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神话_一个结构分析个案
- 格式:pdf
- 大小:308.61 KB
- 文档页数:6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尝试练习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用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感受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辞辛劳,不怕危险,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
3、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感受女娲美好品质,能向别人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学习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用批注的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受传统文化。
1、同学们都坐好了!上课开始,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请同学们看图猜故事:第一个----《夸父追日》;第二个---《精卫填海》。
2、看图猜比较容易,老师要增加点儿难度,能接受挑战吗?请根据给出的关键词句猜故事。
《盘古开天地》3、真棒!现在再换一种形式,看动画猜故事——《嫦娥奔月》。
4、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联系故事内容及自己听或读故事时的感受,你发现神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谁想说?可以从故事的人物、语言等方面来谈一谈。
二、揭题导入,升腾神奇的色彩。
1、师小结:你们真是一群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好孩子!在我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像一朵美丽的浪花。
它语言优美,情节奇妙,感情丰富,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神话故事之一的《女娲补天》。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题目高度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借助题目,我们就能大体了解故事内容。
)3、从课题中捕捉信息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4、认识女娲,了解“补”字。
对女娲,你有哪些了解?(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女娲造人,女娲是雷神和极乐国王的女儿生的,女娲的哥哥是伏羲。
fú xī)你们知道得可真不少!对“补”字,生活中,你见过补什么东西?(补锅、补衣服、补轮胎、补课)见过补天吗?师总结:天这么大,怎么能补上呢!而女娲却能把天补上了。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 课《女娲补天》女娲补天璧山区凤凰小学校周蒨蒨【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所在单元是文体单元——神话单元,单元内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和古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
这些神话经典,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
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神奇想象,还能感受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习作要求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本单元还编排了“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中外神话,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神话世界,感受魅力无限的神奇想象,了解祖先在探索和改造世界中的独特解释、美好向往,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
这个单元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神话,在二年级上册学过《大禹治水》,二年级下册学过《羿射九日》,学生对神话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单元是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神话的概念,本单元学习之后,小学阶段不再出现神话类的课文。
因此,本单元神话的学习,学生需要感受神话这种文体的基本特色: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初步了解阅读神话的策略——利用神话结构说主要内容,加入自己的想象体会人物形象,再运用到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中,阅读中外神话,感受阅读神话的快乐。
这篇略读课文,讲了远古时期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文阅读提示中明确地指出了学生自主阅读这篇神话需要完成的两大任务: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神话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知道神话是口口相传而来,所以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什么情况(不能解决的自然灾难或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怎么解决——结果怎样。
这三个部分正好也对应了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优秀6篇《女娲造人》教案5- 篇一女娲造人一、教学目标1、增强对“人”自身的思考与认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清晰地了解这个神话是如何展开想像的。
3、进一步把握神话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女娲造人的故事或多或少有一定了解,故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文章浅显易懂,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和研讨的兴趣。
本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是自读能力;二是联想与想像的能力;三是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三、教学过程1、开门见山导入师: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千百年来,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各个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民间传说。
这些传说非常有趣。
请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出示课题《女娲造人》。
2、阅读译文,尝试想像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看看此题中两则短文的译文。
这两则译文写了哪些内容?请加以概括。
概括的语言尽可能简洁,在能够说清楚的前提下,字数尽可能少一些。
请把概括内容批注在书上。
生:(独立阅读,概括批注)。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段译文有哪些要点。
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1)天地无人;(2)女娲造人;(3)造更多的人;(4)婚姻育人。
师:这四点基本上能够概括这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语言也很简洁。
