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范例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示例

1、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散文《土地》,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突然,有一位学生问到:“老师,既是野马何来缰绳?”毫无准备的老师张口结舌。最后很不耐烦地说“如果你少钻牛角尖儿,你的学习成绩还会好些吧?”老师的回答使这位学生非常难堪,学习兴趣全无。

请结合“师生关系”的理论分析说明教师应当具备的学生观。

本题答题要点:

(1)教师的这种行为违背了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2)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与学生互相配合,教学相长,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而非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疑问是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见解。

[原理8分(第1点2分,其余两点各3分),结合实际5分,条理性2分,答案要点不必完全拘泥于以上范围和顺序。]

2、学生创新精神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问题:你对该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答题要点:

(1)1999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

(2)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知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有意识地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置疑、思考,鼓励学生的求异、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

(3)该老师的行为是不足取的,即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可以看出:如“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将学生按在座位上”……(4)我认为老师应该: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两三种智慧优势潜藏着,等待着别具慧眼的师长去开发它。老师不但要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创新灵感。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起点、生活经验的积累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太难,要求不要过严。把您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您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分享。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

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

请运用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及有关理论分析评价上述的案例。

本题答题要点:

(1)理论依据:教师的这种做法是违背新课程(新教学)的基本理念的,新课程认为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系统,教学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和交往,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是可以质疑的;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学生的主体精神,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提出问题、存在的疑惑和不同的见解;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分析案例:案例中,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3)提出建议:在以上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教学的意义也许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答案要点可不拘泥与上述范围和顺序)

美国学生的一节数学课

教师的教学步骤是:

( 1 )写出三组例题:

3×3 = (9 )8×8 = ( 64 ) 11×11 =( 121 )

2×4 = (8 )7×9 = ( 63 ) 10×12 =( 120 )

( 以上可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 2 )如果25×25 = 625

那么24×26 = ?( 624 )

( 3 )你发现了什么, 举例说明。

( 4 )用语言表述你的发现。

( 5 )用数字符号表示。n 2 =( n—1 )×(n + 1 )+ 1

( 6 )学生自己证明。

用有关教学理论分析以上案例,说明本案例中教师教学的特点,教师为什么这样做?

本题答题要点:

新课程认为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 1 )本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把教学目标简单地放在解题和运算上, 而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 2 )这个问题通过教师的例题和教学步骤进行引导,“由学生自己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并总结出来。( 3 )本案例注意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某教师在数学课上讲10以内的加法:5+3=8。他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将黄的、红的橡皮泥分别搓成小球,然后要求在每个竹签上穿上5个黄色的和3个红色的小球,要连续穿20串。另一组在一筐玻璃球中检出5个蓝色的和3个绿色的玻璃球装成一袋,连续装20袋。学生们情绪很高,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

你是否认同下面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你认为如何改进?请运用课程或教学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