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思维语言差异看英汉互译
- 格式:pdf
- 大小:350.47 KB
- 文档页数:6
论文导读::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出发并阐述其对在诗词英译过程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思维方式差异,影响1.引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
语言的差异是思维差异的外在形式,由于思维方式的潜在差异,才使语言表达有所差异。
本文主要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出发并阐述其对在诗词英译过程的影响。
2.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连淑能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划分为: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的思维: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
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侧重于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规律。
在西方的传统哲学中主张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
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直观经验。
因而形象性思维常使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义。
西方人较为侧重抽象思维,侧重实证性研究,善于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
由于西方人抽象思维的习惯,他们则擅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事物。
这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方式则截然不同。
模糊性思维与精确性思维:连淑能曾指出“古代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思维的对象是模糊的,思维的主体也是模糊的。
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整体的把握总体特征,缺乏对事物本质的准确认识。
”[1]相行之下跨文化,西方人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影响,所以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3.思维差异对诗词翻译的影响3.1 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诗词英译意境的缺失顾正阳教授在《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索》一文中指出:“古诗词曲中,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无论是天上的月亮,星星,还是人间的山水,花卉、酒、茶、服饰、楼台亭阁等无不沾染了情……”[2]所以古代的诗人总喜欢从自然中寻找事物,以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是志趣。
用具体的事物来传递自己的感情。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造就了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是以表意为特征的文字,所以表意也成为了汉字的特点。
绿色是我大致的翻译。
你们自己做相应修改。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表达特点Differences of model of thinking版本一总体思路:思维与措辞(diction)——这是重点思维与句法(syntax)——一笔带过,孙越讲解过思维与段落篇章(paragraph and passage )——较难,暂时不讲解一、diction思维与措辞1、abstract VS concrete措辞的虚实倾向即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VS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Model of thinking in English language tends to be general and abstract, while it tends to be concrete in Chinese language.西式思维往往比较概括general、抽象abstract,体现在措辞上,英语倾向于使用含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的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动作或现象,用词倾向于虚;中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体现在措辞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
principles in translation处理原则:(1)concretion具体化原则eg: The prevailing wisdom in the neighborhood was that we were spoiling it and that we ought to go back where we belonged.邻里间普遍认为是我们在糟蹋这个地区,我们应该回到自己该去的地方。
In this new year, we face momentous uncertainties: war (or wars), a weak economy.在这新的一年里,我们面临着战争(乃至连续的战争)、经济低迷等一系列重大的不定因素。
(2)visualization形象化原则There is more to their life than politica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al problems; more than transient everydayness.他们的生活远不止那些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问题,远不止一时的柴米油盐。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由于中西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翻译者必须考虑这些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语言、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进行浅析。
首先,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显著的。
中文和英文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注意这些差异。
例如,中文中表达对方姓氏时通常使用姓加前缀的方式,而在英文中则使用姓氏后方使用名字的方式。
另外,中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率较高,而英文中则更为简洁明了。
因此,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保持意思的准确传达。
此外,中文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成语、褒贬词等,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解释。
其次,中西文化差异也对价值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也会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差异,例如,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被重视,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更为突出。
这种差异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对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当翻译一篇关于个人成功的西方文化文章时,翻译者可能需要对文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转化,以符合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再次,中西文化差异在习俗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西方在社会习俗、礼仪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长辈的地位较高,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的行为。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平等被强调,因此存在更为自由和开放的社交习俗。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差异,对文化背景的细微差别进行准确的翻译。
此外,不同的文化习俗也会影响翻译的目标受众,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翻译者需要在语言、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注意这些差异,对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语言与翻译的影响研究作者:佟玲玲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摘要】中西方人们由于受到生存环境,中教信仰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从而对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化进行探究,为提高英汉互译的效率,促进中英文化交流作相关参考。
