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60.07 KB
- 文档页数:14
胡希恕:柴胡桂枝干姜汤导读:胡老治疗慢性肝炎的常用方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什么,又是怎么加减的呢?我们看看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剂在这个临床的应用也挺广。
那么这个方剂我们看起来呀,它没有半夏,所以它不治呕,在这个书上呢,也是不呕而渴。
它这个栝楼、牡蛎也是个方剂呀,你看那个《金匮要略》里有,栝楼牡蛎散呀,它治渴。
那么不呕而渴的柴胡证,这个方剂的很多。
这个方剂同时呢,它有桂枝、甘草,心悸、气上冲,这个气上冲呀,常常的这个水伴气往上,往下就小便不利。
这个栝楼配合牡蛎,不但止渴,它也治里面那个微结,所以这个方剂需要大便秘结,偏干,不是大便稀,里头有微结,它没显出大柴胡汤心下急那个样子,但是大便偏干。
咱们说这个栝楼根同这个栝楼呀,它有共同之点,但是它是一个滋阴解渴的药,那栝楼也有一点;栝楼有点缓下作用,这栝楼根也有一点。
栝楼根是苦寒的,它以解渴表现得特殊。
所以这个方子,如果柴胡证不呕,它特殊,而渴,那么如果心下这病人感觉有所结滞,但是也不像那个大柴胡汤的厉害,他是微结,我们可以用这个方子。
再有气上冲了,或者心悸呀,都可以用。
这个方子我们根据药物分析,在临床上应用挺特别,有很多的顽固低烧,现这个方子的很多,可以是根据这个情况:有柴胡证,渴,特别无力。
这个栝楼根这药呀,它是强壮性的滋阴药,它起强壮作用。
我们小柴胡汤就感觉是疲倦无力,这个柴胡桂姜汤呀,更疲倦无力。
我们常遇着肝炎患者就知道了,特别的疲倦无力,甚至于肩背痛,它都是桂枝的关系了。
有些西医诊断的无名低烧呀,用柴胡桂姜的机会很多。
而这个方剂呢,由于它是多少有点补虚的作用,所以对于慢性的疾病最多见。
但是他胃并不坏,所以大便还偏干嘛,他要偏稀这个方子还不行。
所以它不用人参。
这个书里头呀,就这么一节我们可以介绍一点,“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也是伤寒五六日,这个病呀已由表传到半表半里。
郝万山讲柴胡桂枝干姜汤和法,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
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
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
人活着全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
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
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
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枢机,解郁结”。
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
把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
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它是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的,它的药的煮服方法也要求煮后去滓再煎,再把药汁加热浓缩。
这样做的目的,因为这些方剂都属于和解剂,它们在用药的特征上,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
煮后去掉药渣子把药汁再加热浓缩,它就有利于药物的寒热协调,攻补并行,更好的起到和解的作用。
而且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这样做,可以提高整个方子的疗效。
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辨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
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这儿一个学生摆着一个凳子,一个病人来了,说大夫我乙肝,大三阳。
老师说,你口渴吗?渴。
大便怎么样?经常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那么肝区痛吗?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
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什么?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它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衰,津液不足,所以他抓住口渴,便溏,这不是脾阳不足吗,然后再抓个肝胆有湿热未尽,好,柴胡桂枝干姜汤。
刘渡舟讲柴胡桂枝干姜汤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5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这一条论述因伤寒误治而导致的邪传少阳,气化失常,津液不布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这个方子和大柴胡汤是一个对比的方子。
大柴胡汤治少阳之邪归并入阳明,阳明燥热,所以既解少阳,又下阳明,是治实证。
