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译汉过程中的“意义再现”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翻译中的意义及意义再生作者:李一波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4期摘要:翻译活动是人类一项历史悠久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那么翻译是什么以及翻译该怎样进行一直是翻译界探讨的问题。
意义是翻译活动中致力于传达的东西,也是翻译的根本和核心。
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译出原文的意思,并且在目的语中实现意义的再生。
依据一定的语境、历史知识以及文化背景在译文中完成意义的再生,正确的传达出作者的意思。
关键词:意义;语境;表达引言翻译是什么?从表面上看翻译是以符号的转换为手段,意义的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广大翻译学者的我们不仅要做到符号之间的转换,更主要的任务是对翻译中意义的再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本文将要对翻译的根本即意义的再生进行详细的讨论和举例。
一、翻译中意义的理解翻译的意义是一项复杂的问题,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乔治·穆南在《翻译的理论问题》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对传统的语言关和索绪尔以及后来的一些语言学家关于意义的理论对翻译理论的影响作了透彻的分析。
由他们对传统语言观的研究,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语言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语言符号的差异,或者说是“名”的差异。
因此,如果把翻译当作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的活动的话,只要将A语言的符号转换成B语言的符号即可完成任务,而且由于语言符号链接的事物与名称,名称虽变,但事物不变。
因此,涵义不变。
由此看来,翻译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容易的。
对这种语言观的判定,伺候的学者也有质疑,进而强调,“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里实体”,正如一个具有两个面的硬币,这两个面中的任何一面都无法脱离另一面独立存在。
在他看来,词语不是象征符号,而是一种抽象符号,由“所指”和“能指”构成。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的翻译观念,不再把翻译当成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充分的注意到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词的任务并不在于表现预先规定的概念。
试论汉语文化词语英译过程中的意义再生胡建新【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的交流也在不断加深.这个交流表现在诸多方面.而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要想把汉语文化词语贴切地翻译出来用于文化交流,势必要考验翻译者的技能.本文试从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意义再生,即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角度出发,尝试探索此翻译技巧,也就是"意义再生"是如何完善汉语文化词语英译过程.【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2页(P27-28)【关键词】汉语文化词语;翻译;意义再生【作者】胡建新【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翻译作为一种方便交流的手段,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其地位也日趋上升。
翻译使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语言使用者之间进行沟通成为了可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文化词语甚至作品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关注。
对于实际当中将汉语文化词语翻译为英语这一过程,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刻有历史与哲学的烙印,因此用翻译目标语把原汉语文化词的意象完整地再现就要求译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原语和译语的文化、社会环境等等。
因此,如何准确、精炼地翻译同时,又能更大程度体现词语意蕴,使得翻译目标语使用者能够最大程度地凭借自己所使用的语言来感受到汉语文化词语的内涵,便成为了日趋重要的问题。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着重注意“意义再生”的问题。
那么,到底何为意义再生?所谓意义再生,就是把源语言的意义巧妙、贴切地用目标语再现,使得目标语既可以符合源语言的内涵,又能贴合目标语使用者的思维领悟习惯。
既然为“再生”,就是把原词、原作品中的结构、空间等打破,重新建构起一个翻译目标语的特有理解和享受空间,意义再生可以使翻译目标语的使用者按照他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同时又不会丢失太多翻译原语言所要表现出的意境、内涵和情怀等方面。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向的再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西方影视剧进入中国的数量不断在增加,影视翻译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影视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在影视剧的字幕翻译中应重视文化意象的呈现,已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根据源语文本和译入语观众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相似之处,译者可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策略再现影视剧的文化意象。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在国产电影产量和票房不断攀升的同时,进口大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国人欣赏水平的提高和英语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人选择看带有字幕翻译的英语电影,而非用汉语配音的英语电影,这样一来,人们对于影视剧的字幕翻译需求越来越多。
影视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在字幕翻译中还原和重新文化内涵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影视英语的特点张春柏介绍了影视语言的即时性和大众性,即时性指的是影视剧中的角色说的台词一次过,在电影院里观众不可能回放,观众要一次就能听懂。
大众性指的是台词浅显易懂,不故弄玄虚。
钱绍昌总结了影视语言的五个特性: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
其中,综合性指的是影视语言不止包含台词还包含身体语言。
无注性指的是在翻译影视教育语言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之处不能像文学翻译那样加注释,这是影视翻译的难点。
针对影视英语的特点,钱绍昌总结了七条译制片翻译的经验,但是这七条经验中有一部分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今的电影字幕翻译了,有一些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在影片中出现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难点该如何翻译,比如在电视剧《大饭店》中有一句台词,直译即为“你没责任在饭店里抓第七戒”。
