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脑卒中病人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目的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体验现状,考察社会支持与其病耻感的关系。
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Link病耻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问卷对213名具有自知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
结果①患者“贬低-歧视感知”维度的平均得分为 2.5794分;应对方式中“保密”、“退缩”维度的平均得分为2.5804、2.5103分,但“教育”、“挑战”、“分离”三个维度平均得分都低于量表中点2.5分;在情感体验方面,“误解”和“不同/羞耻”两个维度平均得分都高于量表中点2.5分;②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都与病耻感各个维度呈负相关(均P < 0.05),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分别与贬低-歧视感知(r = -0.306,P < 0.01)、保密(r = -0.259,P < 0.01)、退缩(r = -0.412,P < 0.01)、挑战(r = -0.216,P < 0.01)、误解(r = -0.178,P < 0.05)及不同/羞耻(r = -0.292,P < 0.01)呈负相关。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感知到较高水平的病耻感,认为自己不能被理解,感到与他人不同,通常采取保密、退缩的应对方式;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给予充分关注,消除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rceived stigm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ived stigma and social support. Methods Total 213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schizophrenia involved in the survey using the Stigma Scale for mental illness,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and the self-designed general condition questionnaire. Results ①The mean score of the perceived 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 scale was 2.5794 points. The mean scores of secrecy and flinching was 2.5804,2.5103 points,but the means of education,challenging and separating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e 2.5 midpoint;the means score of stigma-related feeling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2.5 midpoint. ②The perceived stigma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social support,subjective support and objective support (P < 0.05). The utility of suppor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 (r = -0.306,P < 0.01),secrecy (r = -0.259,P < 0.01),flinching (r = -0.412,P < 0.01),challenging(r = -0.216,P < 0.01),misunderstand (r = -0.178,P < 0.05)and difference/shame (r = -0.292,P < 0.01). Conclusio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frequently suffer from stigma,and feel that people are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ir situation. The use of secrecy and flinching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endorsed way of coping with stigma. The perceived stigma needs our more concerns so as to diminish discrimination and bias against them,enhance their utility of social support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heir general rehabilitation.[Key words] Schizophrenia;Stigma;Social support隨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获得有效控制或者康复。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血压病人恐惧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李希;邬陆云;徐娇;贺菲菲;刘兴龙【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24(22)11【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压病人恐惧疾病进展(fear of disease progression,FoP)现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167例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使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社会支持量表(SSRS)、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睡眠质量、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恐惧疾病进展的关系。
结果:167例高血压病人中FoP-Q-SF得分≥34分的病人72例(43.11%)。
对高血压病人恐惧疾病进展水平影响最高的是焦虑抑郁(直接效应0.521),其次是社会支持(总效应-0.420,其中直接效应-0.264,通过焦虑抑郁的中介效应-0.156)。
不满意亲密度适应性通过社会支持、焦虑抑郁、社会支持-焦虑抑郁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110,0.166,0.066。
睡眠质量通过焦虑抑郁的中介效应为0.265。
结论:高血压病人恐惧疾病进展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睡眠质量、焦虑抑郁、不满意亲密度适应性正向影响恐惧疾病进展,社会支持负向影响恐惧疾病进展。
【总页数】3页(P2132-2134)【作者】李希;邬陆云;徐娇;贺菲菲;刘兴龙【作者单位】萍乡卫生职业学院;萍乡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相关文献】1.原发性肝癌术后病人恐惧疾病进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2.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原发性肝癌术后病人恐惧疾病进展影响因素分析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冠心病患者运动恐惧影响因素分析4.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恐惧疾病进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5.基于随机森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及配偶恐惧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30条优秀护理研究生论文题目参考学习许多同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就拿论文题目来说,部分同学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选择论文题目,这里学术堂为大家针对护理学专业研究生提供了部分优秀的护理研究生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在写护理研究生论文时候能够合理的利用。
1、聘用制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资本、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2、沈阳市某医院在岗护士的人格、思维风格和核心能力的综合测评3、神经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4、护理干预在预防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研究5、早期腹膜透析患者延续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6、吉林省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7、吉林省三级医院神经内科护士心理弹性及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8、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9、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健康相关行为的现状及对策10、河南省口腔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1、护理群体亚健康相关影响因素研究12、丧偶后不同阶段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13、开封市农村失能老人生活质量与护理需求研究14、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现状及效果评价15、老年前列腺电切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护理干预效果的临床评价16、临床护理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7、203例住院待产期孕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8、目标设定对2型糖尿病患者知信行的影响及评价研究19、中国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困境研究20、快速康复外科在肺癌外科中的应用研究21、苏州地区住院儿童营养风险筛查及分析22、流产后关爱(PAC)在意外妊娠女性流产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23、骨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4、术后渐进式阻力训练对乳腺癌患者康复促进的研究25、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健康价值的相关性研究26、护理类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研究27、温热灌注液在经皮肾镜碎石手术中的应用效果28、坐标纸定位辅助探针导航在术中磁共振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29、头皮针留置输液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评价30、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自我监控及其效用的研究31、郑州市三级医院护士职业获益感现状及其认知干预研究32、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干预33、手部支架和手指操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34、结核病人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5、健康教育路径在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36、认知行为干预对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37、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38、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39、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睡眠呼吸监测影响的研究40、重症监护病房谵妄发病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41、脑卒中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评价42、放松训练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回输后至植活前焦虑的影响43、精益管理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配置环节中的应用44、护理人员对病案信息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45、电话随访干预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46、助产士职业倦怠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47、老年胃肠癌患者术后谵妄的相关护理研究48、口腔冷疗应用于骨髓移植病人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研究49、某市民营医院护士离职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50、心脏外科ICU护士术前访视内容标准的研究51、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与自我接纳的相关性研究52、某医院一线护理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因素的探讨53、教育干预对父母预防儿童急性中毒的效果研究54、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情绪劳动的现状研究55、北京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内容的初步研究5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信念及其对功能状态影响的研究57、青少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58、失能老人照护情况调查及利用微信进行健康宣教的探索59、失能老人生活质量调查及社区资源需求与利用研究60、华北地区护理人群原发性头痛的流行病学调查61、中年人代谢综合征综合因素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62、孕妇教室对孕妇产前抑郁和分娩自我效能感的效果评价63、健康教育对促进孕产妇健康素养的效果分析64、胃癌术后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温度控制的规范化研究65、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学特征与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效关系探讨66、吸痰前后给氧对ARDS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研究67、腹外疝术后冻盐袋与盐袋压迫方法的比较研究68、新疆某军队综合性医院护理人员睡眠质量调查与影响因素的研究69、济南XX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与研究70、老年人心理护理上的情感代偿研究71、郑州市医养结合模式下护理人力配置状况研究72、郑州市养老护理员规范化培训模式构建的研究73、产后抑郁症预测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评价74、癌症患者护理专业性社会支持需求量表的编制及应用75、远程护理中老人跌倒检测研究76、老年人应对热浪脆弱性的系统综述及质性研究77、PDCA循环法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78、食管癌患者就医延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79、年轻乳腺癌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80、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及分析81、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父母焦虑与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82、护士批判性思维特质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83、山东省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工作意义与工作负荷研究84、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护理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85、耳鼻喉住院青少年紧密关系互动特质研究86、积极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负性情绪