这一条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之邪不解而有脾寒和气阴、气津受伤,气化不利,所以它夹有一定的虚寒,也可以说就有阴证的机转,有太阴病这个阴证的机转,所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这个病来于伤寒五六天,已经发汗,而又用泻药下之,汗下就伤津液,汗下就要伤正气,所以这个人有一个正气不足的问题。
误下之后太阳之邪传到少阳,少阳的枢机不利所以“胸胁满微结”。
少阳之气不利就“胸胁满”,“微结”就是说气有郁结,但是郁结得不是太重。
“小便不利”,津液虚了,气化的作用也不太好,再加上少阳还有“微结”,所以就小便不利。
“渴”津液虚了就口渴,这种口渴不是胃里停饮,所以“不呕”。
“小便不利”和“渴而不呕”连起来看,如果是停水的口渴,小便不利就往往要“欲呕”,现在它是津液虚,不是停水,所以“渴而不呕”,这个提法有鉴别诊断的意思。
“但头汗出”,由于津液虚了,气也虚了,正气不能越热以外出,所以浑身没有汗,头上出一点儿汗,热邪不能从汗而解。
少阳有邪,所以“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这个病未好。
问题的焦点是少阳有邪、津液虚,气化功能也不好,所以小便不利,汗也出不来。
这个病很像是湿热凝结小便不利,湿不得泄但头汗出,很像那个湿热发黄的那一条,但是这不是湿热,这是津液虚,因为它有口渴。
这怎么办?一方面还得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一方面加桂枝、干姜助气化,加上天花粉生津液、布津液;加牡蛎,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法,胸胁满微结有凝结了,牡蛎咸寒软坚,能去肝胆之气的凝结和肝胆的痞硬,所以要加上牡蛎,去大枣。
柴胡桂枝干姜汤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
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
【来源】《伤寒论》。
【原方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内涵应用】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几,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
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病机1、论病机主张胆热脾寒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剂组成]柴胡半斤(24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干姜二两(6克),黄芩三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牡蛎熬,二两(6克),栝蒌根四两(12克)[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治则方解]病机:邪犯少阳,兼水饮内停(刘渡舟认为胆热脾寒)。
治则:清热调气,温化水饮。
方义:本方由小柴胡汤减半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千姜、桂枝、牡蛎、花粉而成。
方中柴胡、黄芩清解少阳之热;栝蒌根、牡蛎逐饮散结,桂枝、干姜通阳散寒化饮,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本方和解少阳兼温脾家寒湿,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里实,一实一虚,相互发明。
临床凡见少阳火郁,水停,症见胸胁胀满,小便不利,口渴,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之。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
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以生津液。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柴胡、黄芩,主除往来之寒热。
桂枝、甘草,和解未罢之表邪,牡蛎、千姜,咸以软其结,辛以散其满。
栝蒌根者苦以滋其渴,凉以散其热。
是汤也,亦三阳平解之一法也。
3.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汤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蒌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牡蛎;小便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也。
初服烦即微者,黄芩、栝蒌之效。
继服汗出周身而愈者,姜、桂之功也。
4吴修飞注解:本方从六病看属于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柴胡黄芩少阳,桂枝干姜甘草太阴,花粉牡蛎阳明。
1.2,胡希恕解柴胡桂枝干姜汤翻看胡希恕先生《伤寒杂病论》研究笔记,如同看到古今经方方证研究漫长而曲折的历史缩影。
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认识最具代表性。
尝记每当有人劝说让胡希恕先生出书时,他总是说:“我还没考虑好,等考虑好再说吧!”对此,笔者长期不能理解,直至2006年看到了胡希恕先生1983年的笔记,方渐有所悟。
对于《伤寒杂病论》,胡希恕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有着不同的认识。