信基督教的人都知道第七戒是不得通奸,但对于国人来说,基督教的教义比较陌生,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第七戒是什么,所以译者把这句话译为“你没有必要在饭店抓男女问题”,这样一来就把文化难点解释清楚了,观众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理解问题英汉翻译是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主题,它是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翻译技术。
要想把英语翻译成汉语,需要对英语原文的内容、特点以及它的语法等进行切身的理解,而且还要把英语的原文信息转化成汉语的文字表现,完美地表达两种语言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英汉翻译中,理解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首先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用恰当的语言翻译出原文的信息。
翻译人员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决定了翻译成果的质量,因此理解问题在英汉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翻译过程要从原文的内容入手。
译者在翻译前需要弄清原文的内容和构成,充分把握句子的主干,必要时还要深入分析句子的意义,包括探究句子的文言表达,以便把握句子的主旨,做到确切理解句子的内容。
在原文的理解上,可以采用归纳抽象、细节最小单元分析、因果联系推理等方法。
其次,翻译过程要考虑语言文化的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善于发现语言文化差异,不能因为熟悉英语而对汉语表达不注意,也不能因为汉语熟悉而对英语表达不够重视。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留心文化差异,多反思,加强思维,以更有效地跨越文化差异。
最后,译者需要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注重理解原文而忽略语言表达,翻译结果也会无效,导致信息的传递失败。
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英汉文本时,要记住汉语的表达形式,即使英文句子的语法构造很复杂,也要把它复原成恰当的汉语表达形式,这样才能表达出一致的意思。
综上所述,英汉翻译的理解问题非常重要。
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从内容、语言文化和语言表达这三个方面入手,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才能把原文信息转化成汉语,传达出准确的信息。
英语翻译中的意译研究
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境,适当调整译文的表达方式,以实现更为准确和生动的翻译效果。
意译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文化差异、语意转换、形式转化等,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
首先,意译需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同一个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感官联想。
比如在英文中,“cat”表示一种宠物,而在中文中,“猫”不仅是宠物的代表,还有着神秘、娇小、灵巧等含义。
因此,在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选择最为贴切的翻译方式。
其次,意译还需要进行语意转换。
语意转换是指将原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比如在英文中,常用“direct, clear”来表示表达方式清晰明了,而在中文中常用“一目了然, 明白易懂”等表述来表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当进行语意转换,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语言习惯。
最后,意译还包括形式转化。
形式转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调整和变化,以创造出最佳的翻译效果。
比如在中文中,常使用四字成语来表达某个含义,而在英文中则常使用说法简单、重复性强的句子来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形式特点,灵活运用语言结构和用法,使翻译效果更加地恰当和生动。
因此,意译对于翻译的准确度和精准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译者需要具备全面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以深入理解原文,并适当进行调整和转化,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浅析小说翻译中的前景化再现——以《动物庄园》译本为例摘要:小说作品为体现其文学性,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或使情节具有特色会应用到前景化理论,但在翻译小说作品时难以实现前景化再现。
本论文将对小说翻译中的前景化理论的应用进行探讨,并以乔治·奥威尔的讽刺小说《动物庄园》为例,对比不同译文的翻译效果,分析如何在小说翻译中更好地实现前景化在现。
关键词:前景化;小说翻译;《动物庄园》译本比较引言:在翻译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往往只注重意思的传达,而忽略语言形式和文体风格,盲目地将小说中非常规的、前景化的表达方式误认为是语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加以归化或只注重意义对等而丧失了文学价值和意义。
为实现小说翻译中,前景化语言的准确传递和风格对等,本论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前景化理论研究结果以及前景化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探究《动物庄园》译文对原文前景化再现翻译所采用的方法并对比不同译文。
1.《动物庄园》译本中数量前景化再现1.1 重复重复是指在诗歌或者话语等中多次反复使用同样的词、短语、句子等(倪织, 2014: 41)。
一般来说奥威尔的写作用词简洁,这是一种常规。
然而在《动物庄园》中一些词语、词组或句子反复出现,不同于奥威尔一贯的写作风格,这是对于常规的变异。
《动物庄园》中“comrade”和“Seven Commandments”这两个词反复出现,起着强调作用,“comrade”是雪球和拿破仑对农场动物讲话时的称呼。
文章每次动物们集合讲话时,都会出现这个称呼词,为了强调雪球和拿破仑号召农场动物团结一致,共同对抗琼斯。
而最后拿破仑却忘记了初心,最终又勾结人类,重新走上统治其他动物的老路,这也讽刺了拿破仑欺骗动物,表明宣扬自由平等,而实则仍想成为农场统治者。
对于“comrade”的翻译基本上都遵从基本意思,译为“同志”。
而“Seven Commandments”却有不同的翻译。
译文1:七诫(荣如德译, 2008: 21)译文2:七戒(傅惟慈译, 2005: 20)在汉语中,“诫”常用于“告诫”之意,常用于经书戒律;而“戒”做名词可表示“受戒”,为佛教用语(张彤彤,2017:20)。
浅谈汉译英的理解问题汉译英是指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从汉语中翻译出英语的过程,它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手段。
在汉译英过程中,理解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决定汉译英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
首先,汉译英的理解问题需要翻译者深入挖掘原文的含义,仔细理解汉语的语义特征,把握原文的表达方式,力求在英语中表达出原文的本意。
其次,翻译者要掌握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特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要学会用英语表达汉语的思想,而不是把汉语的思想直接翻译成英语。
