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基础-教育目的

  • 格式:docx
  • 大小:40.70 KB
  • 文档页数:2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学基础-教育目的

【本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涵义及其关系;

【2】使学生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3】使学生了解关于教育目的确定的几种理论;

【5】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掌握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内涵;

【6】使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要求。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或标准。教育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学校的特定任务制定的某一领域的具体的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

教育方针是国家统治者从本国现实和未来需要出发,提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本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政策性规定。教育方针一般包括国家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教育的目的等三个方面。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对教育活动的全部具有指导意义。

1.教育目的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促使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教师和学生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活动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不懈的动力。

2.教育目的直接引领着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确定;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要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确定必须服从于学校的教育目的,必须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选择教育内容和确定教育方法。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还直接影响着社会和民众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人们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来评价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是根据教育目的是否实现来评价的,它是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的主要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虽然是政治家、教育家提出来的,但教育目的的确定却不是个人随意的行为,具有社会制约性。

1.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众所周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性决定性因素。

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决定的。因此说,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必须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求服务。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教育是教育者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不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万万不行的。因此教育者在确定教育目的的时

候,既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也必须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者在提出教育目的的时候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必要选择时所持的一种价值取向。

1.社会本位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因此在确定教育目的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需求,至于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则不需要过于关注。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有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凯兴斯坦纳和法国教育家涂尔干等人。如法国教育家涂尔干指出:“教育就是一种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造就这种社会性。”“教育对社会而言只是一种手段,只是社会为了在儿童内心形成自身存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而采取的手段,因此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社会本位论者强调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这是正确的。但这一观点在确定教育目的的时候,过于看重国家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但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严重忽视,这显然是错误的。

2.个人本位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培养人,促进人自身本性和潜能发展的活动,个体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确定教育目的必须首先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不能过多地考虑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持这种观点的有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等人。如卢梭指出:“真正自由的人,只做他能够做到的事情,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是我的第一个准则。只要把这个原则应用于

儿童,就可源源不断得出各种教育的准则。”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的天赋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个人本位论高度重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强调把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作为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但该理论忽视了国家和社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这也是有缺陷的。

实际上,在确定教育目的的时候,教育者既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行。

五、马克思关于人的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全面发展等问题,是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等领域的发展。

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全面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变革的必然要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的,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如劳动强度的降低,闲暇时间的增加,学习机会的增多等,这对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认为要造就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人,就要对他们实施全面的德育、智育、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