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87、冠心病患者1年内再住院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88、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及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89、尿道下裂患儿社会心理及性心理的探究90、苏州市老年公寓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的研究91、出院计划对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92、产褥期妇女健康商数的研究93、水中镇痛对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94、护理人文关怀制度化现状调查与分析95、全程健康教育在银屑病防治中的应用96、危重患者非计划拔管护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97、日间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状况调查98、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99、患者参与医疗机构手卫生促进调查问卷的构建与初步应用100、不同敷贴及换药时间对中心静脉置管皮肤菌落影响的研究101、南京市三甲医院医护人员姑息护理知识的调查和分析102、参加灾难现场救援护士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103、太原市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超越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104、孕妇自控硬膜外镇痛分娩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105、临床护理人员核心急救能力测评工具的研究106、护士胜任力量表的编译与评价107、美国临床护理专家形成要素分析108、护理人员专业核心价值观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性实证研究109、我国护理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110、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家庭状况量表的跨文化调适及实证研究111、护士长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112、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113、社会冲突理论视角下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研究114、非药物止痛措施缓解早产儿桡动脉采血所致疼痛的研究115、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116、基于循证构建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117、基于循证构建NICU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研究118、基于循证构建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119、基于循证构建2型糖尿病慢病管理质量指标120、基于核心能力的肿瘤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的构建121、介入手术室护士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122、原发性肝癌患者参与治疗方式决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123、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研究124、意外创伤者的注意偏向及其特点比较的研究125、急诊科护士职业应激所致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126、社区老人留置管道长期照护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127、癌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临床调查分析128、脊髓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129、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对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130、多模式神经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体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131、严重烧伤患者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变化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的临床研究132、脑卒中后长期护理的调查和干预研究133、老年人睡眠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134、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术后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135、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36、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137、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试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138、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139、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舒适度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140、近红外静脉显影装置的标定技术14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142、六西格玛管理预防护士针刺伤的研究143、生大黄鼻饲联合灌肠对危重症胃肠功能保护的临床研究144、南昌市县级医院护理对口帮扶需求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研究145、多维心理护理干预对南昌市社区空巢老人情绪状况的影响146、南昌市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与分级照护内容的探究147、临床护士工作家庭冲突现状及对职业生涯状况的影响研究148、永久性直肠癌造口患者档案信息模块内容的构建149、延续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转归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15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系统化自我效能干预方案的研究151、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分析及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效果评价152、脊柱手术患者术前焦虑因素分析153、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应用研究154、哮喘儿童综合管理模式的构建及效果评价155、家庭因素对儿童哮喘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156、点而康碘伏消毒液治疗皮下瘀斑的效果观察157、创造性故事疗法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58、家庭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家庭功能的影响159、永久性肠造口者自我管理方案的研究160、乳腺癌癌性疲乏病人出院后延续性干预模式研究161、妊娠期女性性行为及性功能状况的研究162、口服营养补充对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营养评价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163、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条目的初步构建164、医护人员对终末期患者施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态度的质性研究165、胸腺肽-?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癌因性疲劳的临床研究166、移动教育对自闭保护性回肠造口患者术后康复过程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167、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168、加味玉屏风散煎汤外用预防乳头皲裂的效果研究169、延迟不同时间结扎脐带对阴道分娩足月儿的影响170、阴道模具在预防青年宫颈癌患者放疗后阴道狭窄的效果研究171、麻风病人“自我护理小组”效果评价172、儿童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173、营养风险筛查及评估在儿童克罗恩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174、中心静脉导管测量中心静脉压现状调查及管腔选择的比较研究175、探讨心理护理对男性乳腺增生症患者的影响176、循证护理干预对改善中年女性糖尿病合并尿失禁患者临床效果的研究177、手术室器械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78、军队医院聘用制护士流失控制研究179、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180、急诊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相关研究181、某农村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调查182、压力管理训练对缓解孕妇压力的效果观察183、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184、不同频次的握拳运动对PICC相关性血栓的影响185、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医院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86、连续护理对回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研究187、长沙市三甲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188、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认知态度行为量表的研制和初步应用189、过渡期护理模式在PCI患者术后心脏康复中的应用190、信息和情感支持对不孕症患者心理状况及家庭功能的影响191、同伴教育对新护士主观幸福感及工作适应的影响192、“双心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研究193、社区护士职业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194、综合排痰模式在肺炎患者中的实践与研究195、护士对“护患关系紧张”认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96、临床护士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工作压力的相关性研究197、授权教育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198、综合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199、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肝脓肿的护理成效研究200、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的研究201、康复护理临床路径对住院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202、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及临床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203、临床护理信息系统架构下护理质量管理方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204、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与美皮康治疗Ⅱ期压疮的效果比较205、精细化护理干预在预防心血管介入术后造影肾病患者中的效果观察206、自我效能联合自我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207、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病耻感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208、系统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对改善肺结核患者生活质量效果的研究209、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210、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211、血液透析患者情绪困扰状况及其预测因素21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213、ICU护士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214、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215、银屑病患者社交焦虑与病耻感、心理弹性的相关性研究216、临床护士共情能力与情感状态、认知风格的相关性研究217、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依从性预测研究218、孕中期妇女睡眠质量及心理社会保护/风险因素219、无肝素抗凝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中滤器冲洗的研究220、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预防ICU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效果研究221、PICC置管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心理社会影响因素222、社区青少年热浪健康保健干预研究223、卵巢癌患者心理痛苦的叙事研究224、肺癌化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225、NICU护士发育支持护理行为干预研究226、老年急性心梗患者的社会适应研究227、精神分裂症主要照顾者心理困扰与自尊、病耻感的相关性228、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比较研究229、癌症患者住院放化疗期生存质量与家庭功能的调查研究230、密闭式吸痰在肺感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231、初产妇育儿自我效能状况及与婴儿贫血的相关性研究232、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33、不同运动方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的影响234、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35、集束化护理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236、上海市住院患者参与健康照护的意愿、现状及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的研究237、家庭护士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238、中文版老年人营养量表的信效度评价与应用239、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40、护士职业兴趣类型和工作产出的关系研究241、目标管理在院级护理质控组中的应用研究242、冠脉内支架植入患者出院计划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243、中西医疗法在妇科腹腔镜术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实证研究244、养老机构老人入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245、基于岗位管理的病区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职责研究246、护士信息化排班软件功能的构建研究247、儿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248、重庆市某区家庭健康管理需求分析249、非手术治疗肺癌患者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研究250、头颈癌患者治疗期间的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251、系统营养评估对神经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及预后的影响研究252、冠心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53、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254、照顾者虐待老人知信行量表的初步编制255、