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的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具体翻译分析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商务英语中经常用到的语言表达方式。
隐喻通过比较或象征的方式来传达某种含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和丰富。
在商务交流中,隐喻常常被运用来描述商业活动、市场行情、管理策略等场景,因此对于商务专业人士来说,了解隐喻的使用和翻译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就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具体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1. 商务活动在商务活动中,隐喻常常被用来形容和解释商业行为和市场现象。
当人们说“市场竞争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时,就是用隐喻来比喻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商业运作的复杂性。
这样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够更好地传达思想和观念。
2. 管理策略在描述管理策略和运营方式时,隐喻也经常被运用。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会说:“我们需要打破沉闷的局面,吹响新的号角”。
这里的“打破沉闷”和“吹响新的号角”都是隐喻,用来形容改革和创新的管理策略。
这样的隐喻让管理理念更加生动和具体,更容易引起共鸣。
3. 财务状况财务报表和数据分析中,隐喻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企业的财务状况。
当人们说“公司的财务状况像一条起伏不定的曲线”时,就是用隐喻来形容公司的盈亏变化。
这样的隐喻能够让复杂的财务数据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1. 直译在商务英语中,有些隐喻可以直接翻译成中文而不失其原意。
“市场竞争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直接翻译成中文“市场竞争激烈”即可。
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隐喻的意义,又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2. 意译在翻译隐喻时,有些情况下需要进行意译来保持原意的表达。
“吹响新的号角”在中文中可以翻译为“提出新的计划”或“展开新的行动”,这样的意译虽然不是直译,但可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3. 省略有些隐喻在翻译成中文时可以省略部分修辞表达,只保留其直观的意义。
“财务状况像一条起伏不定的曲线”可以翻译为“公司的财务状况变化较大”,省略了原文中的比喻,但仍然能够传达出同样的含义。
1. 上下文理解在翻译商务英语中的隐喻时,需要充分理解上下文和语境,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隐喻Metaphor字体[大][中][小]指用一个或多个概念、意象或象征喻示另一个概念、意象或象征,使其表达更加生动,述意更加复杂,含义更加深广。
隐喻有多种说法,它们的性质与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迄今仍有异议。
因此还不可能提出一种立即能为大家接受的关于隐喻的更加确切的定义。
对于隐喻关系有各种不同的描述:比较、对比、类比、相似、并列、相同、张力、冲突、融合等。
对于隐喻在诗歌中的性质、用法与功能,也有不同的见解。
近年来有一种受到重视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构成诗歌特有的内部关系的基本手段。
有些批评家认为隐喻是区别诗歌的想象与表达方式和其他体裁作品的逻辑与推理方式的标志。
另一些批评家则从人类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一切语言都是“隐喻”。
然而,传统的观点则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或者是一类比喻手段(包括两种或四种不同用法的比喻手段),用于语言修饰、生动描写、阐述意义或制造某种神秘感。
首先讨论一下认为隐喻是一种比喻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这种观点的首倡者。
他在《诗学》一书中写道:“隐喻即是以一事物的名称指称另一事物;这种转移可以是由属至种,也可以是由种至属,或由种至种,或者以类比为根据。
”后来的语法学家把亚里士多德所列述的四类指称“转移”重新进行了分类,定名为“提喻”“转喻”“牵强比喻”等。
这种分类法与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并不完全一致。
自古罗马的西塞罗和昆提利安以来的语法学家又根据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的有关论述,主张隐喻成分之间须具备相关性或一致性,隐喻本身须具有一定的清晰度。
因此,传统修辞学反对使用“混杂隐喻”以及把隐喻局限于描写或说明用法的观点。
乔治·坎贝尔在《修辞理论》(1841)一书中写道:“在隐喻中存在的惟一关系是相似。
”语法学家也注意到隐喻成分之间存在某种逻辑不一致性,因此提出:隐喻不仅转移或改变意义,而且可以歪曲意义。
《简编牛津英语词典》对隐喻所下的定义称:“一种修辞格;一个名称或描写语转用于某个在严格意义上它并不完全适用的事物。
英语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建构英语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建构一、概述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增加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
功能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词语修辞方式延伸至语法的隐喻方式,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
语法隐喻指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隐喻化表达方式,与之相对的是一致式。
韩礼德主要从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方面对语法隐喻进行了探讨[1]。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及物性隐喻,即过程类型的转化。
人际语法隐喻涉及情态意义和评价意义的表达。
两种隐喻形式都广泛存在于语言中,并以变化的句法形式反映人类经验和概念结构,为语篇的建构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文章重点探讨人际语法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关于概念语法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将另行撰文论述。
