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方案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304.50 KB
- 文档页数:6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保障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根据《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二期范围(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区”)的森林管护工作,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
天保工程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加强森林管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分解森林管护指标,建立健全森林管护责任制,严格考核和奖惩。
第四条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国有林场等天保工程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森林管护工作,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完善森林管护体系,落实考核和奖惩措施。
第五条天保工程区森林管护应当坚持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高的原则,对重点议,完成任务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天保工程实施单位应当及时兑现管护费。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二十二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天保工程区的森林管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森林管护责任落实情况。
(二)森林管护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效。
(三)森林管护设施建设情况。
(四)森林管护档案建立和管理情况。
(五)森林管护费使用及管理情况。
(六)奖惩措施兑现情况。
第二十三条国家林业局对天保工程实施单位森林管护工作进行抽查,抽查结果纳入国家级工程核查和“四到省”责任制实施情况统一考核。
第二十四条天保工程实施单位应当对森林管护责任协议书执行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支付管护费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五条天保工程实施单位应当认真总结森林管护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管护措施和办法。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考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到省(以下简称“四到省”)情况,确保天保工程取得实效,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天保工程实施方案和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组织实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林计发[202x]661号)精神,并结合新的形势需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四到省”考核对象为实施天保工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xx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省)。
第三条“四到省”考核工作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组织进行。
第二章考核依据和程序第四条考核依据(一)国家林业局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结果。
(二)国家林业局天保工程核查结果。
(三)国家审计、稽查结果。
(四)其他有关调查、统计资料。
第五条考核程序(一)“四到省”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对各省上一年度天保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考核。
(二)各省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将自我考核结果于每年6月底以前报国家林业局。
(三)国家林业局按照考核依据,参考各省自我考核情况,组织评定考核结果。
(四)国家林业局将年度考核结果通报各省林业主管部门,抄送有关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
第三章考核内容第六条“四到省”考核内容分为基本项目、加分项目和扣分项目。
(一)基本项目内容包括,工程组织与管理、木材停伐减产与森林管护、公益林与基础设施建设、富余职工分流安置与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等方面。
(二)加分项目内容包括,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天保工程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省级各部门联合制定的天保工程管理措施和规定、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超过应配套资金比例、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提高、在改革方面有推广和指导意义的典型单位等方面。
(三)扣分项目内容包括,对群众举报信件调查处理和反馈结果不及时、虚报和重复上报公益林建设面积、发生特大重大工程建设质量事故、出现严重违规违纪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超计划采伐木材、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下降等方面。
黄河生态廊道工程实施方案一、引言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工程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黄河生态廊道工程2. 实施范围:黄河流域主要河段3. 项目目标:恢复和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圆满黑河畋谐坏谂乃颍奔谝递飧鏊灾礁保囗黄河流域生态平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4. 项目内容:生态修复、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三、项目实施方案1.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黄河生态廊道工程的核心内容。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湿地的修复和重建、动植物保护等措施,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2. 植被保护植被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工程过程中,要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和修复,保护河岸、山脉和湿地的植被,防止植被的破坏和滥伐,促进植被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恢复。
3. 湿地修复和重建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河流域的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丧失严重。
因此,在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工程中,要重点对黄河流域的湿地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湿地的功能,提高湿地的质量。
4. 动植物保护黄河流域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中国的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
然而,受到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动植物种群遭受了严重的威胁。
在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工程中,要加强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动植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完整度。
5.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工程中,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保护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6. 社会参与黄河生态廊道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观念,共同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黄河整治实施方案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黄河整治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我国政府制定了黄河整治实施方案。
首先,黄河整治的目标是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黄河整治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黄河整治实施方案强调了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