【关键词】中西思维语言翻译影响【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09-01随着社会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世界交流的主流语言,对我国政治、贸易等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英语与中文在表达方式、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中西方的交流与合作。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方面人们的沟通方式主要受思维方式影响,在表达习惯及词语用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此,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化,对英汉语言与翻译造成的影响,其主要表现的一个方面是: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通常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会比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更加形象化一些,汉语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都较为丰富。
从古至今,中国的语言文化是博大精深,文体较为丰富,用词很丰富,情感思维和语言思维都非常丰富。
比如:余光中的《乡愁》,文中多次将乡愁比作邮票、船票等,并用“啊”这个字收尾,体现了汉语语句及用词的丰富性。
从语言结构上讲,汉语的语句结构可以拆分为:主、谓、宾、定、壮、补,可见汉语用词和语句结构的丰富性。
然而,而西方人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述也较为简介抽象,在语言互译时,往往会出现差异。
比如:中文里说:“她笑起来像一朵花儿”使用“花儿”来比喻她的笑容,寓指她的笑容很美。
通常这句话会被直接翻译为:“She smiles like a flower”,对于西方抽象的思维方式,这样的翻译可能引起误会,通过思维转换,翻译为:“She smiles beautifully”更为直观明白,有利于理解。
浅析诗歌英译中反映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摘要:由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内外学者的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探讨由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译文的影响和制约,为今后的诗歌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诗歌;汉英翻译;中西思维差异;一、引言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其结构紧凑,用词优美,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古诗词翻译在实践领域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有以许渊冲先生为代表的《宋词三百首》,还有如威特·拜讷(Witter Bynner)等外国学者翻译的《中国诗选》,他们都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传递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作出了贡献。
但是,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发展和使用都受制于思维。
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的诗歌英译本,发现中西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审美观,并体现整体性与分析性、意向性与实证性以及模糊性与精确性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诗词翻译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一)整体性与分析性差异与诗歌翻译连淑能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划分为: 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
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侧重于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规律,主张区分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把整体分解成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
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许渊冲的译文为: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feel so s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Alan Ayling& Duncan Machintosh的译文为:Unending search in endless quest/So cold and still, how cold and still/By grief and anguish,grief and anguish hard oppressed.《声声慢》这首词中有多个叠词,音节变换间带给读者一种孤寂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析中西思维差异对汉英翻译中“翻译症”的影响 作者:张芬 段汉武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6期
摘 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大语言,其各自蕴涵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中英文互译过程中,为了能既传达原文的神韵,又保持译文与原文整体风格的和谐一致,译者就必须在两种思维方式上进行恰当地切换。但由于思维方式差异的存在,译者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翻译症”现象,影响了翻译的质量。本文试从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具体差异、“翻译症”的表现形式以及应对“翻译症”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翻译 思维方式 差异 翻译症 策略 一、引言 古今中外,译界许多有识之士都对翻译有过不同的阐述:如唐朝贾公彦在《义疏》中对翻译作的明确界定:“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宋代法云在其所编《翻译名义集》自序中进一步指出:“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不同。”著名英国学者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1709~1784)也对翻译有过类似的界说: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retaining the sense”。一些辞书也给翻译下了定义: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的《辞海》把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则对翻译的内涵作了补充,指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相比较而言,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20世纪60年代末给翻译下的定义被认为是更为系统、更为完整的。其定义为:“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当前的翻译工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英汉翻译更是重中之重。
所谓翻译,其实就是使用一种别的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包含的语体意思和语言特有的思维内容完整再现的过程,也可以说翻译就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的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对语言认知方式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或翻译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不但能把原文的真实意思完整表达出来,而且翻译要做到精确科学,这是对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
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在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翻译语言与被翻译语言之间的不同思维,要在承认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一、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表现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精华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积累的结晶,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风格和语言文字结构的不同虽然受到中西方彼此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客观现实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由英汉两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决定的。