最后,翻译者要学会用英语表达汉语的文化内涵,以便在英语中表达出汉语文化的精髓。
总之,汉译英的理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把握原文的表达方式,并有效地表达汉语的文化内涵。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understanding is a key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Firstly, the translator should deeply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understand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grasp the way of express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so as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English. Secondly, the translator should master the grammar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learn to express Chinese thoughts in English instead of directly translating them into English. Finally, the translator should learn to expre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in English, so as to expres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In conclusion, understanding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which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have good language ability and cultural literacy,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text, grasp the way of express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effectively expres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汉诗歌英译中的意象再现作者:龚丝敏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极具审美价值,其中意象组合的独特方式赋予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
而意象又分为广义意象和狭义意象。
广义意象指的是整首诗歌烘托出来的总意境,狭义意象指的是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是为总意象服务的。
译者对于这两种意象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译作对原诗感情和效果的传达。
本文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对象,分别对翁显良,许渊冲以及Wayne.Schlepp的三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试探究其译本中的意象再现情况。
【关键词】意象再现;广义意象;狭义意象;对比分析一、引言中国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已提出“意象”一词概念,“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由此可见,意象这一概念的提出之久。
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突显了意象在构成诗歌方面的重要性。
对以汉语作为本族语的读者来说,理解诗歌意象及其带来的美学享受或许并不难,但是把汉语诗歌译成英文诗歌时,译者既要考虑诗歌形式,译入语读者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因素,又要尽量保留原诗歌的意象美,所以翻译诗歌并不那么容易,存在着语言和文化障碍。
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是不可译的,作为译者,在保留诗歌形式等方面之外,还应力图探寻再现原诗意象的方式。
二、意象再现意象再现是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中需要贯穿始终的理念,一首好的诗歌翻译作品,应当尽量再现原文的意象。
元曲作为诗歌的一个种类,其曲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意象,本文选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对象,并从广义意象与狭义意象这两大概念出发,来进行探究。
其原曲和翁显良,许渊冲以及Wayne.Schlepp的三个英译版本作品如下:; ; ;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1:; ; ; ; ; ; ; ; ;Autumn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wine - 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译文2:; ; Tune: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许渊冲译)译文3:Tune to “Sand and Sky”; —— Autumn ThoughtsDry vine,old tree,crow at dusk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The sun western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Wayne.Schlepp译)《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这首元曲仅用28个字,就勾画了一幅羁旅荒郊图,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真切地表现出了作者的孤寂愁苦之情,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莎士比亚戏剧中对白的动作性在中文翻译中的再现如果说英文文学的芝麻开门,那么不得不提的要属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了。
无论是从英国文学传统里的草根文化,还是从全球高水准的文学作品出发,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里程碑式的著作。
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对话部分,用英文表达精髓的同时却在文学史上留存了极大的深度。
在中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200多年前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
在当时,主要的翻译者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因此他们一定会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字特点,尽量保留原文的意思。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白描述的是人物的复杂的情景变化,表现出语言的动态特征。
研究人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动作,他们被称为语用动作。
中文翻译中,要能够全面而精准地再现莎士比亚戏剧中对白的动作性,需要有良好的翻译技巧和较丰富的语言素养。
首先,翻译者需要在源语和译文之间制定适当的对比,突出语言动感的表达特点,重新构建句子的结构,以体现原文的技巧性;其次,翻译者要善于应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以便通过表达可以准确地营造出莎士比亚戏剧中人物的情感氛围。