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影响256、多学科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效果评价257、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血友病护理研究258、便携式五通道胃肠音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初步临床应用259、糖尿病前期个体生活方式行为网络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260、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研究及用具设计261、膀胱癌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框架的构建262、基于Zigbee的病人呼叫系统的设计263、耳穴贴压干预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的临床研究264、喉癌患者术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湿化效果的观察研究265、护理干预对小儿术后疼痛及其母亲焦虑状态的效果评价266、加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对人工气道管理效果的研究267、科室分类指标体系的构建268、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伤口感染的临床应用分析269、聚焦解决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270、长春市小于胎龄儿母系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的研究271、住院患儿家庭功能与家庭应对方式的研究272、山西省新绛县农村围绝经期女性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273、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依从性影响的研究274、肝癌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275、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276、医患双方ICU探视信念与态度的研究277、授权教育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278、肿瘤患儿家庭照顾者负担及影响因素研究279、焦点解决模式对临床护士心理授权影响效果的研究280、临床护士静脉给药时间不规范的相关因素研究281、峰蜡对乳头皲裂模型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理探讨282、术中甲状旁腺体外临时保存的细胞活性影响因素研究283、浙江省三级医院麻醉恢复室护理现状调查研究284、足月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血糖影响因素分析285、中西医结合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实验研究286、手术室护士核心能力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287、老年医院护理单元的空间模式研究288、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构建研究289、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疾病控制相关性研究290、基于治疗功能评价的宫颈癌患者延续护理服务需求的研究291、孕妇学校应用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研究292、住院癌症患者自杀相关的心理现状研究293、心力衰竭患者疾病进程中症状群及其变化的研究294、基于压力与应对理论对肾移植受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的研究295、契约式产前健康教育路径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296、个体化健康教育应用于剖宫产初产妇的效果评价297、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可视化健康教育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29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授权干预效果评价299、延边地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抑郁、自理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300、哮喘儿童家庭管理与韧性、生命质量的相关性研究301、延续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分析302、常见冠心病护理诊断的跨文化调试303、肺癌化疗患者PICC健康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304、健康信念模式改进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管理效果的研究305、造口患者适应水平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06、南京市区三甲医院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多中心调查307、福建省烧伤疼痛管理研究现状及模式的构建308、基于胃肠音监测的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级预测模型研究309、宁养义工服务对癌末患者影响的研究310、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311、舒适护理模式在门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312、社区心血管疾病危险人群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313、无线连续体温监测系统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314、规范化培训在新入职护士中的实施效果评价315、岗位管理模式下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316、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理论的对比研究317、正压留置针两种封管方式对比研究318、应用阿片类药物的癌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319、品管圈在护士采血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320、病房护理人员手卫生现况及干预研究321、远程造口护理系统设计与应用322、基于循证构建精神科减少约束使用的干预策略323、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急腹症外科治疗中的应用324、苏州市综合医院护士性健康现况调查325、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家属照顾负荷的质性研究326、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327、不同体位右颈内静脉、腋-锁骨下静脉超声的观察328、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的开发329、老年痴呆患者照顾者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330、青岛市急诊科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执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7] 张宝英.心理干预对宫颈癌廓清术后患者情绪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32-33.[8] 岳林,罗志琴,田畅,等.新型体温-疼痛评估单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J ].天津护理,2012,20(2):104-105.[9] 冯丽嫦,翁丽,叶桂香,等.年轻宫颈癌患者围术期强化心理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07,22(22):57-58.[10] 耿峰,董毅,M i c h a e lK i n g,等.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43-346.[11] 艾萍,尹聪,彭冬红,等.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关系[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4):6228-6230.[12] 邓翠玉,卢琦,赵岳,等.社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4):1093-1097.[13] 陆红英,袁勤,陶丽,等.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病耻感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7,31(15):1831-1834.[14] 徐芳芳,于卫华,王胜琴,等.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34-38.[15] 张红彩,王凤,刘玉莲,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061-1064.[16] 樊慧,乔莉娜,金鲜珍,等.护理干预降低直肠癌术后永久性造口病人病耻感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2017,31(17):2155-2156.[17] 施忠英,柳少艳,聂磊嬿,等.团体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感知病耻感的影响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213-1215.[18] 陈小琴,陆箴琦.妇科恶性肿瘤癌因性疲乏护理研究进展[J ].上海护理,2014,12(4):72-75.[19] 严彩莲.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96-97.[20] 周英,潘胜茂,林建葵,等.自我效能感在精神疾病患者感知病耻感与生存质量间的中介效应[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3):31-34.(收稿日期:2018-07-09)(本文编辑卫竹翠)D S A 复合手术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的辐射现状及影响因素叶 琳,底瑞青,白 冰,王 鑫摘要:[目的]调查行数字血管造影(D S A )复合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㊂[方法]对2016年5月3日 2016年6月5日69例行D S A 复合手术的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的体表布放热释光剂量仪,测得辐射剂量,并现场调查其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㊂[结果]69例D S A 复合手术病人的非投照敏感部位的人均辐射剂量为(24.03ʃ1.08)m G y ,在手术过程中防护用品术中移位㊁造影剂流速慢致血管显影不充分㊁医务人员辐射相关工作知信行掌握程度低是主要影响因素㊂[结论]D S A 复合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病人的非投照敏感部位受到辐射,通过改善防护方法合理设置血管造影参数,对医护人员防护和介入知识的培训,实施防护工作的质量控制可有效降低D S A 复合手术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的辐射剂量㊂关键词:D S A 复合手术;辐射;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19.14.038 D S A 复合手术是将数字血管造影(d i g i t a l s u b -t r a c t i o na n g i o g r a p h y ,D S A )设备与洁净手术室相结合,同时进行介入诊断㊁治疗和常规外科手术,从而将外科开放手术转换成微创手术[1]㊂在高水平的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基础上,由多学科医生联合,将介入手术与外科开放手术合二为一的新技术[2]㊂在介入手术和外科开放手术之间自由转换[3],多学科同步完成手术,减少手术风险[4]㊂目前主要用于在心脏外科㊁血管外科㊁神经外科和产科手术㊂虽然影像引导的D S A 复合手术显著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效率,但血管造影剂发射的X 射线也可能给病人和操作者造成相当的辐射危害[5]㊂投照部位是指X 线透过人体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的部位㊂在手术过程中不需要被手术医生观察,作者简介 叶琳,主管护师,本科,单位:4500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底瑞青(通讯作者)㊁白冰㊁王鑫单位:4500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㊂引用信息 叶琳,底瑞青,白冰,等.D S A 复合手术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的辐射现状及影响因素[J ].全科护理,2019,17(14):1771-1773.但也会受到X 线辐射的部位叫作非投照部位㊂D S A复合手术时需要被人体不同组织对辐射有不同的敏感度,如甲状腺和性腺对辐射的敏感度高于皮肤和肌肉,同样剂量的辐射照射到甲状腺㊁性腺上的危害远大于对四肢的照射[6]㊂国家标准明确指出,必须对病人的甲状腺㊁性腺进行防护[7]㊂本研究旨在调查行D S A 复合手术的病人在手术期间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进行病人防护提供依据㊂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从事D S A 复合手术相关领域内实际工作的医务人员78人㊂1.2 研究工具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而成,包括研究者对象的性别㊁年龄㊁学历㊁科室㊁工作年限㊁岗位情况㊂1.2.2 半结构式访谈 对D S A 复合手术医务人员辐射防护访谈,访谈提纲的确定:①放射设备设置参数是如何设置的?②手术床与C 臂增强器距离是如何调㊃1771㊃全科护理2019年5月第17卷第14期节的?③照射时调整是否调整照射野?为什么?④非投照敏感部位是否要进行防护?为什么?⑤您认为目前对病人实施的辐射防护有效吗?为什么?⑥您认为目前的辐射防护用品使用是否方便?为什么?1.2.3现场查检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咨询D S A复合手术领域专家和D S A专科手术配合护士,自行设计 D S A复合手术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影响因素查检表 ,包括5个查检项目㊂①防护部位完整:在不影响手术野的基础上甲状腺㊁乳腺㊁生殖器官对应体表部位防护范围完整㊂②投照参数:投照前应根据病人体重㊁投照部位进行合理的参数设置,在不影响图像清晰度情况下,将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降至最低㊂③投照时机:应在造影剂充盈目标血管时激发射线,从而达到目标血管完整显影,若目标血管不能完整显影,需增加投照次数,同时也增加了非投照敏感部位的辐射剂量㊂④无效照射:手术期间避免因操作失误㊁造影剂管路不通等因素空发射线,以免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增加额外的辐射剂量㊂⑤难免重复照射:因病人个体差异㊁手术级别等因素发生难以避免的多次照射㊂1.3资料收集方法由研究小组成员发放一般资料调查表,手术前向病人详细介绍研究目的,征求其同意后在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的体表布放热释光剂量仪㊂每例手术结束后取下剂量元件,送至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实验室测得各个布点部位的入射体表剂量,计算平均值得出每例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的辐射剂量㊂调查者使用 D S A复合手术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影响因素查检表 现场统计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影响因素次数㊂1.4统计学方法采用频数㊁构成比等指标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㊂2结果2.1 D S A复合手术医务人员一般资料本次调查共调查78名D S A复合手术医务人员,其中男62人,女16人;年龄<25岁8人,25~30岁9人,31~35岁16人,>35岁45人;专科6人,本科及以上72人;护士21人,技师11人,医生46人;工作年限<3年16人,3~ 5年42人,>10年20人㊂2.2 D S A复合手术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调查69例D S A复合手术病人,病人非投照各敏感部位辐射剂量为(24.03ʃ1.08)m G y㊂2.3 D S A复合手术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影响因素分析调查69例D S A复合手术病人,对影响因素进行汇总,防护部位不完整发生32例,无效照射发生21例,难免重复照射发生10例,照射时机不准确发生7例,未根据体重部位设置参数发生2例㊂见表1㊂表1 D S A复合手术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影响因素项目发生次数(次)累计次数(次)百分比(%)累计百分比(%)防护部位不完整323245.7140.00无效照射215329.1775.71难免重复照射106313.8987.50照射时机不准确7709.7298.22未根据体重部分设置参数2722.78100.002.4 D S A复合手术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知识访谈结果访谈78名D S