二、人际语法隐喻语言不仅可以表达说话者的亲身经验和心理活动,还具有反映说话者身份、态度以及他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等功能。
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
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不是一一对应,除了一致式之外,人际语法隐喻也是实现“人际功能”的有效手段。
人际语法隐喻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两部分。
(一)情态隐喻情态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体现,还可以通过其他语言形式实现。
如例 1:(1)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2)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例 1(1)中的情态意义由副词 Probably 和 never 体现,是一致式的表达形式;而该情态意义在例1(2)中,由小句I don'tbelieve 体现,虽然该小句的语法成分齐全,但在功能上体现的是情态语义。
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相当于一个语气状语,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一情态意义,在语法层上形成一个隐喻结构。
[2]情态可分为两种类型:情态化和意态化。
情态化包括可能性和经常性,意态化包括义务和意愿。
韩礼德认为[1],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由情态取向决定。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具体翻译分析【摘要】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在商务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比喻和隐喻进行沟通可以使信息更加生动形象且有效传达。
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的概念以及在商务英语中的作用,然后详细探讨了商务英语中常见的隐喻,隐喻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并举例说明了隐喻在商务沟通和写作中的应用。
强调了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隐喻运用水平的建议,并探讨了隐喻翻译对商务沟通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并提高在商务交流中的应用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商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关键词】商务英语、隐喻、翻译分析、作用、翻译技巧、翻译策略、商务沟通、写作运用、重要性、提高水平、沟通影响1. 引言1.1 什么是隐喻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借用某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的比喻方式。
在商务英语中,隐喻被广泛运用,可以使得文本更具表现力和生动性,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
隐喻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也可以让文本更加富有启发性和想象力。
通过隐喻,作者可以用一个简明扼要的描述来传达复杂的信息,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商务英语中,隐喻经常用于描述市场情况、企业管理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商务信息和情况。
熟练掌握隐喻的运用技巧对于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水平和沟通效果至关重要。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修辞,更是一种可以帮助传达信息、引导思考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和运用隐喻,可以让商务交流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1.2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作用在商务英语中,隐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隐喻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和表达各种商务概念,使得信息传达更加生动和有趣。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用熟悉的语言和形象来解释和描述抽象的商务概念,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隐喻在商务英语中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紧密的沟通关系。
一些通俗易懂的隐喻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容易与他人共鸣,还可以在商务谈判或交流中化解尴尬和疏远感。
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林正军 夏士周摘 要: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人类在认知层面对经验的高层次加工,而概念语法隐喻则关注经过高层次认知加工的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表达。
本文构拟了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实现框架。
研究发现:语法隐喻式表达的概念意义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对概念意义的表达是概念语法隐喻产生的动因;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概念语法隐喻中过程转换、级阶转换和性状转换的主要认知机制。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语法隐喻;概念意义;认知机制[中图分类号]H05 DOI:10.12002/j.bisu.4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3)03-0003-15引言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指体现同一概念意义的不同语言表达式之间的隐喻性关系,是语法隐喻的一种,主要关注经验意义的不同体现方式。
当人们使用的表达更加接近外部世界事态时,这种表达式被称作一致式,通常是无标记的、典型的词汇—语法形式;而当使用的表达为有标记的、非典型的词汇—语法形式时,这种表达式被称作隐喻式(Thompson,2014;朱永生,2006)。
