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抗原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8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参考范围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简称HBA27)是一种由人免疫系统生产的特殊细胞,用于保护人体免受各种疾病的侵害。
它的参考范围是对人类免疫系统的一种指标。
HBA27最初由Kanungo等人在1977年发现,它主要存在于血液中的白细胞(白血球)中。
研究表明,HBA27在血液中的含量被用来诊断特定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病症。
HBA27的参考范围是指一定度的HBA27在人体血液中存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正常水平。
根据不同的实验和研究,HBA27的参考范围在2微克到7微克每毫升之间,而健康的成年人的HBA27水平一般为5微克每毫升。
从HBA27参考范围可以了解,HBA27在正常情况下是必要的,但过多的HBA27会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比如出现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究其原因,HBA27有一些促进免疫反应的作用,包括参与宿主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HBA27被认为是参与免疫反应的一种“分子标记”,它能够促进白细胞对外界病原体的识别和攻击,起到免疫保护的作用。
除了参与免疫反应的功能外,HBA27也可以与其他免疫系统相关的蛋白质结合,可能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抑制一些特定的免疫反应,控制免疫系统的稳态。
因此,HBA27的参考范围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疾病,也有助于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医疗领域,对HBA27参考范围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有可能为免疫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总之,HBA27参考范围是对人类免疫系统的一个指标,它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疾病,还有助于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可能为免疫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和黏附分子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相互关联。
HLA是一组高度多态的蛋白质分子,主要存在于人类白细胞表面。
HLA分子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并呈递抗原给免疫系统,从而激活免疫应答。
HLA分子在免疫系统中起着调节免疫应答、抗感染和免疫自身调控等重要作用。
黏附分子是一类蛋白质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表面,并参与细胞间的黏附和相互作用。
黏附分子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参与白细胞的迁移、黏附和激活等过程。
黏附分子的表达可以受到HLA分子的调控。
HLA分子和黏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的关系。
一方面,HLA分子可以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影响白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另一方面,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和功能也可以影响HLA分子的调节和免疫应答。
在免疫系统中,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A)和黏附分子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细胞识别和信号传导:HLA分子通过呈递抗原向T细胞介绍外来抗原,并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
黏附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辅助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黏附和信号传导。
2. 炎症反应调节:HLA分子和黏附分子在调节炎症反应中密切相关。
HLA分子通过控制抗原递呈细胞的活化状态影响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黏附分子则在炎症介导的细胞黏附和迁移中发挥作用,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3. 细胞间相互作用和免疫调节:HLA分子和黏附分子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HLA分子在调节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活化中起关键作用,而黏附分子则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黏附和交流,影响免疫应答的效果。
4.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调节:HLA分子和黏附分子在维持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和自身免疫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们共同调节T细胞的选择性识别和抑制效应,有助于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综合来看,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在免疫系统中展现出紧密的关联和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调控免疫细胞的功能、免疫应答的调节以及炎症反应的调控。
白细胞分化抗原
机体免疫系统是由中枢淋巴器官、外周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所组成。
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细胞间直接接触和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或其它介质间接的作用。
免
疫细胞间或介质与细胞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膜分子,包
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其它分子,细胞膜分子通常也称为细
胞表面标记(cell surface marker)。
免疫细胞膜分子的研究对于深
入了解免疫应答的本质以及临床某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疫细胞分子的种类相当繁多,主要有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 R)、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分化