A复合手术医务人员,其中有32人对照射前未根据病人体重部位设置参数;42人不知晓调整手术床与C臂增强器距离可影响辐射剂量;29人未形成调整照射野的操作习惯;30人认为病人照射次数少,无需对非投照敏感部位实施防护;36人认为目前对病人实施的辐射防护有效;50人认为目前的辐射防护用品使用不方便㊂见表2㊂表2 D S A复合手术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知识访谈结果项目人数百分比(%)照射前未根据病人体重部位设置参数3257.1不知晓调整手术床与C臂增强器距离可影响辐射剂量4275.0未形成调整照射野的操作习惯2951.8病人照射次数少,无需对非投照敏感部位实施防护3053.6认为目前对病人实施的辐射防护有效3664.3认为目前的辐射防护用品使用不方便5089.32.5 D S A复合手术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影响因素分析针对D S A复合手术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影响因素根本原因分析,从人㊁物㊁环㊁法4个方面召集4名介入科医生㊁10名外科医生和10名D S A专科手术室护士进行原因分析,后得出影响D S A复合手术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影响因素根本原因是:防护用品术中移位㊁造影剂管路不通畅及医务人员辐射相关工作知识掌握程度低㊂见表3㊂㊃2771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M a y2019V o l.17N o.14表3 D S A复合手术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影响因素分析项目发生次数(次)累计次数(次)百分比(%)累计百分比(%)防护用品术中移位181840.0040.00造影剂管路不通畅153333.3373.33需防护部位未防护63913.3386.67照射时机过早4438.8995.56术中误踩脚踏2454.44100.003讨论3.1开展辐射防护实践培训,提高D S A复合手术医务人员辐射防护能力许多医生并无介入临床经验,操作不熟练,不知晓降低剂量的特殊技术,导致复合手术中照射总时间长,总辐射剂量大,非投照敏感部位的辐射剂量偏大等问题㊂依托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应用介入模拟训练系统开展介入与辐射防护相关实践培训,掌握降低病人辐射的技术操作,实地考察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介入模拟训练系统,并结合模拟系统功能设置培训课程㊂3.2应用环绕式防护垫及可调节铅衣托架实施屏蔽防护,防止防护用品术中移位根据G B16348-2010‘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应注意对受检者的非投照敏感部位进行屏蔽防护,避免非检查部位受到有用线束的照射,以减少甲状腺㊁乳腺㊁生殖器官等放射敏感器官的受照㊂术前巡回将铅围脖㊁铅胸衣等防护用品从上方盖于病人甲状腺㊁性腺部位,但现使用的防护用品无法固定,易发生移位,照射时未起到应有的防护效果㊂3.3分类汇总高压注射器常用注射参数高压注射器参数的正确设置是决定血管造影成功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人体不同部位的血管直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参数,如主动脉造影时的血管直径粗,需要15~ 25m L/s的速度造影,而在全脑血管造影时血管直径细,则需要3~5m L/s的速度造影;高压注射器流速参数设置过低,造影剂流速过慢,血管充盈不佳,导致血管成像不清晰,从而增加了无效照射㊂3.4实施非投照敏感部位防护工作的质量控制设计D S A复合手术辐射风险排查表,包括8个方面的23个条目,手术巡回护士和技师从术前核查㊁照射前核查和术后核查3个环节进行风险排查㊂4小结虽然影像引导的D S A复合手术显著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效率,但血管造影剂发射的X射线也可能给病人和操作者造成相当的辐射危害[7]㊂我国‘医用X 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 B16348-2010)明确指出受检者所受的医疗照射应遵循安全与防护最优化原则[8]㊂由于D S A复合手术是近年来新开展的技术,关于病人的辐射防护鲜有报道㊂本研究显示,防护部位完整和投照参数一定程度影响辐射剂量㊂通过对介入和外科手术医生和手术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㊁改良防护用品㊁合理设置放射参数和进行有效的监管,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降低D S A复合手术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的辐射剂量㊂参考文献:[1]MU R A Y AMA Y,I R I E K,S A G U C H IT,e ta l.R o b o t i cd i g i t a ls u b t r a c t i o n a n g i o g r a p h y s y s t e m s w i t h i n t h e h y b r i d o p e r a t i n gr o o m[J].N e u r o s u r g e r y,2011,68(5):1427-1432.[2]吴东阳.复合手术室在脑脊髓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5.[3]陈鑫璞,刘献志,翟广,等.D S A复合手术在脑血管外科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7):741-743.[4]谷涌泉.复合手术 血管疾病治疗新机遇[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10):841-842.[5]MO N I C A S.P r a c t i c a l t e c h n i q u e s f o r r e d u c i n g r a d i a t i o ne x p o s u r ed u r i n g ce r e b r a l a n g i o g r a p h y p r o c e d u r e s[J].J o u r n a l o fN e u r o i n t e r-v e n t i o n a l S u r g e r y,2015,7(2):141-145.[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 B/T16137-1995,X线诊断中受检者器官剂量的估算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7] B R AM B I L L A M.P a t i e n t r a d i a t i o nd o s e sa n dr e f e r e n c e s l e v e l s i n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r a d i o l o g y[J].R a d i o lM e d,2004,107(4):408-418.[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 B/T16348-2010,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收稿日期:2018-02-05)(本文编辑卫竹翠)㊃3771㊃全科护理2019年5月第17卷第14期。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桂菲;潘京;薛国辉;楚金申;王路;刘晓峰【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24(31)7【摘要】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1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35)和预后不良组(n=78)。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R软件“rms”包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32(IL-3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R(β=0.048,OR=1.049,95%CI:1.019~1.080)、IL-6(β=0.339,OR=1.404,95%CI:1.219~1.617)、IL-32(β=0.042,OR=1.042,95%CI:1.018~1.068)、TNF-α(β=0.046,OR=1.047,95%CI:1.027~1.067)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决策曲线结果显示,风险阈值>0.13时,此预测模型可以提供额外的临床净收益。
结论ESR、IL-6、IL-32、TNF-α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总页数】5页(P18-21)【作者】桂菲;潘京;薛国辉;楚金申;王路;刘晓峰【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3【相关文献】1.IgA肾病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2.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愈合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3.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4.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尿失禁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5.早泄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研究进展韩玉莲陈冬勤摘要综述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吞咽障碍的筛查工具,康复护理的现状、內容及方案,以期为找到更好的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吞咽障碍;卒中后;康复护理;综述吞咽障碍指的是吞咽过程异常,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是指不能将食物或液体从口腔安全送至胃内而没有误吸,也包括口准备阶段的异常,例如咀嚼和舌运动异常39”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研究分析了从1999年一2017年中国34个省份(包括港澳台)居民的死亡原因,其中中风为第一大原因*234567*9],而吞咽障碍是卒中常见的后遗症,发生率为37%~ 78%31]”吞咽障碍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与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关3]”目前,国内对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不断深入,但在康复护理方面比较匮乏。
本文综述国内外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估筛查工具、康复护理方案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等,为护理人员参与评估和制定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方案提供参考”DOI:10.12721/kn1404-2411.2021.01.004工作单位: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韩玉莲:女:本科,护师收稿日期:4012-02-25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参考文献[1]Centers foa Disease Controi and Prevention(CDC).Cancersurvivors—UniteX States,2007[J]1MMWR MorS Mortai WilyRep,2011,40(9):24922721[2]Sieaei R,DeSantis C,Virao K,et aL Cancer treatment and spr-▼0x0^0—Li—ics,2012[J].CA Cancer J Clin,2012,62(4):22022411[3]Sieaei R,Ma J,Zoo Z,et aS Cancer—mi—Ws,2014[J].CACancer J Clin,2014,64(1):9-29.[4]Jones LW,DemarS-WannefrieS W.Diet,exercise,and comple-mentara therayies after primara treatment foa canceC J].cehOtcoy,2004,7(12):101721024.[5]倪国华,张璟,郑风田.中国肥胖流行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0):70274.[6]Loop AHEAD Research Gropp,WOa RR.Lona-term effects ofa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weight and cardioveschlar Csh factors O individuals with type2dianetes mellitus;fopr-year results of the Loop AHEAD trial[J].Arch Inters Med,2010,170(17):1544215751[7]ParC SY,Murphp SP,WilUens LR,et al.Multivitamin a—andthe Csh of mormlity and cancer incidence:the mulUethnie cethort—udy[J].Am J Epidemiol,2011,173(8))904-210.J]温涛.浅谈癌症患者“忌口”[]•湖北中医杂志,2011,33(7):582591[9]Chan AL,Lesna HW,Wane SF.MulUvitamin supplement useand Csh of breast cancer:a meta-analysis[J].Ann Pharmacetmer,2011,45(4):476984.1评估筛查工具在卒中后吞咽障碍相关的研究进展中,虽然在吞咽障碍的筛查工具上研究比较成熟,临床上提出来的筛查工具也比较多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 TfC[10]Gahche J,BaOey R,Burt V,et al.Dietara supplement use atmona U.S.aLults has increaseX since NHANES ID(1288t1294)[J].NCHS Dam BrOr,2011,(41):^.[11]VeUcer CM,Ulrich CM.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 useamona US aLults afteadiaanosis;a systematic review[J1JCyntOteoy,2008,24(4):44524731[12]Mayge ST,Cartmei B,Kioh V,et al.Alcohol and tohacce usepreXiaanosis and postdiaynosis;and survival O a cohort of patCents with early staye cancers of the oral cavity,pharyax,andlaryax[J].(8X01Epidemiol BiomarCers Prev,2009,18(12):3348233741[13]Thriit AP,Nayle CM,Fahey PP,et al.The influence of preXltaanostic demographic and lifestyle factors on esophaaeal squhtmoos cell carcinoma survival[J].Int J Cancea,2012,181(5):E7592E7481[10]Spence RR,Heesch KC,Brown WJ.Exercise and08X11&haLiUtation:systematic aeview]J].Cancer Treat Rev,2010,34(2):18521941[15]BlaxcharC(2皿,(001110丫,K S,Stein K,et al.(8X11survivors'abderence to lifestyle behavior recommendations and8$$000tions with health-relateX quaOty of life:results from the AmertOx(0X01SocietySCS-D[J]■J CUn Oncol,2008,26(13):2198222041[16]Pinto BM,Ciccolo JT.Physical activity moVvaOon and1X11survivorship[J].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2011,186:367t3871(本文编辑:李小玲)样化,但是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筛查工具”2018年德国的Sun-trup-Krueger等7」的前瞻性研究指出,吞咽障碍的护理已取得进展,但是筛查的普及和治疗方法仍不足以减少卒中患者的肺炎发生率,改善功能结局并降低患者死亡率”就在同一年,ERC (证据审查委员会)就提出,需要进行额外的前瞻性研究,以比较不同的吞咽筛查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7」”而国内近年在此方面尚无相关大样本数据的前瞻性研究”但是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7」在2017版共识中明确了吞咽评估筛查工具的使用流程,即首先是用饮水试验筛查出有吞咽问题的人群,再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elume-viscosity shallow tek,V-6ST)进行风险评估,最后则可以选择仪器比如吞咽造影(video fluoroscoyic swaPowing study,VFSS)检测,以最终确定合适的治疗康复方案”81洼田饮水试验该试验是经典的评估方法之一,鉴于该试验的方便性,自从日本学者洼田提出后就一直广泛沿用至今”该试验要求患者取坐位,观察饮下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哪些心理问题影响老人晚年生活
导语:老年人随着年纪增大,从繁忙的工作退下,身体各项机能开始退化,心理的健康也变得至关重要。
身为子女的我们关注父母健康,不仅要生活起居关心,而且心理的健康也显得至关重要。
老年人随着年纪增大,从繁忙的工作退下,身体各项机能开始退化,心理的健康也变得至关重要。
那么那些心理因素影响老人的健康呢?