现有概念语法隐喻研究包括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两个层面。
理论层面的研究多致力于对概念语法隐喻的界定或对其生成方式的解读(Martin,2008;朱永生,2006;丛迎旭、王红阳,2013),其中认知视角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的运作机制及表达式的语义关系等问题(高波,2009;林正军、杨忠,2010/2016;刘婷婷、张奕,2014;林正军、董晓明,2017;林正军、张姝祎,2018)。
应用层面的研究则涉及概念语法隐喻在阅读与写作教学(Ryshina-Pankova,2015;Lee et al.,2019;楚建伟、高云,2014)以及翻译研究(Bisiada,2018;唐革亮、杨忠,2016;董敏,2018)中的作用。
修辞的三大基本原则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手法及其应用的学科,它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感受。
修辞手法可以用于各种文体,如散文、诗歌、小说等,甚至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演讲或写作中。
在修辞学中,有三大基本原则,分别是“比喻”、“隐喻”和“排比”。
下面我将逐一介绍这三个原则。
首先是“比喻”。
比喻是一种运用直观形象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
比喻可以使文本更具有感染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比如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用“世界就像一个舞台”这个比喻,把人生比作戏剧,揭示了人生的虚幻和变幻无常。
又如杜甫的《登高》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青史浩如烟波扬”这个比喻,将白云比作青史,形象地表达出长远历史的浩瀚与深远。
其次是“隐喻”。
隐喻是一种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来描述和强调某种意义的修辞手法。
相比于比喻,隐喻更加间接和隐晦,读者需要自行揣摩其中的含义。
隐喻可以起到增强表达的作用,使文本更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宝玉”隐喻了自己,通过宝玉的遭遇和情感抒发,表达了自己对红楼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再如鲁迅的《热风》中,“并肩行走的天使你怕我吗?”这个隐喻,将行走的人比喻成天使,生动地描绘了沉重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渴望。
最后是“排比”。
排比是一种将一系列相同结构或语法的句子或短语连续排列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使文本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让读者更容易记住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在演讲或写作中,排比可以起到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使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比如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其中有一句“我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种排比的句式重复使演讲更加生动有力,更好地表达出他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信心。
总之,比喻、隐喻和排比是修辞学中的三大基本原则。
它们在文学创作和修辞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yuwenjianshe001@91概念隐喻理论下隐喻语篇分析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谌志远摘要: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的渊源、发展历程、隐喻语篇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被广泛应用在语言学当中。
概念隐喻以构建语言层次为表征,反映出思维的建筑感,作用在语篇当中,立体化体现语言的每个层次。
本文以分析隐喻语篇在语言学当中的功能作用,以求得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语言学 概念隐喻 隐喻语篇 明喻引言隐喻与明喻概念相对,是把本体转化为看似不能用喻体却有着相同本质的一种修辞方法,换言之就是将二者的共性隐藏了起来。
从语言学涵盖范围上来说,隐喻始终存在其中。
它广泛应用在文学、文艺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之中,帮助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重新架构,完成文化、宗教、语言艺术的升华。
[1]隐喻非常具有生活性,这种广泛性又带有两面性,一方面反映出现在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又给语言学研究造成了一定难度。
现今研究多是从词汇层面对隐喻做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缺乏语篇层面研究。
但在实际生活当中,隐喻在语篇当中的作用非常广泛。
作为组织语篇的重要方式,隐喻体现在以词汇、句子组成的语篇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衔接功能。
隐喻已经超越了基本的修辞手段本意,成为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和构建语篇的重要方法。
比如在文学创作过程当中,创作者必须先在头脑里建立起基本架构,明确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以及组织语篇的有效方法,在词汇组成句子及句子支撑起整个篇章的思考过程中,这种起到衔接作用的就是隐喻。
一、隐喻研究历史与现状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发源于西方,按照研究范围与研究方式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时间跨度非常大,主要是将隐喻当作修辞手段进行研究,时间从公元前300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提出“对比论”的亚里士多德。
他指出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具有形象性特征是其他修辞方法所不能比拟和超越的。
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作者:何俊芳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但语法隐喻理论却受冷落。
Halliday在对比传统词汇隐喻的基础上提出语法隐喻这个概念。
