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2.07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2、颜色: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3、明度: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明度是颜色的明暗程度。

4、视敏度:视敏度是指视觉系数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5、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其中闪烁光的亮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6、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7、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恒常性的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8、知觉的选择性: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征,即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能力。

9、错觉:错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出现的种种歪曲。

10、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3、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4、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15、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6、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人们认为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17、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8、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19、记忆的衰退说: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0、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1、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也称为倒摄抑制。

22、内隐记忆:即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思的影响。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思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思的记忆。

2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反应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的联系。

24、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5、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6、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外部活动的准备状态。

27、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动力。

28、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29、能力: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30、需要: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应,表现对内外环境的需求;是人对客观要求的反应;是有机体活动积极性源泉,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31、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简答和论述

32、弗洛伊德人格阶段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12—18个月)(2)肛门期(12—18个月到3岁)

(3)性器官期(3岁到6岁) (4)潜伏期(6岁到12岁)

(5)两性期(12岁到成年)

33、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原因: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3)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4)对人格的依从性

34、影响遗忘因素:

(1)时间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学习的巩固程度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识记者的态度——主观因素

35、意志行动冲突:

(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

36、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2)詹姆斯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感知;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3)兰格和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4)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和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37、斯皮尔曼二因素论:

(1)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2)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能量),是决定一个人能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3)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38、阿尔伯特的特质理论

(1)奥尔彼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2)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3)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分为三种:a.首要特质:这是一个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b.中心特质:这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c.次要特质:这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3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需要引起的。

(2)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是:A.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B.越是高等的需要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越晚,对于个体也是这样;

C.各种需要的冲动强度不同,越低层的需要冲动强度越大;

D.低层的需要满足后才能出现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