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隋唐时期的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968.18 KB
  • 文档页数:3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5.1 复习笔记

一、隋唐文教政策

1.重振儒术

隋朝统一后,隋代统治者意识到难于进取、易于守成的儒家思想在巩固统治中的作用,努力调和儒家内部的南北之争,以适应大一统的政治。

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也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的统治思想,以尊儒为最高的文教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在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尊孔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唐代各帝王重视释奠礼,表明了统治者对重新建立儒家政治之道的认同,也标志着尊崇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执行。

(2)整理、统一儒经

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

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这是唐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提高儒士的地位

唐朝各帝不仅召集儒士共议天下大事,而且提高儒士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

2.兼容佛道

隋唐崇尚儒术,但不“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在文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呈现出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特点。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1.隋代学校教育制度

隋初的学校教育比较发达,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一人。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能独立于其他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古代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2.唐代学校教育制度

(1)唐代学制系统

唐代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①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

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中央六学属于直系,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直隶于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六学中的前三学属大学性质,后三学属专科性质。“二馆”是崇文馆和弘文馆,属于旁系。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医学亦属专科性质,另成一系,直辖于太医署。玄学隶属于祠部,亦似大学性质。集贤殿书院隶属于中书省,实际上是中央图书馆。

②由地方办理的学校

在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县内又有市学和镇学。所有府州县市各学校统属直系,由长史掌管。贞观三年(629年),唐王朝还命令州设医学,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属首创。凡地方政府办理的各学校,其性质似乎属于中小学,毕业生可以应“乡贡”,亦可以升入中央四门学。

(2)唐代学校行政管理与制度

①师生来源

唐代教师分为博士、助教、直讲三级,其中博士、助教既是教师,又是政府官员。学生的入学资格是以社会地位为依据的。

②入学制度

唐代学生入学时要行一种“束脩礼”,初入学的学生均要向博士和助教交纳束脩,其目的是尊崇儒学和维护师道。束脩多少由国家统一规定,视学校等级不同而有区别。

唐代各级学校学生的入学年龄为十四至十九岁,年限九年,科举不中者可复归本学馆继续学习,但总的学习期限不变。

③课程设置

唐代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儒经,唐初规定教材是《五经正义》,为唐代士人修习儒家经典的范本注释,其五经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左传》。后来五经演变成九经,《礼记》成“三礼”,即《礼记》《仪礼》《周礼》,《春秋》成“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则是公共必修课,《老子》也曾被作为公共必修课。

④学校管理制度

唐代学校管理的具体制度有:

a.淘汰与留级制度。类似于今天的留级性质,只是从国子学到州学,给学生提供了多次的机会。

b.制裁与解退制度。学生在校期间不得无故喧哗,若是打架斗殴、悖慢师长者,则要受到严厉制裁。此外,连续下第或九年在学无成的,违假期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都开除其学籍。

⑤休假制度

唐代学校的休假制度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分为常假和制假两种,各级各类学校均随同政府部门一起休假。

⑥考试制度

各级学校的考试有三种:a.旬试,属考查测验性质,于旬假前一日进行;b.岁试,要考核学生一年的学习情况;c.毕业试,即资格试,它是学生取得参加科举资格的毕业考试。医学考试与其他学校不同,分月试、季试和岁试。

(3)唐代的专门学校

①律学。培养熟识唐朝律令的行政官员。

②算学。训练天文历法、财经管理、土木工程方面的人才。

③书学。训练通晓文字并精于书法的官员。

④医学。培养掌握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能的人才。

⑤兽医学。教授治疗牲畜疾病的知识和技术,边学习边参加治疗,考试合格者补为兽医。

⑥天文学。分三科教学:天文、历法、漏刻。学生由博士带领参加业务实践,重视观测,边实践边教学。

以上的专门学校,范围广,门类多,有的与行政或业务部门结合,有的则分离设置,其设置的形式呈现多样化。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实科学校,比欧洲早了近千年。

(4)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①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②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极为密切;

③扩大了国际国内文化教育的交流。

三、隋唐科举制度

1.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科举人。据《通典》考证,十科中的“文才秀美”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正式产生。

2.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1)唐太宗执政时期,实行学校和科举考试并重的指导方针,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唐高宗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日趋健全,取士名额有所扩大。武则天不重视学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