这包括恢复湿地、植树造林、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以恢复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此外,黄河整治实施方案还提出了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黄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黄河水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的水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黄河水资源的保护,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应。
最后,黄河整治实施方案还强调了加强黄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水质,我们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推进工业和城市污水治理,减少水污染对黄河流域的影响。
综上所述,黄河整治实施方案是我国政府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而制定的重要方案。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保护、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将能够逐步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为黄河整治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措施: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河道整治和水域生态修复工程,保护黄河上游的湿地、沼泽、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生态环境。
2. 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调控水资源的供应和利用,保障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要。
3. 防洪减灾措施:加强黄河流域的防洪工作,建设和完善防洪设施,提高对洪水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
4. 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推广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现象,保护土地资源。
5. 水生态修复:加强对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改善河流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6. 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黄河保护法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法律的有效执行。
7. 国际合作与沟通:加强与黄河上下游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
合作,共同保护和管理好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 则程”)森林管护工作,保障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 长,根据《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 实施方案》、《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 程二期实施方案》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二期范围(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区”)的 森林管护工作,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
天保工程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加强森林管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分解森林管护指标, 建立健全森林管护责任制,严格考核和奖惩。
第四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国有林场等天保工程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单位”)负责组 织实施森林管护工作,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完善森林管护体系, 落实考核和奖惩措施。
第五条 天保工程区森林管护应当坚持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高的原则,区域实行重点管护。
第六条 天保工程区森林管护应当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第一条为了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以下简称“天保工对重点则,明确管护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七条天保工程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实施管辖区域内的森林管护工作,确定森林管护责任区,把森林管护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把森林管护责任落实到人。
第八条天保工程实施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由县(局)、乡镇(林场)、村(组、工区)和管护站点组成的森林管护组织体系,建立完善森林管护管理制度。
第九条天保工程实施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天保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森林管护工作年度实施计划,作为组织实施森林管护、管护费支出和检查验收的依据。
第十条天保工程实施单位应当合理设置管护站点,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等基础设施和设备,在森林管护重点地段设置警示标识。
条天保工程区国有林森林管护工作岗位应当优先安排国有林业单位职工;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由林权所有者或者经营者负责管护,经林权所有者同意可以委托其他组织和个人管护。
天然林工程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林工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天然林工程资源的保护管理。
第三条天然林工程资源的保护管理遵循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天然林工程资源保护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天然林的生态完整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实现永续利用。
第五条天然林工程资源保护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自然保护、科学管理、全面保护、协同合作。
第六条天然林工程资源保护管理涉及的主要职责部门是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第七条天然林工程资源保护管理的目标是确保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章天然林保护第八条对于未经授权的砍伐、开垦或其他危害天然林的行为,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罚。
第九条推行天然林保护工作的自然与人工和谐发展,切实提高土壤水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避免生态破坏。
第十条设立天然林核心保护区和边缘保护区,划定明确的边界,加强保护和管理。
第十一条加强对天然林保护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第十二条制定天然林保护规划,合理划定开发和保护区域,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章天然林管理第十三条对于已经设立的天然林工程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保护标准和管理措施。
第十四条加强对天然林的巡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
第十五条强化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合理调整天然林的结构和布局,增加生产效益。
第十六条优化天然林的经营模式,鼓励合作经营和多元化经营,提高经营效益。
第四章天然林资源利用第十七条制定天然林资源利用计划,合理规划和分配资源,确保利用的可持续性。
第十八条加强对天然林资源利用的监督和管理,严禁非法采伐和滥伐,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十九条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开发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的水平和效益。
第二十条支持天然林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鼓励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黄河大治理实施方案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重要的水利
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黄河大治理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实现对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保护好黄河这条母亲河。
首先,黄河大治理实施方案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恢复和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沿岸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其次,黄河大治理实施方案将加强对黄河防洪工程的建设。
通过修建堤坝、加