担心之1: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老年人刚退下来时,会有一定的失落感甚至无价值感。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老人认为经济收入减少,不再像工作时那么受人尊敬和重视;有的老人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自我评价过低;有的则表现为发牢骚、埋怨,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甚至脾气突然变得暴躁,经常和子女吵架或指责过去的同事、下属。
老人如果不能够调整好心态,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对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悲观等。
建议:如果能在退休前做好心理准备,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就会更容易接受社会角色的变化,避免反常行为发生。
如多和老同学、老邻居走动走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垂钓、种花、养鸟等爱好,家人也可多陪老人旅游,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担心之2:疾病缠身压力大
人进入老年期后,器官功能逐步出现障碍,各种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糖尿病、脑卒中等在人们50岁后会明显增高,北京市2011年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表明,50岁以上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0%,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
70岁以下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7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资料表明,7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苏晓琳1,张文莉2,贾艳焕1,和美清1,薛平3*1.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山西 030045;2.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3.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Status 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charge readines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SU Xiaolin,ZHANG Wenli,JIA Yanhuan,HE Meiqing,XUE PingTaiyuan Psychiatric Hospital,Shanxi 030045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XUEPing,E⁃mail:******************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charge readines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s:A total of 14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hospitalized in 4 tertiary grade A hospitals in Taiyuan from December 2021 to April 2022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nd surveyed by a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and 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 Scale(RHDS).Results:The total score of SSRS was(33.390±6.651)points,and the total score of RHDS was (99.630±7.585) points.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cores of SSRS and RHD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r=0.543,P<0.001).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residence,education,course of the disease,and social support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charge readines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explaining 54.7% of the total variance.Conclusion:The discharge readines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s generally at a high level.Medical staff 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patients with rural residence,low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short course of disease,providing them guidance to actively seek social suppor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ir readiness for discharge.but the education of patients with rural residence,low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short course of disease should be strengthened,so as to guide them to actively seek social support and further improve their readiness for dischargeKeywords schizophrenia;social support;discharge readiness;influencing factors;stigma;nursing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
女性不孕症病人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鲍冠君; 董萍培; 冯莺【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9(017)023【总页数】4页(P2817-2820)【关键词】病耻感; 不孕症; 女性; 影响因素【作者】鲍冠君; 董萍培; 冯莺【作者单位】324000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310000 杭州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1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不孕症定义为:有正常性生活的夫妇,未采取避孕措施同居1年以上而不能使女方妊娠或维持妊娠者。
女性不孕症病耻感是指由于不孕症这种不被期望的特征,使病人产生的实际或想象的被羞辱、被排斥的害怕心理,同时病人将这种害怕心理指向自己,表现出自责和自我贬损[1]。
国外研究表明,女性不孕症病人普遍存在病耻感,且水平较高[2]。
病耻感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如情绪消极、社交孤立、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降低[3]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国内针对病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精神疾病、尿失禁、脑卒中等。
本研究旨在了解女性不孕症病人病耻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护工作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18年2月—2018年5月于浙江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就诊的350例女性不孕症病人作为调查对象。
纳入标准:①符合WHO不孕症诊断标准,即育龄夫妇无避孕措施且有规律的性生活,共同生活1年而未能怀孕者;②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者;年龄大于21岁者;③无意识或认知障碍,能进行正常交流者;④知情同意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合并肿瘤、视力障碍、严重慢性病者。
1.2 方法1.2.1 调查方法征得医院同意研究者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采用统一语言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要求病人独立完成并当场检查回收。
样本量计算公式为:样本量=[Max(维度数)×20]×[1+15%]。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中以压力感受量表的维度最多(10个),经计算样本量至少是230份,本次研究共发放350份问卷,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为91.43%。
·893· E-mail:zgqkyx@ ·新进展·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评估工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邹浩,姜东旭,张琳琳*【摘要】 就医延迟会导致慢性病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治疗效果下降和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降低。
早期识别就医延迟高风险人群并采取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对于改善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包括就医障碍自评量表(BACE )、就医决策障碍感知量表(PBHSD )、脑卒中院前延迟意向测评量表(SPDBI )、糖尿病诊治延误认知行为意向量表(DMDBIS )和FISCHER 就医态度量表(ATMHSS )在内的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评估工具进行系统总结,并以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为分层依据,从社会人口学、疾病特征、心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角度出发,对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的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旨在为就医延迟评估和干预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与依据。
本文发现,目前,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评估工具的普适性和临床使用率偏低,且较少研究探讨其在预测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中的效能和最佳阈值。
对疾病认识不足、经济状况差和社会支持水平低是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慢性病;就医延迟;量表;影响因素;综述【中图分类号】 R 36 R 4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96邹浩,姜东旭,张琳琳. 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评估工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7):893-898.[ ]ZOU H ,JIANG D X ,ZHANG L L. Recent advances in evaluation tool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for patient delay in chronicdisease patients [J ].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2,25(7):893-898.Recent Advances in Evaluation Tool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for Patient Delay in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ZOU Hao ,JIANG Dongxu ,ZHANG Linlin *School of Nursing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Linlin ,Professor ,Master supervisor ;E-mail :zhanglinlin1971@【Abstract 】 Patient delay will lead to increased risk of complications ,reduced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and loweredquality of life in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Early identifying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t high risk of patient delay ,and timely delivering targeted interventions to them may greatly improve current status of patient delay in this population.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w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several major evaluation tools (including Barriers to Access to Care Evaluation scale ,Perceived Barriers to Health Care-seeking Decision ,Stroke Pre-Hospital Delay Behavior Intention scale ,Diabetes Mellitu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Delayed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ntion Scale ,and Attitudes toward Medical Help-seeking Scale developed by Fisher et al.)for patient delay in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and analyzed controllable (mental and cognitive )and uncontrollable (sociodemographic and disease-specif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delay ,offering eviden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patient delay and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interventions. We found that the applicabilit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rate of these tools are low ,and their predictive efficacy and threshold have been rarely studied ,and patient delay may b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atients '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the disease ,low economic level and low social support.【Key words 】 Chronic disease ;Patient delay ;Scale ;Influencing factors ;Review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H2019G011)15008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通信作者:张琳琳,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zhanglinlin1971@ 本文数字出版日期:2021-11-24就医延迟(patient delay)的概念最早由PACK 等[1]提出,指患者首次发现症状至首次就诊于医疗机构的间隔时间≥3个月。
