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洗澡》中知识分子
- 格式:doc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15
《洗澡》读后感《洗澡》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小百科里的一篇__,名字叫“巧辩王冠真假”。
这篇__主要讲了:意大利国王让金匠做了一顶皇冠,国王为了辨别真假,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叫了过去,让他解决这个难题。
阿基米德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辨别真假的办法。
他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一连十几天都没有洗澡,身上都有馊味了。
一天,当他跳入浴池中洗澡时,水从池中溢了出来。
阿基米德听到那哗哗哗的流水声,眼前一亮,高兴得从池子里跳出来,就向王宫跑去。
阿基米德对国王说,我找到辨别王冠是否是纯金的办法了,接着,他找来了同等重量的金子、白银等,将它们分别放入水中,然后,根据溢出水的多少来判别王冠是否是纯金。
阿基米德从洗澡溢水联想到从溢出水的多少来判别沉入水中的物质的体积和重量,这充分说明了阿基米德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和爱动脑的人,这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我要学习阿基米德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改掉在学习上囫囵吞枣,得过且过的坏毛病,使自己不断进步。
《洗澡》读后感2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就连爱因斯坦和牛顿也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
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将作为自己的楷模。
阿基米德曾经有一次,家人给他抹上香油膏,让他去洗澡,可等了半天,还不见人出来,以为出事了,忙跑过去看,原来阿基米德正在用手指在抹了香油膏的身上画几何图形。
甚至有时他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常常忘记吃饭、洗澡、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类的事情都要别人来帮他。
阿基米德曾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将敌人的船只烧毁。
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
他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我的感受:不勤奋,无所得。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天才不是天生的能干,而是靠勤奋。
其实,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就是努力工作而已。
你再能干,再有天赋,只要你不勤奋,不努力,你就会失败。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杨绛《洗澡》的读书笔记杨绛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但是她是这个时代最惦记的英雄。
以下是由PQ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出来的杨绛《洗澡》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杨绛《洗澡》的读书笔记背景: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了“反腐bai,反浪费,反官僚*义”运动,同时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简称为“三反五反”。
“三反”以大腐bai犯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刘青山和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被枪毙为标志性事件,据说是毛亲笔批准执行的。
关于“五反”,可参阅周而复的著作《上海的早晨》。
杨绛先生的《洗澡》未正面涉及党内斗争,只是从一个侧面描述了国家机关内部旧知识分子经受的思想改造。
“洗澡”是形象的说法,相当于西方人所谓“洗nao”。
五二年我才五岁,对“三反五反”没有任何记忆。
到五七年“反右”,我看了父亲单位一些大字报,记住了章伯钧章乃器罗隆基等名字。
解放初期这两次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还算是客气的,不像以后的文革那么残暴血腥。
杨绛先生写旧知识分子轻车熟路,虽无刺激惊悚场面,但毕竟是大师手笔,心理描写入木三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禁使人感觉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脉相承。
长大后,我自己也成了洗澡堂的常客。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贯穿着一条阶级斗争主线,凡三代以内有问题者,免不了常常要写思想汇报自我洗刷。
而每逢政治运动来临,就更是处于被迫洗澡的痛苦之中。
那绝非一两次就过得了关的,你得把自己内心深处骨头缝里所有隐私和污秽统统晒出来,否则就是不老实不忠诚。
杨绛先生笔下,余楠朱千里杜丽琳许彦成等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在洗澡会上作践自己,唯恐把自己搞得不臭,过不了关。
人的尊严被踩在脚下,羞耻感荡然无存。
作者: 陈家生
出版物刊名: 武夷学院学报
页码: 24-27页
主题词: 《洗澡》 知识分子 比喻手法 妙喻 杨绛 文学研究 钱钟书 《围城》 艺术魅力 人物肖像
摘要: 贯通中西、融汇今古的钱钟书先生,被人誉为“文化昆仑”。
