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免费)
- 格式:doc
- 大小:265.00 KB
- 文档页数:93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模板集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讲人物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2、讲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来讲,要讲得具体生动。
听众听时要认真,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3、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三、教学难点: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的活动。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我们今天就来开一个故事会。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这次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看的电影、电视里,有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今天的故事会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人物故事。
看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三)讲故事。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的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推举一—二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评选故事大王。
评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五)总结:要想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第二、三课时:教学内容:习作七(一)明确习作要求。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一个人,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生齐读作文要求)2、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让我们先交流一下。
(二)学生交流:我准备写谁,我为什么要写他,我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在全班交流。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备课教案(人教版)第一章:《草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草原的特点和风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
2. 草原图片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组内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4.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的方式,理解课文大意。
5. 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第二章:《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体会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
2. 丝绸之路图片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丝绸之路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组内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第一课《水仙花》教学目标:•了解《水仙花》的故事内容,感受诗歌的美丽与优雅。
•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习写诗文,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水仙花》的故事情节,掌握基本诗歌语言。
•难点:表达个人对诗歌的情感和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音频《水仙花》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阅读课文:逐段解读《水仙花》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水仙花》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4.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写一首自己的诗歌,以表达对大自然之美的感悟。
5.课堂分享:挑选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鼓励互相欣赏与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利用诗歌、故事等文学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立思考。
第二课《小哥俩的故事》教学目标:•理解《小哥俩的故事》的情节和主题,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学习写记叙文,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小哥俩的故事》的情节发展,把握故事的主题。
•难点: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小哥俩的故事》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
2.阅读课文:逐段解读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变化。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成长。
4.作文训练:让学生尝试写一篇以“友情”为主题的记叙文,展现自己的文笔和情感。
5.回顾反思:总结故事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对友情、诚实等价值观念的认识和坚守。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友情的理解得到了加深,同时也在语文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
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培养他们对文字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编写日期:【编写日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研究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拓宽知识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研究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3)文化常识的拓展与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研究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状态。
2. 自主研究: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字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研究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查找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5.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课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xxxx》,理解主题思想
•掌握目标词语和重点词语
•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目标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
•运用目标词语进行句子构造
教学过程
1.导入:讲解课文背景,引出课文主题
2.学习:学生跟读课文,老师解释生词和难句
3.拓展: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新年景象
4.练习:学生分组,互相朗读课文
5.巩固:默写目标词语,整理课文内容
第二课
教学目标
•了解《xxx》的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进一步体会诗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解意境
•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提炼出诗词的核心意思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音频引出课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学习:课文朗读,并分段解释诗句
3.拓展: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用词技巧
4.练习: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5.总结: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和总结
……(依次类推,逐课展开)
结语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形成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而有意义的过程。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备课教案(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3)写作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解决生字词和课文理解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3. 选择一篇课外阅读文章,进行阅读并做简要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3. 单元测试评价: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七、单元备课1. 第一单元:以春天为主题,学习描写春天的文章,感受春天的美好。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草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谁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草原或自己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交流一下?2.播放歌曲《天堂》。
(设计意图:用音乐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出示课题,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或者查字典解决。
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导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美人情美(沿作者思路,紧紧抓住课文景美、人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表格式) 全册合集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年月日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年月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年月日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年月日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第二、三课时习作及评改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年月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年月日
第一课时教学《牧童》
第二课时教学《舟过安仁》
第三课时教学《清平乐·村居》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3年月日
第一课时。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最新9篇)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篇一【教材简解】《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
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
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啰里啰唆聊了老半天,浪费了别人不少时间。
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教学重点】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幻灯片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废话连篇拐弯抹角婆婆妈妈寡淡无味简明扼要斟字酌句直截了当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师: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2.师: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
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人物。
杨氏之子的风趣幽默,晏子的能言善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检查预习,了解相声1.师: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嗞嗞呃耗子啰唆嘚儿啷甭师:“嗞嗞”是象声词,“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师:“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
看到它。
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2.师: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生: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3.师:听过相声吗?听过谁说的相声?对于相声这一种有趣的表演艺术,你有哪些了解呢?师:相声是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逗观众开心,留给人们思考。
从形式上看,相声可分为三种: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俩人的叫对口相声,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交通工具第一课《交通工具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
2.了解地球的概念及地球上人类活动的情况。
3.能够区分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了解交通工具的安全用法。
教学计划:1.通过展示交通工具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历程和现代社会中交通工具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念及地球上人类活动的情况,并与交通工具的发展进行联系。
3.教授各种交通工具的名称及特点,并进行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4.对不同交通工具的安全用法进行讲解和演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体验。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和安全用法,并与地球的概念进行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交通安全意识,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认知和使用技能。
第二单元少先队员的故事第四课《石兰的故事》教学目标:1.理解少先队员的职责和义务,了解石兰的事迹及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2.通过石兰的故事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家人。
教学计划:1.通过播放石兰的事迹纪录片,介绍石兰的生平和事迹,让学生了解石兰的人物形象。
2.进行课文朗读和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石兰对父母的孝顺之心,并探究石兰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3.通过展示石兰的手工制作作品和父母生活照片,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入手,关爱家人,学习体验石兰的精神内涵。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石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少先队员的职责和义务,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认知和使用技能。
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第三课《乡村的四季》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的自然景观和四季变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农村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面貌,加深学生对农村的理解和尊重。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草 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 平地、羊、马 、牛 1草原 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