我们看原文是非常简单的,没有生动的情节,但有人将这则短文扩展成一个栩栩如生、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神话故事。
要扩写这必须展开想像,加入一些内容。
请同学们合上书,围绕刚才提炼出来的四个要点,快速展开想像,自编一个神话故事,并在草稿纸上记录自己的故事提纲。
生:(构思自己的神话故事)。
师:大家相互讲,讲了故事后,请推荐一位构思奇妙、讲述生动的同学上台,把自己的故事奉献给全班同学。
生:(一位同学上台讲述故事)。
师:(点评。
点评的标准是:(1)故事是否紧扣了四个要点?(2)想像是否奇妙,大胆?(3)叙述是否生动?)3、阅读课文,比较想像师:我们自己编述了故事,也听了同学讲的故事,四川新繁有一位名叫袁珂的作家,他根据这四点内容编写了一个名《女娲补天》的故事,作家和我们都是根据同一个材料编的故事,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他编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
《女娲造人》教案【精选】《女娲造人》教案3篇《女娲造人》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話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話故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比较《风俗通》和本文中“女娲造人”的文字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以及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話故事的能力。
教学难点:1.初步掌握阅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話的现实意义并形成个性看法。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比较阅读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时采用文图转化的方式,并在文图比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独立思考并讨论探究,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考,学会学习。
3.打破已有的文字窠臼,另辟蹊径,培养创新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与指导,激起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神話知识导入1.出示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
(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2.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話。
古人为什么要创作神話呢?师:神話是远古先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先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你还知道哪些神話?(引出女娲造人)【设计意图】了解神話的定义和特点,增强对中国古代神話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神話的兴趣。
(二)感知学习1.看动画和文字,听朗读。
《女娲造人》教案《女娲造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探究女娲形象的意义。
3、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古人对解读自然奥秘的追求,激发想象力,产生探寻人类起源的兴趣。
4、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联想手法,学写想象类文章。
教学重、难点: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
教学建议: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复述故事,并与课后练习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以获得对于联想、想象方法的启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具体分析女娲的人物形象及造人后的喜悦,来了解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温暖,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课文: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
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三、合作探究思考: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2、分析表现对人类的诞生感到喜悦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明确: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
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关于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教案(7篇)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字,正确读写“轰隆隆、挣扎、冶炼”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尝试练习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用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讲讲这个故事。
4.感受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辞辛劳,不怕危险,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感受女娲美好品质,能向别人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学习用批注的方式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用批注的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课前谈话,感受传统文化。
1.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等都是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上课前,我们来一个知识抢答,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指哪四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指哪四个?中国古代四大神话故事是指哪四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共工触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考虑到这些知识抢答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事先出示图片,以做提示。
)2.师:除了上述四个神话故事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3.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神话故事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4.神话故事与一般故事有什么不同呢?二、揭题导入,升腾神奇的色彩。
1.揭题导入。
(板书)女娲。
你对女娲你了解哪些?(预设: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女娲造人,女娲是雷神和极乐国王的女儿生的,女娲哥哥是伏羲。
等等。
)再写“补天”。
生活中,你见过补什么东西?(预设:补锅、补衣服、补轮胎、补课。
等等)你见过补天吗?师总结:多么神奇呀!神话故事连题目都透着浓浓的神话色彩。