其夫人杨绛也以“夫唱妇随”的姿态,在自己创作的《洗澡》中,步钱先生《围城》的后尘,以知识分子的精微,文人学士的雅谑,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群知识分子及其周围环境的世态人情。
《洗澡》一书是以解放初期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运动情况为题材的。
这部作品,就其艺术手法。
论电影《洗澡》中的现代性书写一、引言张扬是中国第六代青年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重要作品《洗澡》以北京一个普通的老澡堂为背景,讲述了老刘与大明和二明父子之间的亲情故事。
影片以澡堂和洗澡为主题,以洗浴文化的变迁来反映中国现代性的进程: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商品化的社会让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同时也逐步瓦解着文化传统,新的现代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取代旧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激烈的碰撞和交锋,但是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社会不断进步使传统文化最终消失于现代文化的滚滚浪潮下;影片同时展现了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带来了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膨胀,社会的人文理性则逐渐失落了,神圣感的慢慢消失,表达了现代都市人对现代生活和价值观念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传统文化深深留恋的怀旧心理。
二、传统与现代的断裂现代意味着现在和过去的断裂。
“现代生活的断裂性就是现代都市生活和传统民俗生活的断裂,就是现代生活碎片化同传统的整体性的有机生活的断裂。
”[1] 这种断裂的后果就是传统生活、传统精神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失落。
在影片《洗澡》中,父亲老刘经营的清水池是传统生活的缩影。
影片多次以细腻的镜头来展现清水池的生活场景,展现清水池的魅力所在。
人们不仅在清水池里泡澡,拔火罐,修脚,而且人们也在这里喝茶,看报纸,打瞌睡,下象棋,听京剧,斗蛐蛐。
清水池不仅洗去人们一身的污垢,而且还健康着人们的身心,滋养着人们的精神。
清水池秉承“敦厚宜崇礼,善余总致祥”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以一池清水把街坊邻居聚集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祥和空间中,聚集在一种稳定、惯常和缓慢的生活节奏中,聚集在健康、欢乐、自在与和谐的生活氛围中。
这里是礼俗主导的民间交往空间,这里是传统“和”文化的典型诠释,这里是传统有机整体生活的展现。
清水池宛如现代社会中的“世外桃源”,人与人的关系和睦融洽:老人的寂寞在这里得以排解,社区的矛盾在这里得以化解,夫妻的隔阂在这里得以消解,心理的障碍在这里得以治疗,现代的债务在这里得以勾销。
《洗澡》:优雅的杨绛先生背后隐藏的那一面▲在这凉薄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
“我喜欢这种刻薄”最近看到“新版历史书十年文革被删除”的消息。
我不禁想到《百年孤独》中那个被所有人遗忘的布恩迪亚家族,想到了王小波杂文中提到儿时见过的种种古怪事,想到《1984》中那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也许在未来文革将会彻底不复存在,也许那些曾经萦绕在怀的种种过往,不过是脑海里的一个瘤子。
病好了,瘤子就没了。
但,其实我们并不怕那些瘤子,怕得只是我们被否定的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想了解那段历史,我推荐你看:杨绛先生的这本《洗澡》、余华的《兄弟·上》《在细雨中呐喊》、哈金的《等待》、刘慈欣的《三体》、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囚鸟》、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及王小波的所有作品等等。
话不多说,来谈谈杨绛先生的这部《洗澡》。
1、三十来岁的许先生,顶真是个文化人。
海外留洋的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号召下义无反顾的回国,遇到了美貌与才华兼具的姚小姐。
君王有意,而神女也有梦。
毕竟富有书香气自华啊,而这位许先生的样貌本就不差。
情投意合的俩人终于找到各自的灵魂伴侣。
可惜,我们这位许先生早已娶妻。
怎么办呢?许先生不愿意放弃这个一辈子只遇到过一次的真爱啊。
他决定离婚娶这位姚小姐。
但是,姚小姐坚决不同意。
她不希望破坏别人家庭。
她宁愿做背地里只与许先生在一起的“方芳”。
对于两人私定的协议,许太太会赞同吗?她愿意把丈夫分出来给姚小姐吗?这种奇怪的三角关系能够持续吗?直到看到此处,我才觉得奇怪。
原本是很羡慕许先生和姚小姐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纯情爱情故事,甚至希望两人真的走进婚姻。
大不了在这场爱情故事里只辜负许太太一个人好了。
毕竟许先生和姚小姐才是真爱呐。
可是姚宓这招出的我实在看不懂,甚至是有点荒谬。
这种荒谬与书中开头部分,余楠遭遇到的荒唐事是不相上下的。
解开高尚或卑鄙的外壳,婚姻的实质是什么呢?是爱情?是责任?是凑合?……索性,文革终于烧到了知识分子身上了。
2019 年杨绛《洗澡》内容梗概与作品鉴赏范文篇一:读杨绛的《洗澡》有感读杨绛的《洗澡》有感《洗澡》这本书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那时,解放后的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三反”运动,俗称“脱裤子,割尾巴”——割资本主义尾巴。
知识分子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
于是便上演了一出出那些解放前所谓的文人墨客们的改造故事。
