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军民融合式工程装备人才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161.23 KB
- 文档页数:2
1. \军事人才培养
一 继镶挪 WWW.jxjybjb.com
浅析军民融合式工程装备人才培养
贾继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6部队,北京102206)
摘要:随着我军对工程装备保障需求的不断增加,.Y-程装备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与军队教育训练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仅 靠部队自身进行人才培养已不能适应工程装备建设发展需要。依托军地资源,开展军民融合式工程装备人才培养,是我军工程装备保障能 力提升的必然趋势。必须统筹利用军地资源,从依托军内、借力地方、自身挖掘潜力等方面建立军民融合式工程装备人才培养立体格局, 促进工程装备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军民融合;工程装备;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识别码:A
一 引言
工程装备是工程兵部(分)队除运输车辆外的所有
装备,主要包括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搅拌机及
吊车、托板车等特种工程车辆。工程装备人才是指从
事工程装备管理、操作、维修等的专业人才。近年 来,随着工程装备在大型国防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相关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现有工程装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分工杂,组织培训难度大 由于工程兵部队列装的工程装备多,种类杂,要
适应装备保障的客观需求,工程装备人才队伍在内部
的专业分工上必须要细化,每一类型的装备必须要有
一定的管理、操作和维修保障人员。专业分工点多面 广的现状,客观上增大了组织专业培训的难度。一是
教学力量薄弱,如果只靠自身的传、帮、带,培训的
质量很难有所突破;二是各专业工种人员少,专业教
学内容比较多,不便于组织。
(二)技术含量高,培养成熟周期长
这些装备结构复杂,构件精密,操作、维修的
技术含量高,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严格。在操 作、维修过程中稍有不慎,不但完不成维修任务,而
且很可能造成装备的人为损坏,因此初级操作手、修
理工很难单独执行保障任务。以修理工为例,一个修
理工从开始学习修理到能够单独执行任务成为维修保 障的技术骨干,一般需要5-7年的培养时间。培养的
周期相对较长,对工程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影响较大, 必须想办法缩短培养的周期。
(三)装备更新快,保障技能要求高
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部队装备
作者简介:贾继峰。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装备保障。 革新换代注入了新的活力,军用工程装备上各种新技 术、新发明、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也日益广泛,
并且大量新工程装备已陆续生产配发部队,客观上对
操作、保障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
的要求。如何适应装备更新快这一现状,保障新装备 如期生成战斗力,这也是工程装备才队伍建设向深层
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牢固确立走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之路的全新
理念 (一)从国防工程施工需求看,军民融合之路是
工程装备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 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
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军民融合已成为当今世
界的发展趋势,军地联合培养人才也是各国的普遍做
法。工程装备具有很强的军民通用性,在工程装备人 才培养中,走开军民融合式培养人才的路子,顺应了
高新技术装备军民融合度越来越高的趋势,顺应了信 息化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越
来越紧的趋势,是实现我军工程装备建设不断发展的
必然选择。 (二)从部队人才建设现状看,军民融合之路是工
程装备人才培养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部队十分重视工程装备人才培养,工
程装备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进步,
但距离工程装备施工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工程装备
人才科技素质偏低、人才数量短缺、教育培训资源有 限等,成为影响部队工程装备建设长远发展的现实难
题。如果仅仅依靠军队系统自身攻坚解难,既会造成
资源浪费,也会影响发展质量,与时代发展也不相适
应。因此,只有把工程装备人才培养的眼光投向社
会,建立开放式的人才融合模式,充分借助地方平台
-—-54—