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的研究进展马欣雨1,程环毓1,赵亚瑞1,祝 筠2*1.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山东250012;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 s o c i a l i s o l a t i o na m o n g su r v i v o r s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M AX i n y u ,C H E N G H u a n yu ,Z H A OY a r u i ,Z H UY u n S c h o o l o fN u r s i n g a n dR e h a b l i t a t i o n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d o n g 250012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 UY u n ,E -m a i l :z h u yu n z h u @h o t m a i l .c o m K e yw o r d s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e n t e r o s t o m y ;s o c i a l i s o l a t i o n ;r e v i e w ;n u r s i n g 摘要 概述了社会疏离的概念及其相关测评工具,从结直肠癌幸存者的社会疏离现状及其不良影响㊁影响因素㊁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医护人员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以期提高结直肠癌幸存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回归社会㊂关键词 结直肠癌;肠造口;社会疏离;综述;护理d o i :10.12102/j.i s s n .2095-8668.2024.04.016 最新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仍位居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约占所有癌症的10%[1],且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㊂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群众早诊早治意识的增强,结直肠癌病人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2],结直肠癌幸存者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㊂生存率的提高使病人必须直面治疗副作用㊁身体形象改变以及疾病复发和死亡不确定性的影响,长此以往造成病人社会心理负担加重,进而可能出现自我封闭和退缩等社会疏离行为[3]㊂社会疏离是指个体未能与外界进行良好互动,导致社交意愿得不到满足,继而出现孤独㊁无助以及冷漠㊁拒绝等消极情绪和行为[4],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导致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5]㊂本研究对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以期降低该群体的社会疏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㊂1 社会疏离的概念及评估工具1.1 社会疏离的概念社会疏离也称社会隔离,涉及社会学㊁心理学㊁护理学等多学科领域㊂美国护理学家B i o r d i [6]强调社会疏离是由于个体脱离自己所在的集体所产生的主观感受;而T a yl o r 等[7]则认为社会疏离包括客观和主观2个维度,客观社会疏离是指与他人接触频率减少,主观作者简介 马欣雨,护士,硕士研究生在读*通讯作者 祝筠,E -m a i l :z h u y u n z h u @h o t m a i l .c o m 引用信息 马欣雨,程环毓,赵亚瑞,等.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的研究进展[J ].循证护理,2024,10(4):658-662.社会疏离是指与他人的亲密度下降㊂我国学者漆彦忠[8]将社会疏离定义为个体因缺乏对社会事物的全面认知而形成的消极否定态度,进而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最终导致自动疏远和隔离的表现㊂目前,社会疏离的概念尚未得到统一,但都包括心理和行为2个层面,心理层面包括个体感受到的孤独㊁无助等负性心理感受,行为层面表现为与他人疏远㊁隔离等㊂1.2 社会疏离的评估工具1.2.1 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感测评量表2022年,王文等[3]编制了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感测评量表,并在236例结直肠癌幸存者中进行信效度检验,总体C r o n b a c h 's α系数为0.923㊂该量表包括社会性疏离㊁情感性疏离2个维度共16个条目,采用L i k e r t 5级评分法,总分为16~80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疏离感的程度越高;相较于其他普适性量表,该量表结合了我国结直肠癌幸存者的疾病特征,更具有针对性㊂此外,该量表以社会疏离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对病人的社会疏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但由于开发较晚,该量表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㊂1.2.2 一般疏离感量表(G e n e r a lA l i e n a t i o nS c a l e,G A S) 1977年,J e s s o r 等[9]编制了一般疏离感量表,吴霜等[10]学者将其汉化修订,用于测量个体孤立感与个体对参与活动的不确定感,多用于评估老年人[10]㊁大学生[11]及中青年脑卒中[12]等群体㊂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 'sα系数为0.81,包括4个维度共15个条目,采用L i k e r t 4级评分法,总分为15~60分,得分越㊃856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 N U R S I N GF e b r u a r y,2024V o l .10N o .4高表示病人疏离感的程度越高㊂王芬等[13]将其应用于结直肠癌造口病人,结果显示信效度良好;但该量表侧重于评估病人情感性疏离水平,不能反映其社会疏离的客观行为表现,在结直肠癌幸存者这一群体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㊂1.2.3社会影响量表(S o c i a l I m p a c t S c a l e,S I S)2000年,F i f e等[14]编制了社会影响量表,P a n 等[15]将其汉化修订,用于测量癌症等慢性病病人的病耻感㊂该量表的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853,包括社会排斥㊁经济歧视㊁内在羞耻感㊁社会隔离4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L i k e r t4级评分法,总分为24~96分,得分越高病耻感越严重㊂沈青竹等[16]对其进行修正后在肠造口病人中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㊂王文等[17]认为,结直肠癌幸存者的病耻感水平可以正向预测其社会疏离水平㊂因此,大多数研究将该量表与其他量表共同使用,以评估病人社会疏离水平㊂1.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 o c i a lS u p p o r t R a t i n g S c a l e,S S R S)1986年,肖水源[18]编制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并于1990年对其进行了修订㊂用于评价病人的社会支持情况㊂该量表包括主观支持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各条目的C r o n b a c h'sα系数为0.890~0.940,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㊂社会支持与社会疏离水平呈负相关,社会支持水平低则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孤独感是构成社会疏离的重要因素[19]㊂因此,该量表能够间接反映病人社会疏离水平㊂2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现状国外关于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的研究较少,一项社区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直肠癌病人感到 污名化 ,进而选择退出社交活动[20]㊂L i m等[21]研究发现,肠道功能障碍㊁尿失禁及疲劳等躯体症状影响了大多数幸存者的日常活动,如工作㊁兴趣爱好或社交等㊂有研究显示,由于疾病造成身体机能的改变,约70%的幸存者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面临减少工作量或失业的风险[22]㊂国内研究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13,19,23],高于国内一般老年人㊁康复期脑卒中病人及其他癌症幸存者群体㊂病人主观上表现为产生孤独感㊁自卑感及病耻感等情绪体验,客观上表现为社交活动减少㊁重返工作岗位受阻等,出现社交回避㊂结直肠癌幸存者的躯体形象和功能发生了巨大改变,大多数人因害怕受到他人的歧视而减少社交活动,并且在社交过程中变得敏感,进而选择回避或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拒绝社交㊂王文等[17]研究发现,频繁出现肠道问题或肠造口引发的自卑感使病人倾向于选择回避与屈服,不愿与亲友联系或是谈论癌症相关感受㊂一项质性研究显示,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病人因担心难闻的气味而不敢参加聚会,常常感到孤独㊁自卑,并产生病耻感,因此减少了社交活动[24]㊂赵海蓉等[25]发现,我国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参与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室外参与水平最低,由于室外活动接触的大多是陌生人,病人担心遭受他人异样的眼光,因此羞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㊂邵李娇等[19]发现,身体不便阻碍了结直肠癌幸存者重返工作岗位,影响其职业发展,进而导致病人自卑敏感,产生社会疏离㊂3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的不良影响社会疏离对结直肠癌幸存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幸存者的预期寿命㊂社会疏离水平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社会疏离导致的心理压力会使病人出现焦虑㊁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导致生活质量降低㊂赵迪等[26]指出,抑郁在社会疏离与生活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会疏离者容易产生应激性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㊂张云飞等[27]研究发现,社会疏离是影响永久性肠造口病人智谋水平的主要因素,而智谋水平会影响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及后续的康复治疗㊂社会疏离与病人出院准备度及造口适应性呈负相关,可能增加肠造口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风险[28-29];侯梦晓[30]的调查显示,约25.7%的病人由于造口适应不良而发生非计划再入院,其中肠梗阻㊁水电解质紊乱是导致病人再入院的主要原因㊂此外,社会疏离与结肠癌病人早期死亡风险升高有关,并被确定为病人早期死亡的共同特征㊂D o n n e l l y 等[31]研究表明,与已婚病人相比,单身㊁丧偶㊁离婚和独居都与早期死亡相关;而发生社会疏离的结直肠癌幸存者由于失去了与他人讨论健康问题或分享健康信息的机会,而造成治疗延误,最终导致病人早逝[32]㊂4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的影响因素4.1社会人口学因素年龄㊁性别㊁文化程度㊁经济状况均是影响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的因素㊂年轻的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水平更高,尤其是女性,其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度较高,在面对身体形象紊乱时更容易产生自卑㊁焦虑㊁抑郁等消极情绪,更容易发生社会疏离[20,23]㊂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社会疏离水平较低,这些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更加准确,并且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社交,从而增加社会支持[20]㊂此外,疾病治疗及康复期间医疗㊃956㊃循证护理2024年2月第10卷第4期(总第120期)费用支出增加及经济收入减少都会导致病人及其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病人常常否认自身价值,进而选择社交回避,容易发生社会疏离㊂因此,医护人员应对年轻女性㊁文化程度低㊁经济状况差的群体多加关注,促进其社会参与,以降低社会疏离水平㊂4.2疾病相关因素手术方式㊁造口类型㊁造口术后时间㊁住院次数等是影响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的疾病相关因素㊂一方面,行造口手术病人比保肛手术病人的羞耻感更加严重,社交受到更大程度的限制[33]㊂由于肠造口病人的排泄功能不再受病人自主控制,且排泄时会发出声音并伴有难闻的气味,这使得病人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大部分病人因此而减少社交活动㊂而保肛手术保存了病人正常的肠道功能,虽然术后会出现大便失禁等症状,但通过盆底肌训练等方法可以得到有效改善[34],并且该手术方式并没有改变病人的身体形象,病人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㊂另一方面,永久性肠造口病人社会疏离水平更高[35]㊂临时性造口病人有机会恢复正常的排泄功能,而永久性造口病人在整个生存期都要面临肠造口所带来的影响,因而其病耻感更强烈,社会疏离水平也更高㊂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病人对自身躯体变化的意识减弱,造口接受度逐渐提高,逐渐积极主动地了解造口相关知识并实现自我护理,心理社会适应水平得以提升,社会疏离水平会有所降低[36]㊂此外,频繁住院的病人因社交活动受到更大程度限制,社会疏离水平更高㊂因此,医护人员应尽早对永久性肠造口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并主动㊁多次进行交流,鼓励和引导病人了解肠造口知识,建立对待肠造口的正确态度,使病人主动接受㊂4.3社会关系因素社会疏离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其病耻感水平越高,而病耻感升高会导致病人倾向于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最终发生社会疏离;同时社会疏离又会导致社会支持水平降低,形成恶性循环[37-38]㊂在面对疾病发生这一应激事件时,个体往往对情感支持有较高的需求,亲人和朋友的帮助能够使病人重新树立信心,降低病耻感,进而降低其社会疏离水平㊂邵李姣等[19]发现,肠造口病人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在面对病情变化㊁疾病管理等情况时将更有信心㊂而且,病人的社会参与水平及社会关系质量越高,社会疏离水平越低[35],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和高质量的社会关系是个体获得满意的社会支持的前提[37]㊂因此,在实施延续性护理期间,要充分调动结直肠癌幸存者主动获取来自亲友㊁社会等多方面支持的欲望,树立重新回归社会的信心,进而降低其社会疏离水平㊂5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的干预措施5.1同伴教育同伴教育是指通过在特定人群中分享知识和经验,利用朋辈之间的影响力,在彼此间传递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思想,以达到唤起共鸣的一种教育形式;包括4种模式,即 内行患者 计划模式㊁虚拟社区模式㊁造口访问者模式及小组互动模式[39]㊂研究发现,通过让有相似经历并在身心各方面已经调整好的同伴对结直肠癌幸存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40]㊂一项M e t 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同伴教育在改善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焦虑症状㊁提高自护能力及社会心理适应水平方面效果显著[41]㊂因此,探索并构建适合我国现状的同伴教育计划,促进同伴教育在结直肠癌病人中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水平㊂5.2接纳与承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a c c e p t a n c ea n dc o mm i t m e n t t h e r a p y,A C T)由美国心理学家H a y e s创立,是基于正念技术的第3代行为治疗技术,在慢性病[42-43]㊁恶性肿瘤[44]㊁精神心理疾病[45]等疾病的心理治疗中均显示出较好的效果㊂A C T强调接受㊁正念等观点,注重个人价值观的树立,同时帮助病人做出行为策略的改变,其主要内容包括接纳㊁认知解离㊁关注当下㊁以自我为背景的觉察㊁明确价值观及承诺行动等内容,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的心理适应能力[46]㊂通过基于A