1982年,胡希恕先生带病讲完了《伤寒杂病论》原文(现已整理出版为《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1983年,他仍在不断地修改笔记,我们从他对《伤寒论》第147条和148条的修改便可见一斑。
有关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记载,在《伤寒论》只有第147条一条,在《金匮要略·虐病篇》亦只一条,而胡希恕先生在晚年通过考证得出:《伤寒论》第148条亦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今就胡希恕先生30年间对第147条和148条的不同注解,来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胡希恕先生对第147条的注解《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60年代注解:“伤寒五六日,为病常传少阳时期,发汗外未解而复下之,病必不愈。
胸胁满微结者,谓不但有柴胡证的胸胁苦满,而且有据于胸胁的水微结;水结于上而不下行于下,故小便不利;胃中燥,故渴;以无饮,故不呕;气上冲,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邪在少阳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胡希恕按:“微结是针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鞕如石者显异。
此由于误下阳气内陷和冲气所致,以里无实热,所结程度轻微而未成结胸证也。
”70年注解:“伤寒五六日,常为病传少阳时期,既已发汗外未解,又复下之,邪遂内陷。
胸胁满且微结,重亡津液,故小便不利;胃中干无饮,故渴而不呕;气上冲热亢,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仍邪在(原稿有“少阳”二字,最终被涂改)半表半里而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千古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热同调,阴阳双补,慢性病的必备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小柴胡汤一样,千百年来被古今医家在临床应用得非常广泛,当代著名中医名家胡希恕先生和刘渡舟先生就经常运用它,来治疗疑难杂症,尤其是慢性病的调养,比如慢性肝炎,慢性结肠炎,失眠等疾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柴胡、黄芩、炙甘草、天花粉、牡蛎、桂枝、干姜。
方中柴胡、黄芩清少阳之热,解郁利气;干姜、炙甘草温焙中焦,以暖太阴之寒;桂枝通阳行气,以化津液;天花粉、牡蛎生津软坚以疗肝脾痞硬。
诸药配伍,共奏和解少阳,畅达三焦,温脾生津之功效。
柴胡病机此方在临床中运用广泛,但究其根本,在于病机。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兼太阴虚寒的方子。
病机为肝胆郁热兼脾胃虚寒,也就是“胆热脾寒”。
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脾经,未影响胃腑之故。
而此病在临床表现上,虽然伤寒论里列出诸多症状,但其中三个是最主要的,那就是胁痛口苦,口渴,便溏,这些症状对应的病机分别是,肝胆郁热,津伤,脾虚。
两胁是肝经经过的地方,口苦则是胆火上逆,故胁痛口苦最能体现少阳有邪热。
而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
在辩证治疗时,抓住这三点,便可灵活运用。
黄芩病人体质特征除了基本的病机以外,也可以参考病人的体质特征来运用此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体质特征,多表现为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黄白或青紫;易有情绪波动,爱生气恼怒;胸胁胀满或疼痛,易心悸,常失眠,口干而苦,头部烘热感,面红目赤或牙痛,或鼻流黄涕,或咽喉疼痛,或口腔溃疡,或胃脘烧灼泛酸,或肩臂酸痛;但手脚多有凉感,胃脘和下肢多畏寒喜暖,或有腹泻和大便不成形。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顽固高热(2015.7.6)躺在床上是一个面色晄白、30岁的年轻人,精神萎靡不振,一脸无助的表情。
入院己经是第6天了,每天高热达39-40℃,发热前伴恶寒、或寒战(情况少),自感口干口苦,口渴喜喝温水,自己没有喝凉水的习惯,用尼美舒利大汗退热后,食欲一般。
检验白细胞1.5万/mm3,彩超显示脾大,排除伤寒、支原体、衣原体、布氏杆菌、结核杆菌感染。
胸部CT等全身检查无发现其他可以解释病变。
应用左氧氟沙星针,哌拉西林舒巴坦二联,发热如故。
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入院前已经反复高热已经一月了,当时在浙江杭州打工,因为在外面看病花费高,没有正规治疗,实在是扛不下去了,才回到汝州。
因为找不到病因,无法对因治疗,劝患者到郑州大医院去看看,患者不愿去,因数年前曾出现以类似发热,在上海中山医院、天津、郑州等大医院周旋一月余,也未明确原因,最后吃了一种不知名药丸糊糊涂涂好了,这次再吃不管用了。
我说我有办法,用中医中药,患者及家属说:好,只要能治好病,采取啥办法都行。
患者舌苔薄白偏干粘,舌质淡白,脉弦大无力,大便平素常偏溏不成形,偶尔正常,上腹部按压有抵抗感。
这不是邪入少阳,稽留不去,不能转属阳明吗?正是因为患者平素是太阴脾虚,正气不足,才形成这样的格局。
遂以少阳太阴合病论治。
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30g 黄芩15g 桂枝15g 干姜15g 天花粉20 牡蛎20炙甘草10g生石膏30g 叮嘱家属,一天熬两付药,6小时服一次。