然而,杨老先生却更愿在人们“洗澡”前落下重笔,似乎,改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生不逢时的一个误会,是无法预料的错误。
但愿,这些都只是命运给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我惊异于解放前风流无限,自恃才高的余楠却会为不能通过群众的“思想品德考察”而彻夜难眠,人老花瘦;我不解于“洗澡”前才高八斗,艰苦朴实的朱千里会为一场批斗而将自己贬得一文不钱,落魄余生;我更诧异于当年的校花级标准美人杜丽琳会为顺利通过批斗而翻箱倒柜写“检讨”,与资产阶级出生的父母一刀两断??就像杨老先生所说“假如这种尾巴只生在知识上或思想上,也许是能清除的;假如生在人身尾部,连着背脊和皮肉,即使用浓浓的碱水,能把尾巴洗掉吗?”那些故事的主人公们,就像一个个装满水的皮球,在人群中被踢来踢去,被踢到的球不幸破裂,水洒一地,但没被踢到的球反而更显得突兀。
于是人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安栖之地,或将自己裹个严严实实,被人遗忘,或将自己的伤疤公诸于世,博得同情。
当“自我”在那个年代如此来之不易时,人性中活脱脱透露虚伪和可悲。
看《洗澡》真的是感觉大于语言。
之前,我曾经品读过钱钟书的《围城》。
今天看来,二者或许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吧。
许彦成和方鸿渐,姚宓和唐晓芙,杜丽琳和孙柔嘉,他们都只是那个时代为生活而默默无闻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敢于创新,却又时刻顾忌,敢于独树一帜,却也斤斤计较。
或许人本来就是如此吧,只是我们不会那么轻易看破。
杨先生自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她是洗涤的经历者和旁观者。
当这位睿智的老人用她犀利的眼光剖析人性时,更多了一封冷静,多了一份执著。
浅评《洗澡》艺术特色作者:吴姿翰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1期摘要:《洗澡》是杨绛先生所作的长篇小说。
作者在对“知识分子”的内涵责任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清醒的自我审视以及对周围知识分子的审视,同时思考增强知识分子内在纯洁性的方法。
本文从内容结构与情感态度两方面解析作者对知识分子的审视过程、角度及态度。
关键词:《洗澡》;知识分子;内容结构;情感态度一、引言杨绛先生的作品文风温润,平淡却不失思想锋芒。
杨绛先生的写作对象多为知识分子,《洗澡》便是知识分子的群像刻画。
在时光中积淀的深厚内蕴让杨绛先生拥有更宏观的视野,更通透的心灵;让先生的作品具备了经得起细细品啧的味道。
“洗澡”指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经受的第一次思想改造。
小说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活动为背景,细腻地刻画了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
小说体现作者对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责任担当的审视,从中不难看出杨绛先生作为一代大家,探求净化知识分子心灵的道路的努力。
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内容结构及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表达情感态度。
二、匠心雕琢:内容结构悉心安排从结构上看,小说包括前言、正文三部分及尾聲构成。
前言对写作背景与意图予以一定的说明,正文的三个部分及尾声是小说情节的展开。
从内容上看,“洗澡”活动的叙述在正文第三部才出现,着墨不多。
初读时或许会疑惑小说铺垫过多,是否有“主客颠倒”之嫌?但在前段情节的叙述中,作者凭借深厚的写作功底,用看似平淡的笔触,将日常琐事生动地展现出现,人物的特征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知识分子身上的问题也通过人物日常的行为、举止、语言等暴露无遗,奠定后文知识分子改造活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使“洗澡”活动显得更为震撼。
同时,对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后代读者而言,能帮助读者代入时代思维方式,理解人物形象与行为。
这样的写法使问题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小说主题更具深刻性。
三、意蕴悠长:情感态度细腻表达揣摩小说的描写、语言语气不难体会作者的鲜明态度。
杨绛《洗澡》读后感说不上是一口气,也算手不离卷地将《洗澡》看完,为找到一本好书并畅快读完而感到如手倦抛书午梦长的舒服,也为故事感到怅惘。
初见杨绛二字是在钱锺书先生文章里以及《围城》的后序中,女士被尊称为先生者一般有超凡学识或德高望重,杨绛先生是不多有的其中一个。
读过杨先生的《干校六记》,以诙谐的语言,描述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的上山下乡、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与家人的至真情感。
时逢女婿由于不能捏造“反叛”名单,含冤自杀,这些心酸苦楚被描叙中与钱老分隔二地却依旧风雨同舟的情感和政治运动中生活的艰苦所掩饰。
不由感叹杨先生文笔之细腻。
《洗澡》以解放初期对知识分子的第一次思想改造运动为背景,后称“三反”、“脱裤子,割尾巴”,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得这种说法,称其为“洗澡”。
书分三部分,分别以《诗经》中的“采葑采菲”、“如匪浣衣”以及屈原《渔夫》中的“沧浪之水清兮”为题。
故事发生在文学研究社,一出场则人物甚多,对没有做读书笔记习惯且对人名记忆有障碍者如我,费了好些功夫不时翻阅前文,最后才记清彼此关系。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语出《诗•邶风•谷风》,葑菲皆为根茎植物,告诉人们不应该只看到表象,更应该注重内在品德操行。
开场人物余楠这个“把老婆当婊子”的人就实在让人厌恶,面对婚外情且打算抛弃妻子,余老太太对宛英所说“真要有啥呢,也不会。
