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 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8.9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磅发布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调查报告

思响哥按: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位鄙夫”。这一名言形象地指出,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对人存在的意义,即谁都离不开政治,并且都应参与政治。

目前,我国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如何呢?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为您奉上此次报告。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人民论坛网(rmltwz)作者|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执笔| 石晶调查时间:2016年5月10日—2016年6月

10日问卷发放:面向31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发放网络问卷4886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45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2%。样本构成:受访者中,男性占56.6%,女性占43.4%;25.6%的受访者为“90后”,37.7%受访者为“80后”,23.0%受访者

为“70后”,其他年龄段共占13.7%;日常居住地分布较为均匀,居住地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的受

访者各占20.0%左右,居住地为“乡镇或农村”的受访者较少,占9.4%。

重要发现:①我国公众已经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基本素质较高,而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②我国公众更愿意参加到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

共事务中;具有一定的投票意识,但还受一定的人情因素影响;对于公开竞选具有一定的认同度,并已形成较强的边缘性竞选行为。③网络成为公众政治参与的新平台,近半数受访者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而网络围观现象不容忽视。④政治效能感是影响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其受到性别、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的影响。报告内容:我国公众的政治参与观念现状有序的政治参与既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

内容,又是政治秩序的有效保障。在以往的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中,研究者都将投票和选举视为经典的政治参与形式,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也构成了公众政治参与。因此,本次对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调查包括了三个部分,即公共事务参与、投票意识和选举意识。结合我国政治参与的现状,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编制了政治参与量表,并将公众对于政治参与量表的回答赋值、求和并转化为百分制,用以测评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分值在0-100分之间,50分为临界点,高于50分,则可认为公众对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低于50分则相反。总体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的政治参与得分为57.5分,说明我国公众已经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分别对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投票、选举意识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后得出,公众对政治参与的意识中等偏上。其中,公共事务参与得分为57.2分,投票意识得分为56.5分,选举意识的得分为58.8

分(见图1)。结论:我国公众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基本素质,新媒体成为公众政治参与的新平台,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待拓展我国在进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公众的公民意识得到了增强,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意识得到了强化,公众开始关注并参与政治。本次调查发现,我国公民已经初步具备了政治参与的基本特质。具体而言,本次调查显示,53.6%的受访者表示“我对国家和社会最近发生的大事均比较了解”,这说明一半以上的受访公众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卷入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公共社会生活中,这是政治参与的基本前提。有49.4%的受访者表示“我非常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等)”,仅有16.7%的受访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这说明中国大部分公众具备了一般的政治生活常识,这是政治参与行为的知识基础。同时,本次调查还发现,新媒体成为公众政治参与的新平台。网络等新媒体力量的兴起发展,为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交流平台,极大程度地汇集各方意见和力量,使得网络参与成为新媒体时代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最后,本次调查显示,我国政治参与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展。60.5%的受访者认为,“我能够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机会比较少,渠道还需要拓宽”。例如,听证会等征求意见的制度其形式大于实质意义;人大、政协代表与选民联系不密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为直选,代表与选民的联系较为紧

密,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大代表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普通公民一般对代表的熟知程度有限。结论: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与切身利益关系越密切的公众参与意识越强从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行为意愿的百分比看,与自身利益相关越密切,参与程度越高(见图3):有55.9%的受访者表示,“只要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就有关事项征求民意,我就会积极表达想法”,说明一半以上的受访公众会选择在公共事务中发声,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保障知情权并掌握话语权;52.3%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村)干部/领导做了有损大家的事,我会坚决反对”,如果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受访公众会对政府部门的某些公共决策行为提

出异议;38.7%的受访者表示,“为了有效监督公共政策的执行,我会在平时多参与公共事务”,说明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受访公众表现出一定的担当,对公共事务进行自觉参与;36.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发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或贪污腐败行为,我会向相关部门检举、揭发”。相对而言,揭发政府公职人员的贪腐行为与自身直接利益相关度较低。因此,这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最低。结论:公众具有一定的投票意识,但投票意识受一定的人情因素影响参与投票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公民可以通过投票来选择领导人从而影响公共政治,投票是我国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本次调查主要测量了我国公众对于投票的态度是否具有独立意识,在中

国社会人情关系法则下投票是否受到面子的影响,以及是否珍视自己的投票权。投票意识的题目设置采用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投票意识越强。通过百分制转化,我们发现,我国公众的投票意识得分为56.5分,超过50分平均水平。因此可以说,我国公众已经具有一定的投票意识,但是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只有21.7%的受访者表示“把选票投给谁都一样”,这说明大部分受访公众能够珍视自己的投票权,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见图4)。42.2%的受访者对“干部人选由上级决定更为稳妥”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这说

明我国公众的投票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34.3%的受访者表示“我会把选票投给我认识的人、朋友或者亲戚”,说明

我国公众存在一种私利式的参与意识,在投票时有相当部分公众迈不过人情关,因人情往往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连,从而会对自己的投票行为产生影响。如何将传统的人情观引导为现代公民文化,成为公民参与意识培养应切实关注的问题。结论:公众对公开竞选具有一定的认同度,表现出较强的边缘性选举行为竞选行为与投票行为不同,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行为,它直接介入政治输入过程,以自己的意志和行为直接干预选举结果,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公民意识的表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于公开竞选具有一定的认同度,只有34.7%的受访者认为,“公开选举没有实质意义,只是一种形式”。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在进行公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