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不但决定了语言的内容,而且也决定了语言的结构,所以,研究和探析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和差异对于做好英汉翻译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西方英民族擅长抽象思维,而汉民族习惯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英民族大多擅长这种思维方式,他们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英语语言使用中就表现在特别喜欢用抽象的名词来表达一种非常复杂的理性事物。
另外,抽象思维大多是使用概念、判断或推理等思维方式,然后用非常严密的逻辑用语结构来表情达意。
而汉民族则和英民族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不同,汉民族是非常擅长形象思维的,在汉语中的用词基本都是使用具体的名词来表达抽象的内容,很少使用抽象的名词。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汉民族长期以来在天人合一理念下形成了固有的喜欢用具体的表象来说明抽象概念的思维定式。
第二,西方英民族擅长用综合型思维对事物进行严密逻辑分析,汉民族喜欢用分析型思维对事物进行辨证分析。
首先,西方语言由于深受天人各一哲学思想的影响,语言表达方面追求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效果,所以,西方英民族的语言句式结构就非常严整,思维更是要求实现缜密明晰。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两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这种差异对于翻译工作的进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中英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理解和处理这些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影响:一、词汇和语法的差异中英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存在许多差异。
中文的词汇较为简洁,常常通过词义的扩展或者变化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而英文则更注重将不同含义的词汇分开,以确保准确性和清晰度。
举个例子,中文中的"心"可以用来表示心脏、情绪、思想等多种意思。
但在英文中,这些含义通常被分开表达,比如"心脏"、"情感"、"思绪"。
因此,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准确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另外,语法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而英文则更注重主语、谓语、宾语的一致性和顺序。
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要转换思维方式,并根据英文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和重组。
二、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的差异例如,英文中常用的"Thank you" 是表达谢意的方式;而中文中的"谢谢" 并不仅仅是表示感谢,还具有一种礼貌的表达,类似于"请您多关照"。
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异,以确保传递正确的信息和意义。
此外,各国文化对于礼貌、隐喻和直接表达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更注重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英文则更直接和明确。
在进行翻译时,要确保能够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沟通方式。
三、修辞手法和文体差异中文和英文在修辞手法和文体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使用成语、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意义。
而英文则更注重简洁性和直接性。
在进行翻译时,要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感觉。
此外,不同文体对于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也有所区别。
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及其翻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英语以及汉语双方互相渗透, 也让英汉之间的思维差异变得越来越被重视, 那么,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怎样的角度去突出英汉之间思维差异至关重要。
首先, ,英汉的文化背景不同, 常常导致了双方思维的不同。
例如,汉语语言更加注重表达思想, 而英语语言却偏向于客观描述。
此外,汉语注重叙述到英语更加偏重简洁概括。
此类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极大的影响着翻译质量。
其次, 英汉言语之间还有词汇差异,例如汉语中拥有比英语词汇更多的俚语以及自定义词汇,这也导致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两语差异,而翻译技巧就是解决这种词汇差异的重要手段。
此外,双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句式差异,汉语句子结构较英语句子结构复杂,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尤其是翻译汉语到英语的时候,我们要注重简洁,尽量使句式简单明了,以免影响语义的精准性。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双语之间文字语气的差异。
汉语中文字语气表现丰富,而英语则严谨明确,在翻译时不能以汉语带来的柔美语气译成英语,以免使得句子表意不明。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加以区分,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心情舒畅安定。
综上所述,英汉之间思维差异主要涉及文化背景、词汇、句式差异以及文字语气四个方面,在翻译语言学中,要注重突出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传达准确意义。
浅析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发表时间:2018-07-23T17:53:51.39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下作者:张英[导读] 本文主要结合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对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阐述,主要从中西思维的风格、指向和中西思维的侧重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摘要:本文主要结合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对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阐述,主要从中西思维的风格、指向和中西思维的侧重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中西思维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东方西方思维差异影响在西方哲学中,人存在在世界上,其根本任务是认识宇宙,发现宇宙的奥秘。
因而他们强调分析和研究事物,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分析法为主,习惯将整体看做是几个部分构成的,通过对局部特征进行依次分析,进得出整体的特点。
由于这种分析型思维,英语句子重形合,即: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分句或从句)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句法结构呈显性效应。
英语语句中使用连接词和关系词来连接句子十分常见,同时还有其它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以及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后一致,都是英语形合的典型表现。
结合这一特点,译者在做汉译英的翻译工作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严格遵守英语的主谓提挈机制,注意词形变化,时态变化,连词变化。
第二,若主语或谓语被省略,补充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第三,如汉语句子无明显逻辑关系,则需要添加可以体现句间逻辑关系的连词,关系代词或副词。
如在韩素音翻译大赛汉译英原文中,“西晋末年,永嘉南渡,不少北方士民,被战争所驱迫,离乡背井,迁徙到遥远的南方去,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故土。
”这几句不能体现出时态的变化,而且“永嘉南渡”并非指永嘉逃渡到南方,而是指“永嘉之乱”,所以翻译的时候不能有翻译腔,而应该理清句间关系,还要加注具体时间,这样才方便外国读者理解。
从中英思维差异视角分析中英互译核心思维作者:夏海玲刘文文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1期【摘要】正确的思维对正确的语言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本文主要是笔者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反思中,总结出的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的理论研究结果。