”亦告诉人们,余楠者鱼腩也。
宛英代表着封建旧社会典型女性,没有知识,不会反抗,也因为时代所致自己对自已没有主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是一生,但好得她生性善良,姚太太一眼看出她真心诚意。
其他个号人物的陆续出场,有几个为诸多人所钟爱,每个人都有各层面上的问题。
也应了题目“采葑采菲”。
或许是现世之风浮躁,即使厌恶其中一些代表人们劣性的角色,也开始对这些人麻木。
不过我依然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独善其身的同时这些不能遗忘。
男人成长的一生中都暗恋过白玫瑰,吻过红玫瑰,最后选择康乃馨。
杨绛作品洗澡简介《洗澡》是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绛。
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事件。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杨绛作品洗澡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杨绛作品洗澡简介《洗澡》是杨绛的作品。
她的才华被掩盖在丈夫的万丈光芒下,文章中的讽刺也不为人察觉。
钱钟书有如锋棱毕现的钻石精金,其珍贵自不待言;杨绛则是柔糯温润的田黄美玉,谦卑得容易被人忽视。
《洗澡》是女性的反击,是多年以后,对《围城》的回应。
当年钱在《围城》里对女性挖苦备至,独独对唐小姐留情。
可是唐小姐作为一个人物,非常苍白,单摆浮搁地就放在了那里,看着教人别扭。
钱钟书声辩说自己是想借围城写出对人生的失望,可是却把希望寄托在性格没有一点合理性的唐小姐身上,眼见得是心虚。
杨绛的评论说,要是再写出唐小姐的失望,才算把失望写到底。
她没说的是,女人对男人同样失望,女性并非仅仅是“被看”之物,她同样会对人生失望。
杨绛的个人简介杨绛,原籍江苏无锡,1911 年7 月17 日生于北京,原名杨季康。
父亲杨荫杭为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民国时曾出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浙江省高等审判厅长及京师高等检察厅长等职。
杨绛年幼时随父母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上学,1932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1933 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语系研究生,1935 年夏与钱钟书结婚并随之赴英、法留学,曾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旁听和学习。
1938 年回国后任苏州振华女中沪分校校长,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曾当过代课教师和家庭补习教员,也即从此而开始了较多的文学创作,写有小说、散文、戏剧多种,尤以戏剧着称文坛。
剧本《称心如意》、《游戏人间》、《弄假成真》、《风絮》等曾在京沪等地出版和上演,其语言幽默诙谐,鞭笞了人间的冷酷狡诈和虚伪自私,显示了高超的讽刺艺术才能。
1946 年秋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英文系教授,1949 年秋任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2 年调入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即现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任研究员至今。
2021年《洗澡》读后感2021年《洗澡》读后感1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就连爱因斯坦和牛顿也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
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将作为自己的楷模。
阿基米德曾经有一次,家人给他抹上香油膏,让他去洗澡,可等了半天,还不见人出来,以为出事了,忙跑过去看,原来阿基米德正在用手指在抹了香油膏的身上画几何图形。
甚至有时他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常常忘记吃饭、洗澡、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类的事情都要别人来帮他。
阿基米德曾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将敌人的船只烧毁。
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
他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我的感受:不勤奋,无所得。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天才不是天生的能干,而是靠勤奋。
其实,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就是努力工作而已。
你再能干,再有天赋,只要你不勤奋,不努力,你就会失败。
要想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就要比别人付出的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021年《洗澡》读后感2前两天刚看了芳华,再看别的难免心里经常往一处去想。
杨绛先生这本书同样讲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年轻人,但跟三体等很多同时代背景的作品不一样的是几乎没有任何血淋淋的过激的剧情,也没有煽情逼着人“哭,都给我哭”,而只是等闲待之,基调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和轻松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虽然偶尔紧张,替书中人捏一把汗,但是总的读下来心里是快乐的,很爽。