固河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提高黄河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同时,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水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监测黄河水情变化,提前预警,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最后,黄河大治理实施方案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支持。
通过实施产业
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等措施,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黄河大治理实施方案是我国政府为了保护黄河这条母亲河,解决黄
河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防洪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综合治理方案。
通过实施这一方案,可以有效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防洪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支持和配合,共同努力,让黄河成为更加美丽、更加富饶的母亲河。
天然林资源保护⼯程从1998年开始试点,2000年10⽉,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程实施⽅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程实施⽅案》。
⼯程规划期到2010年,主要内容是: (⼀)实施范围。
长江上游地区以三峡库区为界,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西藏6省(区、市),黄河上中游地区以⼩浪底库区为界,包括陕西、⽢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西、河南7省(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业包括吉林、⿊龙江、内蒙古、海南、新疆5省(区)。
总计17个省(区、市),734个县、167个森⼯局(场)。
(⼆)主要任务。
⼀是全⾯停⽌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停伐⽊材产量1239.0万⽴⽅⽶。
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材产量由1853.6万⽴⽅⽶减到1102.1万⽴⽅⽶。
⼆是管护好⼯程区内14.3亿亩的森林资源。
三是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程区营造新的公益林1.91亿亩。
四是分流安置由于⽊材停伐减产形成的富余职⼯74万⼈。
(三)主要政策措施。
⼀是森林资源管护,按每⼈管护5700亩,每年补助1万元。
⼆是⽣态公益林建设,飞播造林每亩补助50元;封⼭育林每亩每年14元,连续补助5年;⼈⼯造林长江流域每亩补助200元、黄河流域每亩补助300元。
三是森⼯企业职⼯养⽼保险社会统筹,按在职职⼯缴纳基本养⽼⾦的标准予以补助,因各省情况不同补助⽐例有所差异。
四是森⼯企业社会性⽀出,教育经费每⼈每年补助1.2万元;公检法司经费每⼈每年补助1.5万元;医疗卫⽣经费,长江黄河流域每⼈每年补助6000元、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每⼈每年补助2500元。
五是森⼯企业下岗职⼯基本⽣活保障费补助,按各省(区、市)规定的标准执⾏。
六是森⼯企业下岗职⼯⼀次性安置,原则上按不超过职⼯上⼀年度平均⼯资的3倍,发放⼀次性补助,并通过法律解除职⼯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不再享受失业保险。
七是因⽊材产量调减造成的地⽅财政减收,中央通过财政转移⽀付⽅式予以适当补助。
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黄河重点生态区域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8个省(区),包括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四川的若尔盖草原湿地、甘肃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青海的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纳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作为黄河流域和“两屏三带”中的黄土高原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既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也是天然生态屏障,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然生态状况该区域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带,黄河川流而过,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地貌以山地、丘陵、高塬为主,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是淮河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天然年径流量为535亿立方米,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平均厚度50—100米,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覆盖厚度最大的区域,黄土土质疏松、脱水固结快、易于侵蚀崩解,除黄绵土外,还有褐土、黑垆土、风沙土、灰漠土等土壤类型。
本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丰水年和干旱年降水量相差2—5倍,年降水量在150—750毫米,时间和空间分布十分不均。
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天然次生林和天然草地面积少,主要分布在林区、土石山区和高地草原区。
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野生植物资源约120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310余种。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面积大、类型多、程度深,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系统不稳定。
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部分支流干涸断流、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沙化程度较深,人类活动干扰导致植被破坏、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早年建成的防护林因缺水和沙化出现较为严重退化,生态防护功能持续下降;中游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约2137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尤其是786万公顷的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对下游构成严重威胁;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水沙关系不协调,造成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悬河。
天然林保护项目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天然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水源、保持土壤、调控气候等重要功能。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威胁,我国天然林资源正在不断减少。
为了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资源,制定并实施天然林保护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护目标1. 保护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2. 提高天然林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3. 增加天然林的面积和分布。
三、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1. 划定保护范围根据天然林资源现状和保护需求,确定保护范围,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和实验示范区。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建立健全天然林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天然林资源状况报告。
3. 加强巡护和监测加大对天然林的巡护力度,建立巡护队伍,配备科学监测设备,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利用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天然林资源的长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 开展生态修复与植被更新对受到病虫害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的天然林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引种、造林等措施促进植被更新,提高天然林的自然再生能力。
5. 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强对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探索合理的保护与利用模式。
开展对造林技术、林业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天然林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天然林保护项目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举办宣传活动,利用媒体和网络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对天然林保护工作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四、项目实施预算及资金来源根据项目内容的具体要求,编制项目实施预算,明确各项支出和资金来源。