C T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结直肠癌病人更快接受现实,从而采取积极面对的应对方式,逐渐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降低内心的病耻感[47]㊂并且该疗法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汪冰心等[44]研究显示,永久性肠造口病人的社会心理适应在干预3个月末仍处于较高水平㊂这提示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尝试运用此方法以降低结直肠癌幸存者的疏离感,促进其适应社会㊂5.3造口联谊会肠造口术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首选方法[48],但微创手术的开展使肠造口术后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病人难以在住院期间完全掌握肠造口的自我护理知识,因此,需要通过延续性照护来提高病人的造口自护能力㊂造口联谊会由造口病人及家属㊁医护人员㊁社会志愿者等共同组成,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㊁造口护理指导㊁病友经验交流等活动[49]㊂病人在联谊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造口护理的专业指导,而且与同伴间的交流和支持能够减轻其孤独感,提高自信心[50]㊂研究发现,参加造口联谊会越频繁的病人,其社会疏离水平越㊃066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N U R S I N GF e b r u a r y,2024V o l.10N o.4低[23]㊂经常参加造口联谊会能够帮助造口病人树立健康行为,掌握造口相关的知识与护理技能,降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病人在联谊过程中能够逐渐适应社会,增加社会支持,促进病人社会功能的康复[51]㊂因此,医务人员应及时向结直肠癌幸存者推送造口联谊会相关信息,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加强病友间的关系联络,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㊂综上所述,结直肠癌不仅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现象普遍存在㊂虽已有针对该群体社会疏离的测评工具,但未得以广泛应用;因此,当病人出现社会疏离时难以被及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人的干预效果㊂此外,国内外研究多侧重于肠造口病人,对保肛病人的干预研究较少,干预效果也有待于进一步验证㊂因此,未来还需要多中心㊁大样本的研究以完善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感测评量表的信效度数据㊂护士在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时要综合考虑肠造口病人与保肛病人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降低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水平,促进病人回归社会㊂参考文献:[1] F E R L A YJ,E R V I K M,L AM F.G l o b a l c a n c e r o b s e r v a t o r y:c a n c e rt o d a y.l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a g e n c y f o r r e s e a r c ho nc a n c e r[Z/O L].[2021-02-20].[2] Q A D E R IS M,D I C KMA N P W,D E W I L T J H W,e t a l.C o n d i t i o n a ls u r v i v a la n d c u r e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o l o n o rr e c t a lc a n c e r:a 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d s t u d y[J].J o u r n a l o ft he N a t i o n a l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C a n c e rN e t w o r k,2020,18(9):1230-1237.[3]王文,吴丹,钱金平,等.结直肠癌幸存者社会疏离感测评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护理研究,2022,36(19):3385-3392. [4]王硕.乳腺癌幸存者社会疏离与病耻感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5]秦姝姝,朱文娟,杨丹锋.老年人社会隔离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3,37(2):284-288.[6] B I O R D ID.S o c i a l I s o l a t i o n[M].B o s t o n:MA:J o n e sa n dB a r t l e t t,2005:1.[7] T A Y L O RRJ,T A Y L O R H O,C H A T T E R SL M.S o c i a l i s o l a t i o nf r o m e x t e n d e d f a m i l y m e m b e r s a n d f r i e n d s a m o ng A f r i c a nA m e r i c a n s:f i n d i n g s f r o man a t i o n a l s u r v e y[J].J o u r n a l o fF a m i l yS o c i a lW o r k,2016,19(5):443-461.[8]漆彦忠.论社会疏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82-86.[9]J E S S O R R,J E S S O R S L.P r o b l e m b e h a v i o r a n d p s y c h o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t u d y o f y o u t h[J].N e w Y o r k:A c a d e m i cP r e s s,1977,948-949.[10]吴霜,李彦章,赵小淋,等.一般疏离感量表在老年人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6):751-754. [11]陈维,赵守盈,罗杰,等.一般疏离感量表测试大学生样本的效度和信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0):780-784. [12]李永平,王娟,戴舒惠,等.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会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1,21(10):685-691.[13]王芬,于海燕,张淑娟,等.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2,37(14):40-43.[14] F I F E B L,WR I G H T E R.T h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i t y o fs t i g m a:ac o m p a r i s o no f i t s i m p a c t o nt h e s e l f o f p e r s o n sw i t h H I V/A I D Sa n d c a n c e r[J].J o u r n a lo f H e a l t ha n d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2000,41(1):50-67.[15] P A N A W,C H U N G L,F I F E B L,e t a l.E v a l u a t i o n o f t h ep s y c h o m e t r i c s o f t h e s o c i a l i m p a c t s c a l e:am e a s u r e o f s t i g m a t i z a t i o n[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2007,30(3):235-238.[16]沈青竹,牟绍玉,王希罕,等.中文版社会影响量表应用于肠造口患者病耻感的信效度测评[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7,42(9): 1188-1192.[17]王文,吴丹,邰安婷,等.结直肠癌幸存者情绪调节策略在病耻感与社会疏离水平的中介效应[J].护理学报,2023,30(14):59-64.[18]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19]邵李姣,王俊霞,吴田瑞,等.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22,29(15):19-23.[20] MA C D O N A L DLD,A N D E R S O N H R.S t i g m a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r e c t a l c a n c e r:a c o mm u n i t y s t u d y[J].J o u r n a l o f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a n dC o mm u n i t y H e a l t h,1984,38(4):284-290.[21] L I M C Y S,L A I D S A A R-P OW E L L R C,Y O U N GJ M,e ta l.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u r v i v o r s h i p: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t h e m a t i cs y n t h e s i s o f q u a l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J].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 o fC a n c e rC a r e,2021,30(4):1-18.[22] G R U BI,H A N S O N G,B R A D L E Y C,e ta l.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s u r v i v o r s'c h a l l e n g e s t o r e t u r n i n g t ow o r k:a q u a l i t a t i v e s t u d y[J].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C a n c e rC a r e,2019,28(4):e13044.[23]端木艳丽,陈晓娟,齐琳娜,等.郑州市242例老年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2, 49(16):3014-3018.[24]杨静,马雪玲,王玉珏,等.直肠癌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的质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0):51-55. [25]赵海蓉,张连香,张志琴.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32):3927-3930.[26]赵迪,赵梦璐,王娜,等.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及抑郁孤独与生活质量的关系[J].护理学杂志,2020,35(15):92-95. [27]张云飞,骆惠玉,朱虹玉,等.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智谋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22,29(14):12-17.[28]王艳,杨富国,鞠陶然,等.不同应对方式在结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和造口适应间的中介效应[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5):29-32.[29]王汐嬅,史莉娜,成颖,等.肠造口患者病耻感与出院准备度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9):710-714. [30]侯梦晓.结直肠癌造口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现状及因素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1.[31] D O N N E L L YC,H A R T N,M C C R O R I E A D,e t a l.P r e d i c t o r s o fa n e a r l y d e a t h i n p a t i e n t s d i a g n o s e d w i t h c o l o n c a n c e r:a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c a s e-c o n t r o l s t u d y i n t h eU K[J].B M JO p e n,2019,9(6):e026057-e026057.[32] O Z A K IA,L E P P O L DC,S AWA N O T,e t a l.S o c i a l i s o l a t i o na n dc a n c e r m a n a g e m e n t-ad v a n ce dr e c t a lc a n c e r w i t h p a t i e n td e l a yf o l l o w i ng th e2011t ri p l ed i s a s t e ri n F u k u s h i m a,J a p a n:ac a s er e p o r t[J].J o u r n a l o fM e d i c a l C a s eR e p o r t s,2017,11(1):138.[33] H E R R I N T O NLJ,A L T S C HU L E RA,M C MU L L E NCK,e t a l.C o n v e r s a t i o n sf o r p r o v i d e r s c a r i n g f o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r e c t a l㊃166㊃循证护理2024年2月第10卷第4期(总第120期)c a n c e r:c o m p a r i s o no fl o n g-t e r m p a t i e n t-c e n t e r e do u t c o m e sf o rp a t i e n t s w i t h l o w r e c t a lc a n c e rf a c i n g o s t o m y o r s p h i n c t e r-s p a r i n g s u r g e r y[J].C A:aC a n c e r J o u r n a l f o rC l i n i c i a n s,2016,66(5):387-397.[34]梁雪萍.综合盆底肌锻炼对直肠癌保肛术患者肠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9.[35]高兰英,靳月丽,王静.不同造口类型肠造口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0):74-76. [36]胡婷,王惠珍,甄莉,等.造口患者造口接受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7):3250-3255.[37]张铁玲,胡爱玲,徐洪莲,等.结肠造口患者残障接受度与社会关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41-244.[38]赵慈.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病耻感水平与社会支持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9):147-149.[39]唐茂婷,刘贤亮,施雁.同伴教育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实施现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0):1217-1220.[40] G R A N T M,M C C O R K L E R,H O R N B R O O K M C,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c h r o n i c c a r e o s t o m y s e l f-m a n a g e m e n t p r o g r a m[J].J o u r n a l o fC a n c e rE d u c a t i o n,2013,28(1):70-78. [41]冷雅楠,高维杰,李玉琦,等.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同伴教育效果的M e t a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9,35(2):259-263. [42]S I M I S T E R H D,T K A C HU K G A,S H A Y B L,e t a l.R a n d o m 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o f o n l i n e a c c e p t a n c e a n d c o mm i t m e n t t h e r a p y f o r f i b r o m y a l g i a[J].T h eJ o u r n a lo fP a i n,2018,19(7): 741-753.