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36.33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

动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说引言

老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模块《地理1》第二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5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和合作学习理念。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为每个知识点准备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并形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老师则从旁指引,协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

(1)说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完了第一章《行星地球》这个宏观世界之后,来到相对微观的地球,学习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大气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具有比较大的空间跳跃性。本节分为三个次级知识点,分别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一章的知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基础上的,也是学习后面章节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程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从标准可以看出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是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运用图表,说明了人教版的课本更注重学生智力发展,而不是灌输知识给学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阐述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过程图,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绘图并描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学习,体会合作学习方法的优点;

通过对比分析地理过程图,形成对比、分析地图的一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合作学习的意义;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首先安排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知识,说明了这部分知识在本节学习中的基础性重要性。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开展热力环流和下一节——气压带和风带这些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热力环流是全球大气运动的基础,是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原理。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别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过程”。

等压线属于等值线图的一种,但学生在初中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而热力环流的过程就是建立在等压线的基础上的。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知造成一定的障碍。由于生活条件限制,学生没有体会过高空或者高原上的气压大小,对气压差异的感知能力比较差,难以对高低气压之间的流动有理论的认识。但对生活中高低气压运动的现象——风,则司空见惯。但风的形成本身就很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也会不一样。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热力环流的过程”和“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采用“设疑导学法”、“情境教学法”、“归纳总结法”、“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导入的形式就是设疑法,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月球的昼夜温差比地球的昼夜温差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解“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的过程时,先利用实验情境,让学生感性认识该知识,初步建立学生的知识基础。而“归纳总结法”则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无论学完了哪个知识点,都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

五、说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种想要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欲望,这种欲望能促使他们对自然事物进行思考,充分发挥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主动性。

本节是地理1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并且也能深刻感受到这些地理现象——风、温度。这有利于学生开展感性认知,然后再理性认识事物的特点。另外,本节与第一章内容联系的比较少。学生没有具备学习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

学法指导

针对上述情况,本节内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所以,学生的学习以合作学习为主。对于部分知识的讲解和活动的开展,都为学生准备了很多的资料,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形成答案。课本中相似的知识点比较多,例如比较“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异同。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规律。对于所教的知识,教师并没有立刻进行总结,而是先让学生尝试着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基本采用“导入新课”、“自主学习”、“重难点突破”、“迁移应用”、“归纳总结”和“课堂练兵”的流程,这6个环节是在整节课中循环使用的。

1、课程导入

本课程的导入采用设疑法,利用月球昼夜温差大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同时,对比地球的昼夜温差小的事实,阐述大气在受热过程对地球温度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

在讲解陈述性知识的时候,不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而是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老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材料或者课外资料,形成对知识点的认知。例如在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先给学生提出问题:①大气层的热量来源有哪些?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会有哪些损失?③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3、重难点突破

针对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热力环流的过程,我采用了情景法。利用“烟”在具有冷源和热源的密封容器里的运动状况,让学生在模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