再者,翻译者需要注意翻译时夸张、优越、留白等技巧,使翻译文章富有张力;最后,翻译者要认真重视语言的变形形式,以有效地发挥语言的效用,并要在翻译中运用常见的表达技巧。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戏剧中透过对白,表达出人物情感的转变动作,
这些动作性要通过中文翻译来保留和再现精髓,需要有良好的翻译技
巧和充分的背景知识,为此,需要翻译者采用多种技巧:适当的对比,应用修辞的手法、夸张的手法,并重视语言变形的作用,而这些技巧
是莎士比亚戏剧精髓及其文学意义历久不衰的原因。
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一、概述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转换或语句对译,它更是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二次创作。
尤其是如此。
在文学翻译中,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于译作的成败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译文的文学性再现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是翻译的核心任务之一。
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性,包括语言的美感、情感的表达、意象的创造等。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更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性。
这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翻译技巧,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目标语言进行再创作,使译文同样具有文学性。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文学翻译中同样重要。
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也要尊重原文的文学性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力求在保留原文文学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文学翻译中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译作的成败。
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因素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介绍论文主题: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旨在探讨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更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议题。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准确、生动地传达原文的文学韵味和审美价值。
这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再现原文的文学魅力。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根据自身的审美标准、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对原文进行再创造。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审美再现一、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要求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更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
在现代散文的英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递原作的美学特色,是译者面临的挑战。
翻译美学作为一种以审美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理论,为现代散文英译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审美再现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译者在处理原文美学元素时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这些策略和方法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实现审美价值的传递和再现。
通过对这一选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美学在现代散文英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持原作美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审美交流。
1. 简要介绍翻译美学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问题,它结合了语言学、美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翻译美学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关注在转换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再现原文的美学特质,如何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原文的韵味、意境和美感。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和审美价值。
翻译的任务就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再现这些美学元素,使目标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的艺术魅力。
翻译美学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使得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具体到《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这样的翻译实践,翻译美学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将这些散文翻译成英文时,翻译者需要运用翻译美学的理论和方法,精心雕琢每一个词句,力求在英文中再现原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只有才能让目标语读者真正领略到中国现代散文的艺术魅力,实现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
2. 阐述中国现代散文的特点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挑战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优美,往往采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浅谈英译汉过程中的“意义再现”
翻译的标准之一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其中功能反映的是文本的整体效果,该效果又必
须通过意义的表达来实现。因此有人说,翻译即翻译意义,这句话虽欠全面,却在很大程度
上说明了“意义再现”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将结合所学知识,来谈谈这一点。 浅
谈英译汉过程中的“意义再现”
翻译的标准之一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其中功能反映的是文本的整体效果,该效果
又必须通过意义的表达来实现。因此有人说,翻译即翻译意义,这句话虽欠全面,却在很大
程度上说明了“意义再现”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将结合所学知识,来谈谈这一点。