文章主要从Halliday 引入的语法隐喻概念出发,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语法隐喻概念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联系,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讲词汇隐喻是对语法隐喻的补充。
【关键词】语法隐喻词汇隐喻联系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2JK0300。
语法隐喻概念的提出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Aristotle 是最早研究隐喻的人。
Lakoff 和Johnson 则从认知的全新角度来研究隐喻。
Halliday 在分析对比了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借喻和提喻三个概念,他认为词汇的隐喻表达是因为“词汇的选择只是词汇语法层选择的一个方面,而隐喻的变化是词汇语法层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词汇层次的”[4]。
他又补充道,“很多隐喻存在于词汇表达上,…… 但即便这样,也常常伴随着语法的变化。
”因此他将隐喻界定为“既定意义在表达上的变化”[4]。
他认为我们可以“从下看”,将隐喻看作既定表达的变化,但更应该“从上看”,将隐喻看作既定意义在表达上的变化[4]。
(1a). A flood of protests poured in following the announcement.(1b). A large quantity of protests came in following the announcement.从下看从上看literally metaphorically many people [ protested]a moving mass a moving mass of | \of water feeling or rhetoric a large number a flood[of protests] [of protests]\ /Flood congruent metaphoricalfigure Two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 [4]语法化、相似性和语法隐喻美国功能语言学家在相似性,形义一致和语法化的框架下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进行了许多研究,这些研究与语法隐喻联系非常紧密,只是没有采用语法隐喻这个名词而已。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法隐喻,特别是其与名词化和动词化两种语言现象之间的关系。
语法隐喻是指在日常语言中,通过使用不同的语法结构或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概念或关系,从而达到修辞或表达效果的目的。
而名词化和动词化则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分别指将动词转化为名词或将名词转化为动词的过程。
本文将首先介绍语法隐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作用,然后重点分析名词化和动词化两种语言现象如何体现语法隐喻。
通过对这两种现象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法隐喻在语言表达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本文还将探讨语法隐喻在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中的实际意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语言学知识。
二、名词化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将其他词性(如动词、形容词等)转化为名词的过程。
这种转化不仅改变了词语的表面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词语在句子中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名词化,动词和形容词等词性的动作和属性被赋予了实体的特性,从而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等名词性成分。
名词化在语言使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简化句子结构,将复杂的从句或动词短语转化为名词,从而减少句子的层次和复杂性。
这种简化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使句子更加清晰易懂。
名词化可以强调信息的实体性,使语言更加客观、具体。
通过将动作或属性转化为名词,可以突出其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更好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和信息。
名词化还在不同语体、不同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技、法律等正式语体中,名词化被广泛使用,以体现语言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在这些语体中,名词化有助于将复杂的概念、动作或属性转化为具体的名词,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同时,在广告、政治演讲等语境中,名词化也被用来赋予某些概念或行动以更高的地位和价值,从而达到宣传或说服的目的。
然而,名词化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过度使用名词化可能导致语言的“物化”现象,即过于强调事物的实体性而忽略其动作性或过程性。
商务语篇中的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及其互补性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商务语篇中大量存在,对商务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商务语篇中的功能。
结论:为了商务语篇的语篇功能,二者具有互补性。
标签:词汇隐喻语法隐喻互补性經济全球化后,出现了大量的商务语篇。
认识其写作翻译特点,对从事商务活动的人至关重要。
一、词汇隐喻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段。
后来,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人们建立抽象概念,离不开隐喻。
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依靠两种概念联想的相似性相连。
1.概念隐喻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家财富》一书中,用“无形的手”来比喻操纵经济变化的规律。
在“经济杠杆”隐喻中,借助杠杆的概念来描述经济。
杠杆与经济的相似性在于:可在外力的作用下,调节事物。
商业概念可以表达为战争,游戏和旅行等易理解的概念。
战争:商场如战场。
市场像碉堡。
旅行:贸易是一次探险。
游戏:贸易是一种游戏。
贸易是足球比赛。