《女娲造人》教案模板六篇《女娲造人》教案篇1《女娲造人》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整体把握__内容。
2、探究女娲形象的意义。
3、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古人对解读自然奥秘的追求,激发想象力,产生探寻人类起源的兴趣。
4、学习__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联想手法,学写想象类__。
教学重、难点: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
教学建议: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复述故事,并与课后练习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以获得对于联想、想象方法的启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具体分析女娲的人物形象及造人后的喜悦,来了解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温暖,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课文: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理解__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
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三、合作探究思考: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2、分析表现对人类的诞生感到喜悦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明确: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__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
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女娲补天》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还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组织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方法指导与思维培养有效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民主平等与课堂和谐有效结合,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0课。
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1、复习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课始,我利用三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对第一课时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一方面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高涨的学习情绪。
3、看来大家对故事情节都非常熟悉,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天塌了)【设计意图】:由天塌了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讲授中。
(二)品读中感受人物品质1、“天塌”中感受人物品质(详读)①、教师:“天塌了!”天啊!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天塌后可怕情景的句子。
女娲造人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女娲造人教材《女娲补天》是一种关于古代神话故事的文学作品,在古代神话中,它象征着人类最早的起源以及一个神话世界里古老而又令人激动的传说。
女娲补天教材是一篇传统文学作品,既有哲学思想,又有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人文精神内涵。
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古代神话中的内容,为其间的各种舒适的话题提供深刻的思想解释。
《女娲补天》全文从古老的神话文化中说起,讲述了女娲为了填补天和地的破裂而造出的人类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女娲的奔放的行为,她火化了五色石来填补苍穹的裂缝,故事由此拓展出来,描述了她又如何将有了黄土和白蒸气,以及如何神化成为众神之母,最终用神力创造出人类。
女娲造人教材具有明显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用智慧与善心疏散人类劳苦情怀,使人们更好地接受宇宙神力的秩序,进而塑造一个更有序的社会。
通过阐述女娲创造人类的过程,古代神话不仅传播了社会内涵的哲学思想,而且赋予了人们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增强了人文精神的内在力量。
在当今的语境下,女娲造人教材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以及重要的学习价值。
这篇传统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古老故事,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探究当下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女娲造人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代神话,加深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神话的知识,正确认识社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此外,通过女娲造人教材,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文化和精神之美。
《女娲补天》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和学习价值,教材中涉及的哲学思维、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想解释,能够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古代神话,并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此外,通过女娲造人教材,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感受生活中的文化和精神。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女娲造人》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女娲造人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
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
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教师:投影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学生:说出名称。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学生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说说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习一中的译文。
2、学生与作者对话。
A、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
(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B、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