所谓意义相符,指的是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相符。
对指称意义的翻译
指称意义是词语、句子和篇章反映的客观世界。
人类各民族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有着某些共同的体验,但有时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对自
然和社会熟悉深浅程度不一,角度也不相同。因此对指称意义的翻译根据情况可以概括为三
种:
(一)汉语和英语的完全对应。
例如:月亮——moon,我唱了一首流行歌曲——I sang a popular song,这一种
对应相对直观,所指明确,翻译的时候比较轻易处理。
(二)汉语和英语的不完全对应。
如“浓咖啡”译成“black coffee”而不是“thick/powerful coffee”,“新闻照片”是“pre
ss photo”而不是“news photo”,这些词语往往是一些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翻译的时候
要谨防找到“假朋友”。还有一些在汉语中概念笼统的词语,如“干部”、“税”等,在英语中则
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说法。
这类短语的翻译要依靠平时学习和实践积累,才不至于“出洋相”。
(三)部分汉语词语在英语中形成“意义空缺”。这种情况下,翻译又可以细分为四种“直
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和音译意译结合法。翻译时视情况而定,比如地方文化色彩浓郁的
词语宜用音译(秧歌——yangko),因文化差异的局限而采用意义功能相符的意译,等等。
举个例子,“远处有悲壮的笳声”(茅盾“黄昏”),译文为“From near, then far,c
omes the solemn,tragic sound of a flute。”原文中,“笳”即“胡笳”,是我国北方民
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为明了起见,没有音译成“Jia”或“Hu Jia”,不然的话,还得加
注解说明,造成没有必要的累赘,译成“flute”不失愿意,一看即明。
对言内意义的翻译
言内意义是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成分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表现在
叠词、重复、双关、一语双叙、音韵等修辞上。言内意义形象生动,是原文语言的精髓,翻
译的时候必须仔细推敲,尽量译出原文的妙处,给译文读者带来美的感受。
下面结合朱自清“匆匆”一文中的一段话进行简单阐述。
原文: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于是——洗
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
前过去。
译文: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
oming; 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 ...Thus--the d
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
owl when I eat my meal, 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 (朱纯深 译)
析:这段译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对“又是怎样地匆匆呢?”的翻译。该句以排比加设问来
带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具体描绘,译文选用swift,shift,such,rush这些词,通过短元音和
摩擦音的集中重复,影射了“匆匆”之中的纷扰,可谓天衣无缝。假如用一般的“How time
flies”则根本体现不了这一效果。 另外,原文第二句重复三次“日子从……过去”,增强了叙
述的力度,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假如都运用“pass away”则显得单调。选用同义词组flow a
way, wears off和 pass away,从美感功能和信息功能而言,译文与原文之间取得了相
似的效果。
我觉得各类修辞中最难译的是双关,就像英语中“Two ghosts walked into a bar
and asked the bar tender,„Do you serve spirits?‟”一句,汉译文无论采取什么折中
手段,都会失去部分原文的特色。
翻译言内意义时,既不可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又不可全然抛弃原文形式,其间尺度的调
配,也许只有看译者的理解角度了。
对语用意义的翻译
对语用意义的翻译
语用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就是常说的蕴
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或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甚至象征意义(sy
mbolic meaning)。
语用意义的涵盖面极广,与各类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与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交际原则犹
为密切。理解和表达词语的语用意义离不开双语交际的语境,其妥帖与否取决于译者的文化
底蕴。翻译时要从文化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先看看这么一句。“爸爸趴在床上当马让你骑上玩打仗好不好?”(宋连昌 “孺子马”),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处理为:“What if I serve as a horse on a bed while you ride
on me and play being a knight?”(夏乙琥 译) 在翻译“骑马打仗”的时候,并没有拘
泥于汉语字面上的对等,出现“War”之类字眼,而是注重了儿童心理,避免了成人化,同时
“playing being a knight”即顺应英语的文化背景,又形象生动。
又如,某外教给我们讲了近两个小时的课,为表示谢意,我们有时会说“老师,您辛劳
了!(You must be tired!)”。这下可不得了了,老外会想:难道我连课都讲不好,都
讲得那么累吗?他会认为这是对他聪明的一种欺侮。英语中正确的表达是“Did you enjoy
your class?”
再比如,在许诺的时候说的“撒谎是小狗!”,译成英语时,切不可用“I‟ll be a dog!”
来译。因为狗在英语里的形象与汉语的形象完全不符,不是骂人的,而是可爱的宠物和忠诚
的朋友,两者差异很大,所以不能直译,而是采用英语习惯用法:“I‟ll be damned!”
类似的情况很多。对我们这些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来说,用贴切地道的英语将原文的
意义和功能的译文中再现,要下“十年磨一剑”的工夫。
翻译是种极其复杂的符号转换活动,要使译文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没有捷径可
走,必须在理论的知道下进行刻苦的实践。
补充: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三个意义”往往交叉出现,要尽量做到兼而顾之。
“浓咖啡”一例用“强硬政策”代替,译为“tough policy"而非"strong policy"。
更多例句:
(1)有意栽花花不语,无心插柳柳成荫。
Follow love, and it will flee; flee love, and it will follow you.
(2)严志和一见了土地,土地上的河流,河流两岸的涯田,涯田上青枝绿叶的芦苇,
心里就漾着喜气。
At the sight of the land, the river, the mashes along the river and the
green reeds in them, Yan Zhihe‟s heart was overflowing with great joy.
(3)小的扣紧,大的放松,池子里捕鱼,太湖里放生。
Fussy about trifles, careless about big things. Penny wise, pound foolis
h.
(4)鄙人当尽力而为。
Your truly will do his best.
(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