此种表达,可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2.空间隐喻用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来组建另一种概念系统,经济中的发展或不景气常用上、下来表示。
向上运动是好的。
如:外汇储备稳定上扬。
The market prices keep rising these days.而向下运动是不好的。
如:经济持续走低。
外贸出口大幅回落。
The company has gone into adecline because of falling demand.前、后的空间概念也常表示经济的前进或倒退。
如: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里思潘诚几个月来经济发展遇到了逆风。
空间隐喻形象地说明了经济走向,将经济概念空间隐喻化。
3.实体隐喻将抽象无形的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水能聚集,可流进流出。
人们将其概念投射到商业领域,把经济事物比作流水,如流动资本、冻结资本,浮动汇率。
形成“资金是流水”的隐喻,传达了资金流动的形象。
收稿日期:2007-12-2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YY062)作者简介:何 伟(1970-),女,山东汶上人,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语法隐喻:形式变体和意义变体何 伟(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本文通过考察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早期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概念的发展,以及系统功能语法隐喻观与认知隐喻理论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语法隐喻“既是一种形式变体又是一种意义变体”观点的合理性。
研究发现,只强调形式变化的语法隐喻观不完全符合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原则,而无论是从语法隐喻新解的内容和特征,还是从系统功能语法隐喻观与认知隐喻理论的关系看,语法隐喻新解的提出有着必然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语法隐喻;形式变体;意义变体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8)0320001206Gramma ti ca l M et aphor:Var i a ti on i n Both Form and M ean i n gHE W e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tte mp ts t o justify the ne w descri p ti on of gra mmatical metaphor thr ough the exp l orati on of the early understanding of gra mmatical metaphor and its app licati ons,and thr ough the investigati on of the relati on bet w een the syste m ic functi onal vie w and the cognitive vie w of metaphor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ain e mphasis of variati on in f or m with the early concep t of gra mmatical metaphor is not fu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p rinci p le of syste m ic functi onal grammar,which entails the necessity of the p r oposal of the ne w concep t .It further indicates that the ne w descri p ti on of gra mmatical metaphor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basic p rinci p le of system ic functi onal gra mmar .Key words:grammatical metaphor;variati on in f or m;variati on in meaning 0.引言系统功能语法对语法隐喻的研究源自Halliday 《功能语法导论》第一版(1985)最后一章对相关现象的专门讨论(朱永生,1994;胡壮麟,1996;2000;2004)。
如何运用隐喻手法写作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为写作增添趣味和意境,使文章更加丰富和生动。
在写作中灵活运用隐喻手法,可以使文字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
下面将介绍如何在写作中运用隐喻手法,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一、隐喻的定义和作用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和联想来传达含义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将抽象概念和具体形象相联系,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隐喻通过比喻的方式,将原意和比喻物联系在一起,使文字更具有形象感和感知性,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隐喻的类型与运用1. 直接隐喻:直接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使其具有相似性。
例子:他的吼叫如同一只愤怒的狮子。
2. 拟人隐喻: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和行为。
例子:时间像个守时的老人,精确地走着每一秒。
3. 比拟隐喻:将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
例子:她的眼睛像一颗闪亮的明星,在黑夜里照亮我的心灵。
4. 借代隐喻:借用某一特定事物代表一类事物或一种情感。
例子:在孤寂的夜空中,星星仿佛是远方亲人的眼睛,注视着我们。
5. 反讽隐喻:通过运用相反的意象来表达一种讽刺或强调。
例子:他的笑容如同夏日的阳光,温暖而炽烈,却无法融化他冰冷的心。
三、运用隐喻手法的注意事项1.寻找恰当的隐喻:选择隐喻时要与内容相符,表达方式要得体,不要过于生硬或牵强。
2.注意语义的一致性:确保隐喻所承载的意义与上下文一致,不会造成歧义或混淆。
3.合理运用语法结构:隐喻的表达要符合语法规范,使句子通顺、易读。
4.避免滥用隐喻:适度运用隐喻可以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但过度使用会导致阅读困难和理解障碍。
5.注意隐喻的视觉形象:隐喻所表现的形象要具备感知性,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隐喻运用的实例分析1. 诗歌中的隐喻: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光比喻成地上的霜,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夜晚的寒冷和清新。