作者:袁珂这是作者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评价后反应,那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先复述给班里的同学听听,好不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2、一位学生复述学生评议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兄妹听听。
教学教案:《女娲补天》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女补天》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并掌握其主要情节;2.掌握《女娲补天》中的一些文化象征与意义;3.学习掌握古代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4.能够通过分析和解读《女娲补天》中的语言和形象,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1.传统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文化象征与意义;2.古代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3.分析和解读《女娲补天》中的语言和形象,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女娲补天》中具有深层内涵和意义的象征符号;2.分析《女娲补天》中形象描绘和节奏变化,理解神话故事的表现方式;3.应用自己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思考,对古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进行探究和反思。
四、教学方法1.解说教学;2.问答式教学;3.小组讨论;4.学生表演。
五、教学内容及方法1.《女娲补天》的起源和发展背景a.讲授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基本特点和功能,以介绍《女娲补天》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b.简要介绍《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以梳理故事脉络,并引导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c.问答式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女娲补天》的文化象征和意义,理解神话故事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2.《女娲补天》中的文化象征和意义a.通过分析《女娲补天》中的象征符号和形象语言,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生命、自然等的认识和思考;b.组织小组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女娲补天》中的象征符号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思考能力;c.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女娲补天》中所传达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指引。
3.古代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a.介绍古代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以引领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紧凑剧情和丰富形象;b.请学生选取神话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或形象,进行学生表演,从中体验和认识神话故事的表现方式和艺术价值。
《女娲造人》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女娲造人》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女娲造人》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传说,《女娲造人》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这个故事中,女娲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类,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象征。
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来传递与学生的思考与价值观培养。
下面就是一个以《女娲造人》为主题的教案教学设计,从故事内容、任务设计、评价考核等方面介绍如何利用这个故事做出一堂有深度的启发性课程。
一、故事内容1.简要介绍《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传说,讲述了一个很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故事,它向世人传递了我们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精神。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她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创造了各种奇特的动物和人类,并以此来填补天地之间的空隙。
尤其是在创造人类的过程中,女娲用自己的一块肉削成肉精,胡乱投掷,形成了丑陋的人类。
为了让这些不完美的人类更加美好,女娲决定继续努力。
最终,她采用了五彩石,琉璃等美丽物品来美化人类,并将精神灵魂注入其身体中。
2.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与精神内涵;b. 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价值观;c. 通过思想启发,让学生明白自我价值和人类的历史转化过程。
二、任务设计1.学生预习学生在课前把故事先通读一遍,并思考以下问题:a. 你对《女娲造人》这个故事有什么理解?b. 这个故事有什么重要的学习价值?c. 这个故事有没有与现实中的问题有关联?2.讲解故事情节老师介绍故事情节,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个故事。
3.课堂探究a.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女娲为何要创造各种不同的动物?②女娲创造人类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③结合自己的生活,你又怎样看待人与大自然的关系?b.将不同小组的讨论成果呈现出来,进行课堂交流。
4.绘制女娲造人图学生分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人类”,并进行绘画。
《女娲造人》教案《女娲造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__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一、导入由我国古代一些神话民间故事导入。
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哪咤闹海》《精卫填海》等。
二、简介神话和神话的特点1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肋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神话的特点: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神话富有幻想的形式。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三、作者简介袁珂:我国著名的神话学家。
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四、预习字词检查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澄澈chè生气蓬勃péngbó幽光yōu莽莽榛榛zhēn绵延mián神通广大shén灵敏mǐn枯藤téng五、赏读课文(一)听课文录音思考1、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女娲神性:神通广大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总之,女娲是一个人性化的神。
