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5)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近大远小

教材分析:

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人的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只是在视觉上产生偏差,却能“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观察自然界与生活中常见景物的远近变化、分析和讲解现象产生的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通过学习把有关透视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中最基本的现象,它可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是一种运用广泛而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意在从透视学中最基本的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观察、思考,感悟近大远小这一客观现象,加深学生对透视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对基本的透视知识的理解,并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绘画中关于空间的概念,并能在画纸的平面二维空间中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透视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情况:

透视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五年级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理解力、观察力相对较弱,透视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他们在认知能力上已经进入了写实期,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开始留心观察,并有着各自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已有这种视觉感受,但是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明确。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透视现象的感知以及切身体验来形成相应的感性经验,把握透视规律,理解透视现象形成的本质。再通过直观演示表现方法,化难为易,将规律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教学方式、手段: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可反复的演示方式,创设利于学生主动发现的情境,

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进行观察,主动分析并归纳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2. 巧妙运用自制教具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近大远小”现象的形成,使抽象的原理直观

具象,通俗易懂。

3. 范画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体的运用,使“近大远小”的表现有法可循,直观

呈现色彩速写过程,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给予学生技术支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

步掌握用基本的透视技巧画一幅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彩笔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具制作材料,水彩笔、油画棒、有色卡纸、示范画。

学生准备:作业纸、绘画工具(水彩笔、油画棒)。

教学设计

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课件出示西洋绘画作品ppt2《米德赫尼斯的林荫道》师:请学生观察小路和树近处和远处有什么不同?

生:小路近处的宽,远处的窄。树近处的高,远处的矮。

师: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景物清楚远处景物模糊,我们把这些眼睛看见的视觉景象称为近大远小。

出示课题:近大远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近大远小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

(一)初步感知近大远小的现象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近大远小的现象?(延伸至远方的铁路、弯弯曲曲的小河、马路两边的路灯、曲径通幽的小巷、等等。)

师:出示ppt3 师问: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 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如图①)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如图②)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师(梳理提问):这些树大小一样肯定没错吧?看来可以肯定树木的尺寸没有变化,可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树却是近大远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

图①图②

2. 揭示原理。

师播放ppt4 物体反射的光透过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人的视觉有一定角度,靠得近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视觉角度大,离得远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角度就小,因此,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本身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3近距离感受近大远小

(1)师: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随处可见,我们看看教室里有哪些地方能够体现近大远小?提示学生看看课桌、灯、天花板、书本等。

(2)请同学们拿出书本慢慢向后移动,看看会发生哪些现象?也可以请一个同学站到讲台上观察教室。

(3)互动小游戏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臂,一前一后,睁开一只眼睛。观察两只手的大小有什么变化?靠眼睛越近,手掌越大,离眼睛越远,手掌越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4)师:下面考考你们,播放ppt5看下老师这里的两个小朋友,我们是从哪个角度看他们,才会看到这样的形象?(俯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

三、图片观察,验证透视规律,学习表现

1. 跟我找。

师:原来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一找,这些图片中你找到这样的规律了吗?在哪儿?

(1)播放ppt6大片向日葵。学生很容易发现向日葵花盘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适当引导观察远处山坡上的树木与向日葵的大小比较,得出结论,近大远小适用于所有景物。

(2)播放ppt7 师:除了近大远小,你还发现了什么?(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楚远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