每次200毫升。
7日下午,患者最高发热38.5℃,不用退热药,逐渐恢复正常体温。
8日下午体温突然升至最高39.5.℃,未用退热药逐渐恢复正常,发热原因不明,感冒?原病发热复起?。
9日加大柴胡至60g 石膏60g,煎服法同前。
晚上患者出现稀便5~6次,无腹痛,里急后重等。
10日患者体温37.5摄氏度,大便已正常。
11~12日又服初次方四剂,体温正常,精神可,无不适感觉。
13日带5剂出院。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剂组成]柴胡半斤(24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干姜二两(6克),黄芩三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牡蛎熬,二两(6克),栝蒌根四两(12克)[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治则方解]病机:邪犯少阳,兼水饮内停。
治则:清热调气,温化水饮。
方义:本方由小柴胡汤减半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千姜、桂枝、牡蛎、花粉而成。
方中柴胡、黄芩清解少阳之热;栝蒌根、牡蛎逐饮散结,桂枝、干姜通阳散寒化饮,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本方和解少阳兼温脾家寒湿,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里实,一实一虚,相互发明。
临床凡见少阳火郁,水停,症见胸胁胀满,小便不利,口渴,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之。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
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之苦,以生津液。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柴胡、黄芩,主除往来之寒热。
桂枝、甘草,和解未罢之表邪,牡蛎、千姜,咸以软其结,辛以散其满。
栝蒌根者苦以滋其渴,凉以散其热。
是汤也,亦三阳平解之一法也。
3.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此汤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蒌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牡蛎;小便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也。
初服烦即微者,黄芩、栝蒌之效。
继服汗出周身而愈者,姜、桂之功也。
4.许宏《金镜内台方义》:柴胡为君,以散表攻里,行少阳之分;黄芩之苦为臣,以解传里之邪;桂枝之辛、甘草之甘,以散缓之;头汗出者,为津液不足,阳虚于上也,故与干姜以固其阳;栝蒌根以生津液,而止其渴;牡蛎之咸,以消胸膈之满,共为佐使,以解半表之邪也。
柴胡桂枝⼲姜汤[cp]有时候忽然之间明⽩⼀个⽅⼦的道理,就能够拓展开来,⽽往往是这么⼀个不经意的明⽩,却能带来⽆限的愉悦。
例如桂枝加附⼦汤⽤于治疗⿐炎的道理,清涕如⽔状便是⼈体津液分布失常的⼀个表现,如同于发汗不得法⽽出现的汗漏不⽌。
再如⼲祖望⽼先⽣⽤缩泉丸治疗⿐炎,同样取之于津液收涩不及之理。
明⽩透彻⼀个⽅⼦,就晓得出现某⼀症状,就可以使⽤该⽅。
这便是仲景所⾔“但见⼀证便是,不必悉具。
”的道理。
桂枝加附⼦汤⽤于治疗⿐炎,把握住涕清稀如⽔状;⼩青龙汤治疗咳嗽,把握住痰呈泡沫状,落地⽽化(刘渡⾈经验);柴胡桂枝⼲姜汤⽤于治疗腹泻、⼝苦、胆囊炎、乳腺增⽣、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粉刺等,把握住⾆体淡胖⼤;⼤青龙汤治疗荨⿇疹、发热等,把握住⽆汗出⽽烦躁……诸如此类,则不胜枚举。
学习的思路和⽅法,总归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习,也没有任何的捷径,你付出多少,你就能在临床中收获多少。
不要⼼猿意马;不要两天打渔,三天晒⽹。
持之以恒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书本是最好的⽼师,还有同⾏们,更有是患者。
民间的经验⽅、偏⽅,也是⽻翼我们临床的,这点我们也是不可偏废。
[/cp][cp]柴胡桂枝⼲姜汤的使⽤指征:肝郁夹热,脾胃虚寒夹饮。
刘⽼的使⽤标准是⼝⼲⼝苦伴有腹泻。
我更倾向于⾆体胖⼤、腹泻或易腹泻、脉弦。
临证上使⽤柴胡剂,未必都有⼝苦。
[/cp][cp]*柴胡桂枝⼲姜汤治郁结胁下痞硬《伤寒论》柴胡桂枝⼲姜汤,调理少阳汗下后⼝渴、胸胁满闷、往来寒热,施治对象与⼩柴胡汤有所不同,历代医家独⽴应⽤者很少。
吴七先⽣以之投予妇⼥因精神刺激致肝⽓横逆,症见呕恶、⼝⼲、烦躁、叹⽓、胁下痞硬、寒热往来,习称郁结,开量较⼤,功效良好。
计柴胡20g、桂枝9g、⼲姜6g、黄芩9g、天花粉20g、牡蛎30g、⽢草6g,每⽇1剂,⽔煎分2次服,连⽤10天为1个疗程。
⽓滞重升柴胡⾄30g;头⾯烘热把黄芩提到40g;桂枝⾟温、活⾎、通络,和天花粉同⽤,可改变热性,多开⽆妨;牡蛎软坚潜阳,开30~60g,最为适宜;⼲姜燥烈伤阴,切勿超过6g,否则⼝⾆⼲燥、⼤便秘结,⽕邪上扬,使病情加剧,欲明反晦。
柴胡桂枝干姜汤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方十三。
[147]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现代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胆湿热未退,脾阳脾气已伤经常有轻度的慢性腹泻,又叫肝炎2号。