— 201 2年第3期总第1 96期 继健 “ 军事人才培养/ /
~ f夸、一
载体,拓宽工程装备人才培养渠道,
次,才能不断提升保障能力。
(三)从社会人才资源优势看,
工程装备人才培养的明智选择 提高人才培养层
军民融合之路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用科技领域资源日益丰
富,教育设施日臻完善,很多高素质的人才蕴藏于社
会的各个领域,丰富的教育资源广布于地方众多的高
等院校。这些优势为军队工程装备人才队伍建设提供 了广阔空间,为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坚持依托军地资源培养工程装备人才,有利于进一步
整合军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 挥军地先进技术优势,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技术和
资源向军队转移,而且可以为国防建设节省大量人
力、物力资源和教育、科研成本。
四、依托军地资源,建立军民融合式工程装备人
才培养立体格局
(一)依托军内资源,加强工程装备人才培养
培养高素质的工程装备人才,必须把院校教育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我军建设的重要经验,
也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客观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
务和一线部队对人才的新要求,我们要发挥军队院
校、机构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和现有培训院
校、机构进行沟通协调,争取得到院校和培训机构的
支持,为工程装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智力支持和平 台保障,为部队工程装备人才培养发挥基础性、全局
性和先导性作用。 (二)借力地方资源,加强工程装备人才培养
实践证明,依托地方资源培养工程装备人才,
是加强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建立装备 培训同步引进机制,在工程装备配发、接装过程中,
要求地方厂家提供相应的操作、维修培训,遴选优秀
干部、士官进入地方科研院所、厂家委托培养,使装
备可以及时形成战斗力;建立应急培训机制,在工程 装备使用过程中突然出现问题、现有人才突然出现断
层的情况下,依托地方高校、厂家开办急需工程装备
人才短期培训班应急培养;建立长期培养机制,与院 校、科研机构、生产厂家联合培养,以依托重点建设
项目或科研课题培养等方式,加大工程装备管理人
才、操作人才、维修人才的培养,使他们可以及时跟 踪工程装备的发展趋势。
(三)向内挖掘潜力,加强工程装备人才培养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设学习型军营、
鼓励自学成才显得尤为重要。对工程装备保障分队而
言,在我军装备发展的大潮中,只有通过在实践中努 力学习、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才能争当排头兵、勇攀
制高点。 五 推进军民融合式工程装备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摸清人才需求的数量,制定长远的人才培
养计划
要根据工程部队的任务定位和未来几年内的任 务需求,加强调查研究,对工程装备人才需求进行摸
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培
训的时间、每阶段培训人员的数量和专业分布、培训
方式、培训成效认定方法等内容。
(二)重视人才后备军选拔
要积极从各军事院校引进车辆或装备管理专业的优
秀毕业生,放在工程装备指挥岗位上加以锻炼,保持工
程装备管理指挥人才的连续性;工程装备技术含量高,
操作、维护、保障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较高,人才培养 也需较长时间,因而要从新兵中精心挑选文化程度高、
有技术专长具有培养潜力的同志,安排到工程装备工作 岗位,让已熟练掌握了工程装备相关技术的老同志进行
帮带,并利用冬训、复训、工地施工等机会锻炼,使人 才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成长。
(三)发挥区位优势
加强与专业院校、训练机构的协作,努力培养适
应部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聘请驻地资深专家做
兼职教授、特邀教员,定期到部队举办讲座和咨询, 帮助部队解决工程装备带普遍性的难点、疑点问题,
与部队人员面对面接触,零距离沟通,让工程装备技
术人员足不出户,就见识到先进的管理保障理念,了 解最新的技术动态。
(四)广开招才引智渠道
要着眼地方工程装备人才资源基数大、种类多、 可供选择范围广的特点,对地方相关行业进行潜力调
查,切实把适合部队工程装备的建设人才选出来、编
进来、用起来。要充分吸引和利用社会的优秀人才资
源,在从地方吸纳军队工程装备建设急需人才的同 时,以选拔工程装备相关专业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
特招工程装备专业技术士官等多种形式聘用社会优秀
人才,尽快提升工程装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安.工程装备管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郭金亮等.部队工程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卫装
备,2008,(5).
【责任编辑:王红军】
一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