本文试图提炼出中英思维的核心差异,并将其运用到大学公共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中英思维差异翻译技巧教学实践【Abstract】This paper,first,examines the commonly-seen poor expressions of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 due to the ill-equipped knowledge of thinking style.Then,it deals with the key differences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In the third part,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recommended,accordingly,to help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Keywords】Differences of Thinking;Translation Tac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中国英语学习者容易常犯的英语表达错误主要有:语序混乱,词性混淆,词语搭配不当,主谓逻辑不一致,第一人称的滥用,状语与要修饰的动作位置颠倒等等。
若淡去语言基础薄弱,语音不准,词汇量不足,语法理解力差,语言学习条件欠佳等个人动机方面的原因之外,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英思维差异之大。
这常常使中国英语学习者望文生畏,裹足不前。
一、中英思维之核心差异英语思维是重理性、讲科学的思维,其逻辑缜密,句子结构紧凑。
论文题目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atterns of (英文)Thought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论文题目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影片为例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atterns of Thought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link or bridge for people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t is a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arget languages.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drawn a lot up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which enable us to view and summariz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ractic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hat’s more, it has helped to enrich and expand the academic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This thesis is detailed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at are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s, which is aimed at shedding light on the problems that translators are likely to face in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a discussion and illustr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irected at the very factor of cultural, which is intended to be a problem-solving section. Then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are prone to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y the translator, several strategies that are frequently resorted to are discussed at full length.Key words : translation strategies;patterns of Thought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翻译策略中文摘要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作者:谢玲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9期[摘要] 语言、思维和翻译三者是紧密联系的。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给翻译带来了不少难题,该文从语言、翻译和思维的关系入手,分析中西思维及翻译理论的不同,提出了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语言思维翻译思维方式翻译理论差异1 引言语言与思维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思维,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也就失去了思维的内涵。
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
连淑能(2002)认为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
翻译在这种沟通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翻译将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相互转换。
王宗炎(1983)指出翻译的内在规律仍在于人脑的思维,深人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中西思维方式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着显著的差异,从而给英汉翻译带来了不少难题。
耍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得明确语言、思维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思维有哪些类型、特征;中西思维方式及各自的翻译理论存在哪些差异;如何注意这些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等等。
2 语言、翻译和思维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主要工具;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运用语言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活动。
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
刘祖培(1989)指出“现代的语言学理论难以驾驭翻译的全过程,翻译是人脑对语言、文字内涵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只研究语言而不探讨思维不能诠释翻译的本质;……认识翻译的主体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翻译的客观规律。
”巴尔胡达罗夫(1985)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留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肖辉(2001)提到“人们进行翻译的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从接收信息到分析、解释、语言符号转换、组织、调整,以至最后信息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输出,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程序。
从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看翻译技巧摘要:学习汉英翻译,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之间的转换。
语言和文化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文化的差异,而在心理文化中,对语言、文化转换最具有阻力的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方民族注重伦理道德和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是一种注重意合的语言;西方民族注重理性思辨和逻辑分析,使得英语是一种注重形合的语言。
本文通过对比汉英思维方式和汉英语言,得出较实用的翻译技巧,以帮助翻译活动。
关键词:汉英思维方式对比意合形合一、汉英思维方式对比1. 中国人注重道德伦理,英美人注重理性思辨在东方民族的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而在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了探求自然奥秘、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并且,西方哲学注重在细微之处穷明事理,追求概念的明晰准确。
在这样的客观环境和哲学背景下,英美人注重理性的逻辑思维。
西方社会发达的科学技术就是英美人善于理性逻辑思维的好例子。
2. 中国人重整体综合,英美人重逻辑分析“中国的小农经济使先民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思维,进而从男女关系、天地交合和日月交替等现象悟出阴阳交感、‘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
”中国传统哲学孜孜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为最高境界,即将宇宙看作是一个整体,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里通过望、闻、问、切等途径综合判断病情,中国人喜爱的京剧艺术集唱、念、做、打于一体,中国的国粹――国画,里面是画、诗、书法和篆刻缺一不可的,这些都是汉民族注重整体综合的明证。
重整体的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是汉语重意合。
与中国人不同,英美人把认识宇宙、征服自然作为根本任务,他们的思想带有主客体分离的倾向,这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