(二)复述故事情节1、从女娲的角度复述故事。
2、从女娲造出来的第一个人的角度复述故事。
要求:语言简洁生动六、拓展延伸:关于想象(一)有关的名人名言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雨果)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黑格尔)(二)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三)想象大比拼发挥联想与想象续写句子:1、牵牛花开放啦,……2、早上打开窗户,哇……3、远处的霓虹灯亮了,……七、课堂小结__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女娲造人》教案《女娲造人》教案1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
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
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
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
《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
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4篇)《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4篇)《女娲造人》教案篇1女娲造人一、教学目标1、增强对“人”自身的思考与认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清晰地了解这个神话是如何展开想像的。
3、进一步把握神话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女娲造人的故事或多或少有一定了解,故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文章浅显易懂,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和研讨的兴趣。
本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是自读能力;二是联想与想像的能力;三是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三、教学过程1、开门见山导入师: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千百年来,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各个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民间传说。
这些传说非常有趣。
请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出示课题《女娲造人》。
2、阅读译文,尝试想像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看看此题中两则短文的译文。
这两则译文写了哪些内容?请加以概括。
概括的语言尽可能简洁,在能够说清楚的前提下,字数尽可能少一些。
请把概括内容批注在书上。
生:(独立阅读,概括批注)。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段译文有哪些要点。
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1)天地无人;(2)女娲造人;(3)造更多的人;(4)婚姻育人。
师:这四点基本上能够概括这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语言也很简洁。
我们看原文是非常简单的,没有生动的情节,但有人将这则短文扩展成一个栩栩如生、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神话故事。
要扩写这必须展开想像,加入一些内容。
请同学们合上书,围绕刚才提炼出来的四个要点,快速展开想像,自编一个神话故事,并在草稿纸上记录自己的故事提纲。
生:(构思自己的神话故事)。
师:大家相互讲,讲了故事后,请推荐一位构思奇妙、讲述生动的同学上台,把自己的故事奉献给全班同学。
生:(一位同学上台讲述故事)。
师:(点评。
点评的标准是:(1)故事是否紧扣了四个要点?(2)想像是否奇妙,大胆?(3)叙述是否生动?)3、阅读课文,比较想像师:我们自己编述了故事,也听了同学讲的故事,四川新繁有一位名叫袁珂的作家,他根据这四点内容编写了一个名《女娲补天》的故事,作家和我们都是根据同一个材料编的故事,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他编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
① 神或原人身体创生神话世界各地均有流传,此处德国神话的以头造天并非孤证,限于篇幅未引。
文章编号:1671-5977(2006)02-0001-05女娲神话:一个结构分析个案收稿日期:2006204206作者简介:涂笑非(19682),男,湖南长沙人,美国阿肯色州Hendrix 学院宗教系教师。
哈佛大学硕士、耶鲁大学硕士、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宗教学,东西方比较文化。
涂笑非(亨德利克斯大学,美国 阿肯色州 80002) 摘要:结构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人类思想和自然界共同形成了一种自然———文化结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隐喻的联系。
在初民社会,上叙隐喻就形成了神话。
本文试图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揭示女娲神话是与创世神话紧密关联的灵石崇拜的一个个案。
关键词:神话;女娲;结构主义批评中图分类号:G 0 文献标识码:A(一)在结构主义逻辑学观点看来,人类的生存繁衍是在一定的结构当中发生的,这种结构不仅指社会构成,如等级制,也包括人类的思维、语言和“人化”的自然界。
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果,社会、思想和自然界共同形成了一种自然———文化结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隐喻的联系。
由于有了这种结构,外在世界才是可应付的,人才能做出种种反映———简单地说,才能存在。
在初民社会,上述隐喻就形成了神话。
人生命过程中的矛盾,如生与死,通过隐喻转化为一种逻辑的困惑。
装饰着情节的神话通过不断地叙述将这种困惑暗示给他的听众。
本文试图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女娲神话,在表面上杂乱无章,似乎是被非常糟糕地拼贴起来的众多神话故事中,去发现它们共同的、几乎是按严格规律出现的信息代码,并通过这些信息代码了解其传达的逻辑语义。
据《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山而页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淮南子・览冥训》)这一常为人引证的神话记载说明女娲最大的功绩在于炼石补天。
关于她的功绩还有另一种记载:“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说文》)化生万物具体过程,此处未有明言,然而另一记载却透露了信息:“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横之野,横道而处。
”(《山海经・大荒西经》)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女娲自身化成了万物(包括肠化成神)。
由于盘古神话及其他少数民族(如拉祜族)创世神话中也有身体化生的内容,我们的推测也因此更增加了几分可靠性。
我们可以把女娲与格林兄弟记录的德国古代神话进行比较,德国创世神话中说,天是用原人伊密尔的头骨(Sch del )《Deutsche Mythologie 》。
“Sch del ”与女娲代表的“头隆骨”安全一致,这样“创世”与“补天”之间的联系就显示出来了,我们不难看出,女娲神话是一个创世神话,救灾神话是其变形,“补天”实为造天,与“化万物”是一回事。
①“四极废,九州裂”在已有 民老弱的时代作为自然现象断不可能,而大地上同时水火并作亦无是理。
实则这种描述是表示没秩序的混沌状态,而创世正是秩序的出现。