郝万山讲伤寒论:刘渡舟治慢性肝病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而来的基础方,中医辩肝病为湿热毒邪内郁,基础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土茯苓10-15克,茵陈12-15
克(郝万用20克),凤尾草12-15克,草河车10-15克,叶下珠(产自南方,不好买,若有,可从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中去除1味,如去除土茯苓)10-12克,垂盆草,炙甘草。
这个基础方,清热利湿,疏郁解毒。
如果兼有血瘀(胁部刺痛即肝区刺痛)加红花10克,茜草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若有早期肝硬化,加土鳖虫(又叫土元)10克,泽兰10克,生牡蛎30克,鳖甲30克,或配着服用鳖甲煎丸。
(有早期肝硬化时,郝万加莪术,白术两味药。
)若兼有湿度凝结(面色黧黑油垢),肢体腰背酸胀,苔腻不脱,加生石膏1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2克,竹叶12克,银花10克。
兼有脾虚便溏,加茯苓15克,白术10克。
兼有脾寒泄泻(一天拉三四次),拉肚子轻一些的,基础方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交替服用,拉的比较重的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方子。
尽管如此,在很多年里,它都没有引起我的重视。
后来,看刘渡舟的《临证指要》,据刘老描述,陈慎吾生前曾论及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但当被问及什么是“阴证机转”时,陈老“顾左右而言它”,每读及此,总会忍俊不禁。
这是怎样的一个方子啊,竟可将一代大师逼得“顾左右而言它”,实在让人好奇。
看了刘老对这个方子的阐述,知道这是一个和大柴胡汤遥相呼应的方子,少阳病机横逆脾胃时,分寒热两途,一实热,一虚寒,入里传变分寒热两端,治实热者为大柴胡汤,治虚寒者为柴胡桂枝干姜汤。
曾读该文数遍,总不得要领。
然心中以为,这是一个药味有七的方子(个人有点迷信,认为药味有七的经方威力无比),和小柴胡汤一样。
其组成中有干姜、桂枝之热,又有黄芩、牡蛎、天花粉之寒,寒热并用,又和小柴胡汤一样。
此方当同样具有逢妖斩妖,遇魔降魔之功,终不敢小觑。
有一天,内科要求我中医科会诊一个诊断为“干燥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病人。
该患者为女性,37岁,刻诊:口干欲饮,眼干,大便溏薄,素体畏寒,心烦,舌质偏红,舌苔光。
四诊后,脑子里出现了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方子,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加石斛,四剂。
五天后,患者家属来病房,兴奋地说服用后,诸症若失,要求继续中药调理。
开始对这个方子有了一点认识。
看黄煌教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乳腺小叶增生,深受启发。
在“经方论坛”上看到“一三生”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座疮,其论理十分精要,令人信服。
在临证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经方的理解,日复一日,直至有一天这书本上的方子真正变成自己的囊中之物,降魔除妖,所向披靡。
这是我的梦想,也我作为一名中医师的幸福所在。
How about you? "少阳病机横逆脾胃时,分寒热两途,一实热,一虚寒,治实热者为大柴胡汤,治虚寒者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的效方, 一直想学到, 但终不得要领. 谢谢楼主的宝贵经验.郝万山概括为“口干、肝气不疏、便溏” 刘老简单概括为四个字“胆热脾寒”,对临床非常适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古方学习)
【温热类】――调和营卫
所见之方:桂枝汤及其加减汤方、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建中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古代的治疟疾方和调理方,传统的和解化饮散结方,有恢复身心疲劳的功效,适用于以疾病迁延不愈、胸腹动悸、口渴而食欲不振、腹泻等为特征的疾病。
组成: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黄芩、牡蛎、炙甘草。
【适用人群】
体格中等偏瘦,表情淡漠,样子疲倦;易出汗,多失眠,易惊悸,脐跳明显,口干渴但喝水不解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上腹部多按之不适;多见于因过度疲劳、大量出汗而饮食无规律的中青年女性。
【临床运用】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消渴症、嗳气、口渴
2、迁延反复发热性疾病,如感冒、疟疾、不明原因低烧
3、以胸闷咳嗽为表现的疾病,如胸膜炎、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4、以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结肠炎、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紫癜