2. 故事中的隐喻:如《小王子》中将玫瑰花比喻成人类的渴望和无私的爱,将狐狸比喻成友谊的重要性,以隐喻的手法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
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的比较研究作者:苏红瑞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区分修辞隐喻、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修辞隐喻概念隐喻语法隐喻[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67-02长期以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只停留在修辞隐喻上。
1980年,Lakoff & Johnson合著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并提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隐喻是从一个认知领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标志着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
1985年Halliday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他认为语法隐喻指的是在句子层面用一种语法结构代替另外一种语法结构的表达方式。
人们对这三种隐喻存在认知上的模糊,所以笔者将在本文区分这三种隐喻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修辞隐喻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把属于一个事物的词或短语给予另外一个事物,用表示一事物的词来表示另一事物。
他反复强调隐喻的功能是修饰文字词句,能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且生动有力。
他还认为隐喻主要运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解读成为之后2000多年西方学者的参照标准。
后来,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提出了替代论(substitution theory),他认为隐喻就是替代,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替代现象。
如:He is an old fox (他是个狡猾的老狐狸)。
其中fox(狐狸)用来替代crafty(狡猾的)。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定义还是昆体良的定义,他们都将隐喻看成是词汇层面上的修辞手段,并将隐喻的功能看成是一种能使语言变得形象灵动的“装饰”。
并且,两种理论都认为隐喻结构无法用常规语言规则解读,它是对常规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至于人类在说话时为何会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他们怎样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替代过程是否有规律可循,以及替代之后的句子是如何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这些问题,修辞隐喻理论都无法做出满意的答复。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修辞隐喻理论是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虽然它有不足,但毕竟为人们解读语言提供了一种新鲜视角,也为之后各种新隐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
二、概念隐喻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概念隐喻的概念,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是指人们用“源域”(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比如“植物”plants)中的词汇来描述“目标域”(一个抽象的概念域,比如“爱情”love)。
见下例:(1)Their love flowered/withered.(2)They are now taking good care of their bud of love.(3)Love should be carefully watered and nourished, then it can blossom and bear fruit.在这三个例子中,flower、wither、bud、water、nourish、blossom and bear fruit这些词汇和短语本来是用来描述“植物”的,现在用于描述“爱情”。
所以,我们是把“爱情”当成了“植物”,即“爱情是植物”(love is a certain type of plant)。
Flower、wither、bud、water、nourish、blossom and bear fruit这些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实际就是系统中的一词多义,它们在“植物”系统有一个意义,在“爱情”系统又获得了另外一个意义,即隐喻意义。
Lakoff认为诸如“爱情是植物”这样的观念在我们人类的认知概念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他们把这种观念统称为“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是“隐喻是跨概念(cross-domain)的系统映射”,即是让我们用已知的、具体的、熟悉的概念领域去理解抽象的概念领域,其具体方式就是把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
所以“隐喻”的实质是让人类用对一种事物的经验来理解另一种事物。
”(Lakoff&Johnson,1980)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根据源域的不同,可分为三类: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空间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本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的、无形的、模糊的心理状态、活动、事件等抽象概念看做是具体有形的实体,尤其是人体本身,从而就能给抽象概念做出相应的物质性描写,比如指称、分类、量化、范畴化等等。
本体隐喻最典型的一种类型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它指的是将边界模糊的非容器本体,如事件、活动、视野、行为等看成是结构立体、边界分明的容器。