创世之始,未有万物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炼石补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女娲为创世神,但创造既包括自然界的创造,也包括人类的创造,因而女娲又是造人之神。
“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议以为夫妻……”(《独异志》下)许多少数民族传说中,也有这个故事,不过・1・ 2006年6月第7卷第2期总第26期 太原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Vol.7No.2SumNo.26 加上了兄妹二人滚石磨以卜婚的情节,石头在造人神话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决定两人是否成婚,即决定人的创造),虽然女娲的地位换成了人类始祖,与“化万物者”的形象不同了。
在希腊神话①中,洪水肆虐之后,人类灭绝,只有皮拉和丢卡利翁夫妇幸存下来。
神命他们用“母亲的骨骼”创造新人,这里所说的正是大地母亲的骨骼———石头。
时至三世纪的新柏拉图派哲学家波罗丁,仍在他的著作中写道,石头是大地的骨骼,在成为固定的形状之前会像生物一样生长。
(《Enneads on Difficulties about the Soul 》)因此我们不难了解许多民族崇拜灵石的原因(汉族、希腊人、以色列人在古代都有此习俗,限于篇幅以及我们讨论的主题,这里不一一引证)。
至此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在骨———石———女娲神话之间建立了联系,并对女娲神话作为一个创世神话有了新的理解。
考证到此为止,我们应注意的是,上面我们引用材料只是用作旁证,并未对材料本身进行结构分析。
列维・施特劳斯说,语源学的研究不应混同于结构的研究,一个词或名称的原始意义并不一定与它在神话本文中担负的功能语义重合,固定的,脱离神话本文的象征符号是不存在的。
所以下面使用已经得出的考证结论时,我们必须小心注意,它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神话本文。
(二)现在让我们看一下用结构分析的方法,能否在女娲神话中发现更多的东西。
首先我们不能同意把神话与自然现象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直接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神话可以看作人类思维结构的一种表现和投射,其中神话的内容或质料与经验直接有关,而结构本身则与经验事实非直接相关,神话并非科学记录或历史记载,简单的把神话看作古代人对现实的幼稚刻画是不妥当的。
同一个洪水神话,在西方中世纪神权统治下被赋予了特定的宗教意义,在封建时代的中国被赋予“圣主济世”的意义,如果今天我们在科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再赋予它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的意义,那么很明显,我们只是对神话按照其原有结构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变形,我们势必落入神话思维的框架,成为幼稚的聆听者和讲述者,(我们以为古代人天真的时候,自己恰恰成了大孩子)。
这样,神话就被保存了。
事实上,正是通过这样的变形,神话才可能被保存(比如,洪水神话可能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用来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作为可理解的本文,神话就得以不断地被讲述)。
而作为研究者,应当做的正是保持在神话思维之外,离析神话的结构,当然,结构之外又附着子结构上的东西也并非不重要,但眼下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
其次,我们应当记住马克思的名言:“人体解剖是猿体解剖的一把钥匙。
”事物并非越简单就越清楚明了,最简单的存在物乃是绝对不可理解的,每一物都是在与它物的关系中才有了内容而成为自身。
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我们的分析,因此为了理解女娲神话,需要引入相关的、内容较丰富的其他本文,由于在上文中我们了解了“石”在女娲神话中的重要性,引入另一与“石”有关的本文是适当的:“民女孟姜的丈夫从始皇筑长城之役,多时不归。
孟姜女万里寻夫,来到城下,却得知丈夫已死,于是向城痛哭,长城为之崩塌。
”从女娲神话与孟姜女传说中,可以得一些有意思的对比。
它们都有一些相同的要素,即女人与石(城),并且女人用石做了神奇的事情,或使石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她们都是“石头的主人”。
神话思维中有一种可称为“施爱者同格”的原则,即一个相同的要素,在另外的条件下可能分裂为一个施事者与受事者,如阿波罗射死了巨蟒皮同,他自身也被称为阿波罗・皮同,卡德摩斯在建忒拜城时杀死了一条毒蛇,而另一说法是卡德摩斯本人变成了一条毒龙,中国也有这样的例子,三足乌代表太阳,这是神话中一般的说法,然而《宛陵集・日蚀诗》注曰:“食日者,三足乌也。
”考虑到这条原则,我们也可以推论:女娲=石=孟姜女。
现在我必须为自己进行辩护,因为我在推论时将不同文化系统不同时代材料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比较,我必须说明这样做的合法性。
首先我想指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都相信有效的跨文化比较可以存在,荣格、弗雷泽等人已经进行了可称成功的探索,而过于坚持文化相对性观点并不比滥用人类共性概念有更多的说服力。
阿兰・邓迪斯曾说:“人类学家没有在神话研究上取得・2・①本文希腊神话资料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及《古典神话词典》(pierre Grimal )辉煌的成就,一个可能的原因便是这种研究严格依附在两条根本原则上:对神话的字面理解和在单一文化背景下研究神话。
”其次,这种比较的合法性取决于逻辑的说服力,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在两个神话(传说、故事)本文中找到相同或对立的要素,并且有其他原因使我们相信这种相同和对立不是偶然的(如某些要素在一系列本文中反复出现),我们就应当承认这种对比是有效的。
第三,我们可改动一下列维・施特劳斯的话来这样回答可能有的责难:所有抱有学术良知的研究不应把自己束缚在现有的观念、体系以至于成见之中,而应当把用自己的研究促使人们对现有观念、体系进行重新认识。
在简短的方法论讨论之后,让我们继续我们的工作,引入另一个神话:“齐庄公袭莒,莒将杞殖战死。
其妻叹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生人之难至矣。
’乃抗声号哭七日,杞都城感之而颓,遂投水而死。
”(《情史》)以上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制成下表进行比较: 尼俄柏 □丈夫为筑城者□ 夫死□ 无子□ 化为石(丈夫投水) □孟姜女 □丈夫为筑城者□ 夫死□ 无子□ □ 城崩杞殖妻 □丈夫为守城者□ 夫死□ 无子□ 投水 □ 城崩 如果我们承认三个文本是同构的,由于尼俄柏神话中的“化石”内容,孟姜女与石的关系得到了确认。
另一方面,尼俄柏在另一神话中又成为福洛纽斯的女儿,宙斯亲近的第一个人间女子,被称为“人类之母”。
这一身份,在中国神话中只有女娲能与之相当。
此外,尼俄柏的敌对者勒托身份也不寻常,她是科俄斯(混沌)与福柏的女儿,是一位提坦神,也就是混沌初开之后,先于奥林匹亚诸神出现的巨人族中的女巨人,形象又与女娲相类。
如果我们再引用“施受者同格”的原则,就可推论出尼俄柏的女巨人身份,在女娲与尼俄柏两神话间发现联系。
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对比就是:琴声筑城与哭声崩城。
琴声是和谐或有秩序的声音,哭声则是非和谐无秩序的声音,因而这一对比是秩序———创造与无秩序———毁灭的对立。
因之我们也理解了女娲“作笙簧”,“天下无不得理”(《世本》)之说。
音乐的含意是秩序———创造。
女娲神话主题为“由石化生”,而尼俄柏神话与孟姜女传说主题为“化石”,女娲神话是积极的石头神话,孟姜女传说为消极的石头神话,而尼俄柏神话综合了两种因素。
这样我们由女娲神话出发,找到了同一类型的孟姜女神话(现在或许我们可以大胆地称其为神话了),并在孟姜女与尼俄柏神话之间建立了联系,通过这一联系又回到了女娲神话,完成了一次圆周运动。
下面我们将女娲神话与尼俄柏神话对比列表如下(不同版本、出处中的内容应单独分栏列出,为了节省篇幅我把它们合并了): 女 娲 □ 人类始祖 □发明音乐理万物 □炼石尼俄柏 □ 人类始祖 □(丈夫)奏乐筑城 □化为石 为了进一步证实孟姜女故事与“创造神话”同构,我们要再引用一个南美神话“女人的起源”:起初没有女人,男人自相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