芳华从头隐藏在平静表面下,中后期爆发的压抑和悲凉在洗澡里也没有寻得丝毫。
我读完只感觉更了解杨绛老师这个人了。
她是相信世间有希望和美好的,也是打算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别人的.。
她的内心非常满足,圆润,宁和,平静,她压根不打算向谁控诉什么,甚至是想告诉大家在那个年代也有很多年轻人可以度过较之今日更加充实美好的青年时光和有一个很好的前程。
《洗澡》读后感1000字《洗澡》读后感1000字曾有人评论本书是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儒林外史,开卷之初也确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不是相对于刘墉,个人觉得更为像杨绛版的《围城》,或者说杨先生是女版的钱钟书。
这是一部集幽默讽刺于一身的辑小说,打四星是相对于《围城》而言的,都是对设色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白描,有心但是杨先生下笔更温和更良善,不像老钱那样刁钻辛辣,因此不论内容还是结构确实没有达到《围城》那样的高度。
不过可以钱杨二位先生一心治学的态度,以及对歪风学术界鱼龙混杂皮夏涅这种乱象的抨击。
再回到第三部小说的内容吧,总有种杨先生很多话并没有表示,很多事也来不及讲的赶脚,结构也是那种也许长篇写实散文的风格。
说是小说,但法门真是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信息内容主线是当时的年代里,对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思想的提升改造,但是前面一大半的篇幅讲的却是许姚上面二人的苦恋,恋着恋着在接近高潮的时候却马上嘎然而止,虽说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杜勒旺勒沙托县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后的思想运动也只讲到了三五反的初期,感觉杨先生舍不得她笔下的人物们再继续饱受,于是各自给个结局就此可以情节退场了。
里面的余楠算是最反面的人物,总有种葛优在眼前晃来晃去的即视感,很像围城里那个虚伪吝啬猥琐贪婪的李梅亭。
许彦成是个货真价实的高级知识分子,有光明磊落也有爱国情怀,但是他个人情商确实偏低,对于家人、夫妻、爱人之间的婚姻生活处理总是感情生活不够明智,还不如年纪轻轻的姚宓冷静自尊。
姚宓这个名字起的极其美,总会联想到像洛神一样翩若惊鸿的甄宓,是所有男人心中遥远的蜜糖,这样美好的姑娘,许彦成终非是她的良人。
结局写得很开阔,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她和小罗很般配。
还有杜丽琳,塑造得很含蓄很奇特,外表美丽端庄,却听不懂音乐;将留洋的两张学位证书挂在侍应墙上供客人们观瞻,却肚子里真不是几滴墨水,讽刺的恰到好处,心机很重,有些孙柔嘉的风格。
我很欣赏杨先生刻画英雄人物时的细腻,无论是老色鬼还是绿茶婊,每个即使人的性情品格都描写的活灵活现,尤其是对几个反面人物的塑造,入木三分,让人厌烦之余,又其实他们绝对是小说的亮点。
洗澡读后感洗澡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洗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洗澡》,记录些零星感触,权作笔记。
读之前只知道《洗澡》是一部描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经受思想改造的书,至于人物、故事一概不知,所以初读以为余楠、宛英是故事的主角,可随着余楠无奈之下举家北上,各形各色的人物在鹅脖子胡同的“文学研究社”汇聚、纠葛,我才发现,故事或许没有主角,有的只是一组群像。
不过正因为这一概不知,读来反而颇有兴味——一种主观猜测与既定事实之间相互较量的趣味。
所以呢,有时读书不妨跳过各种书评与简介,或许更能读出自我。
先生在《洗澡》出版后,因为某些读者的误解,坚持写出了《洗澡》的续篇《洗澡之后》,为的就是“不想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被人这般糟蹋”。
可见先生对于姚宓和许彦成是有着偏爱的。
之所以用“偏爱”一词,是因为所有的人物中,最吸引我的并非姚宓、许彦成,所以觉得先生在文字中对他们给予的关照多了。
相照余楠、朱千里、丁宝桂,许彦成身上是有许多优点,比如怀着一腔赤诚归国,潜心学术,不搞政治争斗,待人和善,可是这也掩盖不了他对待感情的自私懦弱。
很多人认为姚宓和许彦成是真爱,是“灵魂伴侣”,我不否认他们在精神志趣方面的契合,可是我看不上许彦成对妻子杜丽琳的态度。
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忍无可忍的时候想到离婚,还是希望妻子先说出口。
在与姚宓的感情中,也是姚宓更有主见些。
那所有的群像中,最吸引我的是哪个呢?答案并不单一。
所有的女性中,我最欣赏余楠的`妻子宛英。
因为姚宓一次无心的帮助,她便真心实意的感激帮助姚家母女;对于丈夫的种种黑历史,她看破不说破,却也不再对他抱任何希望。
她有自己的积蓄、朋友,即便失去丈夫,依旧可以谋生。
宛英虽不是知识分子,但我觉她比某些知识分子活的清醒明白、真诚通透。
我同情许彦成的妻子杜丽琳。
洗澡运动与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合法化重构——对建国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政治意义的解读内容摘要:“洗澡”作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核心阶段,本质上是共产党建构自身政治合法性的一种权力技术。
正是通过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方式的洗澡,共产党实现了对知识分子记忆的重构,进而成功完成了知识分子尤其是民主知识分子由“身归”到“心归”共产党的过程,也使得共产党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得到了知识分子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政治认同权力技术一认同重构一直是社会政治变迁研究中的重要命题,尤其是对于在社会变迁中产生的新型政权来说,如何建构社会各阶层对其政治合法性的认同,直接关涉到新的统治合法性的确立与否。
