整个两层。通过在设计中预先较为全面的考虑住宅空间的发展用途,大大增强了住户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后住宅功能的变化 。
具体分析: 一、 封闭跃层分析(室内楼梯部分则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灵活安排):
从变化后的各类户型适应不同住户方面分析: A1图:蓝色部分和淡红色部分各为一室两厅,可以满足单身一族、同居青年或者丁克家族。每个套型个功能空间很齐全,卧室、起居室、餐厅、厨房和卫生间各功能空间完全可以满足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B1图:与A1图相比较,蓝色表示的户型结合红色所表示的户型的一个卧室而成为两室两厅,适应于广大客户;而淡红色户型则变成SOLO——单身精准居住空间,该套型尊重客户生活模式,强调个性化界面,卧室和客厅没有明显的划分,可以没有客厅,也可以没有卧室,所有的生活空间设定来源于居住者的个性二次创造,主要客户群定位于 25 岁左右的单身或同居的青年。 C1图:两个户型合并成三室两厅。这一户型可以满足当代社会大多数住户。
从户主家庭人口结构方面分析: 从A1可以看出,刚刚自立的青年或者新婚夫妇根据自己经济状况购买所需套型。可以购买蓝色或者淡红色所表示的户型,又或者购买两个户型而将其中一套租赁出去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投资效益。 A1——B1生下小孩儿成三口之家。 从B1图可以看出,蓝色部分是属于两室两厅。当夫妇生下小孩儿成为三口之家,可以从A1图中淡红色表示的户型中得一卧室,而满足自己生活所需。楼梯部分则可以根据自家需要而灵活布置使用。 B1——C1小孩成家立业或者生下小孩。 从C1图可以看出,该户型属于三室两厅,适于五口之家或者四口之家(老人、中年、小孩)。但由于当代社会实际情况,不同年龄的人往往会产生代沟。这会使得家庭生活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不如意,如子女与老人分离而居,会使得老人觉得孤寂。而此户型的设计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老人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而成一种分而不离的居住局面。老人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深蓝色的表示),正如B1图小户型表示。老人通过室外阳台和户内走廊与子女生活空间相连。由于分而不离,方便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照顾,同时又保证彼此隐私安全和维持独自的生活习惯。这种户型生活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代沟对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又使得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C1——A1或者B1老人离去,户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将其他房间租赁出去而取得一定经济效应。 从上可以看出,该类套型可以满足家庭循环中不同阶段的使用,且居住室内环境很适宜。 上层(或者说跃层)在设计时设有单独的出入口,即与电梯楼梯相连接。当封闭跃层的时候,上下层彼此之间独立且互相不影响,上层的室内空间布置完全可以按下层一样布置,一样可变一样具有很强适应性。
二、 连接跃层分析: 跃层的各空间功能的变化可以随下层的变化一致,也可以独立变化。这一变化使得两层一共有3*3=9种户型变化。可以组成一室、两室、三室、四室、五室、六室等不同户型,能更广的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其中跃层设计的家庭活动室和家庭起居室实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改成书房、卧室等房间,有效增加室内空间的灵活性,符合当代居民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房间的可变性和适应性。其他具体分析可如封闭跃层分析以及分析图。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整个套型功能空间随着家庭的循环而灵活变化,其中包括跃层的变化,即表现出很强的可变性和适应性。变化的户型可以满足不同客户需要或者说可以满足家庭循环中不同阶段的使用,并且能创造出舒适的居住内环境,另一方面能提高各房间的使用率,而减少空房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目前住房紧张局面。 案例2,百合湖滨花园户型分析(如上图): 可变户型迎合青年业主不同时期的需求——90平方米的小户型,均为双卫生间布置,大量采用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入户花园、多功能大阳台,空中花园、大露台,大飘窗等人性化设计,使得百合湖滨花园户型具备了超强的多变功能以及超强的舒适性,一房到三房,业主可以自由改变。
结语: 当今,一方面面广量大的住宅建设需要产业化和标准化设计,同时不同住户有不同的需求,需要个性的表现,同时住户的需求又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发展。故而住宅“量的需求”和“质的需求”呈同步增长,而我国正在走资源节约型以及可持续发展道路,且目前我国居民住房用地十分紧张。从而在有限的居住面积条件限制下提高居住环境,以及满足更多住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尽可能提高功能空间的利用率,增加套型的适应性和可变性。这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居民购房的的压力,改善我国居民住房条件按,同时对我国城市化以及住宅产业健康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试论居住需求和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 雷鸣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成规学院 400045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韩申山 邢娟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住宅适应性研究 共娅 同济大学 建筑技术科学 20050301 中小户型可变性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黄艺 叶眉 论适应性设计在合租互助养老住宅中的运用 贺丹 徐雷 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住宅精细设计》 周燕珉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胡任禄 周燕珉 中国建筑工业额出版社 新浪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