抗原、粘附分子、促分裂素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免疫球蛋Fe段受体
以及其它受体和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
正常分化成熟不同谱系(lineage)和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
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它们大都是穿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含胞膜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
有些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磷脂酰肌醇(inosito
l phospholipids,IP)连接方式“锚”在细胞膜上。
少数白细胞分化
抗原是碳水化合物半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病
理过程。
例如:①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免疫细胞抗
原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免疫效应功能的发挥;②造血细胞的分
化和造血过程的调控;③炎症发生;④细胞的迁移如肿瘤细胞的转移。
第7章(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 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骨髓,胸腺B 细胞T 细胞浆细胞AgAgAbAgAg皮肤粘膜屏障APC补体系统外周免疫器官效应T感染组织归巢§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2.粘附分子§3.CD分子和黏附分子及其单抗的临床应用§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一)概念*(二)CD的概念**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lineage)、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2.分类名称英文名称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 super family, IGSF CKR家族CK R familyC型凝集素超家族C-lectin super family 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TNF超家族TNF super family TNF R超家族TNF R super family(二)CD的概念**(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表达细胞均鉴定明确者,称CD。
分组CD编号T细胞CD2~CD5,CD8,CD28,CD152,CD154 B细胞CD19~CD24,CD40,CD72~CD86髓样细胞CD11b~CD17,CD31~CD36,CD64~CD68,CD87~CD93,CD115NK CD16,CD52~CD59,CD94血小板CD41,CD42,CD63,CD107内皮细胞CD105,CD106,CDw109粘附分子CD11a,CD44,CD49~CD51,CD61,CD62,CD102~CD104,CDw108§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功能受体TCR+辅助受体BCR+辅助受体NK细胞受体补体受体(CR)FcR细胞因子受体(CKR)模式识别受体(PRR)死亡受体(DR)共刺激分子T,B,APC归巢受体和地址素白细胞,内皮细胞§2.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Introduction1.定义: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名词解释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uman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s)指的是在人体白细胞表面上表达的多种细胞表面分子。
这些分子可用于鉴定人体中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被广泛用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用于区分不同类型及亚型的白细胞,并帮助诊断和监测血液及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命名通常基于它们的免疫表型和免疫学特征,如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标记。
医学免疫学――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白细胞(也包括血小板、内皮细胞等)在分化发育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膜表面分子。
CD的概念:将来自不同实验室识别同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群称为--CD单抗;而将该CD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白细胞分化抗原称为CD分子。
人的CD编号已从CD1命名至CD247。
第一节概述粘附分子是泛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糖蛋白。
它们是CD分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粘附分子的种类粘附分子种类繁多。
目前就其基因结构的同源性和功能特点,可包括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钙依赖粘附素家族以及其他未归类的粘附分子如CD44等。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以膜蛋白形式存在于细胞表面,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相似的结构特征、遗传基因有同源性的蛋白质,这类蛋白质统称为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IgSF成员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或几个Ig样功能区1.CD4和MHC―Ⅱ类分子CD4分子为T细胞分化抗原,主要存在于成熟的TH.Ti.TD细胞,少数TC细胞也表达CD4分子。
CD4分子的功能有二:(1)与II类分子α2或β2结合;(2)胞内段传导信号。
2.CD8和MHC―I类分子CD8分子主要分布于TS.TC.TCS细胞,CD8+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30%~50%,占胸腺细胞的80%。
CD8为MHC―I类分子的受体,能与I类分子α链的非多态性区结合。
CD8+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接触时,CD8分子与Ⅰ类分子结合也可加强T细胞TCR与递呈细胞抗原的结合,促进细胞磷酸化。
3.CD2和CD58分子CD2分子即LFA―2,其配体为LFA―3(CD58)。
CD2分子分布于胸腺细胞、所有的成熟T细胞及大部分NK细胞表面。
LFA―3分布较广,所有外周组织细胞(除淋巴细胞外)包括上皮和内皮细胞、结缔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均有表达。