这种情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共产党政权来说同样如此。
而所谓的政治认同,按照罗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书中的说法,“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或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
”理理理(p.69)如果说罗森堡姆的界定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有形的团体归属感的话,那国内学者马振清先生的表述则体现了政治认同的心理归属特点。
在马的理解中,“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如如(p.110)在笔者的认识中,归属感的强烈与否能够反映出人们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可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如如如(p.188)由此可见,确立广泛的政治认同对任何一个新政权的生存都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以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共产党来说,政治认同建构的重要性变得更为突出。
共产党政权机构的建立,为政治认同建构提供了团体归属感的组织基础,实现了人们“身归”共产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共产党政权心理认同的行成。
《洗澡》读后感(精选6篇)《洗澡》读后感篇1我是“杨绛迷”。
她的著作,我几乎每本都读过,而且有好些还不止读过一遍。
听张志强同学——他也是“杨绛迷”——说,杨先生又要出新书了,我非常兴奋。
杨先生能以103岁高龄再出新作,我自然兴奋;但是,听说是《洗澡》的续作,先前的兴奋就不免降低些。
我想,大约不止我一个人,也许还有很多杨先生的读者,也同样认为《洗澡》已经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根本没有写续作的必要。
据杨先生《洗澡之后前言》说,“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
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
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
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我这部《洗澡之后》是小小一部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
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
”由此推测,杨先生写这部续作,大概有鉴于有人擅自为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写续作。
可是令我们感到不解的,却是杨先生为何给续作取这样一个名字,因为擅自续写《围城》的人,便将他那续作命名为《围城之后》。
这样一来,《围城之后》不就更容易鱼目混珠,让人以为那是钱先生的续作了吗?而那“称心如意的结局”,大概也不过是许彦成与姚宓“有情人终成眷属”吧。
《洗澡之后》也不脱中国人所特别喜爱的大团圆的俗套,这又不免让人想起《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红楼圆梦》之类的续作,而且还要揣度起它的命运来。
当然,《洗澡之后》绝不会像它们一样淹没,只留下一串书名。
可是,它的流传后世,很可能不是依靠它本身的文学魅力,而是杨先生的名声。
杨先生是现今中国文坛上,最令人尊敬的老作家。
我们自然不会对她有什么微词,但是,这部续作,却不免有“狗尾续貂”之嫌,让读者产生“有不如无”之叹。
悲剧固然让我们感情沉重,而皆大欢喜的喜剧,却不免肤浅。
然而,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宁可感情沉重,也不愿意它流于肤浅。
话说回来,一位名人上了年纪,难免被人利用。
《洗澡》读后感:不将就的婚姻才不会精神出轨《洗澡》是杨绛先生的长篇小说,当中洗澡是个隐喻,书中主要描写的是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的事件。
除了思想改造的主线外,更牵动人心的当属姚宓、许彦成和杜丽琳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
许彦成是心无旁骛、一心求学的知识分子;杜丽琳是富家小姐,"标准美人"。
平时追捧杜丽琳的男生很多,反而使她厌烦,更希望找个"老实人"。
许彦成的淡然既让她有些求而不得的失落,又怀疑这是他欲擒故纵的伎俩,结果一厢情愿地喜欢上这个"书呆子",竟主动向他求婚。
许彦成父亲早亡,母亲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不免总提及他的终身大事,他本不懂情爱,也不懂拒绝,料想结婚也就免去了母亲的念叨,于是和杜丽琳组成了小家庭。
婚后两人生了一个女儿小丽由许老太太带着,生活依旧平淡。
许彦成赴英国进修,待到杜丽琳也前往英国时,他便又得了去美国的机会,两人重新分居两地。
解放后,许彦成坚持回国,杜丽琳虽不情愿也跟着丈夫回国,两人应邀在文学社做研究员。
虽然两人之间不存在真正的爱情,许彦成觉得杜丽琳俗气,但彼此也都习惯了多年来的生活方式,生活本可以这样平淡地继续,直到姚宓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姚宓是已故文学社姚社长的独生女,出身书香门第,本也是小家碧玉,但天不遂人愿,姚宓上到大学二年级,父亲突然离世,母亲又禁不住打击中风瘫痪。
姚宓不顾当时未婚夫的反对,遣散佣人、变卖家财送母亲去德国治疗,自己也荒废了学业,终日在家照顾。
黄天不负有心人,母亲总算脱离了危险,可她的婚事却因此黄了。
解放后,姚宓因为大学未毕业,只在文学社负责管理图书,她喜静、爱读书,这对她倒不失为好差事。
许彦成与文学社里那些倚老卖老、滥竽充数和迂腐的研究员不同,他不关心政治动向,只想一心做学问。
