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31.28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水分存在的两种状态:束缚水和自由水。

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不参与代谢作用,含量与植物抗性大小有密切关系。

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参与代谢,与植物代谢有关。

植物细胞吸水主要有三种方式:扩散,集流和渗透作用。

扩散是一种自发过程,指分子的随机热运动所造成的物质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移动,扩散是物质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适合于短距离迁徙。

集流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此外还有吸胀吸水(未形成液泡的植物细胞)降压吸水(压力降低引起)

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重力水、毛细管水和束缚水

重力水:指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下降的水分

毛细管水:存在于土壤颗粒间毛细管内的水分

束缚水:土壤颗粒或土壤胶体的亲水表面所吸附的水合层,植物一般不能利用

根吸水的途径有三条:质外体途径、跨膜途径和共质体途径。(后俩者为细胞途径)

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的部分移动,阻力小,所以这种移动方式速率快

跨膜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通过质膜还要通过液泡膜

共质体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率较慢

水势:相同温度下一个含水的系统中一偏摩尔体积的水与一偏摩尔体积纯水之间的化学势差称为水势。把纯水的水势定义为零,溶液的水势值则是负值。

根系吸水的两种动力:根压(主动)和蒸腾拉力(被动)。

根压:生理活动引起的靠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导管上升的动力。(离子通过主动运输从内皮层进入中柱,水势降低)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溢出液体的现象。流出的汁液是伤流液。

吐水:从未受伤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由根压引起,判断根系生理活动的指标。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这种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称为内聚力学说亦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称为植物的矿质营养。

矿质元素:以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灰分中(烘干的植物体充分燃烧),也称为灰分元素(ash element)

必需元素:指植物结构或新陈代谢中的基本组分元素,缺失时能引起严重的植物生长发育异常。

•单盐毒害(Toxicity of Single Salt):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

•离子拮抗作用(Ion Antagonism):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人少量其他金属离子,即能减弱或消除这种单盐毒害,离子之间的这种作用称为~~。

•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将必需的矿质元素按一定浓度与比例配制成混合溶液,这种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而无毒害的溶液,称为~~。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荧光现象:叶绿素在透射光下为绿色,反射光红色。

黄化现象:缺乏某些条件而影响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

分子的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状态,分子所吸收的光能迅速向邻近分子传递或转变为其它能量形式,而分子又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此过程即激发态的衰变(decay)。

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可以光子形式释放能量。

处在第一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称为荧光(fluorescence)

而处在第一三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称为磷光(phosphorescence)

光敏色素: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植物各器官的色素蛋白,含量极低、浅蓝色、易溶于水;由生色团和蛋白质组成;生色团具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Pr与Pfr可相互转换;仅Pfr有生理活性,参与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诱导共振(inductive resonance)是指当某一特定的分子吸收能量达到激发态,在其重新回到基态时,使另一分子变为激发态。

光合单位(photosynthetic unit): 每吸收与传递1个光量子到反应中心完成光化学反应所需起协同作用的色素分子的数目.由250-300个叶绿素和其它聚光色素分子构成:光合单位=聚光色素系统+反应中心。

叶绿体类囊体上的色素分为反应中心色素(吸收光能或接收由聚光色素传递来的激发能后, 发生光化学反应的光合色素。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属于此类。它具有光化学活性,既是光能的“捕捉器”,又是光能的“转换器”(把光能转换为电动势)。)和聚光色素(只吸收和传递光能,不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合色素,包括大部分叶绿素a和全部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无光化学活性,有收集光能的作用,传到反应中心色素,绝大多数色素,又称为天线色素)。

反应中心(reaction center)是发生原初反应的最小单位,它是由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原初电子受体、次级电子受体与供体等电子传递体,以及维持这些电子传递体的微环境所必需的蛋白质等成分组成的。

反应中心中的原初电子受体(primary electron acceptor)是指直接接收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传来电子的电子传递体 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是光化学反应中最先向原初电子受体供给电子的,因此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又称原初电子供体(primary electron donor) 。

原初电子供体失去电子,有了“空穴”,成为“陷阱”,便可从次级电子供体那里争夺电子;而原初电子受体得到电子,使电位值升高,供电子的能力增强,可将电子传给次级电子受体。供电子给P+的还原剂叫做次级电子供体(secondary electron donor,D),从A-接收电子的氧化剂叫做次级电子受体(secondary electron acceptor,A1)

当光波大于685nm(远红光)时,虽然光子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产额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红降。

两种波长的光协同作用而增加光合效率的现象称为增益效应或爱默生效应。

“Z”方案(“Z”scheme),即电子传递是在两个光系统串联配合下完成的,电子传递体按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排列,使电子传递链呈侧写的“Z”形。

光下在叶绿体(或载色体)中发生的由ADP与Pi合成ATP的反应称为光合磷酸化(photosynthetic phosphorylation,photophosphorylation)

光呼吸:植物绿色细胞依赖光照,吸收O2释放CO2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光抑制(photoinhibition of photosyn- thesis):光能过剩导致光合效率降低的现象。

当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在一定条件下,使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

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