CD2/LFA―3的相互作用促进T细胞与其他细胞结合,从而扩大免疫应答反应。
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查与输血反应(一)HLA抗原和抗体人类白细胞上有3类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白细胞特有抗原、与其他组织共有但也是最强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1.HLA:是糖蛋白抗原,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抗原和组织抗原。
HLA有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基因编码,这些基因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也称为HLA基因,定位在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共有6个座位,至少含4个与移植有关的基因区:即HLA-A、HLA-B、HLA-C和HLA-D。
HLA-D又分为HLA-DR、HLA-DQ、HLA-DP亚区。
HLA-A、HLA-B、HLA-C基因编码的抗原称Ⅰ类抗原。
HLA-DR、HLA-DQ、HLA-DP基因编码的抗原称Ⅱ类抗原。
2.HLA抗体:大部分是IgG、少数是IgM。
(二)HLA分型方法1.淋巴细胞毒试验为HLA抗原分型常用方法。
2.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本方法多用于组织相容性方面的研究,临床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
3.分子生物学技术一类是PCR为基础的基因分型。
另一类是以测序为基础的基因分型。
(三)HLA检测临床意义1.器官移植HLA配型的作用为:①在肾移植中,供受双方共有的DR抗原越多,或已检出的DR错配抗原数越少,移植存活率就越高。
②在移植前输血的患者中,DR配型能提高存活率。
③骨髓移植前不宜输血,以防受体被免疫。
心、肝、肺等器官的移植,多用于生命垂危的患者,主要要求ABO血型相同。
2.输血成分输血疗法时,如HLA同型血液,则能提高疗效。
临床输血的发热反应中,有些是由HLA抗体引起,尤其是多次输血的患者,HLA抗体可以破坏白细胞,为避免HLA引起输血反应,可在输血前做交叉淋巴细胞毒试验。
70%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发热反应,一般认为是白细胞被HLA抗体破坏后释放致热原物质所致。
可先将白细胞过滤后再输血。
3.亲子鉴定由于HLA系统的高度多态性,使HLA成为亲子鉴定中的一个有力工具,具有重要法医学意义。
4.疾病诊断发现许多疾病与HLA有关,例如强直性脊椎炎患者91%带有B27抗原,而正常人带B27抗原者只占6.6%。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间直接接触以及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生物活性分子介导的作用。
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功能分子是免疫细胞相互识别和作用的重要分子基础,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黏附分子等。
有些细胞表面功能分子也称为细胞表面标记。
第一节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uman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HLDA)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lineage)、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
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白细胞分化抗原研究兴起时,主要是研究淋巴细胞和髓样细胞等白细胞的表面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因此而得名。
实际上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在白细胞外,还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白细胞分化抗原大都是跨膜的糖蛋白,含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有些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连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上;少数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碳水化合物。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根据其胞膜外区结构特点,可分为不同的家族或超家族。
常见的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型凝集素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等。
(二)分化群的概念1975年创立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研究。
国际专门命名机构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在许多情况下,单克隆抗体及其识别的相应抗原都用同一个CD 编号,在阅读教科书和文献时需区分所指的CD编号是表示细胞膜表面分子,还是针对此分子相应的单克隆抗体。
组织分布与功能可将这些基因座分为三类。
3.人白细胞抗原系统-Ⅲ类基因人白细胞抗原系统-Ⅲ类基因区域至少已发现36个基因座,其中C2、C4、Bf座编码相应的补体成分,另外还有21羧化酶基因(CYP21 A、B)肿瘤坏死因子基因(TNFA、B)以及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 P70)基因。
补体C4由二个不同的基因(C4A与C4B)编码。
人白细胞抗原系统-Ⅲ类基因区结构见图5-3。
图5-3 人白细胞抗原系统-Ⅲ基因区结构示意图1.2人白细胞抗原系统等位基因及编码产物的命名按WHO-人白细胞抗原系统命名委员会发布的资料,仅经典的人白细胞抗原系统-Ⅰ、Ⅱ类座(A、B、C、DR、DQ、DP)等位基因即达279个。
表5-1列出了至1991年11月已识别的人白细胞抗原系统特异性。
根据该委员会制定的命名原则,凡确定新的人白细胞抗原系统抗原特异性都要明确其DNA序列。
此外,下列几种情况在人白细胞抗原系统特异性编号后加W(work shop)标记。
表5-1 已识别的人白细胞抗原系统特异性(1991)以及法医的亲子鉴定中得到了应用。
不同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
在群体调查中比较患者与正常人某些特定等位基因及其产物的频率,这是研究遗传决定的对疾病易感性的主要方法。
人白细胞抗原系统是目前已知的具有最复杂多态性的人类基因系统,且Ir基因正位于人白细胞抗原系统复合体内,因此考虑到人白细胞抗原系统与某些免疫性疾病可能存在相关性。
60年代末通过对患者与正常人人白细胞抗原系统抗原频率的群体调查,发现了某些疾病与特定的人白细胞抗原系统型分别呈非随机分布。
最典型的例子是91%以上的北美白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有人白细胞抗原系统-B27抗原。
这种现象,即二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呈非随机分布,称为关联(association)。
人白细胞抗原系统是第一个被发现与疾病有明确联系的遗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