5、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甲亢、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
6、以失眠为表现的疾病,如癫狂、癔症、浮肿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症。
【中医十大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柴胡半斤(20g)桂枝三两(15g)干姜二两(10g)黄芩三两(15g)瓜蒌根四两(20g)牡蛎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7)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柴胡类方中的安定剂及精神疲劳恢复剂。
日本汉方家细野史郎的《汉方医学十讲》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适用于疲劳性的精神症状,女性最多此证。
例如有客人时或外出时,精神颇饱满,应接热情,但过后即感疲劳,情绪低落。
这些类型的患者,常可出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细野氏所说的这种体质类型属于“柴胡体质”,即情绪的波动幅度大。
过度的精神紧张,饮食不调,加上连续的体力劳动及过多出汗的刺激下,容易形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柴胡类方中的调和剂,适用于寒热虚实燥湿相互交错混杂的状态。
从方剂配伍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全方有三个组合,第一,由柴胡、甘草、黄芩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是清热,是解郁;第二,由桂枝、甘草、干姜主治心动悸而下利,是温中,是通阳;第三,用牡蛎、瓜蒌根治惊悸、口渴而胸胁痞硬,是润燥,是散结。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第147条)。
这些患者本来体质强健,病伤寒发热,已经服用过发汗药和泻下药,患者的体力已经有些受伤,所以食欲不振,口干舌燥,而且还在出汗,以头部的出汗为多,也有可能还在腹泻,但是,原来的发热还在持续,还有胸闷胁痛,或者在腋下腹股沟有结块;患者还容易惊悸,睡眠也不好。
但总体状况还比较好,没有人参证,也没有附子证,也没有大黄证。
这种状态,不能发汗,也不能攻下,也不能温补,只能调和。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歌: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尝,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相关条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方组: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案例1、云南省陈庆兵医生医案患者:段某性别:男年龄:26岁初诊日期:2015年8月28日头出汗6年余。
2010年因参加学生会演讲时紧张,头出汗至今,他服用过桂枝汤类方无数,均不见效。
刻下:头出汗,情绪紧张时、劳力时、喝汤时加重,冬天也照样出汗,苦不堪言。
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舌质淡红,舌边右侧有白涎,舌中竖裂纹,脉浮弦滑,易生闷气。
辨证:气郁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组:柴胡125克桂枝45克干姜30克黄芩45克天花粉60克生牡蛎30克炙甘草30克剂量:1剂煎服方法:冷水泡10分钟,煮开再煮20分钟,去滓重煎。
一日一剂,一天三次,喝半纸杯。
忌:苦瓜,冰镇冷饮。
治疗效果:服一剂第二天汗止。
理论依据:《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辨证分析:患者为本所外治员工(陈老师诊所员工分内治、外治),他为了治头出汗到新华书店翻阅了各种医书,吃过玉屏风散、牡蛎散、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均无效。
8月份从河南学习仲景经方回来后,我也给他用过柴胡剂,无效。
之前也给他用过柴胡桂枝干姜汤,当时按1两=3g的小剂量来治疗,无效。
8月27日晚一直想此事,涂老师的话语在耳边回响“疑难病找仲景”,对《伤寒论》要慢阅读,重新打开《伤寒论》原文一条条阅读,被第147条吸引住了。
柴胡桂枝干姜汤辑保护目录简介出处病机简介【来源】《伤寒论》。
【原方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内涵应用】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出处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几,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
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病机l 论病机主张胆热脾寒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
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
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
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