资金可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筹集。
五、项目效益评估通过定期开展监测和评估,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将为项目改进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项目能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
六、项目管理与监督建立项目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黄河大保护实施方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河流水质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给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为了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必要制定黄河大保护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黄河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的生命之源,保护好黄河水资源对于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严格控制水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这不仅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还加剧了黄河下游地区的泥沙淤积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投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地的水土流失,保护好黄河流域的土地资源。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很多珍稀濒危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好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对黄河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黄河大保护的行动中来。
综上所述,黄河大保护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努力,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黄河成为更加清澈、更加美丽的母亲河,造福于子孙后代。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第一章天保工程一期实施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一、主要成效(一)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持续增长,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野生动物植物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加。
(二)职工收入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天保工程缓解了林区经济危困的局面,保障了企业正常运转和林区职工基本生活,企业长期拖欠职工工资和离退休金等影响林区稳定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工程投入已成为林业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的主渠道。
林区就业呈现多元化。
林业职工积极开展林果采集、林下种养、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部分职工家庭实现了一人承包、全家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5%和87.7%,初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同时,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支持下,通过重点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规划的实施,使职工住房、饮水、取暖等生活条件也有了进一步改善。
(三)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天保工程建设取得了集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社会行动于一体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通过天保工程一期的实施,工程区实现了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生态状况由持续恶化向逐步好转转变,林业经济社会发展由举步维艰向稳步复苏转变。
二、主要经验(一)坚持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执行木材产量调减工程实施以来,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采伐管理,坚决制止超限额采伐,遏制森林资源下降趋势,工程区木材产量按计划减产到位,森林资源实现了面积、蓄积双增长。
林区每年开展以木材采伐总量、销售总量和运输总量为内容的“三总量”检查,严格控制资源消耗。
工程区相继开展了以打击违法采伐及乱砍盗伐等一大批重点案件。
林业、公安、政法、监察等部门齐抓共管,加大了多部门联合检查和督察的力度,确保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规定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根据《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四到省”考核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以及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工作。
第三条森林管护,是指对纳入天保工程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看管和保护,以及相关的组织管理。
第四条按照天保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森林管护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同志是主要责任人,要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制。
第五条县(市、区、旗)林业主管部门、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国有林场等工程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具体组织实施森林管护工作,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明晰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保其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森林管护应本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高的原则,根据森林的生态区位重要程度实行分类管护,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管护。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八条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所辖区域内的森林管护项目,要采取措施,将森林管护的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把管护责任落实到人。
第九条实施单位要合理安排管护站点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管护设备,划定管护责任区,重点地段设置警示标牌,编制管护分布图,配备管护人员,做到图册和实地一致。
第一章 总 论 1.1 工程名称:山西省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2 主管部门:山西省林业厅 1.3 承办单位:山西省林业厅天然林保护办公室 1.4 工程性质:新建 1.5 工程建设宗旨:依靠中央政策指导,利用国家投资优势,对我省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进行保护,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培育后备资源,妥善分流林区富余人员,控制生态环境恶化,恢复区域林业生态功能,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6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6.1 是实现根本扭转我省特别是黄河上中游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所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基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我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严重制约着山西经济的发展。所以保护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是国家黄河上中游生态工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1.6.2 是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根本途径。我省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许多地方人畜吃水困难,工农业生产因缺水造成的巨大损失。我省天然林资源多数分布在主要河流的源头,如汾河发源于管涔山林区,三川河发源于关帝山林区,而湫水河、昕水河、涑水河分别发源于黑茶山、吕梁山和中条山等林区,这些地方的森林是山西省主要的水源涵养林。而这些河流又属黄河一、二级支流,是水土流失重灾区。全省每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量达3.66亿吨,占黄河上中游总输沙量的23%。