[43] D I N D O L,Z I MM E RMA N M B,H A D L A N D S MY T H K,e ta l.A c c e p t a n c ea n dc o mm i t m e n tt h e r a p y f o r p r e v e n t i o no fc h r o n i cp o s t s u r g i c a l p a i n a n d o p i o i d u s ei n a t-r i s k v e t e r a n s:a p i l o t 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s t u d y[J].T h eJ o u r n a lo fP a i n,2018,19(10):1211-1221.[44]汪冰心,张苇,陈晓娟,等.接纳与承诺疗法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造口接受度和社会心理适应的影响[J].护理学报,2021,28(20): 68-73.[45] D'O R A Z I O M,P A L L A G R O S S IM,B I O N D IM.T e a c h i n g h o wt oa s k f o r h e l p:s o c i a l s e n s i t i v e n e s s a n d e a r l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i np s y c h o s i s[J].L aC l i n i c aT e r a p e u t i c a,2009,160(4):323-330.[46] L IH Y,WO N G C L,J I N X H,e ta l.E f f e c t so f a c c e p t a n c ea n dc o mm i t m e n tt h e r a p y o n h e a l t h-r e l a t ed o u t c o me s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d v a n c e d c a n c e r: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N u r s i n g S t u d i e s,2021,115:103876.[47]杨文洁,陈阳,冯红.基于接纳承诺疗法的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中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34):108-111.[48] T A I E B J.H o w b e s tt o t r e a t o l d e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e t a s t a t i c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T h e L a n c e t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H e p a t o l o g y,2019,4(5):331-333.[49]赵嘉,李小芒,黄丽,等.直肠癌病人肠造口术后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2,20(14):1893-1896.[50]曹学文.肠造口患者延续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9):797-799.[51]程方方,张欢,李嘉宁,等.结直肠癌造口术后患者病耻感对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及造口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1,28(11):852-857.(收稿日期:2023-11-10:修回日期:2024-01-17)(本文编辑孙玉梅赵奕雯)I C U联络护士服务在重症病人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耿珍珍1,李雪松1,张鹏1,崔卓凝1,高照渝2*1.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I C Ul i a i s o nn u r s e s e r v i c e s i n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G E N GZ h e n z h e n,L IX u e s o n g,Z H A N GP e n g,C U IZ h u o n i n g,G A OZ h a o y uM u d a n j i a n g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e i l o n g j i a n g157000C h i n a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G A OZ h a o y u,E-m a i l:g z y721031@163.c o mK e y w o r d s l i a i s o nn u r s e s;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I C U;r e v i e w;n u r s i n g摘要对重症监护病房(I C U)联络护士服务在重症病人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I C U联络护士服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㊂关键词联络护士;重症病人;重症监护病房;综述:护理d o i:10.12102/j.i s s n.2095-8668.2024.04.017作者简介耿珍珍,护士,硕士研究生在读*通讯作者高照渝,E-m a i l:g z y721031@163.c o m引用信息耿珍珍,李雪松,张鹏,等.I C U联络护士服务在重症病人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24,10(4):662-665.㊃266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N U R S I N GF e b r u a r y,2024V o l.10N o.4。
[1] BAKKERA,LEITERM.Workengagement:ahandbookofes-sentialtheoryandresearch[M].NewYork:PsychologyPress,2010:11.[2] PENGJC,LEEYL,TSENGMM.Person-organizationfitandturnoverintention:exploringthemediatingeffectofworkengage-mentandthemoderatingeffectofdemand-abilityfit[J].TheJournalofNursingResearch,2014,22(1):1-10.[3] VANBOGAERTP,WOUTERSK,WILLEMSR,etal.Worken-gagementsupportsnurseworkforcestabilityandqualityofcare:nursingteam-levelanalysisinpsychiatrichospitals[J].JournalofPsychiatricandMentalHealthNursing,2013,20:679-686.[4] WANGSS,LIUYH.Impactofprofessionalnursingpracticeen-vironmentandpsychologicalempowermentonnurses′worken-gagement:testof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J].JournalofNursingManagement,2015,23:287-296.[5] ZHUY,LIUCC,GUOBM,etal.Theimpactofemotionalintel-ligenceonworkengagementofregisterednurses:themediatingroleoforganizationaljustice[J].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015,24:2115-2124.[6] WONDERAH.EngagementinRNsworkinginmagneta-desig-natedhospitals:exploringthesignificanceofworkexperience[J].The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2012,42:575-579.[7] BRANOWICKIP,DRISCOLLM,HICKEYP,etal.Exemplaryprofessionalpracticethroughnursepeerreview[J].JournalofPe-
diatricNursing,2011,26(2):128-136.[8] DUYGULUS,KUBLAYG.Transformationalleadershiptraining
programmeforchargenurses[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
2011,67(3):633-642.[9] 张轶文,甘怡群.中文版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UWES)的信效度
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268-270.[10] 张宇斐,李继平.护士长多元领导风格对护士工作投入的影响
[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5):589-592.
[11] AmericanNursesCredentialingCenter.Applicationmanual:magnet
recognitionprogram[M].SilverSpring,MD:AmericanNursesCre-
dentialingCenter,2014:1.[12] 王珊珊,刘彦慧,杨金花.专业护理实践环境、心理授权和护士工
作投入关系模型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34-
837.[13] TINKHAMMR.Pursuingmagnetdesignation:theroleofstruc-
turalempowerment[J].AssociationofPerioperativeNurses,
2012,97(2):253-256.[14] MACEYWH,SCHNEIDERB,BARBERAKM,etal.Emplo
y-
eeengagement:toolsforanalysis,practice,andcompetitivead-
vantage[M].Malden,MA:Wiley-Blackwell,2009:1.(收稿日期:2018-07-22)(本文编辑卫竹翠)
青年脑卒中病人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许微微,李丽华摘要:[目的]了解青年脑卒中病人病耻感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对260例青年脑卒中病人
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青年脑卒中病人病耻感总分为(58.84±15.43)分;有无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发病次数为病
耻感的影响因素(P<0.05);病耻感水平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r=0.672,P<0.01
)。[结论]青年脑卒中病人病耻感处于较高水平,
有无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发病次数对病耻感有影响,病耻感水平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医务工作者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关键词:脑卒中;青年;病耻感;抑郁
StatusquoandinfluencingfactorsofstigmainyoungstrokepatientsXUWeiwei,LILihua(MudanjiangMedicalUniversity,Heilongjiang157011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knowaboutthestigmalevelinyoungstrokepatientsandanalyzetheinfluencingfactors.Methods:Atotalof
260youngstrokepatientswereinvestigatedwithChineseversionofChronicIllnessStigmaScale,andtoanalyzetheinfluencingfac-
tors.Results:Thetotalscoreofstigmainyoungstrokepatientswas(58.84±13.42).Theoccupationornot,differenteducationlevelandthenumberofonsetweretheinfluencingfactorsofthestigma(P<0.05).Thelevelofstigma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thedegreeofdepression(r=0.672,P<0.01).Conclusions:Youngstrokepatientshadahigherlevelofstigma.Medicalworkersshouldinterveneintimeaimingatthespecificsituationofthepatients.Keywords stroke;youth;stigma;depression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04/j.issn.1674-4748.2019.14.002基金项目 牡丹江医学院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编号:
2017YJSCX-32MY。
作者简介 许微微,主管护师,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
157011,牡丹江医学院;李丽华(通讯作者)单位:157011,牡丹江医学院。
引用信息 许微微,李丽华.青年脑卒中病人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
2019,17(14):1668-1670.
·8661·CHINESEGENERALPRACTICENURSING May2019Vol.17No.14 脑卒中(stroke)是一组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出现器质性脑损伤的脑血管疾病[1]。青年脑卒中指发生在18~45岁的脑卒中事件[2]。世界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青年脑卒中占脑卒中总发病人数的5%~20%[3]。青年脑卒中后致残率约占75%[4],说明脑卒中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和生活不能自理。脑卒中后的致残结局则可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给病人本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疾病给病人造成的羞耻体验被称为病耻感[5]。青年人作为社会、家庭的中间力量,脑卒中病耻感不仅使病人产生沮丧、害怕被抛弃等负性情绪,甚至限制了病人寻求社会资源的帮助,对病人康复结局和生活质量将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外对永久性肠造口[6]、年轻乳腺癌[7]等病人病耻感的研究较多,对青年脑卒中病人病耻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调查青年脑卒中病人病耻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病人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促使其更好地康复及回归社会。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牡丹江市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45岁;②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出血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经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computedtomography,CT)或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诊断证实;③意识清楚,能配合完成问卷填写;④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②既往有抑郁及精神疾病、聋哑人;③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或恶性肿瘤;④经解释后不愿参加本研究。1.2 方法1.2.1 研究工具1.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 根据研究内容自行设计,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1.2.1.2 中文版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StigmaScaleforChronicIllness,SSCI) 2009年Rao等根据病人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atientReportedOutcomesMeasurementInformationSystem,PROMIS)制定了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2016年由美国国立神经病和
卒中研究院(NINDS)翻译成中文版,在征得原量表开
发机构的同意后使用该量表中文版。该量表包含内在病耻感和外在病耻感两部分;内在病耻感13个条目,外在病耻感11个条目。所有条目均为正向条目。量表的5个选项为从来没有、很少、有时候、常常、总是,分别计1~5分,满分为24~120分,得分越高代表病耻感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