他常去图书馆借书,又听说了姚宓的身世,两人言谈之中发现志趣相投,交往中逐渐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互生情愫。
可惜彼时许彦成已是有妇之夫,虽也动过离婚的心思,却被姚宓劝阻,两人约定只做君子之交。
学号 131933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洗澡》中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二级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七年六月 摘要:“三反”就是“三反”罗厚说。“反什么呢”“一反官僚主义,二反贪污, 三反浪费。”[1p201]“难听着呢,叫什么‘脱裤子,割尾巴’!女教师们也叫他 们脱裤子?!”朱千里乐了。他说:“狐狸精脱了裤子也没有尾巴,要喝醉了酒才 露原型呢。”【2p204】这番检讨正是丁宝桂所谓“越臭越香”“越美越丑”的 那种。群众提了些问题,他不假思索,很坦率的一一回答。【3p257】 关键词:洗澡、知识分子、软弱性。 目录 引言:....................................................................................................................................... 1 1.《洗澡》中的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表现 ............................................................................... 3 1.1怯懦无能之形................................................................................................................ 3 1.2依附政治之像................................................................................................................ 5 1.3内心压抑之态................................................................................................................ 6 2.《洗澡》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溯源 ....................................................................................... 8 2.1传统文化的禁锢............................................................................................................ 8 2.2家庭环境的感染............................................................................................................ 9 2.3自我思想的封闭.......................................................................................................... 10 3.知识分子的自审与反思 ..................................................................................................... 11 致谢..................................................................................................................................... 12 引言: 一提起钱钟书,我们不得不想起他的妻子“杨绛先生”,一提起杨绛我们不 得不夸赞她的长篇小说《洗澡》。《洗澡》描述了解放后知识分子在第一次思想 改造运动中的心理历程,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人性百态。文本中的世界是一个解放 后组建的研究西洋文学的研究社新政府不拘一格 ,收集人才,外文社里聚集了形 形色色的人才,这些人物大致可分为两个对立阵营,一方是以姚家母女和许彦成 为主要人物,其间女主角姚宓与有妇之夫许彦成心有灵犀,惺惺相惜,但发乎情而 止乎礼,洗澡过后洒泪而别;另一方是余楠、施妮娜等的浑浊世界,他们各自打着 自私的小算盘,坑涤一气,凭借特殊的关系影响着权利阶层,打击排挤着姚宓、许 彦成等人。这些人经过了严酷的“洗澡”之后,外文社解散,都安插到别的岗位去 了。杨绛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基调讲述了这部解放后的知识分子的第一次改造后, 纯粹的客观的对整件故事用细腻的笔触进行描述,不带一丝个人主观情感。细读 文章,是让人引发一场对知识分子内心变化和自身软弱性的感慨。
从整件作品中透露出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大概与杨绛的 成长环境有关,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身 边的朋友也博学多识。这无疑为杨绛描写知识分子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所以, 在刻画知识分子的人性百态的时候能够细致入微而又不带任何世俗眼光,使整个 作品看起来温和恬静。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都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推动社会的变革更新, 促进社会发展,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从古至今是有一些差距的。古代的知 识分子大多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满腔热血,一心追求精神上的安慰,有着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为了政治而政治,而是为了社会而政治,为整个人文之全 体性的理想而政治。并且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他们修身以致良知 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重义轻利、群体至上、舍生取义、正道直行、自强不息等 五个方面。