严重影响着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使用效果和寿命。如汾河水库,从1958年修建至今已有46%的库容被泥沙淤积,严重威胁着太原及其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事实证明,森林不仅有吸水、透水能力,促进土壤结构变化,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还有涵养水源,以丰补欠,调节迳流等功能。因此,保护森林,保护天然林是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 1.6.3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可减轻停采后的林区经济压力,对解决林区职工后顾之忧和稳定职工队伍意义重大。由于天然林停采和营造林投资严重不足,职工收入没有保障,生活困难,人心不稳,林区再生产路子变窄、经济压力加重。因此通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走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路子,对增加职工收入,发展国有林区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1.6.4 保护好现有天然林,恢复植被,扩大森林资源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林区广大职工和群众自身生存的需要。我省森林资源稀少,而可采资源更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森林资源消耗日益增大,如不及早采取保护措施,将会陷入“越采越少,越采越穷”的恶性循环,从而将危及到林区广大职工、群众和子孙后代的生活。此外,在我省林区中,既有华北地区稀少且集中连片的云杉林和栓皮栎林,又有珍贵的南方红豆杉、连香树,同时还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钱豹、麝、勺鸡、猕猴等。因此,保护好现有森林与森林环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山西省林业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1.6.5 山西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究其原因,就是森林覆盖率太低,现在全省仅有11.7%,根据测算,森林覆盖率只有达到30%以上,才能对调节气候产生作用。1998年长江沿岸洪涝灾害严重,专家们认为主要是长江上游植被减少的后果。因此,山西的天然林资源,一方面要很好地保护起来,使大面积的森林休养生息,恢复其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就是要根据区域内宜林荒山、荒地的特点,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加快造林进程,逐步提高林木覆盖率,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6.6 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及森林环境,对调整全省产业结构,综合利用森林资源,增加经济收入意义重大。我省黄河上中游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当丰富,仅地上建筑近2万余处,而且大多分布在深山密林和以天然林为主的森林环境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近50余处。由于工程区自然条件复杂、海拔、气温、光照、降雨等特征明显,所以野生药用植物和可利用的菌类资源特别丰富,野生药用植物如天麻、黄连、山茱萸、连翘、五味子、菖蒲、黄岑、柴胡、杜仲、野人参等;菌类有猴头、木耳、蘑菇、灵芝等。因此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及森林环境、将对开展森林旅游、合理开发利用林木资源,有着广阔的前景。
第二章 工程区的基本情况 2.1 工程区范围及自然概况 山西省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范围,包括沿黄河六条一、二级支流流域。共涉及9个市(地)72个县和管涔、黑茶、关帝、太岳、吕梁、中条六个省直国有林区以及杨树局油坊林场、省林校实验林场。工程区土地总面积15524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0.0%。区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貌主要有黄土丘陵沟壑、黄土残垣沟壑和土石山区,是水土流失重灾区。由北向南苍头河、朱家川河、三川河、汾河、昕水河、涑水河等黄河的一、二级支流发源于此。工程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温差大,季节明显,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在400mm—650mm之间,大多集中在7、8、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年平均气温4-14℃,无霜期120-220天。自然灾害有干热风、沙尘暴大风和冰雹。区内土壤以风积黄土为母质,主要有褐土性土、山地褐土、黄绵土、淡栗钙土等土类,部分高山地带还有少量草甸土、山地棕壤。主要分布树种有油松、栎类、杨类、桦树、云杉、侧柏、白皮松、华山松、落叶松、樟子松、柳树、核桃、仁用杏、枣树、沙棘、柠条、黄刺玫等,草类有苜蓿、禾本科类、蒿类等。 2.2 工程区社会经济概况 工程区总人口1863.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0%。其中农村人口1481.9万人,占工程区总人口的79.5%;其中农村劳动力62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1.8%。林业职工总数(国有林区、林场)13486人,占工程区总人口的0.07 %,其中在职职工10242人,离退休3244人。工程区内各县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20个贫困县,贫困人口140万人,占工程区人口总数的7.5%。由于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每年可向工程建设提供1.95亿个工日,能充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工程区内工农业总产值为652.2亿元,人均3500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5.7亿元,占总产值的25.4%,林业产值5.0亿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0%。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 2.3 水土流失状况 我省的黄河上中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常见的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全省水土流失(水力侵蚀)面积14424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8%,其中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7891万亩。全省多年平均输沙量4.56亿吨,仅黄河上中游多年平均输沙量3.66亿吨,占全省输沙量的80%,占整个黄河上中游输沙总量的23%。工程区黄土丘陵沟壑的径流量和土壤的流失量分别占65.9%和78.7%。20º以上的坡耕地平均土壤流失量每公顷高达43.95吨,分别比15º、10º和5º的坡耕地高出1倍、8倍和15倍之多。风力侵蚀多发生在工程区的西北部,面积约585万亩,干旱、大风和地面植被稀少,导致土壤松散是造成风蚀的主要原因。重力侵蚀多发生在工程区黄土垂直节理较强的丘陵、沟壑区域,主要集中在降雨季节。 2.4 工程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工程区土地总面积1552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6845万亩,占工程区总面积的44.1%。有林地2320万亩,其中天然林972万亩,人工林134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9%;灌木林95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4.0%;疏林地243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6%;未成林造林地293.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3%;苗圃14.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2%;宜林荒山荒地面积297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3.5%。工程区现有森林覆盖率21.1%,森林蓄积量5200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有以下特点: (1)国有森林是工程区森林资源的主体 工程区内含省(市)县国营林场共计149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其森林面积占到整个工程区森林总面积的51%,其中天然林面积占到工程区天然林的84.5%。从林分质量上看,全省林分亩均蓄积为2.34立方米,而国有林分亩均蓄积为3.34立方米,集体林亩均蓄积只有1.28立方米。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森林面积上,还是在森林质量上,国有森林资源占有绝对地位,是工程区森林资源权属结构的显著特点。 (2)森林资源数量少、分布不均 工程区内林分郁闭度在0.2以上的有林地面积很少,林相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多为片块分布,并与荒山、农田镶嵌。区内人均有林地只有1.5亩,人均占有蓄积量更少,而且森林分布极不平衡。 (3)林分质量差,优劣不均 工程区内的林业用地中,有林地中林分面积占16.7%,每公顷蓄积量只有35.1立方米,属天然次生林,疏林多,林中空地多,单位蓄积量低,出材率低,郁闭度小。 (4)林分结构不合理 工程区内有林地总面积2320.0万亩,幼、中、近成过熟林面积分别为844.30万亩、1136.70万亩、339.0万亩,其面积比为36.4:49:14.6。有林地以幼、中龄林为主,近成过熟林占的比重很小,不能形成合理轮伐周期,不利于均衡经营和永续利用。 (5)荒山多,条件好,扩大森林资源有潜力 工程区现有宜林荒山荒地2978万亩,这部分宜林地可以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恢复植被。 2. 5 我省天保工程进展情况及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