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分析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情况,结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针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了几点探索性的建设思路和构建方案。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1引言

智能科学技术是当代两个带头学科——信息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交叉领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其应用已经成为IT创新的重要增长点,因此应当不失时机地在我国建立和完善“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体系。智能科学与技术(IntelligenceScience and Technology,IST)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跨应用领域的新兴综合前沿性专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04年3月,教育部批准公布北京大学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标志着我国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诞生和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开端。之后,教育部先后批准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13个大学设立该专业。目前,中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正在积极申请或筹办中,可见IST专业建设在多所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发的、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新专业的建设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自然是重中之重。然而,由于智能科学的迅速发展、不同应用领域对IST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不同以及不同层次的学校对IST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加上人们对新兴学科认识和理解的偏差,所以IST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建设需要该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和探讨。

本文通过分析“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近些年电气信息类课程体系建设经验,提出了针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探索性方案。

2IST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是人类通过实践所积累的知识,经过选择和组织而形成的供传授用的由课程组成的体系,是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是教学中头等重要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可是,这个问题甚至在许多相当成熟的专业却被长期忽视了,制定课程体系的教师往往只是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缺少从整体上看问题的全局观点。因此,在新专业建设之初,我们要特别重视课程体系的设置,使新兴专业能够与国际接轨,为我国乃至全球培养创造性人才。

2.1“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结构如图1所示: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没有正式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之前,各高校在现有一级学科下以统一名称“智能科学与技术”设立二级学科。该专业下有三个专业方向:智能理论与方法、知识处理、智能系统与应用。三个方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保持着协同发展的关系。目前,该专业正在努力申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IST专业具有如下特色:

(1)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从学科范畴来看,新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基础更为宽广,包括生命科学、脑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充分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特色。

(2)与现有信息领域专业的互补性

新专业的建设填补了信息——知识——智能策略这个关键环节,不但与现有电子学、自动化、计算机专业没有冲突,而且在专业领域上形成了很强的互补性。在课程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也有很强的共性,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条件,又可以推动信息类专业教学环境的整体改善,形成资源共享的多赢局面。

(3)学科的前沿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何人性化地提供各种科技服务,提升人类对各种科技服务的体验质量,将是科技工作者和诸多商业群体所关心的焦点。而IST 专业正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方式,解决信息社会中众多科学技术问题的专业,是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前沿专业,正在推动着信息科技实现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

2.2IST学科体系建设探索

新专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特有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因此,在现有传统宏观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学科体系应该综合考虑智能专业的特点,吸取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以“核心课程”为重点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特长,本着IST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突出的专业特色,坚实的专业基础,研究型与职业型兼顾,超前性、国际化需求、人才供求关系的原则,建立新型的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核心课程”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就是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接受知识,了解在一定的重要领域里存在着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如何被应用的,对他们自身有什么意义。国外通识教育比国内传统的公共基础平台有着更宽泛的内容和更完整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培养知识较全面的综合型人才。

当然,这种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完全解决知识整合的问题等。另外,鉴于国内宏观课程体系总体框架的限制(如总学时、各模块所占比例等),我们不可能全面照搬国外核心课程型的通识教育平台。考虑到IST专业的特点,在IST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公共基础平台中整合现有的一些相近课程,节省出一些课时,加入艺术学、生命科学的一些必修课,如产品设计、生物医学、心理学等,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加入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既起到必要的工具箱作用,又建立起学科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将起到引导作用。

在学科专业课程部分,特色课程是区别于相关学科的重要标志。人工智能、自然智能、脑与认知、计算智能、智能模拟、智能机器人、人工生命、人工情感、机器感知、智能规划、网络智能、人机互动、智能论和智能化社会等正在成为新专业的核心特色课程,为新学科以更加独立和完整的姿态走进信息领域学科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专业目标不同,不同高校IST专业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当然特色课程的设置也会有所区别。比如率先开设该专业的北大,2004级毕业出国深造学生的比例占24%、考研占65%,这类大学是以培养科学技术型人才为主的,在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上也侧重理论,在难度广度上也体现了研究型为主的特点。而一般院校学生的毕业去向以工作为主,所以这些学校应该考虑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为主的特色课程设置。

2.3IST专业的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