比如这些例子:(4)He finally gets out of poverty.(POVERTY AS CONTAINER)(5)She is in danger.(DANGER AS CONTAINER)(6)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VIEW AS CONTAINER)结构隐喻是把抽象概念(比如时间,情绪,思想等)看作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物质实体,让人们通过物质实体来理解抽象概念。
比如“time is money”,由这个隐喻出发就可衍生出很多相关的隐喻表达。
比如:(7)She is running out of her competition time.(8)How will you spend your weekend?(9)Going shopping cost her two hours and a half.空间方位隐喻是指用空间方位系统中的词语,比如前后、左右、高低、上下、深浅、远近、内外等来理解其他抽象概念系统(比如心情,健康状况,事业等)。
比如:(10)She is feeling down.(11)His health slumps into the lowest ebb this year.(12)His career peaked last year.三、语法隐喻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并且他认为语言是有层次的,从低到高分别是音系层、词汇语法层、语义层。
音系层体现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体现语义层,三层是层层体现的关系。
(Halliday:2004,24)韩礼德着重讨论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之间的关系。
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决定着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之间有特定关系。
当一种语义结构在词汇语法层上表现出接近人们口头表达习惯的自然关系时,被称为“一致式(congruent)”,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被称为“隐喻式(metaphorical)”。
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主要分为两种: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Halliday:2004,342)(一)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概念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来体现的,通过及物系统,他把人类经验分成了六种过程,分别是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言语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
韩礼德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认为,在这六种过程中,任何一种过程都可隐喻其他过程,这就是及物系统内各过程的隐喻化。
随着过程发生变化,过程内的各要素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1a)Social mobility is growing in recent years.(物质过程)→(1b)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growing social mobility.近来人们的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
(心理过程)(2a)He roars savagely.(行为过程)→(2b)He lets out a savage roar.(物质过程)在上述例句中,a句转为b句,语义虽未变化,但及物系统中的过程却发生了变化,1a转化为1b,是由物质过程转化为心理过程,2a转化为2b,是由行为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
过程一发生变化,过程内的各要素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在1a中,“in recent years”是物质过程中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但在1b中,“in recent years”却变成了心理过程中心理活动的感受者。
在1a 中,由“grow”体现出来的物质过程,却转化成了1b中的“growing social mobility”,成为了心理过程中的“现象”。
在2a中由“roar”体现出来的行为过程,转变成了2b中的“a savage roar”,转变成了物质过程中的目标。
由此可见,韩礼德的概念隐喻指的是功能结构间的隐喻化。
在上述四个例句中,1a和2a在词汇语法层上表现出了接近人们口头表达习惯的自然关系,所以它们被称为“一致式(congruent)”。
1b和2b这两个句中的各要素成分在性状上没有保持一致,这样的句式被称为“隐喻式(the metaphorical form)”。
(二)韩礼德的人际语法隐喻人际功能主要体现在语气和情态上,所以人际隐喻被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语气系统的功能是能传达说话者的交际目的,交际目的共有两大类,一类是交换服务与产品,一类是交换信息。
相应地产生了四种基本言语功能:陈述、提供、命令和提问。
这四种功能在词汇语法层面分别由陈述语气、意态化的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来体现。
如下例:①陈述(陈述语气):She traveled abroad this summer.②提问(疑问语气):Do you like winter?③命令(祈使语气):Please pass me the newspaper.④提供(意态化的疑问语气):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当四种基本言语功能没被相应的语气来体现时,就产生了人际语法隐喻。
比如,③除了可用祈使语气体现之外,还可以用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来体现,③Please pass me the newspaper.→You should pass me the newspaper. →Woul 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newspaper?转化的这两句话都是③的隐喻表达。
这就是语气隐喻。
情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说话者传达自己对所说人或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情态系统在词汇语法层面主要是由各种情态副词和情态助动词来体现。
当语义层面上的情态意义不是由各种情态副词和情态助动词来体现,而是由其他词汇、短语或句型来体现时,就产生了情态隐喻。
如下面三个例子:①Tom is probably thirsty.②I believe Tom is thirsty.③It’s likely that Tom is thirsty.这三句话虽然意思相同,但①是一致式,因为它有情态副词proba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