但同时他们渴望得到君王以及社会的认可,寄希望于君主,这也是古代知识 分子的通病。而事实上他们只有通过科举或者举荐的方式才能被君主认可,报效 祖国的机会微乎其微,本质上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不受重视。他们会将其思想诉诸
1 纸笔的一个范本,其哲理、想象和文采,风流至今。 而近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出国留学过,有着充足的知 识储备,有着“新思想,新文化”,他们关心政治、参与社会事务、重视对文化 的继承与发扬,同时还要在社会各个领域起到转化社会风气的作用。他们相对于 古代的知识分子有更大的选择,也会更受到重视,对社会的影响也更大一些。他 们也会通过著书立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2 1.《洗澡》中的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表现 1.1怯懦无能之形 其实文章中的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姚宓母子和许彦成为代 表,另一类则是以余楠,施妮娜为代表。作者之所以把余楠作为开场人物是余 楠最具代表性,作者把余楠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丰满且真实。余楠:一个资产阶 级少爷,留洋归国,有一个包办婚姻下的聪明贤惠的妻子婉英,打算取一位胡小 姐而获得一名好差事,不料在谈婚论嫁的时候为按照胡小姐的心意而愿望落空。 这才带着妻女来到北京研究社。为人懂得人情理事,抠门,大男子主义,趋炎附 势,见风使舵。小心眼,小聪明,公报私仇,好争权夺利有点知识分子的臭架子。 好投机。作者之所以把余楠作为第一个出场的任务,是因为他是当时知识分子中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不满足于封建包办婚姻,妄想从女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权 势利益.施妮娜:一个高大喜欢抽烟的女人,有才学,公私不分明,高傲,有点 知识分子的臭架子。
姚宓:为母亲治病而放弃学业,并放弃丢下母亲与未婚夫出国留学,因此 这门亲事作废。研究社成立后刚开始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因为才学被大家认可 而与大家一同研究。坚强,孝顺,勤奋,善良,爱读书,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为他人着想。许彦成:一个热爱学习的老实人,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而被杜丽琳看 中,后求婚成功,并育有一女,曾留学美国与英国,因为专注于学术而耽误了获 得学位。‘书呆子’,正直,为人老实忠厚,随和,有学问,不善言谈,大度, 淡泊名利。
杜丽琳:一个家境富裕的资产阶级小姐,与许彦成是同学,比他大一岁而 低一级,后因家庭影响而想找一个博学多识的人,遂看中老实忠厚的许彦成,后 结为连理。小心谨慎,为了保护自己的婚姻不惜一切,爱抱怨,是个“标准美人”, 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但这样外表光鲜的美人也有自己的人生悲剧。 在文学研究社那个拉帮结伙、鸡争狗斗的场所,他们始终未给自己争过什 么。连洋学位、国外的生活和待遇都“看作等闲”,别人费尽心血谋取的主任、 组长、顾问、招集人或一百二百斤小米的津贴,他们想都不会去想。这种“不争”, 不是丁宝桂那种在精神受挫之后才决定的“坐稳冷板凳” ,“三从四德就行”, 而是一开始就从心底不屑去争。对余楠那种争来的“香”,作品有一段值得深味
3 的话: 余楠其实并不得意。他并不像尚未凝固的黄金,只像打伤的嫩皮狗,趴在屋檐
底下舔伤口。争得一百多斤小米,只好比争得一块骨头,他用爪子压住了,还没吃 呢。
对善争者及其所争之物的怜悯与轻蔑,就是对“争”的人生的否定。写余楠 这个人花了这么多笔墨,最后的分量都在这句话上了。许彦成的“不争”,最大特 色如杜丽琳的概括:“不肯巴结,开会发言,只会结结巴巴”。以许彦成之才,“只 会结结巴巴”,恰为“不争”的性情所规定,他绝不肯像余楠那样把精神花费在发 言上。但他虽“吃亏”(他并不这样以为)在“不争”上,得益却也在“不争”。 他的“投奔光明”,和余楠的丢了联合国委任书不得已而来鹅脖子胡同大争主任 和小米,其高下在读者心中,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在这首次“精神生存受挫”之 际,一般的人都“囚首垢面”,余楠还要大卖烂疮、暴露私情讨好群众方过得关, 他却能“没事人儿一般”坦然上场,“讲得很好,也不口吃”,顺利通过(在最初的 运动中人们还比较实事求是,因此有这个可能)。
在建国后的一次次运动中,“越臭越香,越丑越美”的检讨的确容易过关, 但世事终于正常,运动不再发动之后,什么样的过关形象是光明和洁净的,人们自 然分辨得出来。姚宓的“不争”,还包括了她作女人的风度。姜敏曾对她说:“你 觉得吗,姚毖,假如你要谁看中你,他就会看中你.”而她答道:“我不知道,我也不 要谁看中。”姚毖的魅力是“清水出芙蓉”式的,她的“眼神很静,像清湛的潭水”, 婴儿般的天真神态,在余楠看来是“千金难买”的笑和听了许彦成撤谎的尴尬而 捧腹大笑,都来自她的“不要谁看中”。这是多少女人所不可能懂得的也不相信 的。她爱许彦成,只缘于天性的和谐,绝无攀附留洋专家之心。她不与杜丽琳争夫, 因此不必求杜丽琳饶恕,更要大笑罗厚荒唐的“成全”。她之斩断情丝,是因为明 白真争起来,即使终成眷属,也已经失去了他们爱情中最美的东西,只好“月盈则 亏”,“再下去就是下坡了”。这一爱情辩证法,当今世人,几人悟得!即使悟得, 也多在身试之后,而姚亦以短短的阅历,竟能臻于此境,真是她性情最美之处。她 与杜丽琳是一个绝妙的对比组,有她存在,很容易感知杜对许的爱,不过是爱他的 “使用价值”跟“保值率”。许、姚爱情写到这里,也已是美至“盈”点,既不能 算是没有结果,也不好算是悲剧。这场爱情,正是他们“不争”性格的一次重要映